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PART
01
民族自治奠基石
民族自治奠基石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国家统一领导
前提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实行地区
民族自治奠基石
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粉碎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藏、新疆的管辖。
1
2
3
4
汉朝
唐朝
元朝
清朝
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各族的联系,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设立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北边疆。
元朝设立宣政院和北庭都元帅府分别管理西藏和新疆;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我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民族自治奠基石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区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互相同化,互相影响,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
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的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
这种分布特点对民族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民族自治奠基石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长期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历史传统
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形成了取长补短,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经济文化
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在根本利益上完全一致。
政治利益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民族自治奠基石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过程:
民族自治奠基石
实施概况: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我国的自治区: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
材料研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民族自治奠基石
实行意义:
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有利于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互助和谐的关系。
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全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意义:
PART
02
民族政策促发展
发展措施及政策(政治上)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改革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改革后
发展措施及政策(经济上)
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发展措施及政策(文化上)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
①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为这些民族的文化传承创造了条件。
②尊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③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发展措施及政策
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了历史机遇。
西部大开发
作用: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