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学设计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学设计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4-13 06:2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P2-P4例1、练习一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教师讲解及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并解决类似的问题,学会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归纳加减法的意义,理解“逆运算”。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迁移类推法。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天路》这首歌,并配有火车疾驰在青藏铁路的视频。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青藏铁路) 3.导入: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4.出示教科书P2的主题图,提问:你们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随着学生提出问题,课件随机显示 听音乐,感受祖国的时代发展 交流回答 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以课件导入,让学生在感受时代发展的同时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研究加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1(1)。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度,以及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度,怎么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度呢? 2.课件出示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 3.指导学生列式并解答。 小结:像814+1142=1956这样,把两个数和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就叫加数,加得的数叫和。 (二)研究减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1(2)(3)。 提问:如果我们知道了西宁到拉萨的铁路总长度和其中一部分的铁路长度,怎么知道另一部分的铁路长度呢? 2.课件出示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 3.指导学生列式并解答。 小结:从这两题中我们能够知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就叫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被减数,减得的数叫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研究加、减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1)、(2)和(3)题的列式,说说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整理总结: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四)研究加、减法的关系 1.继续引导学生观察(1)、(2)和(3)题的列式,说说加、减法的关系 2.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看题,梳理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 小组讨论,列式计算 理解加法的意义 分析数量关系 小组讨论,列式计算 理解减法的意义 梳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预设: 加法是减法的相反运算,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 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1题。 3.完成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2题。 1.独立完成,并思考是根据什么直接写出得数的。 2.(1)先明确表中已列出的三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2)照样子填表格,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 加法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减法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 关系: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加减法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计算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再引导学生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在学习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时,注意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自我建构新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