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黄士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强化训练
下图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窑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这种建筑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是(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平坦,降水丰沛
C.土壤直立性强,雨季短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2.图示景观主要分布区需重点治理的生态问题为(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石漠化 D.土壤盐碱化
【答案】1.C
2.A
【解析】1.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降水集中,但不是窑洞形成的主要原因,A错误;黄土直立性强,不易崩塌,且该地区降水季节短,集中于夏季,全年降水较少,气候比较干燥,适合开挖窑洞,C正确,BD错误。故选C。
2.图示景观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发生水土流失严重,A正确;土地荒漠化主要发生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云贵高原;土壤盐碱化主要是在低洼的灌溉农业区。故选A。
【点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从地形地势、降水、植被覆盖率、人类活动四个方面去分析。
下图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a、b、c、d代表的地理要素依次是( )
A.水土流失、植被条件差、地表起伏大、地表侵蚀
B.地表起伏大、地表侵蚀、植被条件差、水土流失
C.地表侵蚀、地表起伏、大水土流失、植被条件差
D.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水土流失
4.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 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
C.水土流失使土壤质地变差 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
【答案】3.D
4.A
【解析】3.读图可知,降水集中等直接导致水土流失,故d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退化、地表侵蚀,故c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b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故a为地表起伏大,所以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4.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道中淤积,从而影响内河航运,A项正确;河流水位升高,利于航运,B项错误;土壤质地、河流水质对航运影响不大,C、D项错误。所以选A。
【点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土壤疏松、易容,地表千沟万壑,坡面水土易流失,以及人们开垦、采矿修路毁林毁草,破坏植被、地表等。
下表示意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降雨量/mm 降雨强度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33 弱 111 0.1 155 41.3 153 4.7 154 18
14 很强 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
19 强 28 0.3 113 1.2 51 0.4 52 0.6
5.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坡耕地、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
D.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荒草地
6.相同降雨强度下,不同土地覆被的径流量不同,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
A.供给服务 B.调节服务
C.文化服务 D.支撑服务
7.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5.B
6.B
7.A
【解析】5.据表可知,在降雨强度弱的时候,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对应的泥沙量依次为0.1kg、41.3kg、4.7kg、18kg,可以判读出在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验证表中其他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的顺序亦是如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维持自然环境的稳定性属于森林的支撑服务功能;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属于供给服务功能;让人类获得精神享受属于文化服务功能;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属于调节服务功能。相同降雨强度下,不同土地覆被的径流量不同,说明植被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体现了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在相同降雨强度下,混交林地的泥沙量小于油松幼林地,说明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种植的单一树种,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①③正确。相同降雨强度下,坡耕地泥沙量最大,开垦坡地会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恶化,②错误。相同降雨强度下,油松幼林地对应泥沙量大于荒草地,说明油松幼林地保持水土的作用小于荒草地,故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不一定优于退耕还草,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森林是动物的栖息地,如果森林被毁,其中的动物则难以为继,森林对于人类的服务功能也随之丧失,可见森林具有支撑服务功能;供给服务指的是提供森林资源、动物资源;调解服务指的是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质、涵养水源等;文化服务功能指的是提供美丽的风景,也供人类旅游休憩、获得精神享受等。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即植物的根部、枯枝落叶等将水分固定住,起调节径流的作用,可以让流域内的水量变化相对稳定,属于调节服务.
中国是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下降,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平衡。下面为我国南方丘陵地区某小流域不同海拔下土壤侵蚀类型的面积(单位:hm2)变化表和不同海拔下轻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占流域轻度及以上土壤侵蚀总面积百分比图。据此完成线面小题。
土地侵蚀类型 海拔/m
<300 300—350 350—400 400—450 450—500 >500
微度 1118.45 1060.87 612.66 378.83 220.55 210.44
轻度 52.35 109.64 19.18 7.15 2.77 2.11
中度 46.67 156.58 46.22 24.50 11.05 8.75
强烈 12.14 93.50 46.98 26.94 13.32 8.07
极强烈 1.20 27.73 47.02 42.77 23.46 13.65
剧烈 0.04 2.63 11.77 17.19 10.33 8.15
8.根据材料信息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随着海拔的升高,微度侵蚀面积不断减小
B.海拔小于300m的区域土壤侵蚀面积最大,450—500m的区域侵蚀面积最小
C.轻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
D.海拔300—400m的区域应作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
9.相对于高海拔地区,海拔400m以下地区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季风气候,降水丰富 B.海拔低,坡角大
C.耕地面积大,人类活动影响大 D.土质疏松
10.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总量大且相对集中 B.夏季气温高,风化作用强,土质疏松易侵蚀
C.南方人口密集,耕地面积小,植被破坏严重 D.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海拔高,地形起伏大
【答案】8.B
9.C
10.C
【解析】8.据图表可知,随着海拔的升高,微度土壤侵蚀面积不断减小,轻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先增加后减少,A、C项说法正确。据表中数据计算可知,海拔300—350m的区域土壤侵蚀面积最大,其次为海拔小于300m的区域,海拔大于500m的区域土壤侵蚀面积最小,B项说法错误。据图可知,海拔300—350m的区域轻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占流域轻度及以上土壤侵蚀总面积的百分比最大,其次为海拔350—400m的区域,因此海拔300—400米的区域应作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D项说法正确。选择B项。
9.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海拔400m以下地区耕地面积大,人类活动频繁,土壤侵蚀严重,C项正确。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不是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故A错,海拔400m以下地区,坡度较和缓,土质不疏松,故BD错。
10.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最主要是人为原因,即南方人口密集,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C项正确。ABD都是自然原因,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点睛】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因为:人地矛盾突出,过度耕作,植被破坏;山地丘陵面积广,坡度大;降水多,强度大。
黑河发源于冰川广布的祁连山脉,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的居延海。居延海原为一整体,现分裂成两个湖泊——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居延海是近年来旅游热门打卡地。多年来监测表明,流域内降水量整体增加,冰川面积减少。下图为黑河流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对居延海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的推测,正确的是( )
A.地势低平 B.气温年较差小 C.昼夜温差大 D.森林覆盖率高
12.居延海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湖泊水大量蒸发 B.黑河中上游大量引水灌溉
C.黑河水量大增分为两条河流 D.居延海旅游人口激增
【答案】11.C
12.B
【解析】11.根据材料信息"内蒙古西部的居延海",可知该地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势较高,A错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大,B错误;晴天多,昼夜温差大,C正确;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森林覆盖率低,D错误。故选C。
12.居延海原为一整体,现分裂成两个湖泊,说明居延海面积减小。根据材料信息“多年来监测表明,流域内降水量整体增加,冰川面积减少”,说明从自然原因的角度居延海的补给水源是增多的,故气候变暖导致的湖泊水蒸发支出不一定多于补给,湖水蒸发不是居延海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A错误;图中河流中上游地区多灌区,黑河中上游大量引水灌溉,导致补给居延海的水量减少,B正确;黑河水量增加不会导致居延海面积减小分裂为两个湖泊,C错误;旅游人口对水资源的消耗较少,不会直接导致居延海面积减小,D错误,故选B。
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方格形状的“挡风墙”,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下图为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草方格沙障的作用主要是( )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③增加草地面积,提高旅游价值④增加蒸腾作用,提高降水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4.图示地区修建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 B.减轻沙坡头荒漠化程度
C.降低水土流失的发生概率 D.提高秸秆利用效率
【答案】13.A
14.A
【解析】13.草方格沙障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减弱风沙的侵蚀,还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①②正确,③④不是草方格的作用,错误,故选A。
14.图示地区位于宁夏沙坡头地区,该地风向多为西北风,草方格沙障位于铁路西北侧且沿铁路延伸,因此修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阻挡西北部风沙,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A项正确;图示草方格沙障可以减轻沙坡头地区的荒漠化程度,但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减轻荒漠化程度,B项错误;图示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土流失概率小,C项错误;草方格沙障是防治土地沙化的一种工程措施,不是为了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率,D项错误。故选A。
【点睛】草方格是治理荒漠化的工程措施,其主要作用是减小风力,减弱风沙的侵蚀,还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对阻止沙丘的移动,增强植物的生长有重要作用,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石羊河流域下游,当地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近年来,随着上游来水减少,当地利用高矿化度地下水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面积进一步扩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民勤县土地盐碱化形成的自然条件有( )
①地下水埋藏浅②坡度大,排水通畅③人类不合理的活动④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下列措施能够有效防治土地盐碱化的是( )
①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②引用淡水冲洗土壤③填沟蓄水,储存水资源④秸秆焚烧,增加土地肥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5.D
16.A
【解析】15.民勤县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且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较高(埋藏浅),水分不易排出时,导致土地盐碱化的出现,①④正确,②错误。另外,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也会导致土地盐碱化的出现,但其不属于自然条件,③错误。故选D项。
16.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引用淡水冲洗土壤等方法,可以对盐碱化土地进行治理,①②正确;填沟蓄水会加剧水分蒸发,导致盐分残留地表,加重土地盐碱化,③错误;秸秆焚烧既污染大气,又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④错误。故选A项。
【点睛】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方法:平整土地、深耕深翻、台田模式、客土置换、隔层阻盐、暗管排盐、淡水淋盐、种植耐盐作物、增施有机肥、动物修复等。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日月山,南抵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区)部分地区,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黄土颗粒细,土质疏松,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利于耕作,该地农垦历史悠久。现在,黄土高原平坦耕地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是黄土高原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带,该区人口承载力低于30人/km2,其中北部低于10人/km2,而实际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此。人口严重超载,人们被迫开垦30°以上的陡坡地……
材料三 该地区煤、稀土和有色金属等资源丰富,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1)分析黄土高原的降水特点,并简述该降水特点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2)简述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土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
【答案】(1)气候较为干旱,年降水量相对较少,植被覆盖率低;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加剧地表侵蚀,易造成水土流失。
(2)黄土多孔隙,土质疏松,且具有明显的垂直节理性,遇水易分散,抗冲、抗蚀性能弱,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
(3)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
【解析】本题以黄土高原为背景,涉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具有年降水量相对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的特点。黄土高原年降水量相对较少,故而植被覆盖率低,降水过于集中和多暴雨则会加剧对地表的侵蚀,造成水土流失。
(2)本问主要从黄土的土质特点(土质疏松,遇水易分散,抗冲、抗蚀性能弱)方面分析。黄土多孔隙,土质疏松,有明显的垂直节理性,抗侵蚀能力弱,遇水易分散,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
(3)人为原因主要从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开矿等人类活动方面分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黄土高原地处过渡地带,过度放牧;当地人口密度大,为满足生产生活需求,陡坡开荒,加剧水土流失;过度开采矿产资源、修路,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保持水土能力减弱。2.4 黄士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强化训练
下图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窑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这种建筑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是(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平坦,降水丰沛
C.土壤直立性强,雨季短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2.图示景观主要分布区需重点治理的生态问题为(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石漠化 D.土壤盐碱化
下图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a、b、c、d代表的地理要素依次是( )
A.水土流失、植被条件差、地表起伏大、地表侵蚀
B.地表起伏大、地表侵蚀、植被条件差、水土流失
C.地表侵蚀、地表起伏、大水土流失、植被条件差
D.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水土流失
4.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 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
C.水土流失使土壤质地变差 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
下表示意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降雨量/mm 降雨强度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33 弱 111 0.1 155 41.3 153 4.7 154 18
14 很强 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
19 强 28 0.3 113 1.2 51 0.4 52 0.6
5.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坡耕地、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
D.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荒草地
6.相同降雨强度下,不同土地覆被的径流量不同,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
A.供给服务 B.调节服务
C.文化服务 D.支撑服务
7.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中国是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下降,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平衡。下面为我国南方丘陵地区某小流域不同海拔下土壤侵蚀类型的面积(单位:hm2)变化表和不同海拔下轻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占流域轻度及以上土壤侵蚀总面积百分比图。据此完成线面小题。
土地侵蚀类型 海拔/m
<300 300—350 350—400 400—450 450—500 >500
微度 1118.45 1060.87 612.66 378.83 220.55 210.44
轻度 52.35 109.64 19.18 7.15 2.77 2.11
中度 46.67 156.58 46.22 24.50 11.05 8.75
强烈 12.14 93.50 46.98 26.94 13.32 8.07
极强烈 1.20 27.73 47.02 42.77 23.46 13.65
剧烈 0.04 2.63 11.77 17.19 10.33 8.15
8.根据材料信息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随着海拔的升高,微度侵蚀面积不断减小
B.海拔小于300m的区域土壤侵蚀面积最大,450—500m的区域侵蚀面积最小
C.轻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
D.海拔300—400m的区域应作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
9.相对于高海拔地区,海拔400m以下地区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季风气候,降水丰富 B.海拔低,坡角大
C.耕地面积大,人类活动影响大 D.土质疏松
10.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总量大且相对集中 B.夏季气温高,风化作用强,土质疏松易侵蚀
C.南方人口密集,耕地面积小,植被破坏严重 D.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海拔高,地形起伏大
黑河发源于冰川广布的祁连山脉,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的居延海。居延海原为一整体,现分裂成两个湖泊——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居延海是近年来旅游热门打卡地。多年来监测表明,流域内降水量整体增加,冰川面积减少。下图为黑河流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对居延海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的推测,正确的是( )
A.地势低平 B.气温年较差小 C.昼夜温差大 D.森林覆盖率高
12.居延海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湖泊水大量蒸发 B.黑河中上游大量引水灌溉
C.黑河水量大增分为两条河流 D.居延海旅游人口激增
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方格形状的“挡风墙”,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下图为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草方格沙障的作用主要是( )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③增加草地面积,提高旅游价值④增加蒸腾作用,提高降水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4.图示地区修建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 B.减轻沙坡头荒漠化程度
C.降低水土流失的发生概率 D.提高秸秆利用效率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石羊河流域下游,当地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近年来,随着上游来水减少,当地利用高矿化度地下水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面积进一步扩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民勤县土地盐碱化形成的自然条件有( )
①地下水埋藏浅②坡度大,排水通畅③人类不合理的活动④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下列措施能够有效防治土地盐碱化的是( )
①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②引用淡水冲洗土壤③填沟蓄水,储存水资源④秸秆焚烧,增加土地肥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日月山,南抵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区)部分地区,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黄土颗粒细,土质疏松,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利于耕作,该地农垦历史悠久。现在,黄土高原平坦耕地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是黄土高原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带,该区人口承载力低于30人/km2,其中北部低于10人/km2,而实际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此。人口严重超载,人们被迫开垦30°以上的陡坡地……
材料三 该地区煤、稀土和有色金属等资源丰富,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1)分析黄土高原的降水特点,并简述该降水特点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2)简述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土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