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统编语文中考备考--文言文比较阅读模拟试题(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章》)
【乙】
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往之女家_________(2)或败奔______
(3)同敞危坐不去_____(4)适同敞自灵川至_______
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 日 赋 诗 倡 和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军中以是服同敞。
(3)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4.根据【甲】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5.【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二、对比阅读
【古文阅读】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资治通鉴》
【乙】
余近日以军务倥偬①,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③,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①倥偬:事多,繁忙。②门阀:名门贵室。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
6.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
(1)但当涉猎
(2)见往事耳
(3)余近日以军务倥偬
(4)刮目相待
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大有所益装 B.肃/遂拜/蒙母
C.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D.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9.【甲】【乙】两文都讲到了读书的作用。【甲】文通过写鲁肃“与蒙议论”后,与吕蒙“___ ”这一举动,侧面表现了吕蒙读书后才略惊人的长进。【乙】文则指出读书可以传承“诗礼”家风,培养“____ ”品质。
10.【甲】【乙】两文中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一种并结合原文说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节选自《新百喻经》)
【注释】①治:修建。②颠踬(zhì) :跌倒, 摔跤。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甚矣,汝之不惠 惠:____________ ②虽我之死 虽:____________
③无地置土 置:____________ ④或曰 或:____________
12.下列选项中,与“公善之,欲行”中的“之”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君之力 B.汝之不惠 C.虽我之死 D.跳往助之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②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1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愚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
【乙】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⑥优游而无为⑦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醒心亭记(节选)曾巩
[注]①涯:岸边。②欧阳公: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⑥吾君:指皇帝。⑦无为:清静自然。
15.解释加点的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伛偻提携( )
③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 )④则必即丰乐以饮( )
16.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则必即醒心而望
B.行者休于树 于我如浮云
C.以见夫群山之相环 无丝竹之乱耳
D.醒能述以文者 以刀劈狼首
17.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是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B.乙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乐”贯穿全篇。
C.甲文中有不少的对偶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D.乙文中曾巩由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贤难遇”,一方面表现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仍然忧国忧民,另一方面,也说明得意门生曾巩对恩师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很清楚。
18.翻译。
①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②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19.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请用原句回答。
太守之乐:__________________。
公之乐: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流劫至巫山。督盗同知①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②三日,贼复劫大昌。祯趣③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挟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④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而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卒六百余人皆死。
(选自《明史王祯传》有删改)
[注释1①同知:官名。②甫:刚刚。③趣:同“促”,催保督促。④淖(nào):烂泥。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_________
(3)必敬必戒:____________ (4)往之女家:_________
(5)两人伪许相左右:_________
2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23.根据对甲文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王祯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乙文简要分析。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装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奶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面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24.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1)其岸势犬牙差互:
(2)佁然不动:
(3)恨僧少可语耳:
(4)终夜不息: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记之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B.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心乐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真无马邪
26.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28.【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____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的情绪。
阅读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
【乙】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疾”,皆至言也。
(《谕儿书》吴汝纶)
【注释】吴汝纶:清代作家。掌:同“长”。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
2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 (2)意与日去____
(3)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____ (4)皆至言也____
30.用斜线(/)为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若 必 以 相 争 为 胜 乃 是 大 愚 不 灵 自 寻 烦 恼。
31.翻译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
32.家训是指历代家长为教育子孙写的训导之辞,其内容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如道德情操、交友接物、理想目标、读书方法等。请写出两条家训。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通“汝”,你,你的 有时 离开 恰逢
2.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2)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3)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4.①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③富贵不迷乱,贫贱不动摇,威逼不屈服。
5.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解析】
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到了你丈夫家里。女:通“汝”,你,你的。
(2)句意为:有时遇到兵败逃跑。或:有时。
(3)句意为:同敞端正地坐着不走。去:离开。
(4)句意为:恰逢同敞自灵川赶到此地。适:恰逢。
2.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断句能力。断句题是常考题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意思是:虽然两人不在同一个房间,但能听到两人作诗附和。其中,“虽异室”与“声息相闻”两句存在转折关系,“虽异室”与“声息相闻”中间需要断;其次,“两人日赋诗倡和”为一层意思,“两人”为主语,所以“两人日赋诗倡和”前面需要断。故断句为: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
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中重点词有:淫,使……惑乱,迷惑;移,使……改变,动摇;屈,使……屈服。
(2)句中重点词有:以是,因此;服,佩服,敬佩。
(3)句中重点词有:阅,经过;就,准备;颜色,脸色。
4.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要结合原文句子进行分析。“大丈夫”是全文论说的重点。
根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可得出,“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结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得出,“大丈夫”具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可得出,“大丈夫”面对富贵不迷惑,面对贫贱不动摇,面对威武不屈服。综合以上作答即可。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先表达观点,能作为事实论据。“威武不能屈”意思是威武不能使他屈服,形容不畏强暴,是大丈夫的表现。从【乙】文“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可以看出,张同敞在兵败后没有逃跑,而是愿意留下来赴死;被捕后,坚决不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甲文“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旦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安静静地待着,天下就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走天下(最)光明的道路。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乙】张同敞有文能武,志向远大,充满正气。每次作战时,总是一马当先。有时遇到兵败逃跑,同敞端正地坐着不走,众将士又回来作战,有时能够取胜,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佩同敞。顺治七年,清兵攻破严关,众将士都放弃桂林逃跑了。城中没有人了,只有瞿式耜独自坐在府中,恰逢同敞自灵川赶到此地。看见式耜。式耜说:“我作为太守,应该死在这里。你没有守护城的责任,为什么不离开呢?”同敞严肃地说:“前人以独自是君子为耻辱,你难道不同意同敞和你一起死吗?”式耜非常高兴,取酒与同敞共饮一直到第二天天明。清兵早晨入侵,他们被俘,让他们投降,坚决不服从。让他们成为僧人,也不服从。于是把他们幽禁在屋里。虽然两人不在同一个房间,但能听到两人作诗附和。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6.只,只是;了解;因为;擦拭
7.D
8.(1)吕蒙以军中事物多来推辞。
(2)像这样坚持几年,不曾间断,也不感到什么苦(也没什么感到苦的)。
9. 结友 有恒(勤朴)
10.(1)泛读法,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定量读书法,如“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3)圈点批注法,如“用朱笔圈批”。(4)定时读书法,如“决不肯今日耽搁,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解析】
6.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但:只,只是。
②句意: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
③句意:我近来因为军务繁忙,睡觉吃饭都不安稳。以:因为。
④句意: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7.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D.错误,根据句意“每天必须了结这些学习内容才感到安心”。从句法成分分析,“日”为时间状语,为一个整体,“了此功课”是一个主谓短语,不应该断开。“为佳”是整个事情的结果,为一个整体。正确节奏应为: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故选D。
8.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辞,推托;以,介词,用;务,事务。
②如是,像这样;数,多;未尝,不曾;亦,也。
9.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解答时,注意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进行答题。
【甲】文写的是孙权劝吕蒙学习的事,起初吕蒙用各种理由推脱,在孙权的劝说下,终于开始学习。时隔不久,当鲁肃见到吕蒙,鲁肃与吕蒙谈论后,感受到吕蒙才略已非旧时,出于对他的钦佩,于是“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即拜会吕蒙的母亲,并与吕蒙结为朋友。由此可知,鲁肃“与蒙论议”后,与吕蒙相关的举动是“结友”。
根据【乙】文中“吾家本诗礼门阀,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可知作者认为,自家作为诗礼名门,读书是其立足根本,同时能培养“勤朴”之道,而坚持勤劳朴素的根源在于坚持,即“有恒”,由此可见读书对于培养“勤朴”或“有恒”的品质也有益处。
10.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甲】文中孙权提到“但当涉猎”也就是粗略地阅读,这样能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可以得出泛读法;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借鉴【乙】文中的“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每天写一页字,看二十页书)”“决不肯今日耽搁(我绝不肯今天耽搁)”“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也不会因为明天有事,今天提前完成)”可知,在固定时间,给自己布置固定的人物来完成,提高自身。可以得出定量、定时读书法;
根据“用朱笔圈批”可知,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勾画重点语句,做好批注。可以得出圈点批注法等。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乙)我近来因为军务繁忙,睡觉吃饭都不安稳。我们家本来就是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名门贵室,勤劳与朴实是我处世立身之道,“有恒”二字又是勤劳俭朴的根源。我虽在军营里,还每天写一页字,看二十页书。看过之后,用红笔圈点批注,每天必须了结这些学习内容才感到安心。偶尔遇到事务繁忙,即使第二天补写补看也觉得心里不舒服,所以必须忙里偷闲来做这件事。然而这个办法还是下策,所以必定早起数小时来做这些事。决不肯今日耽搁,说有明天可以补上;也不肯以明天有事,今天预先去做。像这样坚持几年,不曾间断,也不感到什么苦。
11. 同“慧”,聪明 即使 放置,安放 有人
12.D
13.①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比不上寡妇和幼儿。
②鲁公犹像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又停止了。
14. 愚公抱负远大,信念坚定不畏艰难; 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解析】
1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你真的太愚蠢了!惠:同“慧”,聪明;
(2)句意:即使我死了。虽:即使;
(3)句意:没有地方放土。置:放置,安放;
(4)句意:有人说。或:有人。
12.
“公善之,欲行”意思是: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之:代词,指意见;
A.句意:凭你的力气。之:结构助词,的;
B.句意:你真的太愚蠢了!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句意:即使我死了。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句意: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之:代词,他,指愚公;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汝:你;固:顽固;彻:通达,这里指改变;曾:副词,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
(2)犹夷:犹豫;决:决定;寝:停止。
14.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在面对河曲智叟笑的讥笑与制止后,直言智叟的顽固,愚公讲“子子孙孙无穷匮”“山不加增”来说服智叟;可见愚公的志向远大,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险阻;
根据【乙】“鲁公治园,欲凿池”“无地置土”“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不畏小儿女颠踬耶”“公复止”“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等语句可知,鲁公打算在自家的院子中凿出一个池子,遇到土无处放置的问题就停止了,土的安置问题解决了又遇到妻子的质疑,一个简简单单的事,总是因为出现的问题而停止,最后也未凿出池子;可见鲁公是缺乏主见,做事畏首畏尾、遇难而退的人。
【甲】译文: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译文:
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15.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悠闲自得的样子 到达
16.B
17.D
18.①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②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
19. 太守之乐其乐也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解析】
15.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有一座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句意:老人和小孩。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3)句意:我们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无为清静。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
(4)句意:就肯定要到丰乐亭喝酒。即,到达。
16.
A.表顺承,就\表顺承,可不译;
B.介词,在\介词,对于;
C.用在主谓之间,不译\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D.介词,用\介词,用;
故选B。
17.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山行,沿着山路行走;泻,飞泻;于,从;者也句式表判断;②其,表示推测;善,善于;于,在。
18.
D.乙文中并未论及“公之贤难遇”。首段交代作记缘由,第二段描写于醒心亭远望之景,强调“公”善于从山水之中取乐,第三段分析“公”之乐的实质,表达对“公”的赞美之情。故选D。
19.
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甲文中的“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太守之乐指的是“乐其乐也”,也就是太守把人民的快乐当作是自己的快乐,体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根据乙文中的“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可知,公之乐指的是“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作者把为皇帝分忧,皇帝无为而治,百姓生活丰衣足食当作自己的快乐,体现了“公”的宽阔胸襟和济世情怀。
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乙: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边,欧阳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个名叫“丰乐”的亭子,并亲自作记,以表明这个名称的由来。不久以后,又在丰乐亭的东面几百步,找到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叫“醒心”的亭子,让我作记。
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定要到丰乐亭喝酒。有时喝醉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
尽管这样,我是能够说出欧阳公真正的快乐的。我们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这才是欧阳公真正的快乐啊!一个山角落,一汪清泉水,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感想啊!
20. 真正、确实 使……改变 谨慎 同“汝”你 辅助
21.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22.(1)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2)但(他)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在山中集结。
23.能。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气结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一是勇于担当,当百姓遭受叛军劫掠时,他职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怕牺牲,他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解析】
20.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诚:真正、确实;
(2)句意: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移:使……改变;
(3)句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
(4)句意: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女:同“汝”,你;
(5)句意:曹能、柴成两个人假装答应与他一起前往。相:辅助。
21.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王祯当面责备了他,就代替他勒令他们部属的民兵,日夜赶路。
“之”为代词,指代王祯责备的人,应在“之”后断一处;“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独立且完整的表达句意,应在“昼夜行”前断一处;
故断为: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2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是:这;焉:哪里;为:是;哉:语气词,呢;
(2)至:到;已:已经;陷:沦陷;方:正。
23.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明确观点:能;从“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中可知,在有起义时王祯主动前往平定叛乱,抚慰伤兵残将,招集溃散的军队;可见王祯是忠义之士,他勇于担当,不惧生死,具有牺牲精神;
从“祯被围半日,误入淖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而死”中可知,在王祯被反贼围困时,拒不投降,大骂反贼,最后被反贼杀死;可见王祯视死如归,不向敌军低头,宁死不降;王祯面对“威武”而不屈,能称得上“大丈夫”。
【甲】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译文:
王祯,字维祯,是吉水人。明代成化初年,王祯从国子生被派往夔州作了通判。第二年,荆、襄两地的石和尚发动起义反对明朝,进攻四川和巫山。(这两个地方的)百姓遭受反贼迫害,同知王某胆怯而不去救援。王祯当面责备了他,就代替他勒令他们部属的民兵,日夜赶路。到了那里城池已经被叛军攻陷。叛军正好聚集在山中。王祯反击杀死了他们的头领,其余的人都逃跑了,于是抚慰伤兵残将,招集溃散的军队,刚过了三天,反贼又劫略了大昌。王祯去与同知共行,(同知)不答应。瞿塘卫的指挥曹能、柴成两个人,与王同知平素结成党羽联合起来避祸,多方说假话包庇他。激怒王祯说:“您为国出力,肯再次出行抵抗吗?”王祯就请求前往,曹能、柴成两个人假装答应与他一起前往。王祯上马,挟持他们二人与自己一起前往,与反贼在水上对阵。已经渡水,曹能、柴成两人见反贼就逃跑了。王祯被反贼围困了半天,误入泥淖之中,反贼执意想要让他投降,王祯大骂。反贼愤怒了,隔断了他的咽喉以及右臂,王祯死。跟从同行的奉节典史以及部下六百多人都死了。
24.(1)像狗的牙齿那样(2)静止不动的样子(3)遗憾(4)停息
25.B
26.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27.(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睡在枕上仍能听到奔腾的水声,整夜不停息,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28. 贬谪的悲凉(孤寂凄凉) 知音难觅的惆怅
【解析】
24.
本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②句意: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
③句意: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恨:古今异义词,遗憾 。
④句意:整夜不停息。息:停息。
25.
本题考查对虚词的辨析。
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B.都是介词,因为;
C.代词,代指竹林外的水声,像人身上所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助词,的;
D.代词,指小石潭/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故选B。
26.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并准确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作为是划分依据。一般句首发语词需要停顿,主谓之间需要停顿,并列短语之间也需要停顿。需要结合句意和句式来判断。句意为: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此句分别描写了“山之姿态”“山之骨格”“山之营卫”的样子,三者的并列关系,故停顿: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27.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②终夜,整夜;息,停息。
28.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甲文抓住关键语句“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等可知,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然而寄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可是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概括为: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可知,作者虽然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流露了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情绪的情绪。
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睡在枕上仍能听到奔腾的水声,整夜不停息,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29. 明确、坚定 意志 志同道合的人 至理名言
30.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
31.(1)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2)只要遇到逆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
32.答案示例:(1)诚实做人,踏实做事。(2)勤俭持家,节约光荣。
【解析】
29.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内心恬淡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明:明确,坚定。
(2)句意: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意:意志。
(3)句意:哪能总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相处呢?同心者:志同道合的人。
(4)句意:这些都是至理名言。至言:至理名言。
30.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如果一定要争强好胜,那是愚蠢不聪明,自己寻找烦恼。“若必以相争为胜”是假设条件,“乃是大愚不灵”是结果,“自寻烦恼”是对结果做进一步解释。故断为: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
31.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养性情。
(2)重点词:之,的;掌,增长。
32.
本题考查阅读积累。从课内容积累的家训中,选择两条默写下来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如: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甲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内心恬淡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放松懈怠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
乙
忍让是居家的一种美德。没有听说孟子“一天要多次反省自己”这句话吗?如果一定要争强好胜,那是愚蠢不聪明,自己寻找烦恼。人活在世上,哪能总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相处呢?凡是遇到逆境,都能增长学问见识。孟子的“忧患让人生存,疾病让人存活”,这些都是至理名言。
答案第13页,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