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元朝的统治练习题期中复习 (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下学期江苏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练习题期中复习 (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下学期江苏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3 08:4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1元朝的统治练习题
1.(2021·江苏南通·七年级期中)元朝时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的机构是( )
A.御史台 B.枢密院 C.中书省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2.(2021·江苏泰州·七年级期中)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应该位于如图中的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3.(2021·江苏·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为了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元世祖实行的制度是
A.县制 B.郡县制 C.“推恩令” D.行省制
4.(2021·江苏·泰兴市西城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在元朝,直属于中央被称为“腹里”的地区有
①山东 ②山西 ③河北 ④河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21·江苏徐州·七年级期中)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 雄安新区的建设对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意义深远。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管辖元朝“腹里”的行政机构是( )
A.行省 B.宣政院 C.中书省 D.澎湖巡检司
6.(2021·江苏淮安·七年级期中)2019年3月28日,庆祝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犬会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今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标志是
A.西汉时设西域都护 B.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
C.元朝时设立宣政院 D.清政府设立驻藏大臣
7.(2021·江苏淮安·七年级期中)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的标志是( )
A.秦朝设置南海郡 B.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
C.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 D.清朝设置台湾府
8.(2021·江苏·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
A.藏族 B.维吾尔族 C.回族 D.满族
9.(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中)比较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③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④都城建在长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0.(2021·江苏盐城·七年级期中)“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
A.实行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
C.创立科举制 D.推行行省制度
11.(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中)在学校历史资料室有一张残损的地图,只能依稀看出“岭北行省”“中书省”等字迹。这张地图最有可能描绘的朝代是( )
A.秦朝 B.隋朝 C.元朝 D.北宋
12.(2021·江苏盐城·七年级期中)观察下图,判断我们家乡阜宁区域当时应属哪一机构管辖( )
A.中书省 B.河南江北行省 C.宣政院 D.江浙行省
13.(2021·江苏淮安·七年级期中)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公文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这反映了元朝( )
A.疆域辽阔统一 B.中央集权衰落 C.重视科技创新 D.海外贸易发达
14.(2021·江苏常州·七年级期中)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朝管辖如下图黑色阴影区域的行政机构是
A.枢密院 B.御史台 C.宣政院 D.中书省
15.(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中)小唐为学校历史宣传栏准备了一组稿件,内容分别为:宋夏和议、元朝统一、回族形成,小唐稿件最能体现的主题是( )
A.民族交融 B.新民族的出现 C.国家统一 D.民族政权并立
16.(2021·江苏省泰兴市河失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元末有人写诗云:“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这反映了
A.汉族妇女擅长音乐 B.少数民族妇女喜欢音乐
C.当时妇女受教育条件较好 D.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17.(2021·江苏常州·七年级期中)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分裂割据
B.实现国家统一
C.强化思想控制
D.开发边疆地区
18.(2021·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七年级期中)钱穆评价元朝行省制度说:“行中书省就是一个流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反映了行省的设置
A.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难题想
B.不利于各地之间经济交流
C.使得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9.(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蒙古贵族入主中原,是较为落后的游牧民族征服较为先进的农耕民族,其结果则是较为先进的农耕文化征服较为落后的游牧文化。忽必烈即位后采取的措施中,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
①行汉法
②行仁政
③注重农桑
④建立年号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2021·江苏连云港·七年级期中)史书记载:“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昭,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王朝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1.(2021·江苏连云港·七年级期中)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的稳固基础。”
材料二:北宋时期为防止……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辽阔,在行政制度上有着新的建树与发展。元朝在东北、西北……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
(1)材料一中“公开选拔人才”是何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写出其正式确立的标志。另一种制度又是什么制度?概括材料二中北宋实施的政策名称。写出材料三中元朝实行的制度。
【技术创新】
材料四:宋代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2)材料四中的“水轮”指的是何农业生产工具?再写出同时期另外一种农具的名称。
【货币创新】
材料五: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时期开始出现纸币。
(3)写出材料五中纸币的名称和最早出现的地区。
【创新启示】
(4)简要概括上述史实的学习对你的启示。
22.(2021·江苏泰州·七年级期中)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然此一制度,自唐以下一千年来……消融社会阶级。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贯彻各种政令。……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史学集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然此一制度”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此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的名称及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书省”的地位,并说出它的作用有哪些?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认识。
23.(2021·江苏镇江·七年级期中)唐朝和元朝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行省制度管理全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图体现了元朝为实现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哪一制度?你分析我们江苏属于当时什么行省?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元朝当时管辖台湾设置了什么机构?在西藏行地区设立了什么机构,由宣政院直接统辖。
(4)概括指出唐朝和元朝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行省制度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24.(2021·江苏淮安·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宋代)曹翰《退将诗》
材料二 贞观时期推行一些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唐朝的统治制度,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为防止宰相专权,减少决策失误,还设立六部分管政务。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材料三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1)材料一中的宋初武将曹翰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2)材料二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3)从材料三中你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25.(2021·江苏·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我,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问题
(1)材料一中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 在与吐蕃交往中,他采取了什么政策
材料二: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叉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笕(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中国通史》
(2)材料二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事件 这一事件有什么积极影响 宋与其他民族政权交往中,屡屡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与宋朝实行的什么国策有关
材料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3)材料三中“靖康耻”指什么历史事件 “胡虏”指哪个民族
材料四: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规定:一、宋高宗向金称臣,并要“世世孙孙谨守臣节”。二、宋金两国,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为界,中间的唐、邓两州皆属全国三、宋每年向金国输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中国史纲要》
(4)材料四中“和议”对当时中国政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宋每年向金国输纳银二十五万两”称作什么
材料五:(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5)据材料五,元朝为实现对广大疆域的管辖实行了怎样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 又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专门管理西藏和台湾地区
(6)概括宋到元的历史发展趋势。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6.(2021·江苏南通·七年级期中)隋唐到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的繁盛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制度篇】
材料一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有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行省制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族入主中原时仿金制……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材料三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中的两种制度分别是哪两位皇帝创立的?创立这两种制度的共同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四,写出A、B、C代表的内容。
27.(2021·江苏·高邮市车逻镇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行政制度的设计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既要维护国家统一,也要充分发挥地方的职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1)观察材料一的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这一局面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一图二中管辖A地的是什么机构?历史上哪些地区归中央政府管辖是从元朝开始的?(举两例)材料二:元朝疆域辽阔,行省避免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物,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3)材料二反映的是元朝的什么政治制度?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和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何不同?
28.(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中)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它为一个世纪的稳定与和平共处铺平了道路……最重要的是,这一条约取得了非凡的成功,非常有助于整个11世纪两国的长期稳定和经济与文化的进步。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材料三 元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下)》教材
(1)材料一图中①与②分别指什么少数民族政权?
(2)材料一中②与③政权之间在宋真宗时签署的和议名称是什么?据材料二,说说这一和议有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负责掌管吐蕃诸部各项事务的是哪一中央机构?并概述这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29.(2021·江苏盐城·七年级期中)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夷狄亦人耳, 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 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 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 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唐太宗
材料二 靖康耻, 犹未雪。臣子恨, 何时灭!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材料三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 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 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 东北广大地区, 台湾及南海诸岛, 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民族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 列举唐太宗时期唐蕃和亲的史实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靖康耻”代指哪历史事件 “岳家军”抵抗的是哪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3)元朝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元朝对“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如何管辖的 这反映了元朝什么治理方式
(4)综合以上材料, 谈谈你对古代各民族作出的历史贡献的认识。
30.(2021·江苏省泰兴市河失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材料二: 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也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材料三: 元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材料四: 元朝疆域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建立者是谁?元军是在灭亡了哪一政权及其残部后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
(4)图中的“宣政院辖地”指的是现在的哪一地区?它的设立有什么意义?
(5)琉球,指现在的哪一地区?元朝设立什么机构管理?
31.(2021·江苏淮安·七年级期中)隋唐宋元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灿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1)上图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谁?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材料三: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民族,它的名称是什么?
材料四:以诗赋取士的制度促使士人去研习诗文。他们把文学创作当作是一种基本训练,这对诗歌创作的普及是有作用的。而盛唐诗的极高艺术造诣,可以说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
(4)根据材料分析唐诗繁荣的制度因素。盛唐时期,哪位诗人被称为“诗仙”
32.(2021·江苏无锡·七年级期中)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材料二:蒙古族入主中原,更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被汉族同化,称为“汉人”;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族、蒙古族、畏兀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
材料三: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访问团。在会见中,连战表示,现阶段两岸关系来之不易,希望能在新的起点上加以深化。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实施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固然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一中架构”下的两岸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关系。
——央视网2013年2月25日
(1)中华统一多民族的形成与巩固过程中,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请你写出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名称一个。
(2)元朝时为加强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此外还设立过什么机构来管理西藏的?
(3)材料二中形成的新的民族是什么?
(4)材料三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事件?
(5)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请说明我国什么朝代设立什么机构正式管辖台湾?
(6)分析统一国家的形成与民族融合的关系,谈谈你的感受。
33.(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如下图所示: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指出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比较北宋中央官制与唐朝中央官制,分析北宋宋太祖改革中央官制的目的是什么?概括宋太祖改革中央官制的主要办法?
(3)据材料三地图,指出这是哪一个朝代、实行的什么制度?分析该朝代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
34.(2021·江苏·靖江市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七年级(1)班同学展开了以“比较隋朝与元朝的共同点”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
【走向统一】
(1)隋朝和元朝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隋朝是哪一年统一全国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请你写出这个民族的名称。
【制度创新】
材料一
(2)图一所示的制度是隋朝创立的,请写出这一制度的名称。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采取了什么地方行政制度来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材料二 科举制以自由报考为特点,这是其与历代选官制的本质区别;科举制以考试优劣作为决定取舍的主要依据,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从选人的标准来看,科举是一种以具体的、严格的,且可以明确把握的某种划一的、规范化的文化知识作为标准的公开招考选拔人才的制度,有标准化的衡量与录取人才的尺度,择优录用。
(3)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两个特点。
【利在千秋】
材料三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部编版)
(4)隋朝和元朝都修建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在哪里?根据材料三,指出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35.(2021·江苏·泰兴市西城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1)材料一中“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谁?“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材料二: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
(2)元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中央设立了什么机构负责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3)元朝分别设立什么机构管辖西藏、台湾、西域
(4)元的统一促进民族交融,形成哪一新民族?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根据所可知,元朝在中央设枢密院元朝时负责全国军事事务,B项正确;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排除A项;中书省分管行政,排除C项;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是元朝在地藏地区设立的管理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解析】
元朝时期在中央大都设立宣政院,专门管理藏族地区的事务,标志着西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所以上述图中A区域为宣政院辖地,故选A。
关于古代西藏地区的史实,学生还要知道,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两族密切交往的基础;清朝时期,顺治册封达赖,康熙册封班禅,雍正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一起共同管理西藏;乾隆皇帝实行“金瓶掣签”制度。1950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等。
3.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D符合题意;县制开始于商鞅变法,A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建立的制度,B不符合题意;“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制度,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直属中央的中书省管辖,被称作“腹里”指的是首都大都及周围的大片地区,包括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北,不包括河南。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
5.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因此管辖元朝“腹里”的行政机构是中书省。选项C符合题意;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A排除;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B排除;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D排除。故选C。
6.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置了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故C正确。西域都护是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故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还没有对西藏进行有效管辖,故排除B项。设置驻藏大臣时,西藏已经是我国领土,故排除D项。故选C。
7.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B符合题意;秦朝设置南海郡不包括台湾,A排除;明朝在东北设置奴儿干都司,C排除;清朝设置台湾府是在元朝之后,D排除。故选择B。
8.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元朝结束辽宋夏金时期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表述正确的是①③,B项符合题意;而隋朝是汉族建立的政权,不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排除②,隋朝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元朝的都城在大都(今北京),排除④。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0.D
【解析】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可知“都省”应该是中央机构,结合所学是中书省;“十省”是指十个行省。材料的制度是元朝的行省制度,故D符合题意;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地方制度,排除A;郡县制是秦朝时期推行的地方制度,排除B;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隋朝创立,排除C。故选D。
11.C
【解析】
根据材料“看出“岭北行省”“中书省”等字迹”,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为了加强统治,实行了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故C符合题意;秦朝和隋朝时期地方实行郡县制,而非行省制,故AB不符合题意;宋代地方行政区划有三级。最高一级是“路”,“路”下有“府、州、军、监”,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阜宁县属于江浙行省,D项正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排除A项;河南江北行省不负责阜宁地区,排除B项;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解析】
由题干中的“铺卒在接到紧急公文后,骑快马日夜兼程 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这反映了元朝疆域辽阔统一,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中不能体现中央集权衰落,故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未说明科技创新,故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未涉及海外贸易的内容,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C
【解析】
如图黑色阴影区域是藏族地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管辖该地区的行政机构是宣政院,故C正确;枢密院是中央管理军事的机构,御史台是负责监察的中央机构,中书省是中枢权力机构,故ABD错误。
15.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住比较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是主流,有利于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宋金和议、忽必烈建立元朝、出现新的民族一回族,都属于辽宋夏金元时期,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民族融合与民族关系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新民族的出现仅能表现出回族形成,这一个主题,故B不符合题意;国家统一仅能表现出元朝统一,这一个主题,故C不符合题意;民族政权并立仅能表现出宋夏和议,这一个主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D
【解析】
据材料中“元末”“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可知,少数民族妇女懂得汉族的语言文字,汉族妇女也懂得少数民族的乐器,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情况,是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D项;汉族妇女擅长音乐,少数民族妇女喜欢音乐均是对题干材料的片面错误理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B项;当时妇女受教育条件较好,与中国古代忽视女子教育的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
17.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元代以“犬牙相入”为行省划界的依据,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控制,防止分裂割据,故A符合题意;实现国家统一、强化思想控制、开发边疆地区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抓住题干关键词“主要目的”是解题的关键,元代以“犬牙相入”为行省划界的依据,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控制,防止分裂割据。
18.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成为我国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成为今天省制的开端,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9.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260年,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按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所以忽必烈即位后采取的措施中,能够体现题干观点的是①②③④,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0.D
【解析】
根据题中关键词“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可以判断这一时期是元朝。元朝时期的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D选项符合题意。隋唐时期没有出现西夏、女真等族,A、B选项不符合题意。宋朝时期与西夏、女真等族出现对峙局面,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21.(1)制度:科举制;朝代:隋朝;标志:进士科的创立;制度:三省六部制。政策:重文轻武政策。制度:行省制度。
(2)工具:筒车;农具:曲辕犁。
(3)名称:“交子”;地区:四川地区。
(4)启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文化创新,重视农业等。
【解析】
(1)根据材料“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可知唐朝实行科举制;科举制创立于隋朝,隋炀帝时期开始设立进士科;根据材料“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轮”指的筒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农具为曲辕犁。
(3)根据材料“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时期开始出现纸币”,可知“交子”,最早在四川地区出现。
(4)综合以上材料,可知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文化创新,重视农业等。
22.(1)制度:科举制度。特点:自由报考,按照成绩由高到低录取。作用:打破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提供了一种较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使得社会的阶级流动性增加;有利于社会思想的统一和文化的互相交融,把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官员和社会的文化素质。
(2)名称:三省六部制;作用: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3)地位: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演变,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制度创新应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应符合国情,国家不断发展需要制度不断创新改革等。(言之有理即可得)
【解析】
(1)制度:根据材料一“然此一制度,究竟自唐以下千年来……消融社会阶级。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制度指的是科举制。特点:根据材料一“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可知,科举制的作用特点是自由报考,按照成绩由高到低录取。作用:根据材料一“消融社会阶级。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考试内容单纯,可不受私家经济限制。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结合所学可知作用是打破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提供了一种较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使得社会的阶级流动性增加;根据材料“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可知,科举制的作用是有利于社会思想的统和文化的互相交融;根据材料“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西北至东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可知,科举制的作用是把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而边区远陬,更易有观摩,有刺激,促进其文化学术追随向上之新活力。”可知,科举制的作用是有利于提高官员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2)名称:根据材料二“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三省六部制;作用:根据材料“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的作用是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加强君主专制。
(3)根据材料三“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中书省的地位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根据材料三“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行中书省”的作用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演变,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进行回答。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从制度创新应该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国家不断发展需要制度不断创新改革等进行回答。
23.(1)开明的民族政策(或答平等的)。
(2)行省制度;江浙行省;
(3)澎湖巡检司;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4)利于国家统一(或答巩固了政权)。
【解析】
(1)根据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表明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那么,元世祖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采取了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有效管辖;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江苏属于当时江浙行省。
(3)元朝管辖台湾地区正式行政机构是澎湖巡检司;元朝管辖西域地区机构是北庭都元帅府;元朝在西藏地区地方行政管辖机构是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管辖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蒙古统治者在招降吐蕃后,开始在西藏进行调查户口,设置驿站。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4)秦朝、唐朝和元朝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共同作用是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24.(1)重文轻武的政策,抑制了武官。
(2)三省六部制。防止宰相专权,减少决策失误。
(3)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行省制度。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并结合所学可知,此诗歌表达了宋将空有一身武艺,无处为国出力的现象,可见宋初武将发出这样的感慨时间因为宋朝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抑制了武官。
(2)根据材料二“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唐朝的统治制度,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为防止宰相专权,减少决策失误,还设立六部分管政务。”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可从防止宰相专权,减少决策失误进行回答。
(3)根据材料三“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根据所学可知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行省制度。
25.(1)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亲。
(2)《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重文轻武。
(3)靖康之变;女真族。
(4)绍兴和议;使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促进了边疆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岁币。
(5)行省制;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6)民族融合不断融合。我们应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 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坚决与国家分裂分子作斗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权;保持政局稳定,增强国力等.
【解析】
(1)民族政策:材料“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我,朕独爱之如一”反映的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的唐藩关系主要是和亲,如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等。
(2)事件:根据材料和约的地点及内容可以判断出是《澶渊之盟》;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政策是重文轻武,这一政策是导致宋军战斗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3)事件:靖康耻指的是靖康之变,即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民族:材料中的“胡虏”指的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
(4)影响:结合材料内容可以判断出是绍兴和议,使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促进了边疆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岁币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
(5)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行省制;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西藏地区。
(6)趋势: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中国古代政府同少数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其总体趋势是不断融合。做法: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我们应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 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坚决与国家分裂分子作斗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权;保持政局稳定,增强国力等.
26.(1)隋炀帝(或杨广)、元世祖(或忽必烈)顺序不能颠倒 巩固统治(巩固中央集权亦可)
(2)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南方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
(3)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市舶司
【解析】
(1)皇帝:材料一是对科举制的描述,是隋炀帝创建的选官制度;材料二是对行省的描述,是元世祖忽必烈创建的制度。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管是选官制度还是地方管理制度,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2)现象:材料“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社会环境、自然条件、政府政策、北民南迁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海外交往的史实如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陆上对外交往的史实如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宋朝时期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27.(1)民族政权并立;元朝的统一。
(2)宣政院;西藏、台湾。
(3)行省制度;宋朝是分割地方权利,而元朝行省统管地方大权。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的图一可以看出北宋、辽、西夏、大理等过是共同存在的,因此可知体现了民族政权并立的特征。1279年元朝灭掉南宋,实现统一才结束政权并立的局面。
(2)
根据材料一图二,结合所学可知管辖A地的是宣政院。根据所学可知元政府在西藏设立地方机构进行管辖,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和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的行政机构。
(3)
根据材料二“元朝疆域辽阔,行省避免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物,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和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不同的表现为宋朝是分割地方权利,而元朝行省统管地方大权。
28.(1)西夏;辽。
(2)澶渊之盟;迎来了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的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3)宣政院;宣政院的设立,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这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间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
(1)由图片信息“兴庆”“上京” “东京” 可知,兴庆是西夏的都城,①为西夏,上京是辽的都城,②为辽,东京是北宋的都城,③为北宋。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②和③政权分别是辽和北宋,在宋真宗时期签署了澶渊之盟。结束了双方的对峙状态,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的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3)结合所学可知,宣政院是元朝统治中国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宣政院的设立,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这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间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时期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这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间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9.(1)开明。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靖康之耻。金。
(3)蒙古:西藏由宣政院直接统辖,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台湾。方式: 因地制宜。
(4)认识: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
【解析】
(1)根据材料“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吐蕃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今藏族的祖先,首领称赞普。以游牧、农耕为业,纺织、冶铸水平高。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 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靖康耻”代指北宋的靖康之耻。“岳家军” 抵抗的是少数民族政权金。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西藏管辖,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台湾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这反映了元朝的治理方式是因地制宜。
(4)综合以上材料可知,对古代各民族作出的历史贡献的认识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
30.(1)特点:元朝疆域辽阔
(2)民族:蒙古族;
建立者:忽必烈;
政权:南宋。
(3)制度:行省制度。
(4)地区:西藏地区;
意义: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5)地区:台湾地区;
机构:澎湖巡检司。
【解析】
(1)特点:由材料“(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得出,元朝疆域辽阔。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60年,蒙古族英雄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统一。
(3)从材料一“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和材料三“元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采取了行省制度。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域。因此图中的“宣政院辖地”指的是现在的西藏地区,它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5)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元朝时台湾就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当时台湾的名称是琉球。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
31.(1)赵匡胤;女真;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
(2)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或经济重心南移)。
(3)民族融合;回族
(4)科举制的推动;李白
【解析】
(1)
人物:根据图中政权①可以知道,这是赵匡胤建立的北宋政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历史上称为北宋;根据图中政权,②可以知道,这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1115年,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在会宁称帝,建立金;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
(2)
据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可以知道,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再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3)
据材料三“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 ...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可以知道,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民族融合.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互相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与汉人没有什么差别,即“新汉人”.当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4)
因素:据材料一“以诗赋取士的制度促使士人去研习诗文。他们把文学创作当作是一种基本训练,这对诗歌创作的普及是有作用的。而盛唐诗的极高艺术造诣,可以说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可知,唐诗繁荣的原因是科举制以诗赋取士。诗仙: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盛唐时期,李白被称为“诗仙”。
32.(1)元朝或清朝。
(2)行省制度;宣政院
(3)回族
(4)澶渊之盟。
(5)元朝,澎湖巡检司。
(6)民族融合推动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等。
【解析】
(1)王朝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忽必烈即汗位,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1279年统一全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为加强统治,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管理西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3)民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族、蒙古族、畏兀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4)和议:根据材料中的“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和议为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开封,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约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军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6)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从统一国家的形成与民族融合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等角度来谈感受,如民族融合推动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等。
33.(1)制度:三省六部制。特点:分散相权;相互制约。
(2)原因:防止宰相权力过大(为加强君主专制)。办法: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3)朝代:元朝。制度:行省制。意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巩固统一)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可知,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的特点是分散相权、相互制约。
(2)依据材料二“北宋中央官制‘”与“唐朝中央官制”可知,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军事由枢密院对掌大政,与唐朝相比北宋政治出现上述的这种现象,其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皇权;宋太祖改革中央官制的主要办法是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宰相之下又设副宰相若干人;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化知州权力。
(3)依据材料三图片中的“中书省、甘肃行省、陕西行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朝代是元朝;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是行省制度;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朝行省制度为省级行政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34.(1)589年;蒙古族
(2)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3)可从自由报考;择优录用;以考试优劣作为决定取舍的主要依据;选人标准严格等方面回答(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4)①洛阳;
②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直到今天,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任意一点即可得分)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9年实现隋朝的统一。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2)根据图片信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可知图片所指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元朝为了维护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3)根据材料“科举制以自由报考为特点”,可知科举制可以不分门第血缘,自由报考,“科举制以考试优劣作为决定取舍的主要依据”,可知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标准,体现了择优录用,公平公正的原则,“从选人的标准来看,科举是一种以具体的、严格的,且可以明确把握的某种划一的、规范化的文化知识作为标准的公开招考选拔人才的制度”,可知科举制在录用人才的过程中拥有严格的、具体的统一标准,主要是指文化知识的考试成绩。
(4)结合所学知识,隋朝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为南段和北段。根据材料“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可知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凝聚了人类智慧的结晶,随着历史的演进,在今天某些河段依然在发挥着应有的价值,所以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35.(1)唐太宗、宋太祖;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2)中书省
(3)西藏:宣政院,台湾:澎湖巡检司,西域:北庭都元帅府
(4)回族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诗中“唐宗”是唐太宗李世民,“宋祖”指宋太祖赵匡胤。1206年,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负责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3)结合所学可知,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在西南地区,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元朝还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4)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