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1.《种树郭橐驼传》(课件4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1.《种树郭橐驼传》(课件4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2 18:3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学习目标
1.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积累古代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2.明确文中道理,体会文章融事说理于一体、婉而多讽的写法,把握对举、类比的说理方式。
走进作者
柳宗元,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
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以山水游记、寓言和传记的文学成就最高。
体裁
传:文体的一种,即人物传记。
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体裁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初读文本,读准字音
病偻 橐驼
早实以蕃 孳生 其莳也若子
勖勉 缫丝 飧 饔 飨

tuó
fán

shì

sāo
Sūn yōng
xi ng
初读课文
1、从课文的题目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通读全文,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明确】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橐驼,他的职业是种树。
形丑、性善、技高、理明
再读文本,疏通文意
任务: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点出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
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
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
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
驼”云。
 患…病。名作动
所以
称呼
好像
给…取名,名作动
本来
于是
谓自,称呼自己。宾语前置
骆驼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起而弯着腰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给他起外号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用这个名字称呼我确实很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第一段:
段意:介绍人物姓名、外貌
1.“驼”并不雅,为何驼要自称?
(豁达——身残而自信)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
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且硕茂,早实 以 蕃。他植者虽窥伺效
慕,莫能如也。
以…为职业。名词的意动用法。
凡是
有钱有势的人
即或
结果实,名作动。
而且
没有人
比得上
蕃,fán
繁多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观赏游览和做种树卖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和雇用他。看橐驼种的树,或者移植来的,没有不成活的;而且(树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且多。其他种树的人虽然暗中观察仿效,也没有能像(橐驼的树)那样的。
1、第二段:介绍住所、种树技能
2.为什么“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
阅读一二段:思考: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如何写他种树业绩非凡?
①“不知始何名?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卑微和形象特征。
②“甚善,名我固当”:残疾者多忌讳他人言及其残疾,此老竟坦然纳受“驼”名,还自谓“橐驼”,可见其坦荡豁达,身残而自信,其言行中亦隐约可见“顺天致性”之意。
身份卑微,平凡朴实、豁达、身残而自信的种树人。
第二段
他种树本领如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高超
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侧面)
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正面)
(反衬)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
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
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滋长,繁殖
本性
性质,方法
捣土用的杵,名作动,捣土
已经这样了
离开
种植,移植
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妨害
使…硕大茂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第三段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
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
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
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
它的果实
使…结果实早,使…结果实多
这样
拳曲,伸展不开
更换
如果 超过
与这相反的情况
用心
名词作状语
严重
用指甲抓破,名作动
用来,连词,表目的
树干
木之性日 以 离矣。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
一天天,名作状
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背离,远去
他实际上
所以不象我那样(种树种得好)宾语前置。故不若我也。
“吾又能为何哉!”疑问代词的宾语前置。
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介绍种树经验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茂盛啊,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使它依照本性生长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均,种树要用旧土,捣土要结实。已经种完了,就不要再动它,不要再惦记它,离开后就不再去照看它。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 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那样(细心呵护),种完后就像丢弃了一样不再管他,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损伤它的果实了,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新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是又养护太过,担心它太过分了。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察看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动摇树根看土捣得实不实,这样就一天天背离了树木的天性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然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树)都不如我。我又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呢 ”
第三段:
段意: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之处。
3.请说明不同之处。
种树之道
郭橐驼 他植者
道 无
术 移 植
管 理
结果
角度 正 反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其莳若子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不害其长不耗其实
其置若弃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
根拳、土易
培土或多或少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皮肤摇其根本
木之性日以离
第三段思路:
【明确】先谈“木之性”,从理论上进行说明;次谈种植方法,从实践上进行总结。然后中间插入议论,重新强调了顺其自然的观点。接着,又从反面申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最后,以“吾又何能为哉”发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
课前检查:翻译标红的句子。
第一段: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起而弯着腰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给他起外号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用这个名字称呼我确实很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第二段: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观赏游览和做种树卖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和雇用他。看橐驼种的树,或者移植来的,没有不成活的;而且(树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且多。其他种树的人虽然暗中观察仿效,也没有能像(橐驼的树)那样的。
第三段: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茂盛啊,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使它依照本性生长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均,种树要用旧土,捣土要结实。已经种完了,就不要再动它,不要再惦记它,离开后就不再去照看它。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 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那样(细心呵护),种完后就像丢弃了一样不再管他,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损伤它的果实了,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新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是又养护太过,担心它太过分了。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察看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动摇树根看土捣得实不实,这样就一天天背离了树木的天性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然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树)都不如我。我又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呢 ”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xù)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郭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人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但到头来因此害了他们。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
第四段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sūn)饔(yōng)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一会儿)敲鼓使百姓聚在一起,(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么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 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倦,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那么和我从事的这个职业大概也有些相似吧?”
第四段
郭橐驼以自己种树之道推论为官之道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
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方法
为…作传
以之为
第四、五段:
段意:把话题从种树转移到政事上来。
4.分析种树和治民误区的相似之处。
养人之术
做法 结果 实质 手法
种 树 误 区 种树 培育
根拳 土易 培不当 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皮肤摇其根本 理 民 误 区 其言 其行 木性日以离
勤虑害树
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无以蕃生安性
病且怠
繁政扰民
鸣鼓而聚
击木而召
由此及彼 类比说理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背景
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后,虽出现过“永贞改革”、“元和中兴”、“会昌中兴”,但不过昙花一现,作为中晚唐政治痼疾的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后演变为宦官、朝官之争,宦官、藩镇之争)却愈演愈烈,民不聊生, 而且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立足之居”。苛捐杂税繁重,“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
5.作者为什么会从“养树”联想到“养人”?
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
传其事以为官戒。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橐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
三、总结写作特点:
1.文章融叙事说理于一体,婉而多讽。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郭橐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2.对比和类比的说理方式也是这种寓言风格的需要。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也有论述性的。①叙事性的对比: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的对比,尽管别人暗中效仿,但也种不出橐驼那样的树,说明橐驼的技艺高明;有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一种“顺性”,一种“动摇根本”,突出“顺性”的重要性。
②有论述性的对比,即郭囊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是运用了类比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手法补充:
对举”,是相对列举或描摹之意。“对”即相对,语句有成对出现的、两两对应的、整齐匀称的特征;“举”就是列举、铺陈、描摹。具体说就是在作文中运用整齐的句式,即对偶、排比、反复修辞和整句短句等常见句式。
1、对举手法有点像对偶,并列两类事物,相互映衬,互相衬托,凸显事物的不同。范仲淹在描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后,感慨系之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是将“喜”和“悲”这两种不同的情绪进行对举,凸显出作者超然物外的达观。
对举是并列的两个事物,互相衬托。 特征就是所列举出的两类事物,相互映衬。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四、总结古代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
在柳树臂弯里 ——刘心武
不止一次,村邻劝我砍掉书房外的柳树。四年前我到这温榆河附近的村庄里设置了书房,刚去时窗外一片杂草,刈草过程里,发现有一根筷子般粗、齐腰高、没什么枝叶的植物,帮忙的邻居说那是棵从柳絮发出来的柳树,以前只知道“无心插柳柳成行”的话,难道不靠扦插,真能从柳絮生出柳树吗?出于好奇,我把 它留了下来。没想到,第二年春天,它竟长得比人还高,而且蹿出的碧绿枝条上缀满二月春风剪出的嫩眉。那年春天我到镇上赶集,买回了一棵樱桃树苗,郑重地栽下,又查书,又向村友咨询,几乎每天都要花一定时间伺候它,到再过年开春,它迟迟不出叶,把我急煞,后来终于出叶,却又开不出花,阳光稍足,它就卷叶,更有病虫害发生,单是为它买药、喷药,就费了我大量时间和精力,直到去年,它才终于开了一串白花,后来结出了一颗樱桃,为此我还写了《只结一颗樱桃》的随笔,令它大出风头,今年它开花一片,结出的樱桃虽然小,倒也酸中带甜,分赠村友、带回城里全家品尝,又写了散文,它简直成了明星,到村中访我的客人必围绕观赏一番。但就在不经意之间,那株柳树到今年竟已高如“丈二和尚”,伸手量它腰围,快到三拃,树冠很大又并不如伞,形态憨莽,更增村邻劝我伐掉的理由。今天临窗重读安徒生童话《柳树下的梦》,音响里放的是肖斯塔科维奇沉郁风格的弦乐四重奏,读毕望着那久被我视为赘物的柳树,樱桃等植物早已只剩枯枝,惟独它虽泛出黄色却眉目依旧,忽然感动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