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湖南·桂阳县展辉学校七年级期中)图示法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地表示出来。读下图,关于安史之乱符合史实的是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C.使唐朝由盛转衰 D.使藩镇割据得到缓解
2.(2021·湖南常德·七年级期中)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藩镇割据
D.澶渊之盟
3.(2021·湖南永州·七年级期中)如下表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
起止时间 755年至763年
叛军指挥官 安禄山、史思明等
结果 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影响 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A.安史之乱 B.玄武门之变 C.陈桥兵变 D.黄巢起义
4.(2021·湖南岳阳·七年级期中)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其中,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先后出现在( )
A.海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珠江流域
5.(2021·湖南怀化·七年级期中)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灭亡唐朝的人物是
A.黄巢 B.朱温 C.安禄山 D.史思明
6.(2021·湖南岳阳·七年级期中)连环画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下图连环画《张巡守城》刻画了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张巡坚守雍丘,抵抗叛军……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地方势力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是( )
A.农民起义 B.政权分立 C.藩镇割据 D.宦官专权
7.(2021·湖南·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中)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618年, 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费干
C.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8.(2021·湖南怀化·七年级期中)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造成天宝年间“世乱各东西”的历史事件是( )
A.诸侯争霸 B.楚汉之争 C.安史之乱 D.外戚、宦官专权
9.(2021·湖南·张家界市民族中学七年级期中)下面是小明整理的唐朝灭亡后的历史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①五代十国中的十国都是南方政权②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武将
③《韩熙载夜宴图》描绘的是南唐时期的情景④政权更迭与分立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2021·湖南·常德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两方作战,一方是由李隆基、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这些人主要指挥;另一方是由安禄山、史思明、史朝义、安庆绪这些人主要指挥。这里的作战指的是
A.隋末农民大起义 B.唐朝初年统一全国
C.镇压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 D.平定安史之乱
11.(2021·湖南·张家界市民族中学七年级期中)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权衰退,地方势力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是
A.藩镇割据 B.政权分立 C.农民起义 D.宦官专权
12.(2021·湖南株洲·七年级期中)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49万人,占全国总兵数85%以上。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与中央政权矛盾逐渐加深。材料说明安史之乱的爆发是由于
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B.安禄山担负重任,势力强大
C.李林甫、杨国忠祸乱朝政 D.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
13.(2021·湖南株洲·七年级期中)“渔阳颦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755年,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
A.黄巾起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安史之乱
14.(2021·湖南·常德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唐代)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宦官与外戚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15.(2021·湖南省岳阳开发区长岭中学七年级期中)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五代十国”分割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是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唐末农民战争
16.(2021·湖南怀化·七年级期中)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下列历史现象的产生与这一“恶瘤”密切相关的是(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五代十国 D.科举考试
二、综合题
17.(2021·湖南·江永县第三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唐太宗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唐太宗是如何“以古为镜”“以人为镜”的 (答出一点即可) 他在位期间唐朝社会出现了什么局面
(2)材料二中的“开元”指的是谁的统治时期 “开元全盛日”为什么能够实现 (答出一点即可)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755~763年发生的哪一战乱景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
(4)从唐朝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出一点即可)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路衰败,说明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C项正确;安史之乱没有推翻唐朝的统治,更没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AB项;藩镇割据是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牵,宠爱杨贵妃,重用杨国忠、李林甫,朝政日趋腐败,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从此由盛转衰,故A符合题意;黄巢起义、藩镇割据、澶渊之盟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3.A
【解析】
根据“755年至763年”、“安禄山、史思明等”等信息可知表格反映的史实是唐朝爆发的安史之乱,故选A;玄武门之变是在唐初,排除B;陈桥兵变是在后周末,排除C;黄巢起义是在唐末,排除D。
4.C
【解析】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5.B
【解析】
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故B符合题意;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排除A;安禄山和史思明是安史之乱的祸首,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CD。故选B。
6.C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选C;根据“地方势力加大”可知逐渐形成的局面是藩镇割据,并不是农民起义和政权分立,排除AB;宦官专权主要是在中央,和“地方势力加大”不符,排除D。
7.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这是对安史之乱这一历史史实的危害的评价和认识,属于历史观点,故C符合题意;618年, 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这是对唐朝建立的陈述,是史实,故A不符合题意;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费干,这是对唐和吐蕃和亲的陈述,是史实,故B不符合题意;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这是对鉴真东渡的陈述,是史实,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C
【解析】
根据杜甫诗《离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结合所学可知,“天宝”是指唐玄宗的年号,结合天宝危机可知“世乱”指的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式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选C;A是东周时期,排除;B是秦朝灭亡后,排除;D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9.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武将,②符合题意;《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南唐时期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③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此时期政权处于分立时期,所以④政权更迭与分立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②③④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①五代十国中的十国都是南方政权这一说法错误,其中北韩属于北方,排除含有①的ABC;故选D。
10.D
【解析】
根据材料“两方作战,一方是由李隆基、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这些人主要指挥;另一方是由安禄山、史思明、史朝义、安庆绪这些人主要指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作战指的是平定安史之乱。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D项正确;隋末农民起义是隋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为了推翻隋朝统治的农民大起义,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后期的安史之乱,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镇压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755——763年的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2.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各地的节度使……势力膨胀,与中央政权矛盾逐渐加深”可知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D符合题意;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之一,但是题干没有体现,A不符合题意;题干反映各地节度使势力强大,并未体现安禄山担负重任,势力强大,B不符合题意;李林甫、杨国忠祸乱朝政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之一,但是题干没有体现, C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D
【解析】
根据题干“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结合所学知识,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腐败,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联合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八年的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的转折点,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D正确;黄巢起义发生唐朝后期。因统治更加腐朽,人们生活困苦,农民起义不断爆发,A排除;唐朝形势转衰后,出现了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局面,BC排除。故选D。
14.A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提取关键信息:“擅自署置”、“贡赋不入 于朝廷”、“实非王臣也”可以判定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依据课本所学,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局面是藩镇割据,中央集权严重被削弱。题干反映的就是各个藩镇不听从中央号令,俨然是“国中之国”,说明中央与地方矛盾加深,A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15.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因此“五代十国”分割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故B符合题意;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A排除;宦官专权发生在唐朝后期,与题意不符,C排除;唐末农民战争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的打击,与题意不符,D排除。故选B。
16.C
【解析】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唐玄宗后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安史之乱后出现了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907年,节度使朱温灭掉唐朝,建立后梁,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而五代十国实际上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C正确;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A排除;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前期开创的盛世局面,B排除;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D排除。故选C。
17.(1)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贞观之治
(2)唐玄宗。在前代帝王奠定的良好基础上,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使唐朝进人鼎盛时期。
(3)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各地节度使势力逐渐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安禄山发动叛乱。
(4)提倡节俭,反对奢华,虚心纳谏;居安思危,重视军队建设;反腐倡廉,整饬吏治。
【解析】
(1)根据所学可得出,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
(2)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根据所学可得出在前代帝王奠定的良好基础上,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使唐朝进人鼎盛时期。
(3)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根据所学可得出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各地节度使势力逐渐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安禄山发动叛乱。
(4)综合材料可得出提倡节俭,反对奢华,虚心纳谏;居安思危,重视军队建设;反腐倡廉,整饬吏治。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