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20* 外国诗二首
重积累·汇川成海
1读准字音
瞬息( ) 伫立( ) 涉足( ) 延绵( )
2写对字形
3知晓词义
(1)_________: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2)_________: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3)_________: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
shùn
zhù
shè
mián
瞬息
萋萋
涉足
4熟记常识
(1)普希金,_________(国籍)诗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
语言的创建者和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诗作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致恰达耶夫》等。
(2)《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_______国诗人_____________,他被认为是“新英
格兰的农民诗人”。
【字音巧记】
二者都读zhù,易读为chù。“伫”意为长时间地站着,“贮”意为储存。可结
合偏旁“亻”“贝”记忆理解。
俄国
自由颂
致大海
美
弗罗斯特
【探字寻根】
幽:本义指物体的色度(像两束丝相并之形,可表物体之色度),又表黑色。由此引申出昏暗义,又引申出隐蔽义,后由隐蔽义引申出囚禁等义。
近义辨析
笔直地站,说(直立) 恭敬地站,说(肃立)
长时间地站,说(伫立) 坚定不动摇地站,说(屹立) 比周围高出很多,说(耸立)
【文本助读】
(1)写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普希金因触怒了沙皇被流放。
(2)1912年,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平静安稳的教书生活,选择不可预知的诗歌创作道路。
品美点·感悟鉴赏
【初读感知】
【品读感悟】
1同样是说理诗,两首诗歌的说理方式是不一样的。请从感情基调、人称口吻、语言形式等方面分析两首诗的不同点。
2怎样理解《未选择的路》中所说的“路” 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答: 示例: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比较方面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感情基调
人称、口吻
语言形式
积极乐观
忧郁惆怅
第二人称(劝说)
第一人称(独白)
简明的短句
细致的描述
【课堂一点】
哲理诗
阐发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最基本、具有普遍意义道理的诗歌。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情或融理于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思索和深刻体察的结果。
【名师授道】
1.哲理诗的写作技法
直抒胸臆多短句,形象描绘用象征。
假如开头有妙用,虚中见实跨时空。
借物说理设情境,自述经历引共鸣。
你我口吻有分别,发散思维显哲理。
2.象征
指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以表现某种抽象概念、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手段。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如何面对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须要镇静,相信未来
乐观追求
交代原因
一切都将会过去
成为亲切的怀恋
向往未来
人
生
真
谛
未选择的路
选择道路
美丽诱人,选择小路
伫立路口,思索选择
决定一生
留恋未选
多年之后,回顾叹息
选择之后,满腹怅惘
无法回头
慎重选择
勇于探索
练能力·点兵沙场
【基础关】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界丰富的每一个瞬(shùn)息都值得我们调动全身的感官去体味。只要你有
一颗年轻善感的心,眼前的每一个景致都值得你用终生的记忆去伫存。
B.他是纯然一副纯朴自然相,但却习惯涉(shè)足他人的个人空间,令人讨厌。
C.芳草萋(qī)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冲憬,是出航时的
眺望。
D.我从藏身的地方走出去,就在这一刹那,所有的声音都戛然而止,鸟儿们全部都
没了踪迹,我忧郁地伫(chù)立良久。
B
2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涉足:蹚过水进入某种环境。
B.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延绵:延续不断。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D.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A
3仿照下面的诗句写几句小诗。
例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仿句: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不要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须要_________:
相信吧,_______________将会_________。
在生活中遭遇不幸
沮丧
沉沦
阴暗的日子里
乐观
明媚的阳光
到来
【综合关】
4综合性学习。
2021年2月17日,央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如期而至。某中
学组织学生在线上观看了本次盛典,观看完本次颁奖典礼后,学校有幸邀请到张
桂梅校长为大家进行了一场线上的交流学习活动,你作为校报记者,需要对张桂
梅校长进行一次线上的采访,请你结合上述“人物事迹”,拟写两个采访问题。
问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校长,您的身体状况并不好,但究竟是什么让您可以十几年如一日地
坚守在这里呢
张校长,您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山区教育工作,看到您的学生成才并奉献
社会,您有什么感想呢
【阅读关】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帆
莱蒙托夫
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
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
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
桅杆弓起了腰轧轧地作响……
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
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
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
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
(1)本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是什么 诗中“云雾”“波涛”“海风”“桅杆”“碧波”“阳光”“风暴”
等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答: 帆;塑造“帆”的形象。
(2)诗中的“幸福”指的是什么
答: 指个人的幸福。
(3)这首诗抒发出来的强烈情感是什么
答: 渴望自由,呼唤斗争。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节写远景,诗人用极简练的笔触勾画了一幅大海孤帆的动人情景,然后用两个充满感彩的疑问句
勾起读者对“帆”的探究欲望。
B.第二节写近景,把帆船与风浪搏斗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然后又用两个感慨万端的否定句把读者
的思绪引向深处。
C.第三节近乎特写镜头。一下一上,突出了“帆”与周围环境的巨大反差,从而强调“帆”执着地祈求风暴
的叛逆性格。
D.全诗一共三节,每一节都是前两句抒情,后两句写景。大海上这片孤独的白帆,其实正是诗人那骚动不安
的心灵的象征。
D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风 暴
普希金
你可看过岩石上的少女
穿着白衣裙,立于波涛上,
当海水在混乱的幽暗里
和岸石游戏,澎湃和轰响,
当电闪以它紫红的光线
不断地闪出了她的形象,
而海风在冲激和飞旋,
扬起了她的轻飘的云裳
美丽的是这海,狂暴、阴郁,
闪烁的天空没一块蔚蓝;
但相信吧:岩石上的少女
比波浪、天空、风暴更美丽。
【相关链接】普希金在年轻时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朋友。虽然“十二月革命”
最终遭到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但他们的进步思想深深地震撼了普希金。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歌颂自由、
进步,反对封建农奴制,抨击暴君专制。
(1)诗的题目为“风暴”,自然“风暴”是诗人浓笔描摹的事物,仔细阅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描摹“风暴”的。
答: 抓住了风暴中三个典型形象:在幽暗里和岸石游戏,澎湃、轰响的海水;紫红的闪电;冲激和飞旋的海
风。
(2)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少女的 着力刻画了她怎样的形象
答: 从她的穿着、站姿、背景等方面来描写的,着力刻画了她静穆、素洁、勇敢的形象。
(3)诗中所写风暴对表现少女有什么作用
答: 以疯狂的风暴来衬托少女柔韧而有力的美。
(4)诗中“风暴”和“少女”各象征着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示:联系普希金的生活时代背景思
考,普希金生活在俄国大革命时期)
答: “风暴”象征革命浪潮,“少女”象征革命者,表现了诗人对革命者坚定的信念、英勇的气概的赞扬
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