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宋代经济的发展练习题
1.(2021·江苏镇江·七年级期中)诗句“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最早创作于下列哪个朝代(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2021·江苏·泰兴市济川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我国的
A.江浙地区
B.华东地区
C.江浙地区
D.四川地区
3.(2021·江苏盐城·七年级期中)小林同学复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时制作了历史知识卡片,卡片内容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南宋时,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B.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C.两汉时期,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D.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2021·江苏·靖江市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是
A.开封
B.景德镇
C.苏州
D.泉州
5.(2021·江苏镇江·七年级期中)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建立在什么时期?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6.(2021·江苏·靖江市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以下三幅文物图片体现的共同主题是宋朝
A.绘画艺术高超 B.科技领先世界 C.文学艺术辉煌 D.商品经济发展
7.(2021·江苏盐城·七年级期中)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早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种纸币是 ( )
A.会子 B.银元 C.交子 D.汇票
8.(2021·江苏·海门市德胜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苏湖熟,天下足”
9.(2021·江苏省泰兴市河失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下表所示赋粮比例信息说明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
单位 总计 北方数 南方数 南方所占比例(%)
贯、石、匹、两 10018153 4414841 5603312 55.93
A.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B.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C.文化重心开始南移 D.北民南迁速度加快
10.(2021·江苏·泰兴市济川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
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苏州和湖州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C.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D.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11.(2021·江苏镇江·七年级期中)《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主要反映了
A.国家重点开发东南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东南地区赋税沉重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12.(2021·江苏盐城·七年级期中)小王参加“开心辞典”网上答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我国在什么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他应该选择的答案是( )
A.唐朝时期 B.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清时期
13.(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中)根据表格中的相关内容,你认为在“品名”一栏中应该填写( )
A.粟 B.水稻 C.黍 D.占城稻
14.(2021·江苏常州·七年级期中)运用下列史料,可以设计出有关中国历史的探究主题是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医药事业的进步 C.思想文化的繁荣 D.政治制度的演变
15.(2021·江苏·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某校历史小组将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板报展,摘录了有关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种植方面的资料,又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精巧的手工技艺 B.繁荣的宋代经济
C.发达的农业生产 D.独特的活字印刷
16.(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中)下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17.(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中)随着交通运输科技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我国走向世界的名片由古代的“丝绸”“瓷器““茶叶”变成“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车”。其中“瓷器”这张名片的辉煌时代出现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8.(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中)南宋时,临安城周围有一批具有卫星城的功能的市镇。这些市镇各具特色,如湖州是著名的米市,其他还有水市、菜市、柴市等。由此可知当时( )
A.文化发达 B.手工业兴旺
C.商业繁荣 D.海外贸易发达
19.(2021·江苏盐城·七年级期中)宋代经济远较唐代发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北宋出现纸币“交子”②北宋东京消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
③宋朝重视科举考试④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广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中)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在“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城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
21.(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中)下图是“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宋代所造海船,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船上设计了水密隔舱,使用指南针。由此可知( )
A.宋代商业十分繁荣 B.出现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C.宋代造船技术高超 D.南宋海船已配备指南针
22.(2021·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七年级期中)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材料表明
A.五铢钱的统一铸造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闭关锁国的危害
23.(2021·江苏·苏州新草桥中学七年级期中)南宋时期,有一位外国商人运送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该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A.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枢密院
24.(2021·江苏淮安·七年级期中)《宋史·食货志(下)》记载:“初,蜀民以铁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这一经济现象出现在
A.三国时期蜀国
B.三国时期吴国
C.唐朝四川地区
D.北宋四川地区
25.(2021·江苏·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某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如下图一组图片,那么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为
A.民族政权并立 B.宋代商业繁荣 C.宋代国家统一 D.宋代民族交融
26.(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中)宋朝时,______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流域和______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7.(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中)唐朝时,闻名中外的陶器( ),造型精美,色彩亮丽。北宋时兴起的江西( ),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28.(2021·江苏盐城·七年级期中)我国古代经济格局曾出现过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二:我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到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材料二: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 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说明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呈现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材料二这一类货币产生和发行有什么作用?图二的纸币在货币发展史上有何特殊地位?最早出现在什么地区?
(3)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宋朝政府设立了什么机构?如果你是当时的商人,在出航时你会装载什么货物?
(4)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29.(2021·江苏淮安·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材料二 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六十多个,广州、泉州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当时造船和航海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1)材料一反映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趋势到何时得以最终完成?
(2)材料二中,宋朝统治者为鼓励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并分析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至少写两条)
(3)以史为鉴,古代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30.(2021·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究其原因,南方战乱少,人口南迁,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品种的改进等。
材料二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
材料四 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材料二宋朝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当时哪种粮食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2)材料三显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哪个时期?
(3)材料四宋朝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了什么机构管理加以管理?
(4)请你综合上述材料一到四,概括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31.(2021·江苏·苏州新草桥中学七年级期中)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过去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令世界瞩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利用黄河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开凿,纵贯南北,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联系。有诗赞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写出这条古代世界上最长运河的中心。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大运河的作用。
材料二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取自唐代诗人徐来军《调笑令》
(2)材料中“翻倒,翻倒”的工具是什么?
材料三 ……时期,南方农业发展超过北方,究其原因,南方战乱少,人口南迁,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品种的改进等。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流行的哪一个谚语说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已成为重要粮仓?
材料四 见下图
(4)材料四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哪个时期?
材料五 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概括出影响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至少说出两条)
32.(2021·江苏·靖江市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宋代在经济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②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丝织生产发达。
③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④南方普遍种植茶树,植棉地区由广东、福建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⑤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都市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草市。
⑥政府引进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
⑦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居世界领先地位。
⑧复种技术得到推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提高。使用秧马拔秧,提高了劳动效率。
(1)用材料一的史实,说明以下观点。(填序号,每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A.宋代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
B.宋代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_________________
C.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_________________
D.农业工具、生产技术和品种的革新能推动农业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宋太宗初年,由成都十六家富商集资联合发行“交子”,系纸币性质。在远近地区当现钱广泛使用。仁宗天圣元年底,朝廷决定收归官办。仁宗庆历年间,因对西夏战争,由益州交子务在陕西印行交子,购买军储。
——摘编自郭彦岗《中国历代货币》
(2)北宋时期在货币的材质方面出现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最早出现在哪一地区?
材料三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宋代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什么地区?这表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时流行的哪一谚语,最能够体现这一变化?
33.(2021·江苏·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古》
(1)材料一中所述“此河”的中心是哪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此河开通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布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宋代所造海船,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宋代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船上使用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
——《中国历史》七(下)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至少写出两点)。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宋朝专门设立了哪一机构?
材料四:如图
(4)材料四中的图片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铜版拓片,请问这一纸币的名称是什么?它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
34.(2021·江苏常州·七年级期中)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重大转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可谓并驾齐驱……与南北朝相比,都城总体上向南迁移……这种发展趋势为南宋建都东南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再思考》
材料二 安史之乱,江淮独全;历五季纷争,中原之地五易其姓,杀戮几尽,而东南之邦,民有定主……自东南渐重,则西北渐轻。
——《山堂先生群书考索》
材料三 宋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社会生产迅猛发展,其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水平,都大大超过唐朝。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材料四 千百年来的滥垦滥伐,严重破坏了(北方)黄土高原的植被……自唐以降,陕北黄土高原上水、旱、风、雹横行肆掠……而诸业并举、农工商并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繁荣,适度开发得到了优厚的回报。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五季纷争”指的是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到了什么历史时期?
(2)据材料一、二,分析“东南渐重”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的宋代商业发展水平“大大超过唐朝”的认识。说出折射出宋朝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谚语。
(4)据材料四,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你认为经济重心南移对今天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
35.(2021·江苏省泰兴市河失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材料二 三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情形都是战乱频繁,黄河流域的人民大量南迁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地区。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并丰富了南方的劳动力。他们积极投入到南方地区的开发中去。北宋时期,新的农作物占城稻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我国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对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利。江南地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并且超过北方。
材料三 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四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五:
上面三幅图片反映了宋代商业的繁荣。
(1)材料一反映了汉朝时南方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材料二概括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四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何时完成的?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
(5)宋代海外贸易兴盛,朝廷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
36.(2021·江苏·泰兴市济川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高度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摘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材料二:宋太宗初年,由成都十六家富商集资联合发行“交子”,系纸币性质。在远近地区当现钱广泛使用。仁宗天圣元年底,朝廷决定收归官办。仁宗庆历年间,因对西夏战争,由益州交子务在陕西印行交子,购买军储。
——摘编自郭彦岗《中国历代货币》
(3)北宋时期在货币材质方面出现了什么新现象,结合材料二,指出北宋政府是如何运用这种新货币应对西夏战争的。
材料三: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3)依据材料三,说出宋朝重视海外贸易的原因。宋朝设立哪一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37.(2021·江苏南通·七年级期中)唐、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商业繁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二 宋朝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42页
材料三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45页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诗歌,反映出唐朝太平盛世经济发展的景象,当时唐朝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历史上称为“______”。
(2)结合所学习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谚语中指的是宋朝时期________下游和______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习历史知识回答,北宋前期在_________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______”。南宋时期,纸币发展成为与__________并行的货币。
(4)结合所学习知识探讨宋朝出现纸币的作用。
38.(2021·江苏泰州·七年级期中)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1)材料一中南北方的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唐朝中期到宋以来的历史,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陆游集》
(2)材料二表明国家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何处?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经济格局?
材料三
宋代经济发展
领域 成就
农业 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从越南传入①
手工业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的辉煌时代,② 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商业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③ 以管理
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④ 。
(3)请在上述表格中的横线上填写正确内容。
(4)请给上述材料确定一个研究主题。
39.(2021·江苏连云港·七年级期中)历史解释在本质上是对过去事物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历史解释应从具体的时空出发。分别写出图中图一、图二两位人物的姓名和主要贡献。
材料二:南宋陆游曾说: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基础)。语曰“苏常熟(苏州府、常州府一带丰收),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2)历史解释应依据史料,还原历史真实。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当时的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导致当时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当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航海技术的改进——其中包括指南针……因而,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历史解释须揭示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依据材料三,指出促使“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当时政府为管理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了什么机构?
(4)历史解释应有自己的理解。综上所述,写出你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识。
40.(2021·江苏淮安·七年级期中)唐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都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 唐宋两个朝代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是相接续的,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继唐代之后又一个文化高峰。唐代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皇帝和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这个时期文明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在整合中创新。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比较图一和图二,从中提取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信息。唐宋时期我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文明是如何在“整合中创新”政治制度的?
41.(2021·江苏无锡·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二: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机构管理贸易。高宗来年,市舶收入岁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的两倍多。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1)材料一说明了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请你列举出唐朝时中外交流的史实(至少二例)。
(2)宋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分析宋朝海外贸易空前活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依据题干“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朝代不符合题意;故选C。
2.D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纸币,出现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当时的金属货币过于沉重,而四川的成都为繁华的商业性城市,货币的需求量因商业的发展而增加,于是,16家经济势力雄厚的成都富商联合发行了交子。它主要免除了人们特别是商人肩挑车载铁钱到处奔波之苦,便利了商品的交换,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完成,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故A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两汉时期,江南还未得到开发,南方经济落后于北方。故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解答本题需要熟悉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完成。
4.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5.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造船业发达,在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故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C。
6.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清明上河图》反映了首都汴京的商业繁荣,纸币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大增,“济南刘家功夫针铺”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导致商家注重广告效应,故D正确;纸币拓片属于雕刻艺术,故排除A;宋代部分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故排除B;《清明上河图》属于绘画艺术,故排除C。故正确答案为D。
7.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业的繁荣,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信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不符,故选C。
8.D
【解析】
题干四则史料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和经济重心南移无关;“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了唐朝“开元盛世”的景象;“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反映的是隋朝的史实,和经济重心南移无关;“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9.B
【解析】
根据表格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所占比例高于北方,说明南方经济地位重要,故选B项;此时国家相对安定,故排除A项;文化重心南移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与题干主旨无关,故排除C项;北民南迁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D项。
10.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到宋代,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于是有了“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B
【解析】
考查点:经济重心南移。解题思路: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根据“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终完成。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中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东南地区,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东南地区赋税沉重,C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排除。故选择B。
12.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说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D
【解析】
根据材料“越南、宋朝、成熟早,抗旱力强”,再结合所学可知,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北宋时引入中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故D符合题意;我国最早本土种植粟是在半坡居民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我国最早本土种植水稻是在河姆渡居民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黍: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叫黄米,煮熟后有黏性。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属于中国本土农作物,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川中水车如纺车,……缚以竹筒。……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是指唐朝在农业方面出现的灌溉工具——筒车;“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这首诗反映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苦;“真宗深念稼穡,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体现了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统治者的重视,从国外引进占城稻等;辛弃疾的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让人体味到安逸、清新、舒畅的田园风光。由此可知,题干所列史料均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关,故A项正确;题干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没有涉及医药、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水稻、棉花和茶叶,图片1、3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图片2体现的是手工业的繁荣,这些均体现了宋代经济的繁荣,故B符合题意;图片2体现了精巧的手工技艺,水稻、棉花和茶叶种植方面的资料体现了发达的农业生产,图片3体现了独特的活字印刷,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B
【解析】
依据题干“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酱釉马镫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属于辽代的瓷器,这件瓷器说明此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的现象,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所以“瓷器”这张名片的辉煌时代出现于宋朝,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8.C
【解析】
根据题干“湖州是著名的米市,其他还有水市、菜市、柴市等”可知,题干反映了南宋时经济发展,商业繁荣的景象。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9.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宋代商业繁荣,在瓦子里可以看杂技;北宋前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广州、杭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北宋东京消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广告,所以①②④选项符合题意。③宋朝重视科举考试,与题干城市繁荣,商业兴盛无关,排除A、C和D。故选B。
20.A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宋代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和早市,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市区域的分布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与题干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1.A
【解析】
根据材料“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能够进行远洋航行,并且宋朝有广州、泉州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方便大商船停靠。同时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从而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所以材料说明了宋代的商业十分繁荣,故选A;BCD的宋代对外贸易出现的条件,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容,排除。
22.C
【解析】
题干的“市舶”指的是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宋高宗的话,表明南宋政府重视海外贸易。故C符合题意;五铢钱的统一铸造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江南地区的开发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闭关锁国在清朝前期实行,宋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市舶”指的是市舶司,是宋朝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材料表明南宋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23.B
【解析】
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的机关,故B符合题意;都护府是汉、唐等时代中原王朝为监护边境各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排除A;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排除C;枢密院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排除D。故选B。
24.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携带方便,北宋时期使用铁钱的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三国时期蜀国、三国时期吴国、唐朝四川地区没有出现纸币,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古代纸币交子的出现的相关知识。
25.B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宋朝的商业空前发达。由于商业竞争激烈,有的商铺为招揽生意,开始以广告的方式宣传自己的商品,出现了店铺的商标;北宋商贸繁荣,货币流通量大,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宋朝海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南宋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由此可知图片反映了宋朝商业的发展。B正确;民族政权并立在图片中会涉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无法体现民族的交融,AD排除;材料中涉及商标、纸币、商朝等,只有商业有关,与国家统一无关,C排除;故选B。
26. 水稻 湖流域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从而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由于宋朝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较大推广,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27. 唐三彩 景德镇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闻名的陶器珍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28.(1)经济重心南移(或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南方相对稳定。
(2)纸币携带方便;促进商贸的繁荣;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等(任意1点)。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四川地区。
(3)机构:市舶司;瓷器、丝绸、棉织品等。
(4)原因: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船业发达;南方经济发展。(任意2点)
【解析】
(1)依据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记载都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结合课本所学,从政治的角度分析看,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2)依据材料二图中的“交子”,可知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结合课本所学,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相对于以前的货币,携带方便;促进商贸的繁荣;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依据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宋朝政府设立了市舶司,促进了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如果我是当时的商人,在出航时我会装载瓷器、丝绸、棉织品等,因为这些货物是我国特有的,是比较出名的商品。
(4)解题时要注意“根据三则材料”,通过三则材料以及已学知识可得出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可以从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船业发达等方面分析归纳。
29.(1)趋势: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最终完成。
(2)机构:市舶司。原因:政府的重视;造船业发达,商业繁荣。
(3)维持和平安定的环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政府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制定的政策要符合国情。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表格内容可知,南方人口户数占全国户口数比例逐步上升,在北宋时期超过北方,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2)宋朝时,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第二小问原因,根据“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可归纳出政府重视;根据“当时造船和航海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可归纳出造船业发达,商业繁荣。
(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维持和平安定的环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政府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制定的政策要符合国情。
30.(1)水稻
(2)南宋
(3)市舶司
(4)①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②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解析】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2)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所以①对应的应该是南宋。
(3)根据“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朝设立了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4)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31.(1)洛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筒车
(3)苏湖熟,天下足
(4)南宋
(5)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进步;社会环境;政府重视;对外开放;创新等等。
【解析】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指的是隋唐大运河,这条运河的中心是洛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根据“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可知材料中描述的灌溉工具是筒车。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已成为重要粮仓。
(4)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①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此时应该是南宋时期。
(5)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主要涉及到了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社会环境等。所以影响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进步;社会环境;政府重视;对外开放;创新等等。
32.(1)A:①④ B:②⑦ C:③⑤ D:⑥⑧
(2)出现纸币“交子”(只写“纸币”或“交子”或“纸 质”都可以);四川地区或成都
(3)南方地区、淮河以南地区或东南地区;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意思对也可给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宋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体现在:南方地区水稻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水稻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粮食产量也不断提高,两宋时期饮茶之风盛行,南方地区普遍种茶,茶税甚至成为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元末明初,棉花开始从珠江流域向淮河和长江流域推广,故①④正确。宋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南方地区的丝织业繁荣,东南沿海地区的海上贸易发达,造船技术高超,故②⑦正确。宋代商业繁荣主要体现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遍及亚非地区,城市经济繁荣,甚至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了开封和临安等全国性的大都市,故③⑤正确。宋代农业工具、生产技术和品种的革新能推动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土地的利用率不断提高,出现了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的现象,出现了秧马、高转筒车等农业生产和灌溉工具,故⑥⑧正确。
(2)根据材料“由成都十六家富商集资联合发行‘交子’,系纸币性质”,可知宋代成都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
(3)根据材料“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宋代财政主要来自于淮河以南地区和东南地区。这种现象说明,宋代经济重心从北方逐渐南移,甚至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这样的民间谚语。
33.(1)洛阳;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2)经济重心南移。
(3)船只载重量大、造船技术水平高:使用指南针(航海技术高)。市舶司
(4)交子;北宋四川地区。
【解析】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可知,这河就是大运河,它以洛阳为中心;根据所学可知,它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这体现出,经济重心南移。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宋代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可知,这体现的原因是,船只载重量大、造船技术水平高:根据所学和材料三“船上使用指南针”可知,这体现的原因是,使用指南针,航海技术高。根据所学可知,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宋朝专门设立了市舶司。
(4)根据所学和材料四图片可知,这一纸币的名称是交子;它最早出现于北宋四川地区。
34.(1)五代十国。
(2)政治中心逐渐南移;南方战乱较少,相对比较安定。
(3)说明:商业经营地点、经营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乡镇草市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市镇。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使用;(任答2点即可)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
(4)滥垦滥伐,破坏了北方植被;黄土高原水、旱、风、雹横行肆掠;南方诸业并举,农工商并盛;南方适度的开发等。(任意2点)
(5)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要重视科技发展;要重视环境保护等。(任意1点)
【解析】
(1)“历史时期”,依据材料二“安史之乱,江淮独全;历五季纷争,中原之地五易其姓,杀戮几尽,而东南之邦,民有定主”可知,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
(2)“原因”,据材料一信息“与南北朝相比,都城总体上向南迁移”得出:政治中心逐渐南移;由材料信息“历五季纷争,中原之地五易其姓,杀戮几尽,而东南之邦,民有定主”得出:南方战乱较少,相对比较安定。
(3)“认识”,结合所学知识从商业经营地点、经营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乡镇草市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市镇。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使用等角度说明。“谚语”,依据所学知识得出:“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
(4)“原因”,据材料四信息“千百年来的滥垦滥伐,严重破坏了(北方)黄土高原的植被”得出:滥垦滥伐,破坏了北方植被;由材料信息“自唐以降,陕北黄土高原上水、旱、风、雹横行肆掠”得出:黄土高原水、旱、风、雹横行肆掠;由材料信息“而诸业并举、农工商并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繁荣”得出:南方诸业并举,农工商并盛;由材料信息“适度开发得到了优厚的回报”得出:南方适度的开发等。
(5)“启示”,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从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要重视科技发展、要重视环境保护等角度说明。
35.(1)状况:生产落后,生活贫困。
(2)原因: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人口南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
(3)变化:经济重心南移;
完成:南宋。
(4)表现:交子的出现、海外贸易兴盛、造船业发达、商铺繁荣(答对任意两个即可)
(5)机构:市舶司
【解析】
(1)状况:依据材料一“汉朝时‘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知,汉朝时期南方生产落后,生活贫困。
(2)原因:由材料二“北方的情形都是战乱频繁,黄河流域的人民大量南迁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地区。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并丰富了南方的劳动力”可知,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南迁的人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
(3)变化:依据材料三、四“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再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南方的经济社会逐步发展,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时期完成。
(4)表现:由材料五中的图片可以看出: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兴盛,造船业发达;商铺生意繁荣,出现专门的商标。
(5)机构:由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海外贸易繁荣,朝廷在广州、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6.(1)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2)新现象:出现了纸质货币“交子”。
运用:异地发行(由益州交子务在陕西印行交子);购买军储。
(3)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海外贸易收入可观。市舶司
【解析】
(1)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太宗初年,由成都十六家富商集资联合发行“交子”,系纸币性质。在远近地区当现钱广泛使用”可知,北宋时期出现了纸质货币“交子”;根据材料“仁宗庆历年间,因对西夏战争,由益州交子务在陕西印行交子,购买军储”可归纳得出北宋政府异地发行(由益州交子务在陕西印行交子),购买军储。
(3)根据材料“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可分析得出宋朝重视海外贸易的原因是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海外贸易收入可观;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7.(1)唐玄宗;“开元盛世”。
(2)长江下游;太湖流域。
(3)四川地区;“交子”;铜钱 。
(4)作用:纸币便于携带(或答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解析】
(1)根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开元。他在位时,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是传递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期,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4)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纸币便于携带,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商品的流通。
38.(1)趋势:南方人口不断增加,北方人口不断减少;主要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2)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①占城稻;②景德镇;③市舶司;④交子。
(4)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分析可知,材料一中南北方人口出现的变化趋势是南方人口不断增加,北方人口不断减少;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再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2)依据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可知,当时北宋政府财政收入仰仗南方;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最后完成。那时候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因此反映了当时经济格局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时,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的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时,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制瓷业中心。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宋朝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在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因此本题干填:①占城稻;②景德镇;③市舶司;④交子。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从唐朝中期到宋以来南方人口不断增加,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反映的是国家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材料三反映的是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给上述材料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39.(1)图一: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图二:玄奘,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2)变化: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原因:唐后期以来,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自然环境严重破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等。
(3)主要因素: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航海技术的改进等。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认识:社会要稳定,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坚持对外开放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鉴真;其主要贡献:唐玄宗时东渡日本弘扬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图二是玄奘;其主要贡献: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依据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基础)。语曰‘苏常熟(苏州府、常州府一带丰收),天下足。’”可知,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当时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导致当时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唐后期以来,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自然环境严重破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等。
(3)依据材料三“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航海技术的改进——其中包括指南针……因而,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可知,促使“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航海技术的改进等。当时政府为管理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了市舶司加以管理。
(4)综上所述,我们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识是社会要稳定,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坚持对外开放等。
40.(1)唐朝长安有西市和东市;北宋东京有晓市、夜市;经济重心南移。
(2)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宋朝“重文轻武”政策。
【解析】
(1)依据题干“经济发展方面”,结合图片,图一唐朝长安城主要的商业区是东市和西市,分列在宫城和皇城的两边;图二北宋东京城,里城和外城都是商品贸易的是市场:夜市和晓市;唐朝的都城长安,在北方黄河流域。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长安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宋朝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南方的东京和杭州成为商业城市,反映了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向南方。
(2)依据材料二“唐代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皇帝和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这个时期文明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在整合中创新”,结合课本所学,唐朝贞观年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唐朝实行集体宰相制,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监督,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为防止唐末以来武装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41.(1)开放的对外政策。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
(2)市舶司。原因:经济繁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3)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或者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达)。
【解析】
(1)对外政策:由题干中的“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非常频繁;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遣唐使”,同时也有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之间的交流,等等。
(2)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主要原因:由材料中的“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可概括出其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中的“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机构管理贸易”可概括其原因为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3)由材料中的“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这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