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指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
我国改革开放前实行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公有制市场经济体制都是经济体制的一种。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变:生产关系 不变:社会主义制度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知道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理解并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通过分析课本与史料,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比较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观 。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方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目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03
02
01
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业部副部长批评包产到户的做法,时任安徽省省委书记的万里反唇相讥:“看你长得肥头大耳,农民却饿得皮包骨,你怎么能不让这些农民想办法吃饱饭呢?”
万里
为何争论?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背景
材料二:农村改革以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因此生产积极性不高。
材料反映当时农村出现了什么问题?
2.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1.农村地区经济落后
材料一:安徽省凤阳县改革前的贫穷状况
(二)实施:
开始时间:
起点: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18岁。”
敢为天下先!
1978年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到户的“大包干”
凤阳县粮食大丰收
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过去23年一粒粮食未交还年年吃供应的小岗村,1979年向国家交售粮食24995斤,超过国家规定额度7倍多。
——贾鸿彬《小岗村四十年》
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行时的标语“联产承包好”
相关史实: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形象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民热烈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
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是什么?
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三)意义
1.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2.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材料一:
材料二:
对比归纳:
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历史事件 时间 土地性质 作用或危害
1950—1952年 私有制
1953—1958年 公有制 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
1958—1984年 公有制
1978年—今 公有制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
入均有很大提高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这种正在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的发展形势,迫切要求疏通城乡流通渠道,为日益增多的农产品开拓市场,同时满足农民不断增加的对工业品和科学技术的需要。
——耿雪《充分认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性重要性》
农村经济的继续高涨需要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说明了什么?
一、开始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阅兵中,北大学生举起的横幅“小平您好”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研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请阅读以上材料,概括当时我国城市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
问题
改革内容
作用
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企业丧失活力
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抑制了员工的积极性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扩大我国经济发展途径
企业经营更灵活自主
激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国有企业为例,探究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问题和改革内容
二、内容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首钢改革前,在旧体制的束缚下,企业被捆得很死,生产能力不配套,品种单调,经济效益不高,企业的巨大潜力无法充分发挥出来。1978年被确立为改革试点企业后,首钢先后进行了经济责任制和承包制(利润包干制)改革,这极大地改进了首钢的管理模式,激发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到1994年,首钢以823.7万吨的粗钢产量一跃而成为国内钢铁业群雄之首。
工业战线的“小岗村”——首钢集团
周冠五
三、意义
1992年,邓小平视察首钢
思考:首钢的成功改革说明了什么?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一、背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养三只鸭子是社会主义,养四只鸭子却成了资本主义,这说明了什么?
经济发展受到意识形态的束缚!
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也不等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南巡讲话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二、过程
计划经济:国家统一调控
(有形的手)
优点:能高效集中人力、 物力;
问题:死板僵化。
市场经济:市场进行调节
(无形的手)
优点:市场调节能刺激企业活力
问题:忽视社会总体效益,无法宏 观调控。
+
政府宏观调控
市场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进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三、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
对内改革
1978农村
1984城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意义:激发农民劳动热情,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乡镇企业
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一条新路
所有制形式改革:单一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发展
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政企分开,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
分配制度改革: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意义:大大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
1992年党的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总结:
启示
1.改革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3.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坚持改革,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