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期中复习(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下学期湖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期中复习(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下学期湖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3 08:0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湖南株洲·七年级期中)他结束了西晋以后200多年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开启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他是(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隋文帝 D.隋炀帝
2.(2021·湖南·江永县第三中学七年级期中)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建立的是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3.(2021·湖南省岳阳开发区长岭中学七年级期中)下图反映了隋朝
A.结束长期分裂,顺应了统一的趋势
B.在面对陈的战争中具有绝对性优势
C.文帝时国家的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D.统治残暴,引发农民起义致其灭亡
4.(2021·湖南张家界·七年级期中)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其南北两端分别是( )
A.洛阳、涿郡 B.余杭、长安 C.洛阳、长安 D.余杭、涿郡
5.(2021·湖南常德·七年级期中)隋朝末年,一位商人要去大运河的中心城市,请问他的目的地是
A.涿郡
B.洛阳
C.扬州
D.余杭
6.(2021·湖南张家界·七年级期中)《咏史》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下面哪两位皇帝的统治最能说明这个道理(  )
A.汉文帝、汉景帝 B.隋文帝、隋炀帝
C.唐高祖、唐太宗 D.唐太宗、武则天
7.(2021·湖南永州·七年级期中)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①建立隋朝 ②隋朝灭亡 ③开凿运河
B.①隋朝灭亡 ②建立隋朝 ③开凿运河
C.①开凿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隋朝灭亡
D.①建立隋朝 ②开凿运河 ③隋朝灭亡
8.(2021·湖南·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隋朝末年,家住涿郡的一位商人要沿着新开通的大运河乘船去洛阳,他必须经过(  )
A.永济渠 B.江南河 C.通济渠 D.邗沟
9.(2021·湖南株洲·七年级期中)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10.(2021·湖南怀化·七年级期中)在美国作家迈克尔 H·哈特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隋文帝杨坚名列其中。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
A.完成国家统一 B.加强中央集权 C.开通大运河 D.完善科举制度。
11.(2021·湖南永州·七年级期中)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12.(2021·湖南·张家界市民族中学七年级期中)“北通涿郡之鱼商,南运江都之转输。”这则材料说明隋朝大运河
A.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C.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 D.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
13.(2021·湖南常德·七年级期中)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发展
C.开通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
14.(2021·湖南·桂阳县展辉学校七年级期中)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其中④处所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A.隋朝的建立 B.开始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C.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D.结束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15.(2021·湖南·长沙市雨花区石燕湖中学七年级期中)“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中的“此河”是指:
A.黄河 B.大运河 C.淮河 D.长江
16.(2021·湖南·桂阳县展辉学校七年级期中)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
A.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B.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
C.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D.正式设置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7.(2021·湖南永州·七年级期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古人赞颂的这项工程是:
A.明长城 B.都江堰 C.赵州桥 D.隋大运河
18.(2021·湖南省岳阳开发区长岭中学七年级期中)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检索了以下关键词:“正式确立科举制”、“暴君”。他们研究的对象是
A.唐太宗 B.隋炀帝 C.隋文帝 D.唐玄宗
19.(2021·湖南岳阳·七年级期中)“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通大运河
D.创立科举制
二、综合题
20.(2021·湖南·常德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以前,淮河以南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显富庶,整个南方已成为全国鱼盐杞梓及丝麻布帛的主要供应地,为了达到对江南富庶地区的控制,也是出于对笙歌月夜的迷恋,曾久居江都的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集百万众,耗时六年,运河始成。“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在奢靡极致的龙舟当中,隋炀帝对着沿河的繁华美景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大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三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1)阅读材料一,从材料中找出隋炀帝下令修建大运河的目的。
(2)阅读材料二、三,指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3)你认为材料二、三中哪一则材料的评价更恰当 为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和你的理解,谈谈你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
21.(2021·湖南株洲·七年级期中)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一江南经济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至少答3点)
材料二 两幅历史图片
(2)据图一填出隋运河的中心A( ),隋运河南到B( )、北至C( )
(3)材料二中图二所示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古代江南农民创造的。它最先出现于唐朝,请写出它的名称。
材料三 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2.(2021·湖南常德·七年级期中)隋朝是一个繁盛一时的朝代。结合下列材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材料一:短命的隋朝,两位帝王让后人记忆尤深。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是全世界公认的明君,在位期间大有作为,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隋炀帝杨广,虽荒淫,但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在北方重新建立大一统王朝,结束了长达近300年的分裂。
——《短命的隋朝,给我国的历史留下了什么?》
材料二: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曾播出全新纪录片《中国大运河》,这部分为上、中、下三期的纪录片,详细讲述了中国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和历史变迁。
(1)“大一统王朝”建都于哪一城市?杨坚哪一年灭掉哪一政权“结束了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哪些史实能证明杨坚“在位期间大有作为”?隋炀帝“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分遗产”主要指哪一工程?说说这一工程的历史地位。
(2)隋炀帝想到扬州看琼花而开通了大运河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意义。
(3)根据所学知识和上述两则材料,总结隋朝“短命”的原因。这给你什么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结束自西晋以后长达2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开启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2.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①处建立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处所表示的时间是公元581年;因为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是618年;选项C是960年;选项D是1368年,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3.A
【解析】
根据图片内容可知,隋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顺应了统一的趋势,实现了国家统一,A符合题意。BCD项内容在图片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4.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从北往南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D项正确;ABC三项的地点不全是隋朝大运河的南北两端,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5.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加强了南北的经济文化的交流,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6.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重视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隋末农民起义,隋朝灭亡。隋文帝、隋炀帝的统治最能说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故B符合题意;汉文帝、汉景帝、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与题干的“败由奢”不符,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题干材料,认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意思是勤俭看似小事,其实攸关个人和国家的之命运。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
7.D
【解析】
依据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①对应时间581年、②对应605年、③对应618年。结合课本所学,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从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陆续开凿大运河;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D项正确;ABC时间对应事件不对,排除ABC三项;故选D。
8.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由北向南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因此要沿着新开通的大运河乘船去洛阳,必须经过永济渠,故A符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故选A。
9.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为利也博”说明大运河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项正确;题干体现不出政治上的作用,排除A项;大运河是南北交通大动脉,与中外经济交流无关,排除B项;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的是隋文帝在589年灭陈,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581年, 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完成国家统一。故A符合题意;加强中央集权与完成国家统一的影响力要小,故B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故C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完善了科举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隋朝科举制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本题选B。
考点:科举制的创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和识记能力,科举制是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考试至今还在沿用,影响深远,是考试命题的重点,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同学们以后对历史概念要深入理解,全面的把握才行。
12.C
【解析】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可知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通和经济发展。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A排除;材料没有强调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D排除。故选择C。
13.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混南北为一区”指的是隋文帝统一全国,D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发展”是隋文帝的统治措施和统治效果,与题干“混南北为一区”不符,排除AB项;开通大运河是在隋炀帝统治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解析】
根据题干时间轴可知,④处对应的时间为“61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故C项正确;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与题干“④处”不符,排除A项;605年,隋朝开始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与题干“④处”不符,排除B项;589年,隋朝结束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与题干“④处”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大运河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尽道隋亡为此河”。可知道“此河”是隋朝开通的,而隋朝开通的是大运河。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只有选项B正确,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
16.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选项B与隋炀帝无关;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A与隋炀帝有关;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C与隋炀帝有关;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D与隋炀帝有关。故选B。
17.D
【解析】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是称赞大运河的作用,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D符合题意;AB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D。
18.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正式确立科举制”、“暴君”,可知与隋炀帝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选项B符合题意;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A排除;隋文帝是隋朝开国皇帝,C排除;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D排除。故选B。
19.C
【解析】
题干的“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大体意思是促进了多年的国运,造福后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工程之一,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大大加强了南北联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同时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运河所经之地,城市兴起,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所以说这是为后世开万世之利。故C符合题意;建立隋朝,统一全国的是隋文帝,故AB不符合题意;创立科举制的是隋炀帝,但与题干的“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不符合。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题干的“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认识题干材料大意是隋炀帝的举措促进了多年的国运,造福后世。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后世开万世之利。
20.(1)为了达到对江南富庶地区的控制,也是出于对笙歌月夜的迷恋。
(2)都认为隋朝的灭亡与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乘龙舟游江都有关。
(3)材料二。材料二肯定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绩,也指出了隋炀帝巡游江都的奢侈腐化,看问题比较全面,评价比较中肯。
(4)积极影响:客观上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加速了沿岸地区经济的发展,直到今天某些河段仍发挥着作用。
消极影响:征发大批的劳动力,严重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解析】
(1)
根据材料“为了达到对江南富庶地区的控制,也是出于对笙歌月夜的迷恋,曾久居江都的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集百万众,耗时六年,运河始成”可知,材料中隋炀帝下令修建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对江南富庶地区的控制,也是出于对笙歌月夜的迷恋。
(2)
根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可知,两首诗都认为隋朝的灭亡与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乘龙舟游江都有关。
(3)
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评价更恰当;因为材料二肯定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绩,也指出了隋炀帝巡游江都的奢侈腐化,看问题比较全面,评价比较中肯。
(4)
根据上述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客观上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加速了沿岸地区经济的发展,直到今天某些河段仍发挥着作用;隋朝大运河征发大批的劳动力,严重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21.(1)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江南相对稳定;江南自然资源丰富和自然条件优越。
(2)中心A(洛阳);南到B(余杭);北至C(涿郡)
(3)曲辕犁
(4)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江南相对稳定;江南自然资源丰富和自然条件优越等方面回答。
(2)据所学可知,隋朝的大运河的中心A是(洛阳);南到B(余杭);北至C(涿郡)
(3)据所学可知,古代江南农民创造的,最先出现于江东地区地的曲辕犁
(4)据材料可知,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南移的变化,即经济重心南移
22.(1)长安。589年,灭掉陈朝。隋文帝杨坚的贡献:他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隋炀帝的贡献:开凿大运河。历史地位: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2)不正确。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的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原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统治残暴,过度役使民力,加重百姓负担。启示:要注重经济的发展;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注重减轻百姓负担。(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题干材料“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在北方重新建立大一统王朝,结束了长达近300年的分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军灭掉陈朝,南北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杨坚统治期间,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分遗产”。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观点不正确。因为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的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根据上述两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短命”的原因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统治残暴,过度役使民力,加重百姓负担。开放性设问,结合隋朝“短命”的原因,围绕“改革、发展、民生”等方面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要注重经济的发展;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注重减轻百姓负担。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