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说课稿
新建二中 涂小兰
一、教学设想
本节课充满着大量的与现实生活相关信息,非常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又从课堂走向社会。紧紧围绕酸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食品水果类熏硫事件,引导学生展开猜想,创设疑惑和实验探究,找出答案。力求实现:课程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村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有着承前启后作用,通过本节的知识,可以和第一节的硫的知识联系,同时还可以与第三节硫酸的知识和第四节环境保护的知识联系,有助于形成化合价为主线的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使整章知识系统化。二氧化硫也是集氧化性,还原性于一身的酸性氧化物,可巩固和提高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认识。并且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环境问题有密切关系,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以问题索引通过大胆猜想和实验探究等活动,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学习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用智慧分析问题,初步学会从实验中推导化学性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三、教法分析
1、设置情景,引导探究法: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方法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具体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应用知识。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师生互动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此前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元素同期律等知识,对物质性质的探究已具备了相应的理论知识,高一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兴趣,探求欲和成就欲。同时高一的学生已有较高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比较全面,因此也适合师生互动、互学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二)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制定验证计划,验证自己的猜想,SO2的有关性质。
2、自主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使学生成为探索主体。
五、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方法及其设计理念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启发诱导。
播放短片与展示图片,
设问:
1、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什么物质?
2、日常生活中不法商是如何将发黄发黑大米变白变亮来牟取暴利呢?
引题:二氧化硫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但又是大气严重的污染物,食品安全大敌,如何合理利用二氧化硫,保护自身健康,维护自身利益呢?我们需要知道二氧化硫的性质。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多媒体演绎法与提问相结合,以现实生活中事件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自然地把学生注意力引向新课。
推测性质,理论分析,实验探究
将事先收集好的SO2的小试管用胶塞塞好,发给学生。
设问:二氧化硫有哪些物理性质,组织学生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观察SO2的颜色、状态,闻SO2气味。讲述SO2的物理性质。
引导: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推测,SO2可能是一种什么氧化物?
为了证实你的推测,请提出假设,并设计相应实验,证明你的推测。
引导: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推测S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假设1、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
实验1、①用试管取二氧化硫溶于水后的溶液约1mL,并滴入2-3滴紫色石蕊。
②把二氧化硫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
观察现象讨论归纳,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能与水、碱性氧化物和碱反应。
假设2、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
实验2、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氢硫酸中,观察现象
假设3、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实验3、二氧化硫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或通入溴水中,
观察现象:
讨论归纳:①教师引导由化合价判断生成物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②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4价硫化合价降低,被还原了。二氧化硫有还原性,+4价硫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实验探究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交流创置和谐的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进行大胆的假设,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生成问题;从中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基本方法。
复习氧化还原的知识。
二氧化硫漂白性探究
引导:二氧化硫除了上述化学性质外,通过前面视频,图片推测还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1、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再将试管加热,
分析归纳:某些有色物质化合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容易分解,而恢复原来有色物质颜色。
学生很容易回答二氧化硫有漂白性。
观察现象
讨论归纳: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品红液褪色。用二氧化硫漂白过的有色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恢复原来的颜色。
用活生生的画面和事件的感受触发学生思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
引导:从漂白原理,漂白过程的可逆性,比较二氧化硫与HClO2、H2O、O3等使有色物质褪色的异同。
分析、思考,在教师引导下解出结论。
分析比较法。
升华与结晶
设疑:SO2具有漂白性,那刚才SO2和NaOH作用时,是SO2和NaOH反应使溶液不显碱性而使酚酞褪色,还是SO2把NaOH溶液中红色的酚酞试剂漂白呢?
引导学生讨论,提出两种假设并得出推论
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假设1:SO2漂白了红色的酚酞试剂。
假设2:SO2与NaOH反应使溶液不为碱性,酚酞变无色。
推论:1如果是SO2漂白了红色的酚酞试剂→则所得物质不显碱性
2、如果是SO2与NaOH反应使酚酞变无色→则所得物质不呈碱性。
实验:1给溶液加热,如果溶液又变红,说明是SO2漂白的结果。
2、向溶液中再滴加NaOH溶液,若溶液又变红,说明假设2正确,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法
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1、二氧化硫的用途
2、如何控制酸雨
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回答问题。
自学法
使学生回到现实情景中,将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和教学反思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学到了哪些化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学生归纳总结)
[教学反思]1、本节课注重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通过教学过程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实验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学生活动比较多,本节课超出正常课时所用的时间,部分同学参与不够。
4、评价学生在一节课中表现和探究能力提高还没有具体准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