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3 14:1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堂实录
师:当年有个叫公明仪的人,他给一头牛弹了一首高雅的曲子,那头牛却不为所动。从此,成语对牛弹琴中“牛”就是指不懂审美的人。我们语文学习中经常会讨论审美问题,各位可别做不懂审美的“牛”。生活中还真有不懂审美的人,不信?咱一起走进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齐读文常
生:齐读了解作者简介
(幻灯片一)
师:同学们请你浏览一遍,看看文章写了什么?再找一找,文中有那只“牛”的影子吗?
生阅读勾画。(幻灯片二)
师:找到了几只“牛”呢?请这位同学说说看!
生:第8自然段。“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 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 假使起了风,烟就不曲折了吗 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 ”
师:好一头不懂审美的“牛”,另外一只牛在哪呀?
生:第11自然段倒数第4行。“或者进一步追问:到暴风雨将要来的时候,人忧惧着生产方面的损失以及人事方面的阻碍,不是更要感到不安吗?为什么抛开人不说,却去说一些无关紧要的鸟儿?”
师:大家敏锐地抓住了那两只不懂审美的“牛”。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不懂审美的人啊?
生:对比。
师:那就是说。有懂审美的!懂审美,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概括一下,这些话都在讲什么?
生阅读概括。
师:第8段后面所写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它说的是“给‘孤烟’加个‘直’字,或者给‘落日’加个‘圆’字”,是凸显寂静的境界,“和那阔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有画面感。
师:构成通体的一致的一幅美丽的图画。把关键词句说出来。
生:把文章内容化成了一幅图画。
师:与那只“牛”对比,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深入文章意境的方法。第12、13段呢?(生讨论)“这当儿,就仿佛看到了聚集的阴云、耀眼的闪电,以及汹涌的波浪”,谁看到了?“就仿佛听见了震耳的雷声”,谁听见了?“同时仿佛体会到一场暴风雨之后”,谁体会到了?(生:海燕。)这位同学还在文字外头。“迎上前去吧,让暴风雨快些来吧”,谁迎上前去呀?(生异口同声:读者。)
师:这么读着读着,你就应该明白了,文章告诉我们怎么去深入文章意境?
生:把自己当成文字中间的海燕了。
师:也就是“向文章中代入自己”。驱遣我们的想象,可以通过把文章内容化成了一幅图画;也可以向文中代入自己。这样鉴赏文艺作品时我们能与作者心意相通。请同学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第9自然段。“现在读到这两句,体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那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我们光看诗句的字面意思,是进入不了意境的;但如果在脑海中想到出画面,就能感受到意境的美。
师:仿佛自己站在一幅画前,沉浸其间,深有感触。
生:第12自然段。“这当儿,就仿佛看到了聚集的阴云、耀眼的闪电,以及汹涌的波浪,就仿佛听见了震耳的雷声,怒号的海啸。同时仿佛体会到,一场暴风雨之后,天地将被洗刷得格外清明,那时候在那格外清明的天地之间飞翔,是一种无可比拟的舒适愉快。”读着读着,我好像变成了那只海燕,经历着初三黎明前的黑暗,我只想喊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师:是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灰暗的世界,突然间天朗气清。读文字沉浸文字的天地,你就是勇敢的海燕!
师:文章读到这里,同学们你觉得这篇议论文想告诉我们什么?(幻灯片三)
生: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师:文章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用大量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生:第5自然段。“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师:文字把人带入了一个生活的情境,就像过桥一样,让人们很易懂。
生:第9自然段。“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师:朋友之间的心领神会!我也找了一处,在第84页倒数第一排。“这样文字和文艺就并了家”。“并了家”什么意思呀?
生:就是合在一块。
师:还有一句,在第6自然段,请跟我一起读,在关键性词语上请加强重读。“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预备齐。
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两种“牛”和非“牛”的情况,又读了它们前面的课文,能概括一下前面的课文在写什么吗?
生:我觉得在写作者是如何写文章的,文艺和文字的安排。
师:嗯!其实在我看来,文章通篇就写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语文世界里不能做那只“牛”。为什么?(生:因为文章是表达情感的)第二个问题,怎样才能不做那只“牛”。(生:驱遣自己的想象)两个方面——
师:我们从议论文的角度来解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证明了哪个观点?(幻灯片四)
生: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举了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从仅按照字面解释对诗句进行赏析和运用想象进行赏析两方面正反对比论证,论证了“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师:从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本文的论证思路(幻灯片5)
师、生: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 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高尔基《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最后得出结论:我们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师:学了这篇文章,我们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证明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幻灯片七)他的身子肥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
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
生:我看见他用力攀时手在颤抖,身体在不协调地晃动,我好担心他掉下来受伤。
师:这就是想象的力量,也就不难理解朱自清先生在那一刻流泪了。
有了想象,文字能变得更生动,文学形象更真切,才能切实地打动读者的心灵。
4
作业设计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②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⑥大家认为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 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 假使起了风,烟就不曲折了吗 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 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⑦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1、阅读选文,说一说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驱遣你的想象,分享你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受。
3、说一说你对划线句的理解。
参考答案:
1、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通过举赏析王维的诗句为例,从就字面解释对诗歌赏析和运用想象对诗歌赏析进行正反对比论证,从而论证了欣赏文艺作品,只有驱遣自己的想象力,才能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意境。
2、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结合起来的,但是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3、现在读到这两句,体会着作者传达的意境。荒凉的大漠,极目远眺地平线,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心胸因而开阔。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在高楼林立都市中是不见到的,也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那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我们光看诗句的字面意思,是进入不了意境的;但如果在脑海中想到出画面,就能感受到意境的美。(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