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期中复习(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下学期江苏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期中复习(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下学期江苏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3 08:3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
1.(2021·江苏泰州·七年级期中)隋文帝的主要功绩是 ( )
A.统一了全国 B.创立进士科 C.开通大运河 D.三次征辽东
2.(2021·江苏·泰兴市济川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589年,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再次统一全国的是( )
A.秦朝 B.北宋 C.隋朝 D.西晋
3.(2021·江苏·高邮市车逻镇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
A.在位期间开通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B.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
C.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D.正式设置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4.(2021·江苏省泰兴市河失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的人工水道(下图)。这一伟大工程( )
A.中心是①——长安 B.最南端到达②——今天的扬州
C.是隋文帝的政绩之一 D.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5.(2021·江苏镇江·七年级期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的高度评价
A.赵州桥的修建
B.大运河的开凿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市舶司的设立
6.(2021·江苏南通·七年级期中)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
A.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加速了两岸城市发展 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7.(2021·江苏盐城·七年级期中)公元605年起,隋朝皇帝征发了几百万民工,开凿大运河。下列关于大运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运河中心在长安 B.运河北抵余杭,南至涿郡
C.是隋文帝的政绩 D.起着贯通南北交通的作用
8.(2021·江苏·苏州新草桥中学七年级期中)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隋朝大运河的最北端和最南端分别是
A.涿郡、江都 B.洛阳、余杭 C.洛阳、江都 D.涿郡、余杭
9.(2021·江苏淮安·七年级期中)“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开凿“此河”时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10.(2021·江苏·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国家实现南北统一 B.科举制度创立
C.开凿灵渠 D.开通大运河
11.(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中)小说《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第一章标题为:百年乱世出新朝。“新朝”完成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有( )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 ②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阻碍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④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2021·江苏无锡·七年级期中)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①建立隋朝 ②隋朝灭亡 ③开凿运河
B.①隋朝灭亡 ②建立隋朝 ③开凿运河
C.①开凿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隋朝灭亡
D.①建立隋朝 ②开凿运河 ③隋朝灭亡
13.(2021·江苏·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有史书记载隋朝政府仓库的积蓄可供开销五六十年。这说明隋朝
A.各级官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B.社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C.隋朝两代统治者注重节约 D.隋朝赋税繁重
14.(2021·江苏泰州·七年级期中)隋朝在短时间内积累巨大的社会财富,实现统一,但又迅速覆亡,成为古今争论不休的话题。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开凿大运河 B.暴虐无道的统治 C.大兴土木工程 D.创立科举制
15.(2021·江苏盐城·七年级期中)经考古发掘, 隋朝洛阳含嘉仓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 有数百个粮窖。史载, 文帝末年, 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足可供应全国五六十年。以上材料说明隋朝时
A.对外征战频繁 B.洛阳盛产粮食
C.社会经济发展 D.横征暴敛无度
16.(2021·江苏·苏州新草桥中学七年级期中)在美国作家迈克尔 H·哈特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隋文帝杨坚名列其中。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
A.完成国家统一 B.加强中央集权 C.开通大运河 D.完善科举制度。
17.(2021·江苏无锡·七年级期中)请你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内容并回答问题。
(1)下图描述的是 (水利工程的名称)。
(2)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A.涿郡指今 ,B.余杭指今
(3)想一想:假如你是唐朝时期的读书人,从B点出发到洛阳去,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不能填字母)
18.(2021·江苏徐州·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运河
六零八年,隋炀帝发河北诸郡民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又称御河),引沁水南至黄河,又连接卫河北至涿郡(治蓟,北京市)。六一一年,隋炀帝乘龙舟自江都直达涿郡。两渠共长三千余里,隋炀帝带着百官和两岸步行的候选士人数千人,走了五十多天才到涿郡,平均一天只走五十多里。普通民船如果一昼夜走一百里,自江都到涿郡不过一个多月,南北水路交通比陆路确是便利得多。
隋炀帝开通济渠、江南河,是要尽量消耗江南的财富,满足自己的淫侈生活,开永济渠,是要进行对高丽的侵略战争。他伤害大量民命,罪恶极大,但运河修成后,南北交通有显著的改进,对经济联系、政治统一都起着广泛的作用。
——《中国通史》范文澜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填“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填“未涉及”。
①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全长2700多千米。( )
②大运河开通后,隋朝的南北水路交通完全取代了陆路交通。( )
③永济渠南起沁河,北至涿郡。主要是河北诸郡的民众开通。( )
④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观动机是满足自己的淫侈生活。( )
⑤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有利于隋朝的统治。( )
(2)阅读上述材料,请概述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利与弊。
19.(2021·江苏淮安·七年级期中)隋朝历史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隋统一战争中,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进行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并陆续招降三吴、岭南等地区。隋文帝完成了大一统,成功结束纷乱近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
材料二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三 大运河示意图
请回答:
(1)隋文帝于哪一年完成大一统?据材料一概括隋统一的历史意义?
(2)写出材料二中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制度名称?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隋朝大运河从洛阳到余杭依次途经的河段名称?此河开通有什么作用?
20.(2021·江苏盐城·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
材料二:“大业三年设十科举人,中有“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一条,或即进士科之始。”
材料三:(如下图)
材料四: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进士科”的创设有何标志性意义?
(3)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它是我国古代的哪项伟大工程?
(4)材料三图中的A、B、C三处地名是什么?
(5)当时统治者开通这一工程的目的是什么?
(6)这一工程的开通又有什么意义?
21.(2021·江苏泰州·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其二》
(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河?此“河”是哪位帝王统治时开通的?开通此河的日的是什么?
材料二 北通涿郡之鱼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唐)皮日休《汴河铭》
(2)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指现今的什么地方?
材料三 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
——《宋史·河渠志·汴河上》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此河开通后的积极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统一了全国。选项A符合题意;创立进士科、开通大运河、三次征辽东与隋炀帝相关;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重新统一南北,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故正确答案为C。秦朝建立是公元前221年;北宋建立是960年;西晋建立是266年。ABD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C。
3.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的是隋文帝,不是隋炀帝,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发生在隋炀帝时期,排除ACD项。故选B项。
4.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故AB表述错误,不合题意;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故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故D表述正确,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抓住题干关键词“隋朝大运河”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5.B
【解析】
依据题文所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我国古代大运河的高度评价,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B。
6.B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可以看出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商旅的沟通往来,直接作用是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7.D
【解析】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着贯通南北交通的作用,故D符合题意;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在洛阳,排除A;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排除B;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开通的,排除C。故选D。
8.D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隋炀帝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D正确,BC排除;江都是大运河中邗沟一段南方的起点,A排除;故选D。
9.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 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 界上最长的运河。所以答案选B。
10.C
【解析】
根据所学,秦朝统一后,派人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故C项是秦朝的,符合题意;结合所学,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大运河。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故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1.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隋的统一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打击了魏晋以来南方的士族势力,重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并为隋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隋的繁荣正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条件的,也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顺应了国家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故①②④说法正确,故C符合题意;隋的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故③说法错误,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D
【解析】
依据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①对应时间581年、②对应605年、③对应618年。结合课本所学,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从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陆续开凿大运河;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D项正确;ABC时间对应事件不对,排除ABC三项;故选D。
13.B
【解析】
材料信息“隋朝政府仓库的积蓄可供开销五六十年”反映了隋朝社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14.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的暴虐无道的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陷于瓦解,618年,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因此,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虐无道的统治,B正确;开凿大运河、大兴土木工程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但不是迅速灭亡的原因,排除AC;创立科举制是赢得了民心,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排除D。故选B。
15.C
【解析】
根据“文帝末年, 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足可供应全国五六十年”等信息可以看出,隋朝的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因此粮食才会有所富余,故C项符合题意;对外战争要消耗粮食,排除A项;材料只说洛阳有储备,并不能证明洛阳盛产粮食,排除B项;横征暴敛无度是隋炀帝,排除D项。
16.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581年, 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完成国家统一。故A符合题意;加强中央集权与完成国家统一的影响力要小,故B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故C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完善了科举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1)大运河
(2)A北京,B杭州
(3)江南河 邗沟 通济渠
【解析】
(1)由图示中的“洛阳、钱塘江”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水利工程为大运河,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连接了钱塘江等五大水系。
(2)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涿郡在今北京;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余杭在今浙江杭州。
(3)由图中所示可知,B为钱塘江,然后通过对图进行观察可知,从B点出发到洛阳去,要依次经过江南河、邗沟 、通济渠。
18.(1) 未涉及 错误 错误 错误 正确
(2)利:改进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半杯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对全国的统治;
弊:劳民伤财,激起人民的反抗。
【解析】
(1)依据材料“。六一一年,隋炀帝乘龙舟自江都直达涿郡。两渠共长三千余里,隋炀帝带着百官和两岸步行的候选士人数千人,走了五十多天才到涿郡,平均一天只走五十多里”的信息可知,①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全长2700多千米,与题干内容无关。      
依据材料“南北水路交通比陆路确是便利得多”的信息可知,②大运河开通后,隋朝的南北水路交通完全取代了陆路交通这一说法错误。      
依据材料“六零八年,隋炀帝发河北诸郡民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至黄河,又连接卫河北至涿郡”的信息可知,③永济渠南起沁河,北至涿郡,主要是河北诸郡的民众开通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依据材料“隋炀帝开通济渠、江南河,是要尽量消耗江南的财富,满足自己的淫侈生活,开永济渠,是要进行对高丽的侵略战争”的信息可知,④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观动机是满足自己的淫侈生活,还有对高丽进行战争,所以题干说法错误。      
依据材料“但运河修成后,南北交通有显著的改进,对经济联系、政治统一都起着广泛的作用”的信息可知,⑤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有利于隋朝的统治这一说法是来源于材料的,是正确的。      
(2)依据上述材料“自江都到涿郡不过一个多月,南北水路交通比陆路确是便利得多”及“南北交通有显著的改进,对经济联系、政治统一都起着广泛的作用"的内容可知,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利是改进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半杯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对全国的统治;依据材料”他伤害大量民命,罪恶极大“的信息可知,大运河开凿的弊是劳民伤财,激起人民的反抗。
19.(1)589年;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2)科举制度;进士科的创立。
(3)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解析】
(1)589年,隋文帝完成大一统;意义:根据“隋文帝完成了大一统,成功结束纷乱近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出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2)“第五大发明”:根据“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得出科举制度;标志:结合所学科中,隋文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
(3)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开凿了大运河,自南到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0.(1)杨坚。
(2)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隋朝大运河。
(4)涿郡;洛阳;余杭。
(5)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6)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解析】
(1)
根据所学可知,杨坚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
(2)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
根据材料三图片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是我国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4)
根据所学可知,A是涿郡;B是洛阳;C是余杭。
(5)
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6)
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1.(1)隋朝大运河;隋炀帝。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北京、扬州。
(3)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解析】
(1)根据“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此河是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在位时期开通的。开通此河的目的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涿郡”指的是北京,“江都”指的是扬州。
(3)根据“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可知积极作用是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