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下学期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下学期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4-13 06:2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克和 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践活动,感受 1克和 1千克有多重。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践操作,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建立 1克和 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花生、1角硬币、盘秤、水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吧,对,是龟兔赛跑。今天,我们的比赛有了新的规则,那就是每位选手必须背一样物品参加比赛!如果比赛的是你,你会选择哪一样物品呢?为什么?
生 1:我选棉花,因为它轻。
生 2:我选石头,因为它小,轻。
生 3:..................
师:哦,同学们都想选择更轻的那个,那哪一个最轻呢?能一眼看出来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怎样判断物体的轻重。
师:观察图片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回答。
师:大家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有没有发现什么陌生的单位?
生:出现了“克”和“千克”。
师:那你有什么数学问题想要问吗?
生 1:1克有多重?
生 2:1千克有多重?
师:同学们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那么,我们先来研究 1克有多重?
二、探索新知
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同学没有接触过 1克,其实像 1枚 1角硬币的重量大约是 1克,两粒花生的重量大约是 1克,1片口香糖重 3克,可见 1克很轻。师:那 1克到底有多重呢?请同学们拿起课前老师发的硬币和花生,掂一掂,亲自感知,然后说一下什么感觉。学生掂物品,说:很轻。师:计量较轻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符号“g”表示。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大约 1克的物品还有那些呢?你能说一说吗?生举手回答。师再举例一些生活中大约 1克的物品。
师: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我们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大家对天平这种工具较为陌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
(展示天平,师介绍天平)课件演示天平秤量 1克物品的动画。
师:在生活中,你还注意到有哪些称量物品的工具呢?生举例回答。师举例一些秤。
师: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一下盘秤。课件介绍盘秤各部分名称和使用。
小组合作活动一:用单位是“克”的盘秤轮流秤一种水果,说出重量并掂一掂说出感受。
小组合作活动二:用单位是“克”的盘秤合作称出 500克的水果。
师:如果把两个小组秤的 500克水果加起来,500克+500克是1000克。老师用单位是“千克”的盘秤秤出这些水果是 1千克,从而得出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1000克=1千克
师:1千克到底有多重?生掂一掂秤出的 1千克水果,说有点重。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是 1千克?生举例回答。大家猜一猜、估一估,几本数学课本大约是 1千克,师用秤验证。
师:计量较重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符号 kg表示。师举例生活中经常用千克做单位的物品。
师:平时我们所说的物体有多重,实际是指物体的质量是多少。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做单位。进而引出“质量单位”。
知识拓展,千克也叫公斤。通过视频了解斤、公斤、克的关系。回扣“龟兔赛跑”新规则情境,回答怎么选,为什么。生明白物体的轻重不能只看体积的大小,要通过重量大小比较。
三:巩固练习
设置 3个闯关游戏完成龟兔赛跑:
1、填合适的单位,考察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2、根据天平填空,考察克和千克的关系。
3、给姥姥的一封信(改正错误的质量单位)进一步深化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4、拓展:
1千克铁块和 1千克棉花,它们哪个更重?
四:小结通过今天的探索,你收获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克、千克的认识
克 g 质量单位
千克(公斤) kg
500g+500g=1000g
1000克=1千克
《克、千克的认识》课后反思
一、在实践中感知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 1克、几克和 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情境中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去亲手体验,让学生亲自称量、掂一掂,因为有了这个体验,从而使学习过程变得简洁、易懂。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 3克,一个鸡蛋重 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 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把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但是,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