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学设计3.1加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学设计3.1加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4-13 06:3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3.1加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P17-P18例1、例2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或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用加法交换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探究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发现并举例验证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迁移类推法。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1) 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例1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自主提出问题。 (2)选择学生提出的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引导学生列式。 2.引入新课: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1.(1)观察情境图,从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①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②李叔叔下午比上午多骑了多少千米? …… (2)列式:40+56或56+40。 2.思考并交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独立计算,汇报结果。 (2)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算式,比较两种算法。 (3)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道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验证、总结加法交换律。 (1)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组算式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2)引导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并展示学生的举例情况。 (3)总结:不管两个加数是多少,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作加法交换律。 3.用数学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2)组织学生展示、汇报。 教师明确:通常情况下我们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即a+b=b+a。 (3)提问:我们可以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呢? 4.引导学生回忆在以前的学习中什么时候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1.(1)先独立计算,再汇报计算结果。 (2)观察比较两道加法算式,说一说发现。 (相同点: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不同点:两道算式的加数交换了位置) (3)思考后明确:两道算式可以用“=”连接,即:40+56=56+40。 2.(1)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举例验证。 生1:分别计算18+17和17+18的和,再用等号连接两道算式。 生2:直接写出28+71=71+28。 明确:不计算就不能真正验证两道算式是否真的相等。 (3)认真倾听,明确: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叫作加法交换律。 3.(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2)展示结果。 (a+b=b+a;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3)讨论后明确:a,b可以是任意的两个数,如整数、小数、分数。 4.回忆并思考:在加法的验算中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完成教材18页1题。 2.完成教材19页2题。 1.独立填空,集体订正。 2.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渗透了符号化思想。符号化思想是用符号化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内容。 交流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作加法交换律。 a+b=b+a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教学反思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遵循这样一条教学主线: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即先引导学生从解决情境图的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再引导学生验证这个规律,最后让学生应用规律来解决一些问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