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浦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韩国民族文化
周国平
韩国民族文化缤纷优美,摇曳多姿。它与中国古代唐朝及之前的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渊源甚深,在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根系上与中国的儒道佛文化一脉相承。这种传承与积淀是不可否认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一种被命名为“唐乐”的中国化的韩国音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丰富多彩而又流露出个性化的气质。
民间社会的世俗生活不仅在礼仪、节日的安排上体现一致性,而且民间化的儒家文化传统在两国都是如影随形。从韩国最常见的传统图案龙、凤和太极图便可见一斑。龙、凤同是中韩两国历史文化中频繁出现的彩绘符号,也同是令人景仰的高贵的文化图腾。从中国古代易经学说八卦图源生而出的太极图,是韩国国旗的基本图案。它是朝鲜王朝后期制定的国旗,太极图均分为二,十分对称。上面红色部分代表阳,下面蓝色部分代表阴,阴阳是古代宇宙的象征,是相互对立而又臻于完美、和谐与平衡,也是两种伟大宇宙力量的象征:火与水、昼与夜、黑暗与光明等。
同为东亚地理版图一员的韩国,处在儒家文化圈中。辐射而生的韩国儒家伦理是对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继承与发展。这种儒家伦理对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亲情关系、地缘关系等儒家伦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家庭生活、企业管理,大到选举活动、政府体制。
而在中国唐朝之后的韩国历史发展中,其民族文化也吸收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文化的精华,中西文化熔为一炉、交相辉映。这样,韩国民族文化既有东方文化人本思想的熏陶,又有西方文化神本思想的融合;既与华夏炎黄民族文化有着系出同缘的类似,而又有着高丽民族自成一家的韩风韩韵。
一衣带水,明月相随梦魂归。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丽大藏经》,到世代相传的“玄鹤琴”;从高丽王朝期间取代了“乡歌”的“长歌”,到简单、凝重、优美的响亮瓷器;从源出于汉字的书写形式的韩国书法,到新罗时代用音乐伴奏的由舞蹈动作演绎成的叫“处容”的戏剧。从上短下长的传统韩服,到韩国建筑彩绘的“丹青”;从味道香辣的韩国泡菜,到独具特色的高丽参;从正月十五吃核桃,到立春吃春天的野菜;从夸张怪诞的韩国面具和纵情歌舞的面具舞剧,到韩国知名的佛教寺庙浮石寺、海印寺、华严寺;从精美悠久的风景名胜石窟庵,到绿意盎然的雪岳山;从音调柔和、富有韵味的韩语,到结构组合科学而且简单易学的韩文。浸透着韩国民族文化的丝丝点点,无不令人心动。
一花一国度,一景一世界。无穷花是韩国的国花,“无穷花三千里华丽江山,大韩人民走大韩的路,保全我们的江山”,韩国国歌《爱国歌》中的歌词正是一个民族弘毅进取的精神写照。
而无穷花坚韧的性情也告诉我们:韩国与朝鲜隔着三八线的分离,也是如同我们大陆与台湾隔海相望的苦痛与等待。
1.下列关于韩国民族文化渊源及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国民族文化源出东方文化根系,并深受东方文化人本思想的熏陶。
B.唐代文明对韩国民族文化影响很大,之后韩国文化更多的吸收了西方文化。
C.在韩国民族文化中可以看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文化的影子。
D.融合东西文化精华的韩国民族文化又自有其独特的风采和韵味。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韩国书法源于汉字的书写形式,但韩文又有结构组合科学、简单易学的特点。
B.龙、凤图案在中韩两国历史文化中同是高贵的文化图腾。
C.韩国民族文化有丰富的艺术形式,“玄鹤琴”“乡歌”“处容”“丹青”等都是代表。
D.韩服、泡菜等日常生活物品也体现出了鲜明的韩国民族文化特色。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国在历史上曾受到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浸润与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仍体现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B.“唐乐”是一种经韩国人之手进行个性化改造了的,但仍具有大唐遗风的传统音乐形式。
C.《高丽大藏经》和浮石寺在韩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说明了佛教在韩国是最普遍的宗教信仰。
D.韩国国花无穷花,不仅美丽,更体现了韩国民族坚贞弘毅的民族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4.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 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5. 下列几项中,不是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
A. 郑是小国,对秦无多大用处
B. 亡郑对秦有害而无益
C. 放过郑国对秦有益而无害
D. 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必将犯秦
6.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7.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0分)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8、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简要描摹。(5分)
9、根据对全诗的理解,你认为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请找出来并简要陈述你的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2)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3)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短中选定共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I)~(4)题。(25分)
最佳配偶
[美]斯蒂芬·麦克勒
我走进办公室,跟笑容满面的布列乔先生握了握手。跟我相比,他衣着十分讲究。他手里在搬弄着一叠纸,就像在搬弄着一叠煎饼。
“我相信,你准定会对她十分满意,”他说,“她可是我们用求同计算机,从符合推选条件的一亿一千多万美国妇女中挑选出来的。我们按种族、宗教、人种、生活地区,对这些妇女进行了分类……”
我坐在那儿津津有味地听着,心想要是来这儿之前先冲个淋浴,那该多好。这儿的办公室整洁宜人,不过那张椅子令人坐得不太惬意。
“好,来啦……”他说着,像魔术师那样“砰”的一声把通向隔壁房间的门忽地打开。 本来我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这时就更手足无措了。
说真的,她长得很标致,真的!美极了!
“沃克先生,这是蒙大拿州拉芬湖的邓菲尔德小姐。邓菲尔德小姐,这是纽约的弗兰克林·沃克先生。”
“就叫我弗兰克好了。”我唯唯诺诺,显得有点紧张。她确实太美了!您不妨想象一下。
布列乔刚走开,我们就聊了起来。
“您好!我,我,我对计算机为我选中的您,感到十分称心。”我竭力想把语调放温和 些。也许,把她称为计算机选中的人,她一定不高兴。我是说,我对事情发展的结果感到满意。
她莞尔一笑,露出了一排整齐的牙齿。
“谢谢您,我也是。”她腼腆地说。
“我,三十一岁。”我唐突地冲口而出。
“我知道,这些全都记在卡片上。”
这场谈话似乎就要这样结束了。卡片上什么都介绍得清清楚楚,所以确实没什么好谈了。
“今后打算要孩子吗 ”她先找了个话题。
“当然,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正合我的意,这记录在卡片上的‘未来计划’一栏,喏,就在那儿。”她指点着说。
我这才注意到我手中那一札文件似的东西,第一页上贴着一张国际商用机械公司的计算机卡片,卡片上印有关于邓菲尔德小姐的重要数据。显然,她手中的那一札“文件”是关于我的……于是,我们各自审视着自己手中的“文件”,每翻阅一页,都要发出很大的声响。
“文件”里说,她喜欢古典音乐。(记录在“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栏)“您喜欢古典音
乐 ”
“对,比任何东西都喜欢,另外,我还收藏着弗兰基·拉尼歌曲的全部录音。”
“这倒是红极一时的歌唱家。”我赞许地附和道。
我俩的目光继续在字里行间浏览着。我注意到,她爱看书、看球赛,看电影爱坐前排,睡觉时爱把窗户关上,爱养狗、养猫、养金鱼、养金枪鱼,爱吃用意大利香肠做的三明治,穿着朴素,将来要送孩子上私立学校,喜欢住在郊外,爱参观美术展览馆……
她抬起了头:“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
“毫无两样。”我加上一句。
我又读了标题为“心理状况”的记录:她生性羞怯,不爱争论,讲话拘谨,属于贤妻良母型。
“我很高兴,您既不抽烟又不饮酒。”她满意地说。
“是的,我与烟酒无缘,只偶尔喝点啤酒。”
“栏目里没有提到啊。”
“哦,也许没写上,这是我的疏忽。”我希望她不会放在心上。
我们终于各自看完了手里的“文件”。
最后她说:“我们俩非常相像。”
我和邓菲尔德结婚整整九年了,已经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我们住在郊外,听着古典音乐和弗兰基·拉尼的录音。我俩最后一次争吵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早被我忘得一干二净。在每一件事上,我俩几乎都能步调一致。她是一个贤妻,我也可以算是个好丈夫。我们的婚姻看起来真是完美无缺。
眼下,我却盘算着下个月就去离婚。——这种日子我再也过不下去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叙述了弗兰克借助计算机筛选结婚对象,进而结识邓菲尔德小姐并与之结婚,到后来厌倦了完美的婚姻生活想要离婚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B.本文叙述平淡无奇,但构思巧妙,别具匠心。短短千余字,浓缩了一对夫妻美满和谐的生活,人物塑造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
C.这篇小说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抛弃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还原人的鲜活生动的本性,重新回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可期待可变换的世界中去。
D.“我”在和邓菲尔德小姐见面时“唯唯诺诺”,表现了主人公“我”懦弱无能、胆小怕事,这也是“我”在婚姻生活九年后才打算离婚的原因。
E.这篇小说借助一个婚姻故事告诉我们:被简单地贴上标签从而变成扁平的标签人, 过着乏味的、已经计划好的生活,只会让人沉闷窒息。
(2)文章多次提到两人“相像”“一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的结局非常出人意料,你认为这样的安排好不好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文/刘斌)
⑴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⑵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⑶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⑷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⑸《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⑹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⑺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年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⑻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1927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⑼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1927年开始之后的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⑽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宏扬。
(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B.“……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
C.把“碑铭”和“挽联序”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D.1929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E.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2)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寅恪先生的精神与思想的核心内涵。然后再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的这种精神与思想体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3)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6分)
(4)文章结尾说“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人类文明史图鉴》就人与自然、城市、家庭、战争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而微的介绍, 涵盖了世界各大文明,并十分重视历史的分析。
B.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今年以来,欧盟成员国希腊的经济状况如履薄冰,欧盟如不及时出手援救,可能会濒临国家破产。
C.南朝民歌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兴起、发展,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从鲍照到齐、 梁的文人诗,再到后来宫体诗的兴起,南朝民歌的影响力仿佛宛然可见。
D.英国大选尘埃落定,保守党领导人卡梅伦5月11日晚接任英国首相,在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上,卡梅伦是改弦更张还是“萧规曹随”,我们将拭目以待。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通州市五部门联合执法,取缔了多处非法经营的音像制品,近3万张盗版光盘被查获后销毁。
B.《经济时报》称,中国经济今后一段时间还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不会减弱,仍将是全球投资者向往的地方。
C.组织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定位的长效制度建设,更是应对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应急、应变措施。
D.《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的国内法,它不能超越国际法准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等国际条约而成为干涉中国内政的法律依据。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谋划长远的关键时期。 , , 。 , , 。要培养他们,请从摘掉功利教育的“绿领巾”开始。
①而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
②但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
③最容易被世俗“劫持”而沦丧根本的育人理念
④而是遍布社会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
⑤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
⑥教育很难独醒
A.②③⑥①⑤④ B.①⑤④②⑥③
C.②⑥③①⑤④ D.①⑤④②③⑥
16. 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句式整齐的排比句: (5分)
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需要你去播种的种子,理想不是现成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描画,理想是一片荒漠,而不是葱茏的绿洲,你要去开垦它。
17.下面是一首名为“理想”的小诗的前两节,请你再续写两节。要求:内容要连贯,句式须相同。(6分)
我想成为一枝笔,
描绘出色彩斑斓的世界。
这只是个愿望,
无端的理想。
我想成为一滩墨,
挑染出黑白相间的社会。
这便是期望,
无边的理想。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袁隆平有一个梦想,他梦见了自己繁殖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为了这个梦想,放弃了休息,放弃了娱乐,他几十年如一日,赤着的两只脚,深深插进农田的深处,一天天跋涉,一步步攀登。从此前亩产700公斤、800公斤的门槛,跨过来,达到900公斤。袁隆平最大心愿,就是让全世界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袁隆平未来的梦想,是90岁时让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海南省洋浦中学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
语文试题答案
二、(36分)
4.B 5.A 6.C
7. ①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②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8. 潇潇雨中,听到一两声鸡鸣。(1分)抬头望去,见一两户人家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溪水淙淙,一条板桥通向村外,(2分)充满了和平、宁静、安逸的生活氛围。(2分)
9. “闲”。(2分)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闲衬忙,从侧面入笔,(2分)写出了仲春时节农事繁忙的景象,充满了欢快向上的劳动生活气息。(2分)
10.
(1)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2)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三、(25分)
(3)(6分)
①性格内向,拘谨羞怯。(从相亲时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分析)
②爱好广泛,追求生活品质,有良好生活习惯。(从“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毫无两样”,可推知“我”的性格爱好与邓菲尔德小姐相同。)
③潜意识里有对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的反抗,以及对生动鲜活的生活的向往。(从想离婚可以看出)
(共6分。每个要点及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
四、(25分)
12.(1)AD(5分,答对一点3分,两点5分)
A项,“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之中,“囿”并非“局限和禁锢”之意。从前文“‘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等语句可见,“囿”字在此有坚守之意。故A项错误。
D项,“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一句,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从本段整体来看,他认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故题中“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反对汲取外国文化”理解错误。
(2)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分)
②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以及他独特的人格魅力。(4分,每点一分)
(3)①家庭环境的影响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1分)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2分)
②1927年,王国维逝世,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贯穿终生。(1分)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2分)
(4)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国历史学术、文化方面所进行的深刻探究,都是卓尔不群的。(2分)同时,他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分)以及拯救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2分)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2分)
(答题思路:陈寅恪作为历史学大师的贡献——陈寅恪作为“文化象征”的意义——陈寅恪作为大师的总的价值)
五、(20分)
13.D(“具体而微”指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此处应用“细致入微”;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例句表现的是经济状况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宛然可见:好像还可以看到,与前面的“仿佛”意思重复;改弦更张:指琴声不和谐,换下琴弦,重新装上。比喻改变方针、计划和方法,以纠正偏差或错误。)
14.D( A搭配不当,“取缔”的应该是 “场所”“摊点”而不能是“多处音像制品”。B结构混乱,去掉“不会减弱”。同时,“中国经济”是“投资者向往的地方”,主宾搭配不当。C项,语序不当,应将“不仅是”“更是”后面的内容调换。)
15. C
16.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种子,需要你去播种、培育;理想不是壮美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描画、渲染;理想不是葱茏的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你去开垦、改造。
17.【答案】示例:我想成为一张纸,/呈现出光彩照人的人生。/这就是渴望,/无序的理想。 我想成为一台砚,/研磨出多姿多彩的生活。/这才是盼望,/无弱的理想。
18.参照高考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