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主题阅读——美丽奇观【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主题阅读——美丽奇观【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3 09:4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主题阅读——美丽奇观
班级: 姓名: 建议时间:30分钟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海上生明月
四周都静寂了。太阳也收敛了它最后的光芒。炎热的空气中开始有了凉意。微风掠过了万顷烟波。船像一条大鱼在这汪洋大海上游泳。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这时,它只是一面明亮的宝镜,并没有夺目的光辉。但是青天的一角却被它染成了杏红的颜色。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便愈小,红色也愈淡,不久它到了半空中,就成了一轮皓月。这时上面有无际的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中的一粟。不消说,悬挂在天空的明月月月依旧,年年如此。而我们这些旅客,在这海上却只是过客罢了。
与晚风、明月为友,这种趣味是不能用文字描写的。可是真正能够做到与晚风、明月为友的,就只有那些以海为家的人。我虽不能以海为家,但做了一回海上的过客,也是幸事。
上船以来见过几次海上的明月。最难忘的就是最近的一夜。我们吃过午餐后在舱头散步,忽然看见远远的一盏红灯挂在一个石壁上面,这红灯并不亮。后来船走了许久,这盏石壁上的灯还是在原处。难道船没有走?但是我们明明看见船在走。后来这个红灯渐渐地大起来,成了一面圆镜,腰间绕着一根黑带。它不断地向上升,突破了乌云,到了半空。我才知道这是一轮明月,先前被我看成石壁的,乃是层层的乌云。 (有改动)
1. 文中写了两次赏月,作者观察到天空的明月是如何变化的?请照样子填写。(3分)
一次:
二次:
2. 边读边想象,试着填一填。(4分)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让我想到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2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红灯”是指______________,“石壁”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2分)
3 从文中摘录与下面诗句描写的内容相似的句子。(4分)
诗 句 文中对应的句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4.月亮是伤感的见证者,月亮是圆满的代名词,月亮是乡思的触发器,我还知道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巫峡赏雾
巫峡多雾,因而有人叫它雾峡。
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巫峡赏雾,如同欣赏一幅幅绘画珍品,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
山帽子雾,大而圆。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山峰,都美美地戴上了一顶,巫峡由此更添几分秀色。太阳出来了,山帽子雾银光闪闪,璀(cuǐ)璨(càn)夺目。这时,不由得让人想到《昭君出塞》那幅画:头戴绒帽、身穿绒衣的王昭君,骑着马一步步朝草原深处走去。
半山雾,又叫遮山雾,犹如一道天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那小路倔强得很,硬左拐右拐从雾中一头伸了出来,一时让人想起贺敬之先生写的那首诗:“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深山里的人家,云雾里的路……”一阵铃铛声传来,雾中走出一头头黄牛。那是地道的巴山牛,盘着绳子的牛角上,似乎还粘着许多雾絮。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纱帘。如此珍品,非织女那一双巧手不能完成。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于是,雾中的山峰也跟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牛群羊群也跟着走动。神女峰上的“神女”也苏醒了,拖着长裙,一步一步……
跑马雾,气势好生了得!初夏雨后放晴,峡谷中涨满了雾。那雾看上去如同关在圈栏中的马群,你挤我,我挤你,显得极其浮躁不安。这时,从峡口吹来一阵风,浮躁不安的马群便借助风力,冲破圈栏,撒蹄在巫峡中狂奔起来。
巫峡的雾,迷人的雾。每次赏雾前,我都一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被那雾所迷惑,却每次都不争气,一赏便痴迷在雾中。
(有删改)
1.本文是按照( )的结构形式具体描写巫峡迷人的雾的。(2分)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2.用“ ”画出与文章第2自然段相呼应的句子。对这样写的好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提醒读者不要被雾所迷惑。
B.不仅强调巫峡的雾美得迷人,而且使文章结构严谨。
C.强调雾太美了,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3.作者在描写山帽子雾和轻纱雾时抓住了哪些特点?请分别用几个词语概括。(4分)
(1)山帽子雾:____________________
(2)轻纱雾: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诗句描绘的情境,与“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最相近的是( )(2分)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B.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C.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D.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扬州个园
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因园中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十二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语文要素】作者是怎样游览扬州个园的?请按顺序填空。
步入大门 → → →
2.【信息提取】用“____”画出短文的中心句。本文的结构方式是_________。
3.【信息梳理】简要概括下面景物的特点。
春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故 宫
①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②走进天安门,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一路向北,很快就会来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三大殿是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构成的建筑群。每座宫殿都有朱红的宫墙和大门,屋顶上覆盖着金黄色的琉(liú)璃瓦。整座建筑群_______,气势雄伟。其中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每逢皇帝即位、生日以及元旦、冬至等都会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三座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矗(chù)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造型精美的圆雕龙头。这些龙头不但起着装饰的作用,而且具有重要的功能。每个龙头的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这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③过了保和殿往东走不多久,就会看到九龙壁。九龙壁上刻着九条龙,它们的颜色各异,姿态不同,但都_______,仿佛随时都会腾云驾雾。
④经过九龙壁,转向西北而行就来到钟表馆。馆内陈列的古钟表琳琅(lánɡ)满目。红木人物风扇钟、铜镀(dù)金绿鲨鱼皮天文钟、铜壶滴漏等,让人_______。这里简直就是钟表的王国,钟表的海洋。
⑤走出钟表馆继续向前,很快就步入御花园。御花园虽面积不大,但景色优美。来到这里,仿佛置身于苏州园林。
⑥故宫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1【词语运用】结合短文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A.目不暇接 B.金碧辉煌 C.栩栩如生
2【整体感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短文先后介绍了故宫中的三大殿、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四处景点。
(2)短文第④段中画“ ”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提取信息】用“ ”在短文中画出太和殿的作用。
4【分析判断】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三大殿指的是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构成的建筑群。( )
(2)台基四周的龙头仅仅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 )
(3)作为皇家园林,故宫中的御花园面积很大。 ( )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游古漪园(节选)
春风把我们送到美丽的南翔古漪园。走进古漪园的大门,迎面是一堵巨大的浮雕墙。你看,假山流水,柳荫竹林,亭台楼阁,一对栩栩如生的白鹤正在南飞。啊,多美的艺术品!老师告诉我们,这堵墙叫照壁,上面雕的是明清时代古漪园的全景。
转过照壁,沿着石铺的小径向前走,我们来到了横跨戏鹅池的九曲石桥。那栏杆,那柱子,都十分别致。站在九曲桥上,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碧波荡漾、苍松翠竹、层叠的假山、盛开的鲜花,多么秀丽呀!
走过九曲桥,登上竹枝山,我们便看到一个很有特色的亭子。亭前屋檐下有一块黑色的匾额,上面是三个苍劲有力的烫金大字:缺角亭。这亭子是四方形的,亭顶、三个檐角的尖端都有一只紧握的大拳头,只有东北角缺了一只。
从缺角亭下山,我们就来到了半浮在戏鹅池上的浮筠阁。在这儿,我看到了对面那古色古香的石舫。水平如镜的戏鹅池池面上,倒映出绿的山,红的花,古老的石舫,秀丽的白鹤亭。湖岸垂柳正在爆芽,桃花正含苞欲放,春意正浓。
绕了一个大圈子,我们竟又回到了照壁前。啊,古漪园不愧为江南园林的明珠!
1.根据释义,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2分)
(1)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 ( )
(2)形容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 ( )
2.以下不是表示游览地点发生转换的一项是(  )(2分)
A.春风把我们送到美丽的南翔古漪园。
B.转过照壁,沿着石铺的小径向前走,我们来到了横跨戏鹅池的九曲石桥。
C.走过九曲桥,登上竹枝山,我们便看到一个很有特色的亭子。
D.从缺角亭下山,我们就来到了半浮在戏鹅池上的浮筠阁。
3.作者的游览顺序是:照壁→( )→( )→( )。(3分)
4.作者是在什么季节游的古漪园?请在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个季节的句子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缺角亭的名字是怎样来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____”画出来。(2分)
参考答案
一、1. 一轮皓月 一盏红灯 一面圆镜
2. (1)示例:沧海一粟
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漂着一叶扁舟
(2)月亮 乌云
3. 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这时,它只是一面明亮的宝镜,并没有夺目的光辉。
不消说,悬挂在天空的明月月月依旧,年年如此。
4. 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1.C
2.巫峡的雾,迷人的雾。每次赏雾前,我都一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被那雾所迷惑,却每次都不争气,一赏便痴迷在雾中。 B
3.(1)大而圆,光彩夺目。 (2)轻盈,飘逸。 4.D
5.表达了作者对巫峡的雾的赞赏、喜爱之情。
三、1.绕过“宜雨轩” 转过“鹤亭” 步下秋山
2.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 总—分
3.修竹繁茂,石笋参差。
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
“冬景”洁白,“雪狮”顽皮,“积雪”美丽,寒风瑟瑟。
四、1.B C A
2.(1)九龙壁 钟表馆 御花园 (2)钟表的种类和数量多
3.其中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每逢皇帝即位、生日以及元旦、冬至等都会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
五、1.(1)栩栩如生 (2)苍劲有力
2.A
3.九曲石桥 缺角亭 浮筠阁
4.春季。湖岸垂柳正在爆芽,桃花正含苞欲放,春意正浓。
5.亭子是四方形的,亭顶、三个檐角的尖端都有一只紧握的大拳头,只有东北角缺了一只,故名缺角亭。
6.啊!古漪园不愧为江南园林的明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