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10 阿长与《山海经》
重积累·汇川成海
1 读准字音
憎恶( )( ) 粗拙( ) 惧惮( )
菩萨( ) 诘问( ) 哀悼( )
孤孀( )
2 写对字形
zēnɡ
wù
zhuō
dàn
sà
jié
dào
shuānɡ
3 知晓词义
(1)_____________:细碎的说话声。
(2)_________: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3)诘问:_____________。
(4)絮说:_________________。
4 熟记常识
(1)《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_________,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_________》《彷徨》《故事新
编》,散文集《___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_》等。
(2)《朝花夕拾》又名《_____________》,是鲁迅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主要内
容是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切切察察
震悚
追问,责问
絮絮叨叨地说
鲁迅
呐喊
朝花夕拾
野草
旧事重提
【字音巧记】
“恶”,形声。本义:心里憋闷、憋屈。①è,引申义:难受的事、不好的事。再引申义:坏人坏事。②ě,要呕吐的感觉;亦指对人和事的厌恶态度。③wù,讨厌,憎恨。
【探字寻根】
“惶”,形声,从心,皇声。“皇”本指大批人马所跟随的王者,转义指“大群”“大批”。“心”与“皇”联合起来表示“大面积的人群恐慌”。本义:普遍的恐慌。引申义:恐惧,惊慌。
【近义辨析】
诘问和询问
“诘问”是追问;责问。重在追问。
“询问”是咨询;查问。偏重征求意见;打听。
【文本助读】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3月10日在厦门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品美点·感悟鉴赏
【初读感知】
【品读感悟】
1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详写了什么 略写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全文,说说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
她的睡相,写了元旦吃福橘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
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写了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其中详写了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其他事情进行了略写。
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
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纯朴、善良而又迷信;是一个倾心关注孩子的人,心地善
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考点探究】
考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文章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一句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妙笔生花】
原文再现: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
……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学以致用:
这篇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突出了对阿长的敬重、感激和怀念之情。请你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段话吧。
答: 略。
【课堂一点】
阿长是“我”的保姆,她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最为心爱的宝书”绘图《山海经》,所以文章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一石三鸟,既交代了重点的人物,也交代了重点的事情,还暗示了长妈妈为“我”买来有画儿的《山海经》一事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同时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名师授道】
1.详写与略写
2.概括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①从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③从环境描写入手
④从作者或文中其他人的介绍、评价入手
【考场支招】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依据带有感彩的语句;③依据含意深刻的语句、段落。
答题模板:运用……的修辞(抒情)手法,表达了……的情感。
对点训练:见本课“练能力·点兵沙场”★处。
【写法借鉴】
欲扬先抑的技巧
①有主次之分,重心在“扬”,不平均用力。
②有较强“落差”,抑得足,扬得高。
③“抑”和“扬”有内在联系,要找到相通桥梁。
长妈妈
“我”
无名无姓,切切察察
管教很严,睡相不好
不大佩服、讨厌
好事粗俗,迷信可笑
朴实善良,仁厚慈爱
怀念感激
元旦塞橘,规矩烦琐
不耐烦
讲“长毛”的故事
空前敬意
谋害“我”的隐鼠
敬意完全消失
想方设法买来《山海经》
新的敬意
情感变化
先抑 后扬
起伏跌宕
阿长与《山海经》
练能力·点兵沙场
【基础关】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憎恶(zènɡ) 诘问(jié) 惊骇(hài)
B.哀悼(diào) 胸脯(pú) 絮说(xù)
C.震悚(sǒnɡ) 守寡(ɡuǎ) 模样(mú)
D.孤孀(shuānɡ) 书斋(zhāi) 粗拙(zhuó)
C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惶急 烦琐 和霭 情有可原
B.惧惮 劈雳 疏懒 聚族而居
C.淡薄 疮疤 大抵 深不可测
D.书藉 针灸 渴慕 郑重其事
C
3 请从所给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_________(淡薄 淡忘 冷淡)起来,但完全_________
(消亡 消失 消灭),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
_________(询问 审问 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4 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登山运动员不顾暴风雪的袭击,终于登上珠穆朗玛峰最高顶峰。修改:删
去“最高”或删去“顶”。
B.从这件小事中,说明了一个大问题。修改:删去“从”和“中”。
C.一个“人人争三好”的热潮正在我校展开。修改:将“展开”改为“开展”。
D.迎面吹来一股寒风,不禁使我打了个寒噤。修改:将“不禁”放在“打”前面。
淡薄
消失
诘问
C
【综合关】
5 文韬中学将举行“成长的足迹”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1)请你设计一个活动,仿照示例,写出活动名称。
示例:聆听名人故事
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以文学社社长的身份给著名女作家秦文君打电话,邀请她于6月20日下午
两点到学校礼堂做关于成长的主题报告。请写出电话内容。
答: 略。
示例:阅读文学名著、观看励志电影、参观英雄故居等。
(3)下列篇目选自《朝花夕拾》,请任选一篇,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鲁迅早年的
生活经历,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阿长与<山海经>》 《父亲的病》 《藤野先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作者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
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
格;使他看到了劳动人民的善良,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阿长买来的《山海经》,
使童年的鲁迅逐步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乃至在文学上影响了他一生。
【阅读关】
6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那 一 束 光
李朝德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车窗外,最后一抹余晖落下,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
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火车在夜色中呼啸。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火车夜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一闪而过,兴奋激动转眼间成远离失落,那种感觉难以描述。
十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坐火车去宣威,要路过村里。母亲很是高兴:“去宣威做什么 大概几点钟到 ”我一一回答,但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我与母亲都不太善于表达感情,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
父亲在世时,彼此都习惯这种沉默,即便一句话不说,却也温暖而坦然。但现在的沉默却让我内心紧缩,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近些年,我隔三岔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很多时候不为別的,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
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母亲总是说:“你哥你姐就住在村里,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
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希望我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路,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因此,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
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算怎么一回事 但是母亲很高兴,一口答应下来。
我们都知道那个路口,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道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由单线变成复线后,铁路沿线早在十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
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已被栅栏隔断,现在只剩下几米宽的道口。火车通过那个道口需要多长时间呢 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
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去道口等着。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
此时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我把脸贴在7号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
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
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黑夜中流光溢彩。
正纳闷这是哪一条路呢,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我心里一阵酸楚,“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一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与站在道口的母亲。
我颓然地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了。”
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 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
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语气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引起的。我没有办法,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的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又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作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路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选自《意林》2020年第1期,有删改)
(1)文章第四自然段“火车在夜色中呼啸。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
作者“忐忑”的是什么 请用文章中的原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
做什么呢
母亲总嫌时间过得慢,一个“常”字和两个“总”字的否定句,体现了哀怨的语
气,表现出母亲在丧偶后生活的无聊以及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选入《散文选刊》时,题目为《黑夜的火车》,《那一束光》和《黑夜
的火车》这两个题目,你喜欢哪一个 请说明理由。
答: 略。
还没有一米六高的母亲,夜色中站在不过只有三四米宽的路口等“我”,尽管
“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母亲依然站在故乡的铁路口给“我”
点亮一束光,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牵挂和深深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和家乡
深深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