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动物的疼痛》教案(北京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3.12《动物的疼痛》教案(北京版必修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16 16:42: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动物的疼痛》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论证结构思维缜密。
2、通过研读文本,体会作者提出的人类应该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和我们同存于这个世界的生命群体的主张。
【教学重点】
结合本单元其他课文的阅读经验,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教学难点】
研读文本,了解文章缜密的论证结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阶段
1、初读课文
①勾画出能够直接和间接陈述或解说作者观点的语句。(文中有些并不直接说明观点但对表明观点起重要提示作用的语句也可画出)。尝试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②有能力的同学尝试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③标注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有所感还可以加注旁批。
2、收集资料
结合初读课文,收集你认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资料。
二、课堂活动
1、导入
学生展示预习时收集的材料,并说明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
明确文章观点:动物是有疼痛感觉的,所以人类应该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和我们同存于这个世界的生命群体。
2、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作者是如何说明文章观点的?
分析:
第一部分(1——15段)说明论述了动物是有疼痛感觉的。
(1—7段) 通过人感受他者疼痛的途径,推论出其他动物也能感受疼痛
(8—11段) 引述科学家的论断,正面阐述动物有疼痛感。
(12—15段)批驳反对意见,即动物无法用发达的语言诉说疼痛的体验,所以人类不能确定动物所感受的疼痛的程度。
第二部分(16——19段)呼吁人类要以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动物。
3、重点分析文章缜密的论证结构(3——7段)
学生活动:(1)逐段自读课文,明确段落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看法。
(3)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
提出问题:人类以外的动物会感觉疼痛?
分析问题:(1)如何知道他者能感觉疼痛? 外在指标
途径:
相同功能的神经系统
其他动物和我们一样能感觉疼痛
如何知道动物也能感觉疼痛 ①他人感觉疼痛的所有外在征象,几乎都可以见于他种动物。
②这些动物有与我们十分相似的神经系统。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动物感觉疼痛的能力不比人类低。
4、学生自主分析12——14段的论断思路
明确:①动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如今已发现动物有学习语言的能力;
②语言能力的高低和动物该受到的待遇的好坏没有关系;
③用语言表达痛苦并不比非语言形式表达痛苦更重要。
④以人类中语言能力较低的婴幼儿为例,进一步证明没有语言并不能说明动物不能感觉疼痛。
5、推敲语言,体味作者的情感——反诘,谴责,愤怒。
进一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人类只有彻底改变对待动物的观念,调整在诸多领域里对待动物的做法,才是真正做到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6、拓展
读完本文,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作者观点的看法。
三、课下作业
1、推荐观看影片《可可西里》,阅读《导盲犬小Q》。
2、选取生活中人与动物的故事,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想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动物的疼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动物的疼痛》是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是美国科学家彼得·辛格的科学论著《动物解放》中的第一章,本文说明、论述了动物是有疼痛感觉的,进而提出人类应该以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和我们同存于这个世界的生命群体的主张。作者认为,人类只有彻底改变了对待动物的观念,调整在诸多领域里对待动物的做法,才是真正做到了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这是一篇科普文,语言表达科学严谨,论证结构思维缜密,科学观点新颖独到。为引导学生了解、把握、接受作者的动物保护的观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讨、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全文,把握文章观点,并进行圈点批注,把学生在思想上的收获和疑问整理后分条填写在一张表格中,并阐述自己的收获和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将自己的收获与同学、老师共同分享;将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研讨。并将传统的动物保护主义与作者的观点进行比较,从而更加了解、把握、接受作者的动物保护观点。
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研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阅读感知、提取整合、资源共享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从而完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论证结构思维缜密。
2、通过研读文本,体会作者提出的人类应该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和我们同存于这个世界的生命群体的主张。
【教学重点】
结合本单元其他课文的阅读经验,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了解文章缜密的论证结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环节】
1、 常规性知识积累(字词的积累)
2、 作者简介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1946-),著名伦理学家,现任教于澳大利亚莫纳虚大学哲学系。曾任国际伦理学学会主席,是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倡导者。其代表作《动物解放》一书从1975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几十个国家出版,英文版的重版多达26次。
1973年4月5日,彼得·辛格在《纽约书评》上撰文,首次提出“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一词。辛格在这篇文章基础上写成的《动物解放》一书出版,“动物解放”一词由是深入人心,并成为30年来风起云涌的动物权利运动最为响亮的口号。
3、 初读文章谈感受;
4、 再读文章填表格;
5、 阅读全文,把握文章观点,并进行圈点批注,把你在思想上的收获和疑问整理后,分条填在下面的列表中。(附表格)
6、 交流讨论,资源共享;(利用投影进行小组展示)
7、 小结:本节课学生自主学习了彼得·辛格的《动物的疼痛》,作为一篇科普性的文章,我们不仅要去把握体会作者的观点,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要去努力实践作者的观点。
阅读全文,把握文章观点,并进行圈点批注,把你在思想上的收获和疑问整理后,分条填在下面的列表中。
互 助
收获
疑问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市级的研究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但是教师应该适时引导学生,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