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2 19:0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前提
内容
根本目的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结合P36材料研读了解
改革
城市的改革
对内
农村的改革
开放
对外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课程标准
2011年课标要求:
●了解农村改革的发展。
●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学习目标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改革的主要过程。
2.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作用。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为什么要从农村改革?农村存在哪些问题?农村改革又从哪里开始?为什么?
1.背景:
2.目的:
3.实行:(1)开始试点: 形式: 效果:
(2)发展:1983年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做法(概念):
5.农民的形象说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6.影响/作用:(1)(2)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 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
材料一 “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邓小平
材料二: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到了田头忘了带锄,再去回家逛一逛。
材料三: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人民公社体制集中劳动,统一经营 ,吃“大锅饭”,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稳定的基础。
农民非常贫困。
为什么要从农村改革?农村存在哪些问题?农村改革又从哪里开始?为什么?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
小户人家卖儿郎。
我家没有儿郎卖,
身背花鼓走四方。
凤阳
花鼓词
农村人民公社
改革前的安徽还被称为“乞丐大省”
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契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分户经营
保证国家集体
自负盈亏
权利:分田到户
责任:保证国家集体的
利益:剩下全是自己的
效果:
农民有了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实行:(1)开始试点:形式:效果:
2.目的:
解读“家庭联产成包责任制”
4、含义
集体的土地
(公有)
承包
农户
生产自主权
自负盈亏
剩余归自己
上交公粮
5、“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农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5.02
6.70
7.15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凤阳粮食生产
三年三大步
单位:亿斤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实行联产责任制,家家户户屯满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并逐渐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实行:(2)发展:1983年
6.影响/作用:
(1)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带来了农村
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的农产品越来越多,卖不掉,怎么办?农民从“大锅饭”里解放了,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怎么办?
农民致富新道路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农村乡镇企业: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的一条新路——农村乡镇企业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影响/作用:(2)
1.背景:①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实行:(1)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
形式: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成效:农民有了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2)发展: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做法(概念):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5.农民的一句话形容: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6.影响/作用:(1)(2)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一)背景
工人生产没有积极性,吃大锅饭;企业没自主权,政企不分
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3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材料二:因为天气很热,工厂为采取降温的措施,打算买风扇、鼓风机,但是工厂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十一个政府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1、背景: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会场
1984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
①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②国企存在弊端,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展开: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内容
多种经济成分
多种所有制经济
政企分开
按劳分配
所有制形式:把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管理方式: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第三单元
所有制形式:把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
外资企业
合资企业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集体经济
单一公有制经济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竞争
②管理体制:
改革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
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实行经营责任制(公有制的前提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 这是3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改革前的国有企业:政企不分
改革开放前的某一年青岛的天气很热,某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购买降温设备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劳动积极性不高
企业没有自主权
③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改革前:“分蛋糕”平均分配
改革后: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克服了“大锅饭”的弊病;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意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
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
①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开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
①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涵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3.影响:
小组合作 问题探究
土地改革(1950-1952) 地主私有 农民私有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农业合作社(1953-1956) 公有制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1958) 一大二公 挫伤生产者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 土地公有 包产到户 自负盈亏 激发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事件 核心内容 影响(利弊)
①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业政策;
②始终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启示:
35周年国庆游行时的标语“联产承包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四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改革开放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内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特点:
先农村,后城市;
先试点后推广;
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课堂小结
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行政手段配置为主
市场配置为主
1.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光明日报》刊发,成为撬动改革开放的第一根杠杆。中国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
A.农村 B.城市 C.沿海地区 D.国有企业
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是(  )
A.农村实行政社合一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 D.农业合作化的完成
巩固落实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在农村“大胆的试、勇敢地改”的重大举措是(  )
A.进行土地改革
B.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建立人民公社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巩固落实
4.如表为1978﹣2017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情况,我国农业总产值和农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D.“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
巩固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