第11课元朝的统治练习题期中复习(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下学期湖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元朝的统治练习题期中复习(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下学期湖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3 08:0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1元朝的统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湖南株洲·七年级期中)下列图 1、图 2、图 3 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行政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其中图3反映的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2.(2021·湖南·长沙市雨花区石燕湖中学七年级期中)元朝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而设置的机构是 ( )
A.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 C.理藩院 D.台湾府
3.(2021·湖南常德·七年级期中)下列民族,由波斯人、阿拉伯人和汉、蒙、畏兀尔等民族逐渐融合而形成的是
A.匈奴族
B.回族
C.藏族
D.满族
4.(2021·湖南·张家界市民族中学七年级期中)元朝时期,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 )
A.藏族 B.满族 C.回族 D.白族
5.(2021·湖南永州·七年级期中)洁白的哈达、浓香的青稞酒、雄伟的布达拉宫……这就是美丽的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的标志是(   )
A.市舶司的设置 B.中书省的确立 C.宣政院的设立 D.驻藏大臣的设置
6.(2021·湖南·桂阳县展辉学校七年级期中)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统一的封建王朝,下列关于元朝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元朝的建立者是铁木真
B.元朝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才最终完成
C.元朝统一后实行行省制度管辖地方
D.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新疆地区事务
7.(2021·湖南张家界·七年级期中)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下列相关史实与元朝的管辖无关的是
A.在东南地区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B.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宣政院直接统辖
C.在西藏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D.在北部蒙古边境开设贸易场所“榷场”,进行互市
8.(2021·湖南株洲·七年级期中)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其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为了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元世祖实行了
A.县制 B.郡县制 C.“推恩令” D.行省制
9.(2021·湖南·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西汉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唐朝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强化了对漠北的管理 B.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C.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加强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10.(2021·湖南常德·七年级期中)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实行的是
A.行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分封制
二、简答题
11.(2021·湖南张家界·七年级期中)隋朝、元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朝代,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隋朝创立的一项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制度是什么?这制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这种制度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任意写1条)?
(2)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开创了一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元朝在中央地方设立了哪些机构?
(3)元朝时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在中央设置什么机构管辖西藏?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4)你认为元朝的统一对民族关系有何影响
三、综合题
12.(2021·湖南·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烟成为平常事。”
——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请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据此说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
材料三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材料四 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部编版七下《中国历史》
(4)材料四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这一时期“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它的名称是什么?
13.(2021·湖南株洲·七年级期中)七年级(1)班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民族融合和对外交往”的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七下《历史》教材
材料二 “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三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说的是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元朝怎样的历史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如何才能处理好民族关系的认识。
14.(2021·湖南·常德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祖即位……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
——《元史 百官志》
材料二 “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
——《元史 地理志》
(1)根据史料一回答元朝中央机构有哪些 各自分管什么事务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书省管辖的“腹里”是哪些地区?
(3)史料二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
15.(2021·湖南岳阳·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年代标尺
材料二:宋元时期民族政权演变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将分别写出字母A、B、C对应的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示意图,请将其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据示意图内容概括这一时期政局的主要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政治制度?你认为该制度实行的实质是什么?
(4)材料四示意图中“A”族是指元朝我国开始形成的哪一新民族?该民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6.(2021·湖南·桂阳县展辉学校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民族交融、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三月,各路少数民族地区首领齐聚长安城,请求唐太宗担任“天可汗”,“天可汗”的意思是“各族共同的君主”。
材料二 王善军在《南宋社会中的契丹人》中提到,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南宋的契丹人,其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因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交融逐渐失去其民族特征。
材料三 就族源而言,回族先人主要包括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等中亚人,回族在形成过程中,还大量地融进了汉、蒙(主要是汉)等族的成分。
————摘编自《回族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中的“契丹人”建立的政权与北宋之间的民族主流关系是怎样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依据材料指出“契丹人”逐渐失去其民族特征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时期,以“回族”的形成为代表的民族大交融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4)综上所述,你认为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7.(2021·湖南·江永县第三中学七年级期中)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或水褥(锄草,耕作)……不待贾(买卖)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3)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来管理辽阔的疆域
(4)读材料二,宋代的现代化程度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8.(2021·湖南株洲·七年级期中)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摘自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 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请列举唐朝民族友好“和亲”的史实及其影响。
(2)材料二中的“朝廷”指的是哪一政权?辽与朝廷“和好年深”有何积极影响?
(3)材料三中元朝管辖东南和西南的管理机构分别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19.(2021·湖南·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 …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科举制度的“创新之处”和“最大合理性”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朝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治(盛)世局面的出现能说明“隋唐建立后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唐朝在制度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
材料三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留下来的什么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宋太祖是如何“削夺地方权力”?
材料四 (他)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以便直接处理政务。这是秦汉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在我国行政区划和地方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在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中国政治制度史》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为有效的管辖西南的西藏,元朝在中央设置的行政机构名称是什么?
20.(2021·湖南岳阳·七年级期中)在古代,地方势力的强弱影响着中央政权的稳定。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自高宗永徽(唐高宗年号)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犹犹未以名官”。
——《新唐书》卷五十
材料二:自唐天宝以来,方镇(藩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shàn,意:充足)……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方镇阙帅,稍命文臣权知。……置转运使、通判,条款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意:全都)不逮(意:比不上)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元史 地理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永徽以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叫什么?唐朝地方势力的不断壮大对五代十国时期什么风气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赵普“劝上(皇帝)革去其弊”中的“弊”指什么问题?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宋朝统治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
(3)据材料三,分析“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了元朝实行的什么制度。这个制度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的发展趋势。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所以D项正确,BCA错误,故选D。
2.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元朝对台湾的管辖。元朝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而设置的机构是澎湖巡检司,B符合题意。宣政院管理西藏,理藩院和台湾府是清朝时期设立的,排除ACD。故选B。
3.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B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择B。
4.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各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所以C项符合题意,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5.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置了宣政院,专门管理藏族地区事务,标志着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域。A项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B项是中央机构;D项是清朝时期在西藏设置的机构。符合题意的是C项,故选C。
6.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管辖地方,C符合题意;元朝的建立者是忽必烈,A排除;两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才正式完成,B排除;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事务,D排除。故选C。
7.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如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划为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故ABC三项与元朝有关,但不符合题意;D项宋朝时期在北部蒙古边境开设贸易场所“榷场”,进行互市,与元朝无关,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8.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世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行省制度,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故D正确;县制从商鞅变法时就实行,故A错误;郡县制从秦始皇时开始实行,故B错误;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推恩令”,故C错误。综上答案D。
9.C
【解析】
根据材料“西汉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唐朝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可知,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都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巩固,故选C;AB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10.A
【解析】
根据材料“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结所学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元朝在中央实行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地方实行的是行省制管理,故选A;郡县制是秦朝时期推广的,B错误;汉初实行郡县并行制,C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D错误。
11.(1)科举制度;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做官,使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
(3)宣政院 从此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4)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创立的一项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制度是科举制度;这制度诞生的标志是隋炀帝设立进士科;这种制度在当时产生的积极影响是,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做官,使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根据所学可知,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开创了一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制度是行省制度;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
(3)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这一机构的意义是从此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4)根据所学可知,你认为元朝的统一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是促进了民族融合。
12.(1)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或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开明的民族政策
(2)相互吸收;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
(3)唐—第三种;宋—第二种;元—第一种
(4)民族进一步融合;回族
【解析】
(1)事件:根据材料一“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烟成为平常事。”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为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政策: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2)特点:根据材料二“辽宋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可知,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相同:根据材料一“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结合所学可知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都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
(3)根据材料三“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非常强大,各族融入中原,属于第三种;宋朝是边疆民族和中原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属于第二种;元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属于第一种。
(4)根据材料四“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可知元朝时期的历史现象为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根据材料“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结合所学可知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13.(1)开明的民族政策;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3)民族融合的趋势;
(4)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的交往和融合,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解析】
(1)根据唐太宗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唐太宗提出对待少数民族和对待汉族人一样,一视同仁的看待,体现了唐太宗的开明的民族政策。比如他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加强了与西藏的联系。
(2)根据材料“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的意思是鉴真舍己为人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还带给日本人带去我国的医学、书法等,传遍了奈良城,表示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巨大。可见主要事迹是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3)根据材料三内容可知“波斯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畏兀儿人、汉人”通婚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所以材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以上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以看出是民族关系的发展,针对今天的现实情况,可以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的交往和融合,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加强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14.(1)机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山东、山西和河北。
(3)行省制度。
【解析】
(1)
根据材料“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朝中央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管辖的“腹里”是山东、山西和河北。
(3)
根据材料“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世祖(忽必烈)创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掌管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或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
【点睛】
15.(1)A隋朝统一南北(隋灭陈),B贞观之治(唐太宗的统治),C唐朝灭亡(朱温建立后梁)。
(2)顺序:③④②①。特点:民族政权并立。
(3)三省六部制。实质:加强君主专制(加强皇权)。
(4)回族。原因:不同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多民族交融)
【解析】
(1)①根据材料一“年代尺”可知,A处对应的时间为58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②根据材料一“年代尺”可知,B处对应的时间为627—64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627—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朝,年号“贞观”。在此期间,君臣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开创了唐代繁荣昌盛的局面,因而被誉为“贞观之治”。③根据材料一“年代尺”可知,C处对应的时间为90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宋元时期民族政权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南宋与元对峙局面,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国号为元,建立元朝,因此,①最早出现在1271年;②是南宋与西夏、金并立局面,1127年,金灭北宋,赵构在临安建立的南宋,因此,②最早出现于1127年;③是北宋与西夏、辽并立局面,1038年,元昊称帝建国,史称“西夏”,因此,③最早出现于1038年;④是北宋与西夏、金并立局面,1125年,辽被金灭亡,因此,④最早出现于1125年。由此可知,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为③④②①。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宋元时期民族政权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元等政权,与宋朝并立,北宋灭亡后,南宋占据江南,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后来,蒙古国灭掉了西夏和金,形成宋元对峙局面。因此,依据示意图内容概括这一时期政局的主要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
(3)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图示所反映的制度名称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各有分工,这就使秦汉以来的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且三省长官品级较低,这便于皇帝控制,防止大权旁落,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4)第一问,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因此,A族是指回族。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回族是由中外的多种民族成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因此,其形成原因是不同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
16.(1)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以和平交往为主。宋辽之间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言之有理即可)。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交融。
(3)元朝实现了全国大统一;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言之有理即可)
(4)国家统一是民族团结的基础,良好的统一氛围为各民族共同生活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环境,有助于各民族团结;各民族团结一致,互助互爱,有利于社会发展、国家统一。(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内容“各路少数民族地区首领齐聚长安城,请求唐太宗担任‘天可汗’”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据材料二“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因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交融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征。”可知,材料二中的“契丹人”建立的政权与北宋之间的民族主流关系是以和平交往为主。如:宋辽之间签订澶渊之盟,维系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据材料二“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南宋的契丹人,其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因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交融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征。”可知,“契丹人”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征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交融。
(3)根据材料三“就族源而言,回族先人主要包括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等中亚人,回族在形成过程中,还大量地融进了汉、蒙(主要是汉)等族的成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以“回族”的形成为代表的民族大交融出现的原因有:元朝实现了全国大统一;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4)综上所述可知,我认为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国家统一是民族团结的基础,良好的统一氛围为各民族共同生活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环境,有助于各民族团结;各民族团结一致,互助互爱,有利于社会发展、国家统一。
17.(1)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统治者的重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2)元朝疆域辽阔
(3)行省制度
(4)商品经济繁荣、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茶盐企业高度发展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或水褥(锄草,耕作)……不待贾(买卖)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江南地区经济萧条,材料二“(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反映经济发展,所以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统治者的重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2)材料三“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反映的是元朝疆域辽阔。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
(4)根据材料四“(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可归纳出商品经济繁荣、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茶盐企业高度发展等。
18.(1)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影响: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往来和民族交融。
(2)政权:北宋;积极影响:保持了长期和平,促进了双方生产的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边境贸易的繁荣和民族融合。
(3)管理机构: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说明:元朝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进行边疆治理,极大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民族政策,通过和亲、册封等方式,促进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唐太宗时,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来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和亲,唐蕃和亲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汉藏人民友谊。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与辽并立的政权是北宋,澶渊之盟后辽与北宋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生产的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边境贸易的繁荣和民族融合。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元朝对东南和西南的管理机构不同说明了元朝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进行边疆治理,极大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9.(1)创新: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性,而且将其制度化。合理性:相对公平。
(2)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进展:制度上,进一步发展和晚上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诗繁荣。
(3)问题:藩镇割据;措施:派文臣任知州,设置通判,设置转运使
(4)行省制度;宣政院。
【解析】
(1)创新:根据材料一“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可知科举的“创新之处”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性,而且将其制度化。合理性:根据材料一“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可知,最大合理性是指相对公平。
(2)盛世: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进展:根据材料分析和所学知识,唐朝时期重新完成国家统,并且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是指在制度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科举制在唐太宗时扩大规模,进士科成为主要考试科目,到武则天时出现殿试和武举,到了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这也就推动了诗歌的繁荣,成为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正是唐朝时期文化上的突破。
(3)问题:根据材料三“此非他故,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结合所学可知宋初统治者主要向解决前朝留下来的藩镇割据问题。措施:根据材料二“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可知派文臣任知州,设置通判,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税大部分收归中央。
(4)根据材料四“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以便直接处理政务。”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针对元朝疆域的特点推行行省制度;西藏: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在当地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统辖。
20.(1)节度使;风气:尚武轻文。
(2)问题:“方镇(节度使)屯兵自重,赋人自赡”(或藩镇割据)。措施: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制度:行省制度。影响: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在元朝以后的明清时期继续沿用(或奠定了我国省制的基础)。
(4)趋势:对地方管理加强(或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的“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可得出“唐朝永徽以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叫节度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地方势力的不断壮大对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风气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中的“方镇(藩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可得出“赵普“劝上(皇帝)革去其弊”中的“弊”指“方镇(节度使)屯兵自重,赋人自赡””;根据材料二中的“方镇阙帅,稍命文臣权知。置转运使、通判,条款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可得出“宋朝统治解决藩镇割据的具体措施是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了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对我国的影响是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在元朝以后的明清时期继续沿用,奠定了我国省制的基础。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加强的,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