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4.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4.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8-03 14:26:29

文档简介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4.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0·上海)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是(  )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北极圈 D.南极圈
2.(2020八下·集贤期中)畅畅生活在有阳光直射的地方,他所处的温度带是(  )
A.北温带 B.南温带 C.热带 D.南寒带
3.(2020九下·四川月考) 2019年2月5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春节期间,地球运行在图中的位置是(  )
A.a段 B.b段 C.c段 D.d段
(2)春节期间,内江市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  )
A.昼变长,夜变短 B.昼夜长短无变化
C.昼变短,夜变长 D.无法判断
4.(2020·陇南模拟)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当你参加今年地理(中考)时.太阳直射点正接近图中(  )
A.甲 B.乙 C.丙 D.丁
(2)此时的澳大利亚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2020七下·沭阳月考)导致乞力马扎罗山成为“赤道雪峰”并且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因素 B.气候因素
C.地势因素 D.海陆分布因素
6.(2020·丹江口模拟)2020年4月8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封城”76天的武汉市解除了离汉通道管控,有序恢复对外交通,英雄的武汉按下了重启键!下面对这一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武汉昼短夜长 B.武汉的白昼时间比夏至日的长
C.太阳直射在南半球 D.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移动
7.(2020七下·烟台期中)玲玲每天中午12∶00下课,发现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有些奇怪,暑假前后最短,寒假前后最长。请你帮玲玲找到合理的解释(  )
A.玲玲的身高在变化
B.玲玲观察的位置不同
C.玲玲观察错误
D.由于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位置的不同,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变化
8.(2020七下·武川期中)导致日本樱花开放时间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差异 B.地形差异 C.海陆差异 D.河流差异
9.(2020八下·如皋期中)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甲、丙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人类活动 C.地形 D.海陆分布
(2)据图中信息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为沙漠景观 B.乙山顶终年积雪
C.丙地全年高温多雨 D.该山地位于北半球
10.(2020八下·滨州月考)观察“地球公转示意”,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面的四幅图中,地球运动到乙处的昼夜分布情况是(  )
A. B.
C. D.
(2)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经过P点附近时,太阳直射点(  )
A.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C.位于赤道,并向北移动 D.位于赤道,并向南移动
11.(2020·哈尔滨模拟)形成冬季冰城哈尔滨和阳光下的海南岛气温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
12.(2020八下·长沙月考)小芬同学通过互联网查询得知我国甲、乙、丙、丁四个城市某一天的昼长与夜长时间分布特点,如图所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时间,空白部分表示白昼时间。
(1)图中反映的日期最有可能是(  )
A.3 月 31 日前后 B.6 月 22 日前后
C.9 月 23 日前后 D.12 月 22 日前后
(2)图中此时,下列景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南极科考正繁忙 B.雅实校园正炎热
C.多瑙河正结冰 D.罗马古城正洪灾
13.(2020·五莲模拟)7月1 日一游客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仪式结束后,该游客的影子偏向(  )
A. 正东方 B.正西方 C.西北方 D.西南方
14.(2020·泉州模拟)“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下地理现象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
A.四季变化 B.昼夜更替
C.时间差异 D.太阳东升西落
(2)清明时节,福建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夜等长 B.昼长夜短 C.昼短夜长 D.不一定
(3)气象观测站中百叶箱的摆放,要防止早、中、晚多次开箱观测时,阳光对仪器的辐射。因此,北半球百叶箱的箱门应朝向(  )
A.东 B.西 C.南 D.北
15.(2020·铜仁)世界经济论坛于2020年1月15日在伦敦发布《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本次报告将气候变化的威胁列为主要长期风险。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将导致严重的生命财产、经济、社会、环境和地缘政治后果,气候变化的短期影响叠加最终将造成全球性重大紧急状况。据此完成8~9题。
2019年,世界多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灾害。下列事件中不属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是(  )
A.日本九州岛北部遭暴雨袭击,数十年一遇的暴雨成灾
B.印度尼西亚洪灾致8人死亡
C.欧洲多国强暴风雪导致至少7人丧生
D.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损失惨重
二、综合题
16.(2019七上·泸西期中)阅读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要求。
(1)写出图中的五带名称C    D    E   。
(2)写出右图中五带划分界线的名称①   ②   。
(3)图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   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带和   带。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处于   带。
17.(2019七上·高安期中)读“图一”和“图二”,完成下列问题。
(1)图二是地球运动到图一中A处的光照图。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纬线名称)上,我们高安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此时南极圈内出现的是   (极昼/极夜)现象。
(2)当我们正在期中考试的时候,地球运动到图一中的D与   (填A或C)段之间。
(3)家住高安的小明善于观察,一年中,他在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了当地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如下图所示),四幅图中最有可能记录冬至日的是图_________。
A. B.
C. D.
18.(2019七上·湖北期中)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面问题。
(1)A,B,C 三点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的是   点, 一天中,A,B 两点先看到太阳的是   点。
(2)当太阳直射 A 点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   处,此时北极圈内会出现   现象。
(3)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乙处时,南半球处在   季。
(4)地球由公转轨道的丙处向丁处运动过程中,利川市的白昼将逐渐变   (填“长”或“短”),正午时我们学校的旗杆影子逐渐变   (填“长”或 “短”)。
19.(2020七上·扬州期末)图甲示意扬州某地冬、夏季某日正午楼房的影子,图乙示意不同纬度地区某日正午的景观图,图丙为“二分二至地球位置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现象:图甲中,夏季楼房影子较    (长或短),说明夏季正午太阳升得较    (高或低), 该日地球最可能位于图丙中的   段(②—③或④—①)。图乙中,   带影子最短,该纬度地带获得的太阳光热较   (多或少)。
(2)说明原因:据图丙推断,由于地球    (直立或倾斜)身体围绕太阳进行   (自转或公转)运动,所以太阳直射位置在    (纬线)和    (纬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引起了正午影子长短的变化。
(3)体验生活:扬州位于五带中的   带,为保证后排低层房屋正午时间能够采光,楼与楼之间距离的设计应参考图甲中   (季节) 的光照情况。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五带中,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北极园是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南极园是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
故答案为:C.
【点评】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 ,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 ,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
2.【答案】C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解:地球上各地根据获得光热的多少可划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和南寒带,其中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一年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南北寒带终年寒冷,南北温带四季变化明显,故答案为:C。
【点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断地绕着太阳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因为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始终与平面保持66.5°的夹角,所以太阳直射的地方不同,导致各地出现不一样的季节和不一样的昼夜长短,就产生了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3.【答案】(1)C
(2)A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C图中可知,2019年2月5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地球运行在图中的位置是c段(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春分日3月21日之间);故C符合题意,选C。(2)春节期间,内江市的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北半球的地区昼变长,夜变短,整体昼短夜长,故内江市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昼变长,夜变短,故A符合题意,选A。
【点评】(1) 每年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一直到9月23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一直到12月23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纬线,过了冬至日太阳直射点折回向北移动,到3月21日(春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一直到6月22日直射点又到达最北界线,如此周而复始。
(2)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4.【答案】(1)A
(2)D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知,丁是春分,时间是3月21日前后;甲是夏至,时间是6月22日前后,乙是秋分,时间是9月23日前后;丙是冬至,时间是12月22日前后。今年地理中考时间是7月15日左右,太阳直射点正接近夏至日,即甲。故答案为:A。(2)7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是北半球是夏季。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则是冬季。故D符合题意。
【点评】(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的移动着。春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为每年3月21日前后,这一天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夏至日为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秋分日时太阳再次直射赤道,为9月23日前后;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2)通常把接受太阳辐射最多,即最炎热的时段称为夏季,接受太阳辐射最少,即最寒冷的时段称为冬季,它们之间的过渡时段称为春季和秋季。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南半球温带地区,则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
5.【答案】C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解: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山峰,因位于赤道,但海拔高、山顶终年积雪,有“赤道雪峰”称号,受地形地势因素的影响,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垂直变化大。
故答案为:C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和地形因素,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的变化,地形对气温和降水都有影响。
6.【答案】D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解:根据地球公转的规律和太阳直射点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可知,4月8日位于春分日(3约1日前后)和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移动。武汉位于北半球北温带,此时是昼长夜短,但是白昼比夏至日要短。所以ABC不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太阳直射到最北端是北回归线,最南端是南回归线,在南北回归线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在他们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适合科学考察。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适合科学考察。
7.【答案】D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解:物体的影子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有关,而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一般来说: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影子越小,暑假前后,太阳高度角大,旗杆的影子短,而寒假前后,太阳高度角小,物体的影子长。
故答案为:D
【点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纬度分布规律
春秋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季节变化规律
冬至到夏至 北回归线以北太阳高度渐增
夏至再到冬至 北回归线以北太阳高度渐减
北半球 夏至日最大 冬至日最小
南半球反之.
③日变化规律
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
8.【答案】A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解:日本南北跨纬度较大,南北气温差较大,导致日本各地樱花开放时间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不同产生气温差异,纬度位置越高,气温越低,樱花的开花时间越晚。
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和地形因素,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的变化,地形对气温和降水都有影响。
9.【答案】(1)C
(2)B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1)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别?简单地说,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等,这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当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叫地形雨。丙地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甲地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2)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等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乙地最高气温﹣9℃,终年寒冷,所以山顶终年积雪。甲地不会出现沙漠景观;丙地夏季高温多雨;可以看出,该山地1月份气温最高,位于南半球。
故答案为:(1)C;(2)B;
【点评】降水是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的总称,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为: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回归线附近,大陆内部和西岸降水少,东岸降水多;中纬度,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0.【答案】(1)D
(2)B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可知,地球运动到乙处时,是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是夏至日,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南半球夜最长的一天。此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在南北两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北逆南顺,所以A是表示南半球昼最长,C是南半球昼夜等长,B是表示北半球昼短夜长,D表示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正确的是D。(2)当地球公转到P点附近时,地球运行到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南半球,到冬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所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向南移动。故答案为:B正确。
【点评】(1)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一直到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移动到最北界限,即北回归线;过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一直到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时直射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移动到南回归线时,直射点便到达了最南界线,即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此日后,直射点又开始北移。
11.【答案】A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哈尔滨和海南岛分属于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纬度差异大,气候不同,故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和地形因素,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的变化,地形对气温和降水都有影响。
12.【答案】(1)B
(2)B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中各地都是昼长夜短。据此推测,这可能是我国夏季,6月22日前后即北半球的夏至日最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2)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冬季,南极气候恶劣,不适宜科考,故A错误。
长沙雅实校园正炎热,故B正确。
多瑙河位于欧洲,此时为夏季不可能结冰,故C错误。
罗马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根据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进行分析解答。
13.【答案】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由题目可知,7月1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且继续向南移动,当天安门早上升旗时,太阳直射点位于东南方,所以游客的影子是偏向西北方,故答案为:C。
【点评】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
14.【答案】(1)A
(2)B
(3)D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周期是一年。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五带的划分。故答案为:A。(2)清明时节,太阳直射北半球,地处北半球的福建省,昼长夜短。故答案为:B。(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内间移动。因此北半球南方朝阳,为防止早、中、晚多次开箱观测时,阳光对仪器的辐射,所以北半球百叶箱的箱门应朝向北。故答案为:D。
【点评】(1)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2)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3)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一直到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移动到最北界限,即北回归线;过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一直到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时直射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移动到南回归线时,直射点便到达了最南界线,即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此日后,直射点又开始北移。
15.【答案】D
【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解析】【分析】日本九州岛北部遭暴雨袭击,数十年一遇的暴雨成灾、印度尼西亚洪灾致8人死亡、欧洲多国强暴风雪导致至少7人丧生,都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不是因气候变化产生的问题。
故答案为:D。
【点评】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以及过度砍伐森林会造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大增,地球的气温就会升高,地球就变暖,致使冰川消融,低地被淹;还会产生旱涝灾害、粮食减产、水资源短缺等危害,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16.【答案】(1)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2)北极圈/66.5°N;北回归线/23.5°N
(3)C;A;E;B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C是热带,D是南温带,E是南寒带。
(2)右图中①是北温带与北寒带的界线为北极圈(66.5°N);②为热带与北温带的界线,为北回归线(23.5°N)。
(3)图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南、北寒带。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处于北温带。
【点评】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17.【答案】(1)北回归线;昼长夜短;极夜
(2)C
(3)D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所示的是当地球位于左图中A处时的光照图,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位于北半球的高安市是昼短夜长,南极圈会出现极夜现象。(2)当我们正在期中考试时,是11月上旬,地球是运行在图一中的D与C之间。(3)由图可知,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此时我们北半球物体的影子最长,最有可能是图中D记录的光照图。
【点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断地绕着太阳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因为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始终与平面保持66.5°的夹角,所以太阳直射的地方不同,导致各地出现不一样的季节和不一样的昼夜长短,就产生了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18.【答案】(1)C;B
(2)甲;极昼
(3)春
(4)长;短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C点纬度为0°,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会被太阳直射两次。A、B位于回归线上,一年会被太阳直射一次。(2)纬度越往北,纬度越高,所以此为北纬,A点在北回归线上。据图分析,甲图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上,所以甲位置符合要求。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上时,北极圈以内皆在昼半球内,出现24小时都白天的现象,此为极昼现象。(3)地球公转方向,从北极上空来看为自西向东,据图分析,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上,为夏至日,顺着地球公转方向,地球公转到乙位置时,为秋分日。北半球秋季,就是南半球的春季。(4)据图分析,地球公转到丙位置时,为冬至日,地球公转到丁位置时,为春分日。从冬至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利川位于北半球,昼渐长,正午太阳高度增加,物体影子变短。
【点评】(1)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一直到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移动到最北界限,即北回归线;过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一直到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时直射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移动到南回归线时,直射点便到达了最南界线,即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此日后,直射点又开始北移。这就造成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而南北回归线上只有一次直射机会。
(2)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3)常把接受太阳辐射最多,即最炎热的时段称为夏季,接受太阳辐射最少,即最寒冷的时段称为冬季,它们之间的过渡时段称为春季和秋季。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南半球温带地区,则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
(4)从冬至日过后一直到第二年的夏至日,这6个月中北半球白昼一直变长,黑夜一直变短,一直到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从夏至日过后一直到冬至日,这6个月北半球白昼一直变短,黑夜一直变长,一直到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
19.【答案】(1)短;高;②—③;热;多
(2)倾斜;公转;北回归线;南回归线
(3)北温;冬季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解:(1)由图可知,图甲中,由于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高,所以夏季楼房影子较短,该日地球最有可能位于图丙中②到③段(北半球夏至日前后),图乙中,热带影子最短,该纬度地带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2)由图可知,由于地球倾斜身体围绕太阳进行公转运动,所以太阳直射位置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引起了正午影子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至日正午物体影子最短,冬至日正午物体影子最长。(3)扬州位于北温带,为保证后排低层房屋正午时间能够采光,楼与楼之间距离的设计应参考图甲中冬至日(冬季)的光照情况(冬至日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正午物体影子最长)。
【点评】(1)每年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一直到9月23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一直到12月23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纬线,过了冬至日太阳直射点折回向北移动,到3月21日(春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一直到6月22日直射点又到达最北界线,如此周而复始。
(2)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断地绕着太阳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因为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始终与平面保持66.5°的夹角,所以太阳直射的地方不同,导致各地出现不一样的季节和不一样的昼夜长短,就产生了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3)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人们将地球上分为五带,其中终年炎热,也就是获得太阳光热最多的地区是热带地区,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太阳直射现象;获得太阳光热少,终年寒冷的地区为寒带,即南北极圈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介于二者之间的地区为温带,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1 / 1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4.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0·上海)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是(  )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北极圈 D.南极圈
【答案】C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五带中,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北极园是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南极园是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
故答案为:C.
【点评】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 ,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 ,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
2.(2020八下·集贤期中)畅畅生活在有阳光直射的地方,他所处的温度带是(  )
A.北温带 B.南温带 C.热带 D.南寒带
【答案】C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解:地球上各地根据获得光热的多少可划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和南寒带,其中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一年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南北寒带终年寒冷,南北温带四季变化明显,故答案为:C。
【点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断地绕着太阳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因为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始终与平面保持66.5°的夹角,所以太阳直射的地方不同,导致各地出现不一样的季节和不一样的昼夜长短,就产生了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3.(2020九下·四川月考) 2019年2月5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春节期间,地球运行在图中的位置是(  )
A.a段 B.b段 C.c段 D.d段
(2)春节期间,内江市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  )
A.昼变长,夜变短 B.昼夜长短无变化
C.昼变短,夜变长 D.无法判断
【答案】(1)C
(2)A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C图中可知,2019年2月5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地球运行在图中的位置是c段(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春分日3月21日之间);故C符合题意,选C。(2)春节期间,内江市的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北半球的地区昼变长,夜变短,整体昼短夜长,故内江市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昼变长,夜变短,故A符合题意,选A。
【点评】(1) 每年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一直到9月23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一直到12月23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纬线,过了冬至日太阳直射点折回向北移动,到3月21日(春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一直到6月22日直射点又到达最北界线,如此周而复始。
(2)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4.(2020·陇南模拟)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当你参加今年地理(中考)时.太阳直射点正接近图中(  )
A.甲 B.乙 C.丙 D.丁
(2)此时的澳大利亚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1)A
(2)D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知,丁是春分,时间是3月21日前后;甲是夏至,时间是6月22日前后,乙是秋分,时间是9月23日前后;丙是冬至,时间是12月22日前后。今年地理中考时间是7月15日左右,太阳直射点正接近夏至日,即甲。故答案为:A。(2)7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是北半球是夏季。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则是冬季。故D符合题意。
【点评】(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的移动着。春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为每年3月21日前后,这一天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夏至日为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秋分日时太阳再次直射赤道,为9月23日前后;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2)通常把接受太阳辐射最多,即最炎热的时段称为夏季,接受太阳辐射最少,即最寒冷的时段称为冬季,它们之间的过渡时段称为春季和秋季。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南半球温带地区,则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
5.(2020七下·沭阳月考)导致乞力马扎罗山成为“赤道雪峰”并且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因素 B.气候因素
C.地势因素 D.海陆分布因素
【答案】C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解: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山峰,因位于赤道,但海拔高、山顶终年积雪,有“赤道雪峰”称号,受地形地势因素的影响,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垂直变化大。
故答案为:C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和地形因素,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的变化,地形对气温和降水都有影响。
6.(2020·丹江口模拟)2020年4月8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封城”76天的武汉市解除了离汉通道管控,有序恢复对外交通,英雄的武汉按下了重启键!下面对这一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武汉昼短夜长 B.武汉的白昼时间比夏至日的长
C.太阳直射在南半球 D.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移动
【答案】D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解:根据地球公转的规律和太阳直射点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可知,4月8日位于春分日(3约1日前后)和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移动。武汉位于北半球北温带,此时是昼长夜短,但是白昼比夏至日要短。所以ABC不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太阳直射到最北端是北回归线,最南端是南回归线,在南北回归线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在他们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适合科学考察。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适合科学考察。
7.(2020七下·烟台期中)玲玲每天中午12∶00下课,发现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有些奇怪,暑假前后最短,寒假前后最长。请你帮玲玲找到合理的解释(  )
A.玲玲的身高在变化
B.玲玲观察的位置不同
C.玲玲观察错误
D.由于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位置的不同,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解:物体的影子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有关,而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一般来说: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影子越小,暑假前后,太阳高度角大,旗杆的影子短,而寒假前后,太阳高度角小,物体的影子长。
故答案为:D
【点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纬度分布规律
春秋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季节变化规律
冬至到夏至 北回归线以北太阳高度渐增
夏至再到冬至 北回归线以北太阳高度渐减
北半球 夏至日最大 冬至日最小
南半球反之.
③日变化规律
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
8.(2020七下·武川期中)导致日本樱花开放时间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差异 B.地形差异 C.海陆差异 D.河流差异
【答案】A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解:日本南北跨纬度较大,南北气温差较大,导致日本各地樱花开放时间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不同产生气温差异,纬度位置越高,气温越低,樱花的开花时间越晚。
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和地形因素,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的变化,地形对气温和降水都有影响。
9.(2020八下·如皋期中)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甲、丙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人类活动 C.地形 D.海陆分布
(2)据图中信息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为沙漠景观 B.乙山顶终年积雪
C.丙地全年高温多雨 D.该山地位于北半球
【答案】(1)C
(2)B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1)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别?简单地说,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等,这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当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叫地形雨。丙地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甲地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2)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等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乙地最高气温﹣9℃,终年寒冷,所以山顶终年积雪。甲地不会出现沙漠景观;丙地夏季高温多雨;可以看出,该山地1月份气温最高,位于南半球。
故答案为:(1)C;(2)B;
【点评】降水是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的总称,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为: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回归线附近,大陆内部和西岸降水少,东岸降水多;中纬度,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0.(2020八下·滨州月考)观察“地球公转示意”,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面的四幅图中,地球运动到乙处的昼夜分布情况是(  )
A. B.
C. D.
(2)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经过P点附近时,太阳直射点(  )
A.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C.位于赤道,并向北移动 D.位于赤道,并向南移动
【答案】(1)D
(2)B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可知,地球运动到乙处时,是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是夏至日,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南半球夜最长的一天。此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在南北两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北逆南顺,所以A是表示南半球昼最长,C是南半球昼夜等长,B是表示北半球昼短夜长,D表示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正确的是D。(2)当地球公转到P点附近时,地球运行到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南半球,到冬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所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向南移动。故答案为:B正确。
【点评】(1)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一直到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移动到最北界限,即北回归线;过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一直到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时直射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移动到南回归线时,直射点便到达了最南界线,即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此日后,直射点又开始北移。
11.(2020·哈尔滨模拟)形成冬季冰城哈尔滨和阳光下的海南岛气温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
【答案】A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哈尔滨和海南岛分属于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纬度差异大,气候不同,故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和地形因素,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的变化,地形对气温和降水都有影响。
12.(2020八下·长沙月考)小芬同学通过互联网查询得知我国甲、乙、丙、丁四个城市某一天的昼长与夜长时间分布特点,如图所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时间,空白部分表示白昼时间。
(1)图中反映的日期最有可能是(  )
A.3 月 31 日前后 B.6 月 22 日前后
C.9 月 23 日前后 D.12 月 22 日前后
(2)图中此时,下列景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南极科考正繁忙 B.雅实校园正炎热
C.多瑙河正结冰 D.罗马古城正洪灾
【答案】(1)B
(2)B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中各地都是昼长夜短。据此推测,这可能是我国夏季,6月22日前后即北半球的夏至日最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2)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冬季,南极气候恶劣,不适宜科考,故A错误。
长沙雅实校园正炎热,故B正确。
多瑙河位于欧洲,此时为夏季不可能结冰,故C错误。
罗马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根据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进行分析解答。
13.(2020·五莲模拟)7月1 日一游客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仪式结束后,该游客的影子偏向(  )
A. 正东方 B.正西方 C.西北方 D.西南方
【答案】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由题目可知,7月1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且继续向南移动,当天安门早上升旗时,太阳直射点位于东南方,所以游客的影子是偏向西北方,故答案为:C。
【点评】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
14.(2020·泉州模拟)“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下地理现象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
A.四季变化 B.昼夜更替
C.时间差异 D.太阳东升西落
(2)清明时节,福建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夜等长 B.昼长夜短 C.昼短夜长 D.不一定
(3)气象观测站中百叶箱的摆放,要防止早、中、晚多次开箱观测时,阳光对仪器的辐射。因此,北半球百叶箱的箱门应朝向(  )
A.东 B.西 C.南 D.北
【答案】(1)A
(2)B
(3)D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周期是一年。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五带的划分。故答案为:A。(2)清明时节,太阳直射北半球,地处北半球的福建省,昼长夜短。故答案为:B。(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内间移动。因此北半球南方朝阳,为防止早、中、晚多次开箱观测时,阳光对仪器的辐射,所以北半球百叶箱的箱门应朝向北。故答案为:D。
【点评】(1)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2)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3)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一直到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移动到最北界限,即北回归线;过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一直到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时直射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移动到南回归线时,直射点便到达了最南界线,即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此日后,直射点又开始北移。
15.(2020·铜仁)世界经济论坛于2020年1月15日在伦敦发布《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本次报告将气候变化的威胁列为主要长期风险。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将导致严重的生命财产、经济、社会、环境和地缘政治后果,气候变化的短期影响叠加最终将造成全球性重大紧急状况。据此完成8~9题。
2019年,世界多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灾害。下列事件中不属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是(  )
A.日本九州岛北部遭暴雨袭击,数十年一遇的暴雨成灾
B.印度尼西亚洪灾致8人死亡
C.欧洲多国强暴风雪导致至少7人丧生
D.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损失惨重
【答案】D
【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解析】【分析】日本九州岛北部遭暴雨袭击,数十年一遇的暴雨成灾、印度尼西亚洪灾致8人死亡、欧洲多国强暴风雪导致至少7人丧生,都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不是因气候变化产生的问题。
故答案为:D。
【点评】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以及过度砍伐森林会造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大增,地球的气温就会升高,地球就变暖,致使冰川消融,低地被淹;还会产生旱涝灾害、粮食减产、水资源短缺等危害,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二、综合题
16.(2019七上·泸西期中)阅读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要求。
(1)写出图中的五带名称C    D    E   。
(2)写出右图中五带划分界线的名称①   ②   。
(3)图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   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带和   带。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处于   带。
【答案】(1)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2)北极圈/66.5°N;北回归线/23.5°N
(3)C;A;E;B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C是热带,D是南温带,E是南寒带。
(2)右图中①是北温带与北寒带的界线为北极圈(66.5°N);②为热带与北温带的界线,为北回归线(23.5°N)。
(3)图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南、北寒带。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处于北温带。
【点评】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17.(2019七上·高安期中)读“图一”和“图二”,完成下列问题。
(1)图二是地球运动到图一中A处的光照图。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纬线名称)上,我们高安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此时南极圈内出现的是   (极昼/极夜)现象。
(2)当我们正在期中考试的时候,地球运动到图一中的D与   (填A或C)段之间。
(3)家住高安的小明善于观察,一年中,他在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了当地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如下图所示),四幅图中最有可能记录冬至日的是图_________。
A. B.
C. D.
【答案】(1)北回归线;昼长夜短;极夜
(2)C
(3)D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所示的是当地球位于左图中A处时的光照图,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位于北半球的高安市是昼短夜长,南极圈会出现极夜现象。(2)当我们正在期中考试时,是11月上旬,地球是运行在图一中的D与C之间。(3)由图可知,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此时我们北半球物体的影子最长,最有可能是图中D记录的光照图。
【点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断地绕着太阳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因为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始终与平面保持66.5°的夹角,所以太阳直射的地方不同,导致各地出现不一样的季节和不一样的昼夜长短,就产生了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18.(2019七上·湖北期中)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面问题。
(1)A,B,C 三点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的是   点, 一天中,A,B 两点先看到太阳的是   点。
(2)当太阳直射 A 点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   处,此时北极圈内会出现   现象。
(3)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乙处时,南半球处在   季。
(4)地球由公转轨道的丙处向丁处运动过程中,利川市的白昼将逐渐变   (填“长”或“短”),正午时我们学校的旗杆影子逐渐变   (填“长”或 “短”)。
【答案】(1)C;B
(2)甲;极昼
(3)春
(4)长;短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C点纬度为0°,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会被太阳直射两次。A、B位于回归线上,一年会被太阳直射一次。(2)纬度越往北,纬度越高,所以此为北纬,A点在北回归线上。据图分析,甲图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上,所以甲位置符合要求。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上时,北极圈以内皆在昼半球内,出现24小时都白天的现象,此为极昼现象。(3)地球公转方向,从北极上空来看为自西向东,据图分析,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上,为夏至日,顺着地球公转方向,地球公转到乙位置时,为秋分日。北半球秋季,就是南半球的春季。(4)据图分析,地球公转到丙位置时,为冬至日,地球公转到丁位置时,为春分日。从冬至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利川位于北半球,昼渐长,正午太阳高度增加,物体影子变短。
【点评】(1)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一直到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移动到最北界限,即北回归线;过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一直到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时直射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移动到南回归线时,直射点便到达了最南界线,即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此日后,直射点又开始北移。这就造成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而南北回归线上只有一次直射机会。
(2)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3)常把接受太阳辐射最多,即最炎热的时段称为夏季,接受太阳辐射最少,即最寒冷的时段称为冬季,它们之间的过渡时段称为春季和秋季。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南半球温带地区,则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
(4)从冬至日过后一直到第二年的夏至日,这6个月中北半球白昼一直变长,黑夜一直变短,一直到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从夏至日过后一直到冬至日,这6个月北半球白昼一直变短,黑夜一直变长,一直到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
19.(2020七上·扬州期末)图甲示意扬州某地冬、夏季某日正午楼房的影子,图乙示意不同纬度地区某日正午的景观图,图丙为“二分二至地球位置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现象:图甲中,夏季楼房影子较    (长或短),说明夏季正午太阳升得较    (高或低), 该日地球最可能位于图丙中的   段(②—③或④—①)。图乙中,   带影子最短,该纬度地带获得的太阳光热较   (多或少)。
(2)说明原因:据图丙推断,由于地球    (直立或倾斜)身体围绕太阳进行   (自转或公转)运动,所以太阳直射位置在    (纬线)和    (纬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引起了正午影子长短的变化。
(3)体验生活:扬州位于五带中的   带,为保证后排低层房屋正午时间能够采光,楼与楼之间距离的设计应参考图甲中   (季节) 的光照情况。
【答案】(1)短;高;②—③;热;多
(2)倾斜;公转;北回归线;南回归线
(3)北温;冬季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解:(1)由图可知,图甲中,由于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高,所以夏季楼房影子较短,该日地球最有可能位于图丙中②到③段(北半球夏至日前后),图乙中,热带影子最短,该纬度地带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2)由图可知,由于地球倾斜身体围绕太阳进行公转运动,所以太阳直射位置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引起了正午影子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至日正午物体影子最短,冬至日正午物体影子最长。(3)扬州位于北温带,为保证后排低层房屋正午时间能够采光,楼与楼之间距离的设计应参考图甲中冬至日(冬季)的光照情况(冬至日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正午物体影子最长)。
【点评】(1)每年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一直到9月23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一直到12月23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纬线,过了冬至日太阳直射点折回向北移动,到3月21日(春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一直到6月22日直射点又到达最北界线,如此周而复始。
(2)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断地绕着太阳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因为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始终与平面保持66.5°的夹角,所以太阳直射的地方不同,导致各地出现不一样的季节和不一样的昼夜长短,就产生了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3)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人们将地球上分为五带,其中终年炎热,也就是获得太阳光热最多的地区是热带地区,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太阳直射现象;获得太阳光热少,终年寒冷的地区为寒带,即南北极圈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介于二者之间的地区为温带,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