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3.1《蜀道难》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3.1《蜀道难》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2 22:1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蜀 道 难
——李 白
解 题
《蜀道难》是乐府诗《相和歌辞·瑟调曲》的旧题,多写蜀道险阻。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引《乐府解题》曰:“《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南朝梁、陈间已有人拟作。李白的《蜀道难》即袭用乐府古题而作。
蜀道,蜀中(四川)的道路,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蜀道因穿越秦岭和巴山,道路难以行走。因此蜀道常成为难以行走的道路的代名词。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诗人,有“诗仙”之誉。李白众体兼善,但最擅长写古风及绝句。前者多用乐府古题而自出新意,后者兼长五绝和七绝。他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与杜甫合称“李杜”。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逸,清新飘逸,气势磅礴。他的诗歌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李白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
唐代蜀中商品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政治变乱的可能。这首诗大约是唐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以此为题的歌曲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在诗中,诗人极力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这样的地理条件易为野心家所利用。因而,诗中寄寓着诗人对社会问题的隐忧,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形势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怀。
写 作 背 景
噫吁嚱 鱼凫( )
秦塞( ) 石栈( )
猿猱( ) 萦绕( )
扪参( ) 抚膺( )
巉岩( ) 飞湍( )
喧豗( ) 砯崖( )
万壑( ) 峥嵘( )
崔嵬( ) 吮血( )咨嗟( )
(yī xū xī)

sài
zhàn
náo
yíng
mén shēn
yīng
chán
tuān
huī
pīng

zhēng róng
cuī wéi
shǔn
zī jiē
听录音,给下面红色字注音。
整体感知
诵读指导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诵读指导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整体感知
自由诵读诗歌,读出雄浑、豪放,读出激情。找出本诗中你认为最能表现蜀道之“难”的句子并加以评析。试概括本诗分别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表现蜀道之难的?
整体感知
提问:本诗意境阔大,气势逼人,气象宏伟,画面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作者运用怎样神奇的笔墨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体会。
文本分析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故事,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文本分析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辟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文本分析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夸张手法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
文本分析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文本分析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通过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用细节摹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文本分析
⑥“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
文本分析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
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
文本分析
李白借《蜀道难》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第三种: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第四种:劝朋友早回家,不要入蜀。
体会情感
补充: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
天宝初年,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1.大胆的夸张。
写作特点
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
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写到蜀地的历史则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写到人的惊恐则是“使人听此凋朱颜!”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果真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吗?果真是山高可以回日吗?蜀道之难果真是“难于上青天”吗?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存在这种情形的。这就是艺术的夸张。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形象、面貌,会在夸张这个放大镜里,得到非常鲜明、突出和生动的表现。
2.奇特的想像。
写作特点
想像,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是形象赖以表现的基本方法。本
诗作者的想像力是非常奇特的,纵横变幻、层出不穷、出人意外。为了说明山的高大,他的想像里会出现“六龙回日”,把太阳和高山联系了起来。有时诗人是“心游万仞”,站立在群山之上:“连峰去天不盈尺。”有时他又“思接千载”,回到了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他的想像忽而在高山,忽而在深谷,忽而想到月夜,忽而想到白昼。他的想像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无拘无束,无所不到的。正是借助这种丰富、自由而又奇特的艺术想像,诗人才能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最适合于表现蜀道山川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六龙回日、黄鹤之飞等等生活现象,并且把它们组织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表现主题,使自己的诗篇产生了一种神奇飞腾的气势。
3.强烈的感情。
写作特点
《蜀道难》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赞叹惊异的情绪。
一开始,“噫吁嚱 ,危乎高哉!”这一声惊叹便强烈地震撼着人心。全诗在每一段具体描绘之后,都有一些单独抒发主观感受情绪的句子。这些表示惊叹的句子,因为它们都是紧接具体描绘之后的诗人的具体感受,所以能在读者的心灵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加强了读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感受。另外,即使是那些具体描绘也是在强烈的情绪之下进行的,我们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这些诗句时,会感到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情力量冲击和震荡着我们。这种感情是产生于诗人对于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而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来。因此,自然景物就被涂染上了诗人的感彩,而诗人的主观情绪也就获得了鲜明的形象性。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写作特点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数、
句数、平仄和韵脚等。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采取适当的语言形式。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体裁的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全诗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长短错落不齐,这是为内容所要求的。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奔放畅达,蜀道的高山险川被夸张地表现出来。后半部分写到剑阁的险恶环境时,多用四字短句,跳荡有力,惊恐的情绪在这种语言节奏中得以表现。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绪服务的。诗人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必须有这种纵横崛崎的语言形式;平平仄仄千句一律的句子形式,不足以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在情绪。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友人入蜀①李 白见说蚕丛②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③,春流绕蜀城④。升沉⑤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⑥。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②见说:听说。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③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④蜀城:成都。⑤升沉:指功名得失。⑥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写入蜀的道路,从蜀道之难开始,与《蜀道难》开篇写法类似,感情强烈。
B.颔联承“崎岖不易行”的蜀道做进一步的具体描画,“起”“生”两个动词生动形象。
C.颈联转描蜀道优美动人之处。“笼”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
D.全诗开阖顿挫,变化万千。颔联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道风景可乐,尾联以议作结。
解析:选A。“感情强烈”错,首联只是平静的叙述,宛如与友人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2.从全诗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既是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之中,又寄寓作者在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
解析:到蜀地去的路,险阻崎岖很不好走。直立的山崖在人的面前耸立,白云靠近马头飘浮。芳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春江环绕着美丽的成都城。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劝导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嘱咐,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3.试比较本诗与《蜀道难》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写蜀道的惊险难行,都是借景抒情。
不同点:(1)体裁不同:《蜀》诗是乐府古题,《送》诗是五言律诗。
(2)主旨不同:《蜀》诗是借蜀道的高危,对国家某种命运的关注。《送》诗是借蜀道的艰险,表达诗人对友人的规劝,说明仕途的艰险,不要过于追求仕途功名。
(3)艺术风格不同:《蜀》诗雄放飘逸,《送》诗清新俊逸。
Fresh business general template。Applicable to enterprise introduction, summary report, sales marketing, chart data

谢 观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