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部编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15.自相矛盾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15.自相矛盾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能通过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明白课文寓意,懂得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新知讲解
讲述故事时要把哪些问题交代清楚?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谁能说说文言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时间:战国时期;地点:楚国;主要人物:一个楚国人。
新知讲解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卖盾和矛。
“楚人”是做什么的?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卖
…的人
新知讲解
有一个卖盾牌和长矛的楚国人,夸耀他的盾牌说:“我的盾牌坚固得什么东西都刺不进。”又夸耀他的长矛说:“我的长矛锋利得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
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夸赞,夸耀
坚固
穿透
锋利、锐利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有人
用
怎么样
·
不
新知讲解
有人说:“用您的长矛刺您的盾牌,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新知讲解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楚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他若回答矛能刺穿盾,则与盾“物莫能陷也” 相矛盾;他若回答矛不能刺穿盾,则与矛“于物无不陷也” 相矛盾。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
存在
陷:穿透。
新知讲解
什么东西都不能刺破的盾和没有什么东西刺不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新知讲解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新知讲解
楚人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诚信,自吹自擂,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读了故事,你觉得楚人是个怎样的人?
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
(2)物莫能陷也 。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
(4)其人弗能应也 。
·
·
·
·
课堂练习
2.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A.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B.不要自己夸要自己。
C.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
D.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这篇课文是一则文言文______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_______的人,夸赞_____________,他说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言
矛和盾
自己的矛和盾
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说话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
拓展提高
课堂总结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板书设计
15.自相矛盾
1.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发展——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3.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4.结局——其人弗能应也。
5.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作业布置
1.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像这个楚国人那样的人或事吗 请举例说一说。
2.搜集并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5.自相矛盾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2.能通过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明白课文寓意,懂得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难点 能通过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明白课文寓意,懂得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评议。2.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自相矛盾》。 朗读课文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衔接,又是为了开启下节课的教学。
讲授新课 二、再读课文,交流探究。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2.互相交流:讲述故事时要把哪些问题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3.了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1)谁能说说文言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战国时期;地点:楚国;主要人物:一个楚国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2)了解“楚人”。①“楚人”是做什么的?(卖盾和矛。)②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③“鬻”是什么意思?(卖。)“者”是什么意思?(……的人。)④谁能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一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⑤教师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学生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4.了解事情的经过。(1)“誉之曰”是什么意思?(“誉”,夸耀;“之”,这里指盾;“曰”,说;“誉之曰”的意思是夸耀他的盾说。)(2)那个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盾吗?(“吾”,我,我的;“之”,的;“坚”,坚硬,坚固;“莫能”,不能;“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3)“又誉其矛曰”是什么意思?(那个人又夸耀他的矛说。)他是怎样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矛吗?(“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4)指导朗读。①那个人是怎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学生各抒己见。)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②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多人朗读,学生评价。)③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读出“夸耀”的语气,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5.了解事情的结果。(1)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2)如果你就是其中围观的人,听了那个人的话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说?(学生自由发言。)(3)文中“或曰”是什么意思?(“或”,有人;“曰”,说;“或曰”,有的人问他。)有人说了什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用;“子”,你;“之”,的;“陷”,动词,戳、穿;“何如”,会怎么样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4)面对别人的质疑,那个卖矛和盾的人有什么反应?(其人弗能应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人”,那个人;“弗”,不能;“应”,回答。“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5)你认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坚固,这跟他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锐利,这跟他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一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6)指导朗读,读好人物对话,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6.了解后人评价。(1)后人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不可陷”,无法穿透;“无不陷”,什么都能穿透;“之”,的;“同世而立”,同时存在;“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7.你能用自己的话再一次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吗?(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8.读了故事,你觉得楚人是个怎样的人?( 楚人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诚信,自吹自擂,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9.反复读课文,熟读成诵。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了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了解事情的经过,逐句理解课文意思。了解事情的结果。了解后人评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再一次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吗?评价楚人。 逐句理解,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掌握了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课堂小结 《自相矛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板书 自相矛盾1.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发展——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3.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4.结局——其人弗能应也。5.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