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必修三《外国诗歌(一)》之《十四行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必修三《外国诗歌(一)》之《十四行诗》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16 16: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外国诗歌(一)之十四行诗》教学设计
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 车秋虹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文学常识(莎士比亚和十四行诗)。
2.反复品味诗作,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作者运用的拟人和比喻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结构形式的起承转合和诗人浓烈的情感及其转变的戏剧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诵、品味
2.介绍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3.讨论、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出自哪部作品?(《哈姆雷特》)它的作者是?(请同学介绍莎翁,再补充即可)
二、作者介绍、背景介绍(PPT)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福镇,1616年5月3日(儒略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4月23日)病逝。曾经做过演员,英国著名剧作家、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主要作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麦克白》、《李尔王》等。他的《十四行诗集》于1609年初版,共154首。莎士比亚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文艺复兴强调的是人文主义精神,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表达个人情感。莎士比亚的作品便带有这种强烈的感彩。他的作品都极力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十四行诗也不例外。(强调处)
三、关于十四行诗(PPT放映,简要说其结构重点)
十四行诗起源于中世纪意大利歌谣,因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著名的十四行爱情诗系列而声名鹊起,16世纪传入西班牙、法国和英国,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形式。意大利十四行诗在形式上一般分为两部分,前八行和后六行(86)。第一部分主要是提出问题或铺述问题,第二部分解决问题或归纳结论。最早把十四行诗引入英语诗歌的是托马斯·怀特爵士,随后亨利·霍华德在意大利十四行诗原有格律基础上进行改进,结构分为三个四行、一组对句(4442)。这种改良后的十四行诗称为“英体十四行诗”。莎翁是代表诗人之一。由于其十四行诗堪称英语十四行诗之最,故英体十四行诗也称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早期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友谊、爱情、时间是三大主题。其结构多为4442,86次之。4442结构中,问题或矛盾常在第一个四行被引入,在第二个四行进行论辩,在第三个四行进一步论辩,直至对句得出结论,警言结束。154首诗中,前126首是写给一位叫william的男性青年,该青年被看作是诗人的挚友或爱人。诗人歌颂了友人的美貌、聪颖、温柔、高贵和真诚(1-99),也写到了他的踌躇、易变和执拗。第125首是诗集前后两个部分的过渡,后面的诗被认为是写给一位“黑肤女郎”。诗人歌颂了自己对情人的忠贞,也写到了情人的水性杨花、做作和高傲。
四、研习[21世纪教育网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朗读全诗,并思考:
1.这首诗的结构是什么结构?(4442)
2.请同学简要概述这四个诗节各自的大致内容。
(二)分析鉴赏
1.1请一位同学读第一个诗节,思考这4行写了什么内容?请同学分析。
第一行:时运不济,生不逢时,受人冷落。
命运的白眼:时运不济。(自身内在)(命运的白眼用了什么手法?——拟人)
人们的白眼:别人轻贱自己。(与外界的联系)
第二行:自己哀悼自己的身世飘零。(自身内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三行:大声呼吁,希望可以得到公平。但是昊天聋聩,不可能听到诗人的呐喊。(与外界的联系)
* 为什么要用定语“聋聩的(deaf)”,而不直接用“昊天”?
* 既然是聋聩的昊天,为何还要去干扰?
更加鲜明的传达苍天无眼的悲慨,带有作者强烈的感彩。(《窦娥冤》“天啊,你不分黑白何作天?”一样的呐喊呼吁)
不平之气难以抑制,即使是“徒用”也要呼吁,表达强烈的情感。符合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人性,表达人的情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四行:又转向自身,呼吁无果,自怨自艾。[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2体会一下,第一个诗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四行,开篇就叹出自己的不平之气。受到不公正待遇,恨自己命运多舛。情感浓烈,呼吁、诅咒(curse)等词很有张力。(诗人之贫)起
2.1请一位同学读第二个诗节,思考这4行写了什么内容?思考“另一个”是谁?
第五行:另一个是谁?可能是诗人向往的一个人,也可能是诗人心目中另一个完美的自我。但是不管怎么样,都希望有远大的前程(自身)。
第六行:面貌相似(自身),广交朋友(与外界)。
第七行:希求渊博、内行——才学(自身)。
2.2第5、6、7行里的“另一个”的处境怎么样?
——很富有:有命运的眷顾,有很多朋友,有渊博的才学
2.3 “最赏心的乐事”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最赏心的乐事觉得最不对头?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第八行:最赏心乐事:是自己的天才般的创作戏剧和诗歌的才能。
自己的天才般的创作戏剧和诗歌的才能在“另一个”的富有面前变得黯淡无光,一对比,自己很“贫”。依然承上,作者顾影自怜的悲哀心情。承
3.1请一位同学读第三个诗节,自己分析。
第九行:转折。因为“贫”所以看轻自己,自轻自贱,但是——。
第十行:想到你——爱友。
3.2思考11、12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这样运用的好处在哪儿?从中看出作者的情感有了什么样的转变?
第十一、十二行:用简单的比喻形象具体的将诗人的感情形象化。破晓、振翮、上升、在天门、高唱等等一系列用词都明确可感的表达了诗人的感情从阴郁转向了欢欣,从消极到积极。所有的自怨自艾,顾影自怜都烟消云散了。这个诗节像一首协奏曲里的华彩段,气氛从忧郁转向热烈和欢欣。转
* 诗人感情转变可以通过哪些词来体现?
“阴霾的(sullen)”:和“聋聩的”相呼应,阴霾的大地并非真指天色的阴霾,而是诗人强烈感情的表现,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带给诗人对世界的心里感受。
“破晓、振翮、高唱”:破、振、高,都非常有力度,很有力量感,突出诗人情感激越,明朗。从“阴霾的”到“高唱”,感情对比鲜明。
4.1请齐读最后一组对句,思考作者表达了什么内容,有怎样的感情?
第十三行:爱——富有。爱,在作者的诗行中有爱情和友情。此时可能是友情。不管怎么样,在作者心中爱才是最重要的,有了爱(友情),就变得无比的富足。一种精神上的富足。
第十四行:因为有了爱(友情),诗人很富足,所以不屑于和帝王(物质上的富足)换位。合。
* “不屑于屈就”(原诗:scorn to change)
带有作者强烈的感彩,感情天平很明显:有友爱,自身无比富足,即使是帝王的富有也比不上自己所拥有的幸福。说明在作者心中友爱的地位至高无上。
4.2这一组对句的作用是什么?
点题之笔。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就很富有。爱使人富有。(点:符合莎体的一贯风格)
* 整首诗作者主要表达歌颂了什么?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不再贫穷。讴歌了爱的力量,显出了爱在诗人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合作探究
1.诗歌写作特点:起承转合
请同学们思考,本诗四个诗节,每个诗节各自起到什么作用?中国诗歌的结构特点中的哪四个字可用来说本诗的结构。
起(1-4行):浩叹命运多舛——贫
承(5-8行):另一个的富,对比自己——贫
转(9-12行):因为你,你的爱——阴郁转向欢欣
合(13-14行):爱友,友爱——富。诗人精神富足,幸福。点题。
合,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重要特点,这一组对句,不仅在结构上是独立的,而且是点题之笔,清楚强烈的表达作者的情感。
2.随着结构的变化,诗人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情感的戏剧性变化)
结构的起承转合,也展现了诗人情感历程起承转合的戏剧性变化。开始传达出浓烈的不平之气、悲慨之气,在第三个诗节陡转,变得激越、明朗、欢欣。结束语将对爱的歌颂推向了最高峰。十四行诗的特点,尤其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特点是在最后的对句得出结论,有警言性质,明确有力。
这样的起承转合极富有戏剧性,矛盾的提出,发展,纠葛一直到解决都带有戏剧性色彩。
3.作者在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拟人、比喻)
五、课堂小结:
带着感情朗诵本诗。再总结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特点,及本诗表达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
1.外国诗歌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翻译问题,译者几乎都进行了再创造,译文不同带给我们的感受也不同。请同学们对比英文原文,看好的译文好在哪儿?注意译文中精彩的词如:聋聩、昊天、破晓、阴霾、振翮、高唱、屈就等在原文的适用词。
找29首另外的译文加以赏析。(如屠岸译)
2.欣赏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有名的18首,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我能否把你比作夏季的一天?
你可是更加可爱,更加温婉,
狂风会吹落五月的娇花嫩瓣,
夏季出租的日期又未免太短;
有时候苍天的巨照照得太灼热,
他金光闪耀的圣颜也会被遮暗;
每一样美呀,总会失去美而凋落,
被时机或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你永远不会丧失你美的形象;
死神难夸你在他影子里踟蹰,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长。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屠岸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