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2第六章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2第六章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13 07:0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2第六章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能力提升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现象中不能反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
A.法国梧桐的叶在冬天纷纷凋落
B.松树在冬天生机勃勃
C.蚯蚓在黑暗的土壤里生活
D.白化苗的叶变为白色
2. 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一个种群
B.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
C.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蜥蜴个体的有利性状世代间不断保存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3. 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某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敏感性的实验过程是,在某病原菌均匀分布的平板上,铺设含有不同种抗生素的纸片后进行培养。培养的结果如图所示,其中抑菌圈是在纸片周围出现的透明区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图示固体培养基上接种病原菌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B.不同抗生素在平板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C.形成的抑菌圈较大的原因可能是微生物对药物较敏感
D.未出现抑菌圈可能是病原菌与抗生素接触后发生了抗性变异
4. 家鸡起源于原鸡,现家鸡的年产卵量可达260个以上,而原鸡年产卵量仅为12个。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量逐渐增加,并将此变异遗传下去
B.发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鸡蛋孵化出了产卵量高的鸡,并经人工选择保留下来
C.人工饲养条件能够满足原鸡多产卵的营养需求,从而使其产卵量增加
D.家鸡的起源可以证明,生存环境的变化可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5. 下列有关生物学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滥用抗生素会诱发细菌产生抗药性突变
B.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既能释放神经递质也能产生激素
C.激素与靶细胞作用后就被降解,因而体液调节作用时间相对较短
D.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来,但经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后可产生可育后代
6.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中的动物只有后者具有分层现象
B.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
C.区分群落的类型首先要了解和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都是森林阶段
7. 冬季森林里的雪兔换上了白毛,可以适应降雪后的环境,但是,当降雪延迟时,一身白毛的雪兔反而容易被捕食者发现,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保护色 B.适应性
C.生存斗争 D.适应的相对性
8. 用达尔文的观点来判断下列问题,其中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高处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9. 某兰花有细长的花矩,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安第斯山区有一种长舌蝠,其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可以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推断不正确的是( )
A.蛾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花矩变长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C.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D.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0.在某人群中对血友病(假设相关基因为H、h)进行调查后发现,基因型XHXH的比例为42.32%,基因型XHXh的比例为7.36%,基因型XHXh的比例为0.32%,基因型XHY的比例为46%,基因型XhY的比例为4%。则该人群中XH和Xh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6%、8% B.8%、92% C.78%、92% D.92%、8%
11.下列事实中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具有挑战性的是( )
A.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大批无翅昆虫
B.长期使用杀虫剂,不但没有消灭害虫,害虫的抗药性反而越来越强
C.化石研究表明,云南澄江地区寒武纪地层中大量新物种的产生大约只用了200万年,这在几十亿年的生物进化史上只能说是“一瞬间”
D.研究发现,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之间相同的基因非常多,不同的基因只是少数
1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13.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条件下的变异》一书中写道:家鸽有很多品种,而且不同品种的家鸽形态特征各异,如信鸽、扇尾鸽、球胸鸽、风头鸽、喇叭鸽等均有独特的外形。经过长时间的人工杂交和选育,家鸽的品种日渐增多。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家鸽的选育提供原材料
B.家鸽选育过程中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定向改变
C.家鸽产生的变异不能在选育过程中都保留下来
D.选育出的新品种与原品种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1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不可能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亚洲人与澳洲人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也存在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人工选择则不能
D.就目前掌握证据来看,最早的生物化石是距今15亿年前的古细菌化石
二、综合题
15.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尺蛾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尺蛾种群变化的影响,1950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
地区 白尺蛾 黑尺蛾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污染区 64 16 25.0% 154 82 53.2%
非污染区 393 54 13.7% 406 19 4.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自然选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②表中两组数据___________大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于___________,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
(2)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控制计划,大气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请根据下图说出三者的变化关系并解释原因________ 。
16.玉米在高温、干旱条件下仍能保持高效的光合作用与其叶片的特殊结构有关。图1为玉米叶片横切图,其维管束外围的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含有不同类型的叶绿体。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具有发达的基粒,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几乎无基粒,却有很多的淀粉粒。图2为玉米光合作用的部分途径。
(1)玉米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在___________细胞中完成,暗反应阶段中C3的还原在__________细胞中完成。
(2)高温、干旱时植物关闭气孔,玉米在此条件下还能保持高效光合作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玉米光合作用的途径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____________的结果。
(3)科研人员将玉米体内控制合成高活性PEP羧化酶的基因转入水稻体内,以期提高水稻在高温干旱环境下的光合速率。下表为实验测定的野生型水稻和转基因水稻的相关指标。
植物材料 叶肉细胞中苹果酸含量(μmol·g-1) NADPH/NADP+比值 PEP羧化酶活性(μmol·mg-1·h-1) 放氧速率(umol·m-2·s-1)
野生型水稻 39.68 0.39 47.85 10.9
转基因水稻 32.96 2.20 1331.24 7.3
①与野生型水稻相比,转基因水稻______________,说明“转入的基因正常表达,但水稻的光合速率反而降低”。
②综合题目信息分析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水稻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中不含叶绿体,其光反应和暗反应均在叶肉细胞中进行。转入水稻体内的PEP羧化酶基因正常表达后,叶肉细胞中的苹果酸合成量会____________,但实验测定结果显示其含量降低,说明该物质_____________,这一过程会消耗大量NADP+,与同样发生在叶肉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阶段竞争该物质,最终导致光合速率降低。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2第六章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D B B C D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答案 C A B A
二、综合题
15.
(1)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2) 53.2% 25.0% 13.7% 4.7%
(3) 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含量逐渐降低;②由于SO2含量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增多。原因是地衣对SO2敏感,SO2含量降低有利于地衣的生长;③地衣数量增多,使树干颜色逐渐变浅,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鸟类捕食
16.
(1) 叶肉 维管束鞘
(2) 当气孔关闭时,苹果酸能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供暗反应正常进行 自然选择
(3) 放氧速率小,PEP羧化酶活性高 升高 快速分解成CO2和丙酮酸 光反应
PAGE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