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练习题期中复习 (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下学期江苏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练习题期中复习 (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下学期江苏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3 08:3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练习题
1.(2021·江苏盐城·七年级期中)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出现“贞观之治”。有关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务
B.唐太宗重视纳谏,善于用人,提高行政效能^
C.轻徭薄赋,一定程度上保证农时
D.提拔姚崇、宋璟等一批有才干的人
2.(2021·江苏·泰兴市济川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
A.提倡节俭 B.爱民如子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
3.(2021·江苏南通·七年级期中)唐太宗时期,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隋朝的_____,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A.轻徭薄赋政策 B.科举制度
C.重视文化教育改革 D.三省六部制
4.(2021·江苏无锡·七年级期中)王晓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女皇帝、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他研究的人物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5.(2021·江苏镇江·七年级期中)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A.武则天 B.慈禧太后 C.李清照 D.杨贵妃
6.(2021·江苏镇江·七年级期中)“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
A.经济发展 B.吏治清明 C.人才济济 D.生活奢侈
7.(2021·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七年级期中)隋朝末年,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陷于瓦解。最终建立唐朝的是
A.李渊 B.李世民 C.李隆基 D.武则天
8.(2021·江苏盐城·七年级期中)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②统治者都注重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④都重视用人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2021·江苏南通·七年级期中)敢于直言并被称为唐太宗可以知得失的“镜子”是
A.杜如晦 B.房玄龄 C.寇准 D.魏征
10.(2021·江苏徐州·七年级期中)“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材料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采取了
A.重用贤能 B.选拔人才 C.改革税制 D.整顿吏治
11.(2021·江苏·靖江市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某皇帝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在治国过程中轻徭薄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2.(2021·江苏淮安·七年级期中)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唐太宗的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
13.(2021·江苏淮安·七年级期中)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唐朝历史时选取的一组材料。其目的是说明( )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
A.农业的发展 B.兴盛的原因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14.(2021·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七年级期中)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
A.注意任用贤才 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重视发展生产 D.提倡节俭
15.(2021·江苏·高邮市车逻镇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2020年1月新冠肺炎爆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唐朝历史上也有一位坚持“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的皇帝,这位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皇帝是
A.唐玄宗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高宗
16.(2021·江苏常州·七年级期中)《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贞观时期,体现上述思想的措施是
A.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B.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C.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D.轻徭薄赋,发展农业
17.(2021·江苏徐州·七年级期中)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唐朝历史后所做总结,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图示中①②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
A.①唐高祖②唐玄宗 B.①唐太宗②唐玄宗 C.①唐太宗②武则天 D.①武则天②唐玄宗
18.(2021·江苏·苏州新草桥中学七年级期中)《剑桥中国隋唐史》中提到: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与这一理想最契合的太宗言论应是( )
A.食为人天,农为政本
B.选贤之义,无私为本
C.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D.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爱之如一也
19.(2021·江苏·海门市德胜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
A.修订法令,删繁就简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创立科举制度
20.(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中)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使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实施一系列改革,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这反映了“治世”的出现离不开( )
A.制定合理的政策 B.和平稳定的环境 C.贤臣能将的辅佐 D.社会经济的发展
21.(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中)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想要排演一部课本剧《唐太宗李世民》,剧中不会出现的场景是( )
A.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生产 B.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C.在姚崇和宋璟辅佐下,实行改革 D.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22.(2021·江苏·苏州新草桥中学七年级期中)《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A.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23.(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中)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对她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我们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她( )
A.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展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
C.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D.促进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24.(2021·江苏省泰兴市河失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武则天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她虽为女性,却跨进了中国古代男权统治的核心。下列关于武则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C.她重用人才,创立殿试制度 D.她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25.(2021·江苏·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6.(2021·江苏泰州·七年级期中)细读下列诗句,能够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是
A.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白居易)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
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27.(2021·江苏·泰兴市西城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这首诗称赞的是( )
A.开元盛世 B.贞观之治 C.贞观遗风 D.文景之治
28.(2021·江苏·泰兴市西城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贞观初年,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身强力壮者的敕文,但文件到门下省,魏征不同意,退回中书,又经御画,中书省再发,魏征还是坚持己见。材料中涉及的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29.(2021·江苏泰州·七年级期中)“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反映了唐太宗
A.勤于政事 B.善于纳谏
C.节俭治国 D.重视人才
30.(2021·江苏泰州·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往昔初平家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唐)吴兢《贞观政要》
(1)材料一中,唐太宗认为哪些原因导致了隋朝灭亡?为了解决“百姓不堪”的问题,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 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
——摘编自《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武则天的经济政策对唐朝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 (唐玄宗)励精政事,开元之际,几致太平,何其盛!
——《新唐书》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用什么经济措施推动了“几致太平,何其盛”局面的到来?
31.(2021·江苏镇江·七年级期中)唐前期经历了“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阶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的盛世局面名称。
(2)材料一中的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变化的原因。
(3)材料二诗歌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情景?诗歌的作者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标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
32.(2021·江苏·海门市德胜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参观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 ”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与唐朝历三位皇帝有关,他们分别是哪三位皇帝 这三位皇帝也是中国古代一项考试制度的关键完善者,这项考试制度叫作什么 该制度的创立又与哪个皇帝有关
(2)材料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导致该思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正是因为前面的因素,该材料中的皇帝在统治中出现了怎样的治世局面的
(3)材料三中的“开元”时期的统治达到了唐朝的最鼎盛时期,该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因此被称为什么
(4)跨越时空,回到唐朝,如果你是唐朝的一位皇帝,你将会怎样统治你的国家。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本题考察学生对唐太宗历史功绩的认识,依据所学可知,ABC三项表述正确,都是唐太宗的政绩;D是武则天时期重视人才的表现,与唐太宗无关。所以答案选D。
2.C
【解析】
依据材料中引文的内容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太宗时期重贤纳谏的治国风范,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经常通过大臣的谏言进行自我对照,发现过失及时修正。他的这种胸襟犹为可贵。对于有时直言进谏到当众冒犯篾君的大臣魏征,唐太宗非但没有定他的罪,还非常器重他,材料就是魏征死后,唐太宗所说,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C。
3.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故D正确;轻徭薄赋的政策是经济方面,故排除A项;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故排除B项;C项是教育方面,故排除C项。故选D。
4.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位时期,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她的统治被称之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ABD不符合题意,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5.A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故选A;慈禧太后没有称皇帝,排除B;李清照是北宋女词人,排除C;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嫔妃,没有称帝,排除D。
6.A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可知,开元初经济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7.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因此,唐朝建立者是李渊,故A项正确;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代的皇帝,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李隆基是唐朝第七位皇帝,均与题干“唐朝建立者”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8.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这两个盛世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唐太宗和唐玄宗都注重调整统治政策,重视用人,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唐代社会思想开放,并没有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③不符合史实,排除包含③的ABC。
9.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名臣,他一生进谏200多次,被虚心纳谏的唐太宗比作自己的一面镜子,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人物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D
【解析】
依据题干“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材料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采取了整顿吏治的措施,即整顿地方官员的作风和治绩,这涉及到官吏的任免、考核、监察和奖惩等诸多方面,D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淘汰不合格的县令,并没有直接反映重用贤能、选拔人才、改革税制,ABC排除。故选D。
11.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他统治时期,广纳贤才,知人善用,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职责,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历史上称他统治时期为贞观之治,故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开元盛世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2.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重用贤能,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是描写唐太宗的,故A符合题意;“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描写的是武则天,故B不合题意;“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描写的是唐玄宗,故C不合题意;“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描写的是赵匡胤,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3.B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在位期间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武则天执政的时代,继承了唐太宗的相关政策,认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出现“贞观遗风”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故选项B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农业的发展,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唐朝是在唐玄宗后期开始衰落,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藩镇割据是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4.A
【解析】
根据所学和材料“重用他们”可知,这体现出唐太宗会用人,A项正确;材料是说唐太宗在用人方面的才能,不是说民族政策、发展生产、提倡节俭,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5.B
【解析】
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而奉其身,尤割股以啖(喂)腹”。所以唐朝历史上坚持“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皇帝是唐太宗,B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B。
16.D
【解析】
根据“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可知唐太宗是要轻徭薄赋发展农业,故D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反映了轻徭薄赋,没有体现制定法律、整顿吏治和勤于政事,排除ABC。
17.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①是唐太宗,②是唐玄宗,B项正确;唐高祖建立唐朝,武则天时期出现贞观遗风,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8.C
【解析】
根据“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可知强调的是虚心纳谏,以民为本,所以与之接近的唐太宗的言论应该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体现了民本思想,C项正确;A项体现了重农,B项体现了选贤,D项体现了开明的民族关系,都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项。
19.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因此,创立科举制度的是隋炀帝,不是唐太宗。故D与“话说唐太宗政绩”无关,符合题意;ABC都属于唐太宗的政绩,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A
【解析】
根据材料“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使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实施一系列改革,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可知,材料“治世”局面的出现都与统治者关注民生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进行制度革新有关,故选A;B、C、D是治世局面出现的因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综上答案A。
21.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即位后,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而非唐太宗,故C符合题意;唐太宗时期,在经济上,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不符合题意;唐太宗时期,在政治上,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制定法律,减省刑罚,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是隋文帝,故A不符合题意;唐玄宗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故B不符合题意;武则天改唐朝的国号为周,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这不是评价武则天的主要依据。故C不符合题意;武则天在位时期,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这是得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的结论的主要依据。故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武则天在位时期,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这是人们肯定武则天的主要依据。
23.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皇武则天的统治时期,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弘扬了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史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B符合题意;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与题干主旨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是武则天政治才能的具体表现之一,故C不符合题意;促进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是武则天政治才能的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4.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由于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所以使唐朝进放鼎盛时期的人物是唐玄宗,不是武则天,故D项对武则天的评价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项;其他三项评价均正确,故排除A项、B项、C项。
25.D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宋璟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D符合题意;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文景之治,A排除;东汉出现光武中兴,B排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C排除。故选择D。
26.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开元全盛……”,这体现了开元盛世,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故C符合题意;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这描写了女性的美丽,故A不符合题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描写了登科后的兴奋,故B不符合题意;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提倡勤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7.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的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政治稳定,出门行道都不用担心歹人,更不必选择吉利的日子出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是开元年间,人口增加、粮食充足、社会安定。据此可知,杜甫这首诗称赞的是开元盛世,故选A项,排除BCD项。
28.C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贞观初年”“门下省”“中书省”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故C符合题意;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题干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行省制是在元朝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9.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题干信息:“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唐太宗唯才是用,重用贤能。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是解题的关键,唐太宗唯才是用,重用贤能。
30.(1)隋炀帝生活骄奢淫逸,战争频繁,人民困苦不能忍受。唐太宗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稳定了唐朝的统治,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结合所学可知隋炀生活骄奢淫逸,战争频繁,人民困苦不能忍受。结果导致隋朝的灭亡。为了解决“百姓不堪”,结合所学可从唐太宗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进行回答。
(2)根据材料二“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可知武则天的经济政策对唐朝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可从稳定了唐朝的统治,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等方面进行回答。
(3)根据材料三“励精政事,开元之际,几致太平,何其盛”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发展经济的措施为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31.(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上升(或增加);经济发展
(3)粮食多(或答经济发展);“安史之乱”。
【解析】
(1)材料一中,639~751年问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连续增长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奠定基础;武则天统治时期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开元盛世”局面达到全盛。所以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原因是国家政策鼓励,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等。
(2)材料一中“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639~751年问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连续增长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奠定基础;武则天统治时期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开元盛世”局面达到全盛。所以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原因是国家政策鼓励,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等。
(3)根据材料二“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诗歌中描绘了开元时期粮食多(或答经济发展)。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集权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2.(1)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科举制;隋炀帝
(2)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教训;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
(4)重视发展生产,或轻徭薄赋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材料一是“君舟人水”的观点,是唐太宗李世民所提,材料二“武后陵墓”指的是武则天的陵墓,材料三阐述的“开元盛世”即唐玄宗时期,三位皇帝对由隋炀帝所创科举制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准确认识,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阐述了“君舟人水"的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唐太宗时期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清明的政治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开元盛世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开元”是为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其在位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稳定,被称为“开元盛世”。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盛世的分析可以从政治、经济、赋税等方面分析归纳,如重视发展生产,或轻徭薄赋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