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60天提分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高考语文60天提分策略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3 06:3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目录
1. 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预测与提分策略 2
2. 高考语文60天提分策略(1): 3
3. 高考语文60天提分策略(2): 7
4. 高考语文60天提分策略(3): 10
5. 高考语文60天提分策略(4): 18
6. 高考语文60天提分策略(5): 23
7. 高考语文60天提分策略(6): 27
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预测与提分策略
总体而言——
高考内容改革要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学校实际,坚持“小步走、不停步”,积极稳妥推进考试内容改革。高考内容改革涉及面广,改革应该逐步推进,尤其要避免“翻烧饼”的做法。教师和考生每年都能够看到试卷内容的变化,但变化幅度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不会引起太大的焦虑和波动。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有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中国特色的原则与“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的具体任务,对下一阶段高考内容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关于语文思维的考查
课标的三种类型不是体裁的分类,而是思维模式的分类,它们要考查的分别是逻辑思维、实证思维和形象思维,与体裁无关。文学作品甚至诗歌也可以考查逻辑思维,实用性文本也可以考查形象思维……当然,用文学作品考查形象思维、用议论文考查逻辑思维、用说明文和应用文考查实证性思维,会更适切一些。例如实证性思维,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实际事物和事件的细致观察和准确描述的能力;考查学生看一个事物或事件,会不会多角度观察和表述,会不会抓住重点来描述,会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会不会辨析是非、真伪,等等。2021年高考考查的思维主要有:理性思维(现代文阅读1)、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现代文阅读2)、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文言文和古诗)、对比思维(语用)、辨证思维(写作)。
二、关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基础知识的考查却完全可以放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考查中进行。因此,在整个高考命题结构中,基础知识的考查不意味着单个知识点的考查,要减少单一知识点的考查,尽量基于真实问题情境,通过系统性、综合性、结构性知识的整体运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水平。
三、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
文学类阅读,同类的或不同类的文本、鉴赏类文本、评价性文本等,都可以尝试着组合在一起,让考生在比较中学会分析、鉴赏和评价。特别是写作,目前大都是贴近生活实际的实用性写作或思辨类写作,是否可以尝试在文学类阅读中体现一些文学性写作的内容需要探索,而这种探索也恰好可以体现出读写结合的综合考查的命题导向。
四、关于情境设题和以美化人的考查
将继续体现,将会创设开放性的生活实践情境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在开放性的综合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创造性的结果或结论。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将是热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要注意有新作为。
五、关于写作能力的考查
(一)“三审”优,作文才会“优”:审材料(细致深入)、审写作引导语(精当)、审写作要求。
(二)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审写作材料,树立答题意识是确保拿高分的基本条件。
六、五个实用提分策略
(一)书写要工整,尽量不涂改,涂改要规范;尽量不写错别字。
(二)认真审慎审题,树立问什么答什么的意识,要一一对应,不要认为加减,要分点作答,不要思路不清。
(三)每一道题都有答题的路数,无论什么样的题目,都必须先回应题目,再展开答题,最后回到所问的知识点上。切记:每一道问答题都是一道小作文(微作文)。
(四)把“话”说好:做到“两明”——说明、证明。写作是说明+证明。几乎所有的语言能力都可以归于“两明”。
(五)几乎所有问答题(含作文)都须“结合材料”,这是综合性、应用性考核的标志,考查的是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答案里面必须有起(回应题目的问题)、承(结合材料)、合(结论)句,否则就会跑题、漏答。
(本文根据《中国考试·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高考内容改革研讨会发言摘录》、《广东高考年报,2021》等整理)
高考语文60天提分策略(1):
沉心静气,打好第一枪
——对信息类文本阅读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语文是高考第一科,信息类文本阅读又是语文试卷的“头枪”,这第一枪如果能打好,后面的考试可能就会顺很多。但偏偏考生们普遍“怕”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选文多为社科类学术论文,题材多是考生不熟悉的领域,像文艺理论、艺术欣赏、政治经济等等,短时间内考生硬着头皮能看完已属不错,更不用说读懂;二是19分的分值,占比较大,在阅读题中仅次于文言文阅读的20分,让考生不得不异常重视,于是花费大量时间(30-40分钟)在尝试读懂文章和揣摩答案方面,结果要么分数仍然不理想,要么得分不错,但挤占了其他题的时间,得不偿失。在高考备考最后的60天里,如何应对这块“难啃的骨头”,我有几点建议与大家分享:
从源头开始冷静分析,克服急躁心理,调整好心态。
“参加高考的学生是大一新生‘选民’,其进入大学学习,理论性素养、学术素养、专业素养、思辨素养等皆不可或缺”,因此,“新高考I卷语文信息类阅读特别注重考查考生的学术阅读、理论阅读、思辨阅读的能力”(P273页),通过《2021年广东高考年报(语文)》(下文简称《年报》)中的这些表述,我们就能理解信息类文本阅读的选文为什么都是考生们不熟悉的论文了,这样也就可以克服抵触情绪,坦然接受了。接下来,再冷静思考一下,毕竟我们考生还不是大学生,还没有经过专业学习,专业性那么强的文章肯定不可能要求考生完全读懂的,那它考什么呢?与后面现代文阅读II(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侧重点肯定会有所不同的。循这思路思考下去,我们不难得出答案,信息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的能力其实是信息筛选、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难度系数相较后面的D、E层级来说,是较小的。所以,安排在试卷的开头部分,并没有要难为考生的意思。明白这点后,我们就可以摒弃抵触、畏难等不良情绪,然后有条不紊地去完成答题了。
静下来把“把握行文脉络”作为重点进行强化训练。
上面说了,所选文本不论是什么领域的论文,它不会要求我们考生完全理解意思,但从筛选信息角度,我们还是要掌握文章围绕什么话题写了哪些内容,一方面直接可以设考题,另一方面搞清楚脉络也会方便做选择题时与原文的比对。
在把握行文脉络方面,几个细节再强调一下:(1)每个选文材料最后面的“摘自《……》”,提示的书名或篇章名,要特别关注,因为通过它往往就能快速锁定选文材料的核心话题。(2)通读文段时,除了要留意概念,还要特别留意关联词,像表并列的“也”“同样”等,表转折的“但是”“然而”,表因果的“因此”“从而”……一定要做好圈点工作,这个良好习惯一定要养成。
回过头去梳理,静下心来归纳。
进入高考倒计时60天,语文备考也已完成第一轮复习,第二轮也基本结束,这时候我们不能埋头刷题,应该回过头,把做过的经典题重新梳理一遍,并进行归纳总结。
1.梳理选择题题干。《年报》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第1题、第2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第3题考最优论据筛选。”(P273页)不同的设问方向往往意味着不同的应对技巧。
⑴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就需要把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而比对的点——“强加因果”“绝对化”“张冠李戴”等概念在一轮复习时应该都系统讲过,最后60天要做的就是结合典型题目的具体选项进一步归纳总结“设错陷阱”。例如,2022年广州一模第1题C选项“……都认为文学范围不需要设限”中的“都”,就是“范围扩大”常见的“陷阱”;2022年广东省一模第1 题D选项中“……是中国文化界一贯以来的审美偏好”,而原文是“魏晋南北朝”,这同样也是“范围扩大”的常见设错点。像这样通过实例进行归纳总结,熟练后可节省以后做题时的判断时间,虽然高考文段肯定不一样,但命题设置的选项陷阱应该是会有类似的。
⑵考查“最优论据筛选”,则除了根据原文意思判断,还可以进行选项之间的比较。例如2022年广东省一模第3题,四个选项只有C选项没有提及“天、地、风”这类自然生态的东西,所以在反向判断选“不能体现……”时,就较容易排除其他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梳理主观简答题的题干,掌握对应问法的答题框架。目前,信息类文本阅读着重考查的就是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具体涉及的知识点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⑴下定义。回答时重点抓住两点:既要对相关内容的高度概括,又要符合格式上的要求。在内容上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式上要把被定义的概念放在一个大的概念(属概念)中, 再加上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的限制,其格式多为:“×××(种概念) 是×××的×××(属概念)”或“×××的×××(属概念)叫×××(种概念)”。当然,若题干中没有“用单句”的要求,也可以先用一个简单的单句(判断句)表达,再来陈述其本质特征。例如,2020年新高考I卷第4题参考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⑵论证思路(行文脉络)。实际上就是列出文本的结构提纲。包括:提出什么观点,分几段,每一段都论证了些什么内容。可以用“首先”“然后”“继而”“再”“接下来”“最后”这些词语连接起来,体现文章论证思路;也可以直接说出“第x段”写了什么。答案内容要用小序号间隔开来。例如,2022广东省一模第4题参考答案:“①先总说中华民族创造性地建构了“风”的语义场,(1分)②再分说自然层面的“风”、社会层面的“风”、艺术层面的“风”和人格层面的“风”,(2分)③最后总说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的有机性和整合性。(1分)”
⑶论证结构。议论文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主体部分的论证结构有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并列式四种。解答论证结构类题目,有以下得分点:一是论证结构是什么,首先要回答出来。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并列式中的哪一种,给出明确答案。二是对这种结构进行解读。“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内容要讲明白。特别是文章的主体本论部分,信息不能遗漏。三是注意可以用“首先”“然后”“继而”“再”“接下来”“最后”这些词语连接起来,体现文章论证思路。例如,2021年新高考II卷第4题参考答案:“①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②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③然后亮出观点,引导青年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④接着从“底线意识”的角度论述“五不”的内容;⑤再从“基准意识”的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
⑷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常考的主要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答题时一般按“论证方法+文本说明”模式,文本说明只要列举文本一两项对应内容就行,同样注意用①②③标明。例如,2021年八省联考第4题参考答案:“①对比论证。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②举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③比喻论证。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
⑸论证特点。论证特点所包括的内容则要广泛一些,如文章结构特点 、论证语言特点、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等,作答时要依据材料内容实际,从以上几个方面思考,踩准得分点。
⑹归纳概括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主要内容,既可以指归纳概括整篇的中心内容,也可以指归纳概括某则材料的中心事件或传递的主要信息,还可以概括某段内容。常见问法:“材料一和材料二话题相同,表达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回答这种类型题目,标准样式为“某一方面+文本内容总结”。例如,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第6题“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经验?请概括说明。”参考答案:“①农田建设方面:立足本地区耕地实际,因地制宜,解决地块零散等问题,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②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加强配套建设,解决水电路等问题。③粮食增产方面: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造低产田,提高粮食产量。”
⑺探究性思考与回答(创新题)。这类题应是目前命题趋势,常见的是结合现实,往往文本外材料与文本材料结合,就某问题加以探究(意义,价值,方法,措施,远景)。答题模式:先陈述材料观点,再结合文本外内容分析(如何体现这一观点)。例如:华附、省实、广雅、深中2021届高三四校联考第5题“下面一段材料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很好地体现了家书的认知价值,请根据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鉴赏者能够通过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读‘十八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可以了解与此有关的部分史实。②家书可以启发鉴赏者体悟宇宙人生,‘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可以启发鉴赏者积极面对磨难。③家书是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曾国藩在家书中既引用谚语,又联系自身经历,循循善诱,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说教。(每点2分,其中认知价值的理解与曾国藩家书的具体体现各1分)”。
挂一漏万,还有没列举到的题目类型,大家可以在实践中自行补充,总之,总结归纳越到位,考场上就越轻松。
适当练习,培养题感,摸准答题节奏。
前面说了,剩下60天的时间,不应该老是刷题,但不刷题不是不做题。保持做题的感觉还是很重要的。做练习时要注意几点:1.一定要找规范的新题来练手,试卷结构题量已经基本固定,3个选择题,2个简答题。选新题做才有实战意义。2.一定要限时完成。最好争取在20分钟内完成,最多不能超过25分钟。这点很重要,平时逼紧点,高考时就会宽松多点。3.一定要完整写出答案,只有写出完整答案,才能在与参考答案的比较中知道自己答案语言的组织存在什么问题,才好改进。而且能做好这几点,答题节奏合上了命题者的命题节奏,整道阅读题完成下来就游刃有余了,这一枪打响了,那整份试卷凯歌高奏就不难了!
“成功只须60天”,这句话还是有点道理的,备考的最后关键时刻,处理好还是可以事半功倍的!加油!
高考语文60天提分策略(2):
探究命题特点,有效答题夺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策略
一、命题特点
(一)小角度切入,答题指令明确
一直以来,语文阅读存在所谓套路试题,指的是有固定答题模式的试题,比如小说考人物怎么考、情节怎么考,哪怕不看原文,都能大概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这类试题好处是让学生能有规范的答题意识,但缺点是让试题变得死板,束缚语文学科的发展。好在这几年高考试题作出很大的变化,不断探索创新问法,命题切入角度很小,题干限制较多,指令明确,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要求高。
例:2022年广东一模第8题,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上的讽刺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两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题干 分析
套路题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语言很有特色,请简述其作用。 非常常规的问题,换一篇小说也可以提这个问题,大而泛。
新式题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上的讽刺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两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这篇是周立波的革命题材小说,小切入,新问法,而不是跟着套路走,小而活。
又如:①2022年深圳一模第9题,潜台词是指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小说结尾处萝拉与哥哥劳利的对话就有丰富的潜台词,请结合文本分析。题目已经明确告诉你什么是潜台词,分析的对象是结尾处萝拉与哥哥劳利的对话,解读其中隐含在话语背后的丰富含意,涉及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把握。
②2021年适应性测试第9题,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什么叫“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就是说题目给了你,题目就是中心观点;什么是“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即文体是“小评论”,评论的对象是《国文教员》;什么是“列出评论要点” ?就是不用写成文章,列出评论要点即可,换句话说,就是写出分论点。
通过分析以上考题,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高考题已经不再是“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某个情节的作用效果”等之类题目直接对接考点的类型,而是转为小角度、反模板、指令明的新题型,更能考查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情景设置,解读能力要求高
在高考评价体系下,高考语文试题的创新性指向的是试题条件与试题要求,借助情境化的设计理念,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一套试卷就是一个大情境,一道试题就是一个小情境。通过设计开放性和探究性的情境与设问,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综合运用直觉的、形象的、逻辑的方法,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在开放性的综合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创造性的结果或结论。
例:①2022年广州一模第9题,本小说脱胎于清代文人笔记,该笔记以王石谷与恽南田相约同去寻找“《秋山》真本”为结尾,确定王府的画是假的。而本小说关于《秋山图》故事的结尾具有“不确定性”,这样的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②2022年深圳一模第8题,在司考特家,萝拉为什么要说“原谅我的帽子”?请结合文本分析。
③2022年八省八校第二次联考第9题,本小说情节运行张弛有度,请以⑽-⒀段的内容为例,简要说明并分析其效果。
这些题设置情景化,立足立德树人,依托文本情景,重点考查开放探究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突出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如果没有读懂文本,没有读懂命题意图,生搬硬套,如“首尾呼应”“丰富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旨”,脱离了文本情景,不顾题目特点,就会答非所问,不得要领。
(三)文本特征明显,体现学科素养
好的阅读命题不以考查考生是否掌握考点为目标,而是以考生是否能把握文章的个性特征为指归,更倾向于考查语言特色、结构思路、表现手法等言语形式方面的东西。它要求考生用真正有用的知识而非仅为考试而准备的套路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强调对“给定文本”即“这一篇”艺术特征和外在形式的把握。
例:①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第9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②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8题,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③2022年八省八校第二次联考第9题,本小说情节运行张弛有度,请以⑽-⒀段的内容为例,简要说明并分析其效果。
④2022年广东一模第8题,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上的讽刺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两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例①直接点明“故事”与“新编”是本文的基本特征,属于典型的依据文章的个性特征设题。例②点明讲述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例③点明情节张弛有度,例④点明语言上的讽刺效果,这些题均是倾向于考查文本的文学艺术特征。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新高考命题遵循的思路和导向,设题形式更多地指向文本言语形式和文学特征,新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备考策略
(一)梳理必备知识,科学勾画思维导图。
基础知识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能力形成的源头。文学类文本阅读必备知识涉及内容既多又杂,需要分门别类整合,让识记有章可循。而做思维导图是整合基础知识的有效方式。比如小说阅读,我们可以根据考点列出需要识记的知识总表,在总表下切分若干板块,每一个板块要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形成知识体系。这样方可达到巩固知识和查漏补缺的目的,进行针对性弥补训练。
(二)抓题型,整合方法,强化规律。
二轮复习,要以高考真题为样题,进一步熟悉各种不同文本的阅读要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针对常考题型及新题型,整合解题方法,提升精准解答不同题型的能力。通过对高考文学类文本的分析,寻找到命题考查能力的规律:阅读要考查的是筛选概括能力、层次分析能力、阐释解说能力、品味鉴赏能力、感受评价能力。据此得出考场快速读文的方法“千般文章一样读”,即考场上,不同的阅读个体面对不同的文学类文本,都可以用同一种阅读方法去快速读文。考场快速阅读的路径即体验式阅读与问题式阅读相结合。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强化情境意识、问题意识,;定向阅读,对问题指向的内容具体分析。
(三)圈画重点作批注,审清题干是关键。
在考场上,阅读文本的时间是有限的。快速读文必须学会圈画重点作批注。圈画重点词句,可以理清文本脉络、情节变化、人物心理过程等等,进而把握文本内容主旨。“圈画”是阅读痕迹,“旁批”是思考呈现。圈画在阅读中起到提示作用,在答题中起方向查找作用。而旁批则是让提示与方向更加具体。在小说复习时,我按照自己读小说的经验(不一定很全面),引导学生从6种细处进行批注。这6处分别为:①标题处,②背景处,③人物活动(外在与内心),④层次分明处,⑤开头结尾处,⑥对话描写处。
例如2022年深圳一模外国小说《花园茶会》,标题中“花园”给人视觉上美丽漂亮的感觉,精神上愉悦快乐的享受;“茶会”说明热闹喜庆,气氛欢快,心情舒畅。关于作者,进行一些资料补充,加深了解。对文本中的人物言行描写的语句仔细体味,如“糕点店伙计兴致勃勃地说。”批注“事不关己、习以为常、麻木不仁”;“钢琴的声音猛地响得激动人心……她的脸上却绽开了一个光彩焕发的微笑。”批注“冷漠无情”。还有结尾姐弟俩的对话等等。如此才能把小说读深读厚。这样的读法,不仅仅对考试,对以后的阅读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审清题干是准确把握答题方向的关键性一步,如果题干审错,最终会答非所问,南辕北辙。如:
①2022届八省八校第一次联考第8题,请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方面的艺术特色。②2022届八省八校第二次联考第9题,本小说情节运行张弛有度,请以⑽-⒀段的内容为例,简要说明并分析其效果。③2022年广州一模第9题,本小说脱胎于清代文人笔记,该笔记以王石谷与恽南田相约同去寻找“《秋山》真本”为结尾,确定王府的画是假的。而本小说关于《秋山图》故事的结尾具有“不确定性”,这样的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④2022年广东一模第9题,主角是囚房里的革命者,小说却花费大量笔墨写麻雀和狱卒,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细究这些考题,不仅考查的方向不一样,而且考查的点上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审清题干的意图、考查的方向,不可盲目答题。
高考语文60天提分策略(3):
巧梳理明情境,提升关键能力
——文言文阅读策略
文言文阅读是高三复习备考中的难“啃”的“硬骨头”,吃力不讨好——这几乎是所有一线教师的共同心声。文言文阅读的复习耗时较长,学生投入的精力也很多,可是在历年高考中的得分情况并不是很理想。表面看是因为文言文阅读的文本材料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不易理解,实际上是因为考生缺乏文言文阅读能力。那么,在最后阶段文言文阅读复习中,应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规避常规备考“雷区”实现增分?
一、试题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强调:“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外,教育部中心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阐释了高考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正确标点古代诗文,并能将古代诗文准确地翻译诚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综观近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特别是2021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在命制中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凸显了对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四翼”的考查要求。我们以新高考全国卷文言文类阅读命题为参照,来梳理高考对文言文类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
题序 题目 题点 高考评价体系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文言断句 准确理解文意,正确标点文言文。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 积累并识记古代官制、特定称谓、天文地理、民俗风尚等古代文化知识。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将文言文准确地翻译诚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
14 文言文简答题,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 理解概括文言文句意,把握写作目的,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 准确理解文意,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上可见:从题型上看,命题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方式,以文言断句题、古代文化知识题、内容概括分析题和翻译题形式,区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水平。从学科素养上看,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等三个方面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以提升考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言文的考查,符合新课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以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的要求。
2021年高考语文四套全国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全国甲卷和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文本均为纪事本末体,其中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和全国乙卷的文言文阅读文本均出自《通鉴纪事本末》,全国甲卷的出自《宋史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史书的体例之一,创始人为南宋袁枢。其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将重要史实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顺序编写。纪事本末体史书检索更加方便,弥补了编年体史书与纪传体史书的不足。纪事本末体文言文与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相比,虽然文体不同,但都有对事件的详述,这种不同不会带来陌生感和突兀感,文本依然保持浅显易懂的特点,符合高考命制浅易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要求。从试题来看,2021年这四套试卷的文言文阅读命题格局与以往相比没有大的变化。全国甲卷和全国乙卷依然保持三道客观题、一道翻译题的题量;新课标卷较全国卷多设置了一道3分的简答题。
二、备考误区
1.基础知识常态化
关于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应该已经熟知了。如果延续一轮复习的方法,必然不能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反而会让其产生反感心理,无法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当然,必要时还是需要强化的,例如某些学生容易忘记、容易忽视或是不易理解的知识,在重复出现时,教师有必要加以强调,以强化、巩固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
2.文化知识烦琐化
很多老师想方设法地搜集古代文化知识,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不放过,力求面面俱到,深怕遗漏了什么。如此繁琐而又庞杂的复习资料让学生苦恼不堪又无所适从,甚至“厌倦”。其实,对于传统文化知识,高考试卷绝不像某些模拟试卷那样,设题过繁,考查过偏。
3.训练过程简单化
与一轮复习资料相比,二轮复习资料中的各种训练题明显增多,而文言文阅读的训练题量就更多了。也许是没有时间或是不愿意花时间去研习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些教师会放任学生自己做题,自己订正答案。笔者以为这种方式是不大可取的,首先学生未必能够认真去做;其次没有特定的氛围,学生也未必能进入题目中的“情境”,效果定然不佳;再次,虽然学生可能会依据答案进行订正,但他们未必能真正分析错误的原因,不能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也就难以将知识内化为阅读能力。
三、备考策略
(一)构建高效文言文讲评课堂
文言文复习备考需要创设情境,注重“问题驱动”,构建高质课堂。如何建构文言文讲评教学课堂,决定着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深度。借用《有效学习设计:问题化、图式化、信息化》中提出的“理解”的六个问题维度观,可以从“关键词语”与“文本知识”观察视角作图例呈现如下:
维度 关键词语 文本知识
浅释性问题 “选文的对象是谁?”“写了什么?” 文体特征、文本内容
领悟性问题 “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行文思路、写作意图、表达方式
赏析性问题 “赏析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关键语句、谋篇布局、艺术手法
洞察性问题 “我同意(不同意)作者的观 点+理由。” 审视主题、提出见解
移情性问题 “如果我是传主(或其他人物),我将……” 换位思考
自省性问题 “我的启示(认识、感想)……” 反思领悟
以广州一模文言文阅读为例,问题导读如下表:
维度 关键词语 文本知识
浅释性问题 魏博归朝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第三十四卷,由南宋史学家袁枢编,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领悟性问题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重要史实,以事件为中心,按照《通鉴》原来的年次,分类编辑,抄上原文,把司马光的史论也抄上,每事标以醒目的题目,而袁氏本人没有发表意见,也没有加上一句话。 全书共四十二卷,其内容以事为纲,将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记载的一千三百多年间重大史事归纳为二百三十九个事目,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每一事详书始末。
赏析性问题 两河藩镇中成德、兖郓的使者为什么会“相顾失色”? 依据原文“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上从之,以兴为魏博节度使”可知,田怀归顺朝廷后,受到了丰厚的封赏,被封为“魏博节度使”,他们认为再抵抗也无用。
洞察性问题 “我同意(不同意)作者的观点+理由。” 审视主题、提出见解
移情性问题 “如果我是魏博节度使,我将……” 换位思考
自省性问题 “我的启示(认识、感想)……” 反思领悟
教师在讲评此文言文时,引导学生了解文体知识,《通鉴纪事本末》是以事件(政治、军事)为中心的,只要学生找准中心事件,就能整体理解文本,为解题奠定基础,因体而教,引导学生读懂文言文,是备考的关键。
(二)规避“雷”区,常规指导不放松
文言文阅读的知识多而杂,需要教师进行梳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教师也应当指导学生自己进行梳理———如果学生建立了自己的知识框架图,就更容易将文言文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同时,针对各种题型的训练,常规指导也不能放松。
1.断句题
文言文断句题除了要通过大量阅读培养较强的语感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理解文本大意是断句的前提,断句时要从句子结构、句式、语气等方面着手分析,同时也要注意句子开头的发语词、结尾的语气词、时间词、年号或干支纪时、“言”“曰”等。因此,断句题答题时要综合运用文言能力进行分析判断。高考文言文断句题的答题原则是:当断则断,非断不断。掌握了这个原则,在答题的时候,综合考虑,采用直选和排除相结合的方法,再结合选项进行判断。例如2022年广州一模第10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B.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C.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D.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句子有明显的标志词,如“言”,人名“魏博”,名词“左右”,发语词“请”等,依据语法结构,“过”的宾语是“所望”,应在“望”字后边停顿,排除BD;“赐之”是动宾结构,结构完整;“以为”的主语是“左右”,应在“左右”的前边断开,排除D。故选C。
2.古代文化知识题
高考中,这类试题不会太偏太难,考查的一般是常见的内容,但也有一定难度,会对知识进行细化或者深化,否则就会影响区分度。答题时,要综合检索、辨析,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还要结合语境,在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意进行判断。综观2021年高考真题、广州一模和广东一模所考查的古代文化知识,试题的考查范围非常广。详见下表:
试卷 考查内容 归类
2021年新课标Ⅰ卷 甲子、宗室、海内、庶务 历法、宗法、地理、官制
2021年新课标Ⅱ卷 京口、遗民、部曲、传檄 地理、称谓、军事、公文
2022年广州一模 留后、版籍、专地、道 官制、户籍、军事、地理
2022年广东一模 策论、判、楹、实学 公文、官制、计量、学说
例如2022年广州一模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后,官名,始于唐代宗年间,文中是魏博节度使缺位时代理的称谓。
B.版籍,指户口册或领土、疆域,“申版籍”指向朝廷索要人口和土地。
C.专地,擅自处置领地,唐至德年后节度使专地以抗上令,始有藩镇之祸。
D.道,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曾分天下为十五道,唐末演变为节度辖区。
此题中的B选项可以根据原文上下文语境分析得出,“‘申版籍’指向朝廷索要人口和土地”错误,“申版籍”在文中指向朝廷申报军民户籍。做古代文化知识题时,要认真分析每一个选项,要特别关注每个选项中的关键词,一般来说,每个选项中的设题陷阱大概有两到三个,要运用所学知识细心辨析。
在讲评课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巧记,举一反三,如D选项的“道”,就可以这样联系并设问: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省、道、路、府、州究竟如何区分?省一模11题B选项的“判”,可以这样设问:北宋官职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字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识记方式更为轻松灵活而有效。甚至可以将学校领导、班级干部与古代各种官职进行比较,以强化识记。
3.文意理解题
文意理解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梳理和概括能力。分析近几年的文意理解题,命题人往往将错误设置在某个细节上。针对试题注重细节的特点,考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就要特别关注细节,在选项中发现疑问后要认真比对原文,做出准确的判断。文意理解题常见的错误类型有扩大范围、张冠李戴、时空错位、无中生有等。答题时,要抓住每个选项中的关键信息,根据文意进行辨析,一一排除,直至找到错误所在。分析时,思维要聚焦到某个词语上,判断它的正误。例如2022年广东省一模考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仁宗与众位大臣讨论办学时,范仲淹与宋祁等人的意见不一致,范仲淹多次强调兴办学校,而宋祁等则认为教育的关键不在办学校。
B.宋仁宗听从大臣们的建议,下诏大力兴办州县等地方学校,改革科举制度,务求使学者充分展示才能,让读经的人不再只是死记硬背。
C.胡瑗在湖州教授学生,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师生之礼仪,即使在盛夏酷暑,也一定穿着整齐坐于堂上;宋仁宗以湖州办学为全国范例。
D.胡瑗上书宋仁宗建议兴武学,他撰写了一卷《武学规矩》进献给宋仁宗,又提出请梅尧臣等人来讲习《孙子》《论语》,教授制胜御敌之术。
这道题目中,A项的关键信息有“意见不一致”“范仲淹”“而”“宋祁”“关键不在办学校”等。B项的关键信息有“听从建议”“大力”“务求”“不再只是”等。C项的关键信息有“胡瑗”“盛夏酷暑”“以湖州办学为全国范例”等。D项的关键信息有“建议兴武学”“梅尧臣等人”等。要认真分析这些信息是否准确。如果考生的阅读能力较强,对文章信息的把握较好,那么通过分析判断,很容易发现A项中的宋祁认为,“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错误,他的意见与范仲淹是一致的。
4.翻译题
文言翻译要遵循“字字落实、文从意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翻译时要综合运用添字、转换、保留、补充、调换语序等方法,对句子进行准确翻译。还要注意采分点,一般每个关键词翻译正确均可得1分。下面,笔者以表格的形式对翻译方法和过程进行说明,以2022年广州一模第13题为例。
原句 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
翻译方法、步骤 第一步:划出要保留的词语 人名、地名等:田兴、土地
第二步:踩得分点,按照翻译方法落实 添字:今,如今;奉,奉上;命:命令;推心:推心置腹;抚纳:安抚招纳
转换(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其,他;乘:趁着;际,机会
补充(省略句):结以大恩:用大恩大德结交他(补上宾语“他”)
调换语序(倒装句式)结以大恩:用大恩大德结交他(介宾结构后置)
第三步:整理答案、再推敲,再联想,最后表达
翻译 如今田兴奉上他的土地和军队,坐等朝廷下达命令;趁着这个机会推心置腹的安抚招纳,用大恩大德结交他。
本题题得分点有:“乘”,趁着;“抚纳”,安抚招纳;“结以大恩”,介词结构后置句,用大恩大德结交他。翻译时特别要注意句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词类活用情况比较复杂,要认真分析,准确翻译。如果有被动句式,翻译时一定要加上“被”或“受”等表示被动的词语。如果是判断句式,翻译时一定要加上“是”。最后,还要注意句子是否通顺,也就是说至少要做到“信”和“达”,保证译出来的句子尽可能接近原意、表达准确、通顺流畅。既不要随意添加内容,也不要漏掉重要信息。教师讲评的时候注意延伸和关联教材,注重思维,抓“量”更抓“质”。
5.简答题
首先要精准审题,明确考查类型及目的。如新高考Ⅰ卷第14题: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分析命题人的考查意图,我们不难发现,第一问考查考生对句意的理解概括,第二问考查考生对写作目的的把握。再如新高考Ⅱ卷第14题: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很明显,这道题考查考生对具体原因的探究,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分析筛选概括能力的题型。
第二是准确定位,确定答题区域,大体梳理归纳文本内容。上述新高考Ⅰ卷中题干明确指出所分析的话语位置在文末,此处暗示考生要从上文中梳理、筛选、归纳答案;Ⅱ卷中“边境之间,稍得休息”需要考生在通读原文时关注关键词“边境”,其位于“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与“四年秋七月”之间,这就暗示考生要从“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的上文去寻找答案。
第三是关联语境,找准作答方向。即是先要根据语境对原文信息进行筛选,然后再分析概括。新高考Ⅰ卷中,文章最后一段“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根据“君明臣直”可以知道强调君主贤明的重要性,君主贤明,大臣才能正直。文章紧接着列举了裴矩的事情,指出裴矩在隋朝虽是佞臣但却忠于唐朝,并不是他的本性有变化,是因为君主。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此事例直接佐证了古人的观点“君明臣直”。所以司马光说,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这一句中“君者表也”意思是君主是表率,对于“景”的理解是重点,“景”理解错了,会影响整个句子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可知本段是想阐释君主对大臣的作用,通过后文的“景随”以及我们在《过秦论》中学过的“赢粮而景从”,可知“景”通“影”。因此本句的句意则迎刃而解,意即“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第四是转换语言,规范作答。考生在作答时如果仅仅复述原文的语句是难以获得满分的,必须根据找到的原文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恰当转换。新高考Ⅰ卷中“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问的是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如果直接翻译为“君主是表率,臣下是影子”,则是答非所问。答出此句的道理则需要考生将对本句和前文“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的理解相结合,此句司马迁是想表达君主起表率作用的重要性。据此,可以将答案组织为:君主是表率,臣下就像是君主的影子,臣子会根据君主的好恶而行动。因此新高考Ⅰ卷的参考答案如下:
1.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2.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由此看来,文言文阅读中的简答题需要考生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然后在文中快速定位,根据语境筛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然后用自己恰当的语言进行作答。
(三)其他
1.“文”“言”并重,“读”“比”双管齐下。
诵读是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文言文阅读更离不了反复诵读。当然,诵读不能是盲目的,必须有目的、有要求,例如让学生在诵读中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句中的词义与用法,再如要求读出语气语调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语感。灵活运用比对的方法,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如采取反复诵读和比对语句句意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断句能力。
2.编写“文化”故事
为了激活古代文化知识因子,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可以让学生将一些相关文化知识编成小故事,或者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自己设置问题以问答等形式识记此方面的知识。编写故事的方式或许更能激发学生复习古代文化知识的热情,而且效果会更好。如关于科举考试,稍加整理,学生编写的故事如下:
××同学自幼聪颖,顺利通过院试,成为一名秀才;他在秋闱的乡试中考中了举人,因为考了个第一,被称为解元;接着他在春闱的会试中又以第一名考中贡士,被称为会元;大家都认为他必能连中三元,果不其然,在殿试中,他以三甲中一甲第一名的成绩,中了状元;他的同学甲和乙也不错,分别考中了榜眼和探花,他们三人同称“三鼎甲”,一同被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被赐同进士出身。如此一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知识既有兴趣,也不易忘记。
3.饰演情境故事
新课标明确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从某种角度来看,高考题必然是由一个个“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组成的,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如果在紧张的二轮复习中让学生演绎文本故事的话,或许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一般说来,为了演好故事,学生大多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文本的研读行列之中。即使个别词句不易理解,学生也可以借助形象思维猜出其大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容易进入文本所蕴含的情境之中,也就能准确地理解文本并完成相关的任务了。当然,这种方法只可偶尔为之。但就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角度而言,即使是高三二轮复习课,教学方法也不能僵化,需要灵活多样。
总之,在文言文阅读的二轮复习备考中,教师理当注重方法指导、训练效果以及课堂氛围的营造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他们的关键能力,以切实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高考语文60天提分策略(4):
读懂诗歌,精准答题
——诗歌鉴赏策略
对很多考生来说,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特别是主观题)是比较难驾驭的题目。如果考试时间不够,诗歌主观题往往被有些同学放弃,原因在于读不懂诗。也有不少同学答题时“随意乱答”,难以把答案相对精准地表达出来,“踩”不到得分点。距高考越来越近,在剩下的60天里,如何高效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争取宝贵的分数。笔者就“古代诗歌阅读”板块的考核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必备知识提示】
一、“立德树人”的导向明显。考试选取的诗歌主题正面,情感积极向上。如2022年广东省一模的杜甫《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即便这是一首离别诗,也包含作者对友人的祝福,送别的伤感中带有对光明前途的期望;2022年广州一模的苏辙《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三),诗歌体现了诗人奉命北上,为朝廷效力的担当和成功出使的信心。
二、题型稳定。诗歌鉴赏的选材以唐诗宋词为主。主要考查诗歌任务形象、语言特色、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知识点。命题设置既注重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设问时往往限定范围,要求学生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回答。出于公平性的考虑,无论是名家还是非名家的作品,所选的作品一般是绝大多数考生所不熟悉的。对标2021年高考真题,考题由一道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组成,分值为9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综合能力。在阅读鉴赏诗歌时,从诗词的标题和字词句入手,联系生活,发挥联想与想象,理解诗歌主要内容,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维度。要在理解诗词内容基础上,再分析作者感情或观点,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和“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维度。从用词、句式、语气等方面品味诗中语言特点、风格,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维度。
【关键能力标准】
1.完善知识体系:学习熟悉古代诗歌的基础知识、基本鉴赏方法等。
2.思维力:从字词句入手,分析判断所有信息,理解诗歌内容。
3.审题力:审清题干信息,读懂考查要求,明确考查的知识点。
4.概括力:筛选与整合信息,规范精准地表达。
5.想象力:要了解诗歌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要发挥想象。
6.审美力:丰富个人情感体验,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复习策略】
一、掌握鉴赏方法,读懂悟透诗意。
学生在做古代诗歌阅读题时存在以下问题:无法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无法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语言表达能力弱,不能切中要害。理解诗歌内容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准确把握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的灵魂,读懂诗歌是诗歌鉴赏题得高分的关键。
考生要熟悉掌握鉴赏诗歌一般方法——“七步法”:
一看标题辨题材,鉴赏诗歌时往往可以根据标题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
二看作者明风格,诗歌鉴赏讲究“知人论世”,即鉴赏诗歌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所处环境;
三看注解知背景,注释是对诗歌写作的说明或提示,它往往隐含着写作的动因、背景,诗人的生平、风格、思想、 抱负、经历等重要信息;
四看意象感形象,古典诗歌的一些意象已经有了较为固定寓意,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典型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主旨和诗人情感的脉搏;
五看字词思效果,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主旨。读诗应一个个字地品读,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六赏情感定基调,整体把握,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抓景、事、情,揣摩诗歌感情;
七析手法抓技巧。要识别掌握诗词的艺术手法,如比喻、借代、衬托、用典等,揣摩作者的用意。
二、聚焦题目,有效作答
(一)提高选择题的准确性
从近年来的命题看,通常设题重点是放在诗歌内容理解上,即对诗中重点句子、关键词语的理解。命题者往往采用曲解原意、无中生有、弄错对象、过度解读、情感理解偏差等方式,在选项中巧妙地设置若干陷阱,把错误点放在细微处,以此来干扰考生。所以考生在做题时要擦亮双眼,避免陷入命题设置的误区。以2022年广东省一模第15题为例: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意境宏阔,以深秋的巫峡、浩瀚江水为背景,为李秘书乘着官船的到来蓄势。
B.颔联,“倒听”“背指”构建出上下两层、前后两际的立体空间,行舟画面如在眼前。
C.颈联的“趋”字,写出李秘书上任的急切,“恐”字则表达对误了约期会受罚的担心。
D.尾联,诗人以星宿作比,形象地表达出了李秘书进京为官,获得重用,仕途的光明。
A选项从内容角度设题,B选项从语言角度设题,C选项从形象和语言角度设题,D选项从表达技巧角度设题。四个选项分别对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C选项对应诗句“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李秘书急着要到相府上任,今天一早就发出,怕耽误相府约定的佳期,又恐被相府催促。诗句里读不出“受罚的”意思,因此选项是错误项。
考生要依据选项的内容快速定位对应的诗句。精读选项,细心推敲措字词,联系语境具体分析,确保准确理解。做客观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解诗歌的过程。题目答对了,诗歌也就基本上读懂了,更有助于下一道主观题的解答。
(二)挖掘主观题题干中隐藏的知识点,有效组织作答。
主观题考查深层次的理解,特别是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分析。考生在做题时,首先要认真把题干要求读上两三遍,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思考题干的要求涉及诗歌文本的哪些内容,题目着重考查哪些知识点。在解读作品时,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浮于表面、主观臆断、脱离语境任意阐发、模式化理解等做法,都会使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理解出现偏差。最后在拟写答案时,力求规范准确。学生在平时训练时要巩固“答题三步骤”:第一步概说;第二步分析(内容、手法);第三步揭示(效果、内涵、主旨)。
如2022年广州一模苏辙的《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三)第16题:诗人奉命北上,尾联却写“南来”“人日”之约,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对题干进行抽丝剥茧的剖析。题干已经透露一个重要信息点,这是一个约定。那“饮酒”“河桥柳黄”就是想象出来。所以答题的思路是作者使用想象的手法(概说),想象明年人日,河桥边的柳条泛黄时,使君约我从契丹回来重聚畅饮的情景(分析),表达出诗人对成功出使的信心,也是对友人关心的回应(揭示主旨)。
如2022年深圳一模黄庭坚的《从陈季张求竹竿引水入厨》第16题:诗人“求竹竿”时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学生在做这题时,要聚焦题干里的重要信息——“友人心理”和“说服”。可将题意转化为以下两个问题:诗人向邻居索求竹竿,那么要考虑到友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诗人又要采取什么说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就是要从诗句里获取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于是用首联的“仗”唤起友人的助人之乐;用颔联想象引水成功后享春酒、听水声的情景来激起友人的兴趣;用颈联“未减君家风月清”,表明砍竹于美景无损,打消友人的顾虑;尾联把砍竹写得很高雅别致,也是为了博得友人的好感。在认真解读题干的信息后,学生要根据具体要求,锁定对应诗句,运用各种方法读懂诗歌,再组织作答。答题时应简明扼要,分条写出每一个要点,让评卷老师一目了然。碰到难题也不要一字不写,按自己的理解尽量回答,如果答案能够体现关键词,也会得到一些相应的分数。在剩下的60天里,学生一定要强化审题、思考、规范作答的意识。
三、60天高效提分策略
(一)牢记必备知识,夯实基础
1.加强基础知识的识记、积累,如古代诗歌的题材类别、常见意象、意境、语言风格等。
2.掌握常见的艺术手法,如表达方式、修辞方法、抒情手法、描写技巧、结构等。
3.区分容易混淆的艺术手法,如比喻与比拟、借喻和借代、正衬与反衬、白描和工笔、动与静、虚与实、正面与侧面、扬和抑、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等。
4.弄清各类题型的提问及答题模式,如人物形象类、景物形象类、事物形象类、炼字炼句类、语言风格类、表现手法类等。
(二)重温高考真题,探究命题角度
学生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储备了一定的诗歌基础知识,并不代表他们就能够真正解答考题中的相关问题。学生不知道如何巧妙地从试题本身去“回溯”和挖掘其中隐藏的知识点,从而有效组织相应的答案。因此,在分析讲解题目时,老师着重引导他们从试题表层的设问去“回溯”深层考点, 明确考什么,去剖析题干中的隐藏信息,找到解题的关键。如2017年全国2卷的苏轼《送子由使契丹》第15题: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情?请加以分析。在重温真题时,老师应该积极指导学生挖掘相应的知识点,启发学生由首联的“沾巾”联想到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所以这里是化用王勃的诗句,“那因远适更沾巾”表明虽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但“哪里会”因为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情。这和苏轼在很多作品中流露出乐观豁达的胸襟是一致的。而且这首诗和2022年广州一模苏辙的《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是写于同一事件背景下,了解其创作背景,可以更好理解相关诗歌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强化练习,巩固提高
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要有针对性地对诗歌阅读鉴赏进行强化训练,把学过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有效迁移,从而准确分析,从容作答。以贾岛的《寄韩潮州愈》为例: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②头。
隔岭篇章③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④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⑤。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进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句。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前人评论此诗,认为尾联是照应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请结合本诗尾联,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教师在讲解这一题时,要向学生强调从题干中获取重要信息,尾联是对韩愈诗句的回应,而韩愈的相关诗句以及创作背景,在注释里面有很清楚的体现。所以学生在回答时,要先对韩愈的“好收吾骨瘴江边”和贾岛的“一夕瘴烟风卷尽”结合起来分析,并推测出“月明初上浪西楼”其实和颈联“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都是诗人的想象,贾岛想象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光,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意味着友人韩愈无辜遭贬的冤屈,将大白于天下,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美好祝福。
备考诗歌鉴赏,要回归阅读能力本位,以精读精练来备战诗歌。重视解题的回顾反思,加强知识迁移能力提升。在60天里不再单纯强调“多做”,而是要注重“多思考”,真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回归课本,盘活“内存”
在备考过程中,老师不妨强调学生关注教材选文,让他们认识到背诵篇目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二轮复习备考阶段,更应该像其他学科一样返璞归真,要回归教材课文,真正树立起教材意识,培养对古诗词的语感。高考背诵篇目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同学们不仅要做到能背会写,还要全面理解诗歌,既要总体把握诗歌情感,还要具体掌握其艺术手法、艺术特色等,进而培养向课外迁移的能力,在阅读课外诗歌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经典的古诗词积累多了,就能为诗歌阅读鉴打下良好基础。如2021年新高考1卷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在做这篇古诗阅读鉴赏时,自然会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将两首诗中的主人公联系起来,会更容易理解杨巨源对白居易的劝诫。
最后,简单提及一下理解性默写的提分策略:
能不能默写出来并且理解到位、默写正确,前提还是识记背诵。在把必背篇目“背熟能默”之后,再重点注意考查内容和考查形式,加强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便能在考试时胸有成竹、如虎添翼。同学们可采取以下做法:
先理解,后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多角度、全方位解读诗文内涵
注意诗文的文化内涵及与现代生活情景的联系,善于举一反三,加以联想,学以致用。
3.重点识记写景突出哲理性强、感情深挚的关键句,在复习时要注意把这些句子圈点出来。
4.强化识记、反复书写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等。
5.仔细审题,不要着急作答,避免一看到熟悉的内容就草率作答;而应把题干读明白,明确问题的指向,然后再作答。
6.多练习,熟能生巧。
高考语文60天提分策略(5):
“进击”语言运用
语用表达题是指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把握,根据具体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而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综合2021年全国1卷及2022年深一模、 广一模、 省一模、 汕一模、 惠一模等语用题,本人感觉本题型“覆盖范围大、题目类型活、得分差距大”, 而这20分又是考生全卷分数的重要补给,尤其是后层生最紧要的抢分板块(作文除外),当引起重视。
【必备知识提示】
“语言文字运用”全部采用“随文设题”的情境化材料。试题依托两则语料,将成语、修辞、病句修改、句式变换、语言风格等内容,融入相应的语境中,进行更加全面、灵活的综合考查。考生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对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词法、句法、段法、篇法、语法、修辞法)
2.对标2021年高考真题,按照新高考全国1卷选文∶两个文段,题型∶2客+1主,1客+1主。
3.对标2021新高考Ⅰ卷21题,考查语篇衔接,新高考Ⅱ卷第22题考查长短句变换。
4.考点覆盖面广:(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2)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4)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5)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5. 语言运用的5个小题,题型变化都不太大:成语辨析、语病辨析、补写句子、压缩语段、标点的破折号等。值得关注的是,近三年来,2020年全国1卷首次出现了标点符号的考查。那么,在后60天的复习备考中,要注意语言基础题型的多样性、综合性、实践性。
6. 明确“分值高的是重点,经常考的是重点,今年可能考的是重点”。高频考点:词语辨析(5年考14次)、语病( 5年考14次)、语句补写( 5年考11次)、语句复位( 5年考8次)、图文转换(近3年没有出现,但2012、2014、2016年均考)。
【关键能力标准】
1.完善知识体系:熟知高频考点“成语、单句、复句(类型)、长短句、整散句、判断句、 肯定句、 否定句、反问句、各类修辞概念与作用、病句各种病因、常见标点的作用、各类语言风格”等。
2.思维力(推断力):语法和句法知识过关,明辨单个句子语法逻辑和句群间的语义逻辑,抓住材料的主要内容。
3.审题力:鉴于命题有明晰的反套路倾向,题目的题干和对应材料呈现的明暗信息较多,考生需要反复揣摩解题方向。
4.概括力:筛选与整合,规范表述与精准表达。
【复习策略】
1.坚持重难点题型备考为主,大胆预测冷僻点,以典型、精要的试题推进。语用题的考查灵活多样,考点几乎每年都在调整。对试题“新宠”以冲刺巩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通感等常见修辞,同时对“压缩题型” 保温。
2.“咬文嚼字”式读题:读限制语,读范围角度,读明暗指令,从而读出命题意图。一线老师应该舍得下功夫去手把手指导学生“读题”——对题干进行抽丝剥茧的剖析,着重引导他们去剖析题干中的隐藏信息,最终“回溯”并挖掘相应的知识点,真正拿到破解语言表达题的密钥。
以下面2道模拟题为例:
(深一模20题)将“明代园林绘画具有一种特殊风格,这种风格既非复古,亦非西化。它由两画法融合而成:一是宋画的传统,一是西方的再现技法。”重组为一个单句,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考生读题:材料的后句是前句的条件;“单句”概念;应当把后句的条件整合成定语。
(参考示例一:明代园林绘画在融合宋画的写实传统和西方的再现技法的基础上,形成既非复古、亦非西化的特殊风格。示例二:明代园林绘画既非复古、亦非西化的特殊风格由宋画的写实传统和西方的再现技法融合而成。)
(省一模20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请从“增文势”“广文义”两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考生读题:排比的构成;“增文势” “广文义”的概念;必须结合“文中排比句子”来阐释。
(参考示例:“增文势”指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 ,运用了" 一…… 的 ……"的句式 ,整齐而有节奏 ,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朗朗上口。“广文义”指由乡村至古亭客厅 ,再到宜人 的心境 ,从具体景观到抽象的精神感受 ,句子逐层推进 ,文义渐广,更全面而有层次 地表现出美丽乡村的怡人之景 。)
3. 强化思维训练。
以情境语段为载体的命题理念,使对思维的考查反常规、更多样、更复杂。老师耐心指导学生高度重视逻辑推断,充分利用题目中所有的条件,准确提取关键要素,明确分析对象,辨析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固定的“补写题”自2019年以来,对所补写语句的字数要求较严格,凸显对逻辑思维有更高要求。需要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是根据文段内容进行的推导、二者是必须一致且相呼应。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上下勾联,回应对照”的情境分析,更需要注意文段内部逻辑链条的推递关系。
广一模22题:腐殖质是土壤的调色师。腐殖质是由动植物残体演变而成,一般粘附在土粒的表面,它的多少会影响土壤颜色深浅。黑色的土壤一般是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因为腐殖质呈黑色和棕色;腐殖质含量较少时,土壤则呈现灰色或灰白色。从灰到黑,土壤颜色①。
矿物质也会影响土壤的颜色。比如,氧化铁就是善变的调色高手。当它在土壤中的含量高时,土壤会呈现偏红色或棕红色。同时,② 。在低洼潮湿的环境中,氧化铁极易转变为水化氧化铁,这种地方的土壤常显黄色;当通风不良、氧气缺乏时,土壤中的氧化铁又变成了氧化亚铁,土壤呈现出灰蓝色。
此外,土壤颜色还会随深度增加而变浅。其在土壤上部累积较多,所以土壤颜色较深,越往下有机质含量往往急剧下降,因此土壤颜色较浅。 ③ 比如黄土高原一些植被覆盖不佳的黄土剖面,上下就都是很均一的黄色。
(参考示例:①随腐殖质量升高呈梯度变化②它也是一种善变的物质③并非所有颜色都随深度变化)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即“上下勾联,回应对照”的严谨思维。第一处,根据“黑色的土壤一般是腐殖质含量较高的”“腐殖质含量较少时,土壤则呈现灰色或灰白色”可知,腐殖质量越高,土壤颜色越深。所以“从灰到黑,土壤颜色随腐殖质量升高呈梯度变化”。第二处,“同时”表明此句和上句“氧化铁就是善变的调色高手”是并列关系,氧化铁是一种矿物质,根据“在低洼潮湿的环境中,氧化铁极易转变为水化氧化铁”“当通风不良、氧气缺乏时,土壤中的氧化铁又变成了氧化亚铁”推知,它也是一种善变的物质。第三处,上句说“土壤颜色较深,越往下有机质含量往往急剧下降,因此土壤颜色较浅”,后文又说一些黄土剖面“都是很均一的黄色”,可知,上句所说并非绝对的情况,可以表述为:并非所有颜色都随深度变化。
当然其他题型也是如此。如2021年全国卷考1卷第19 题,通过对第一个分句的分析,可知存在结构混乱、句式不整齐的语病,从而也导致第二个分句出现主语不明确的语病。第 20题,对偶的特征之一是句法类同,需要从句子、短语到词逐层两两比较分析。第22 题,既需要弄清句群之间的逻辑关系,也需要弄清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再以广一模20题为例: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选用下列材料中的词语,在文中括号①②处补写两句话,要求符合语境,前后衔接,句式整齐,逻辑严谨,语言通顺。(5分)
材料: 呐喊 低语 泄密 述说
浓淡之中 行楷之中 俯仰之间 篆隶之间
流畅雅正 飞扬灵动 神秘难认 繁复艰深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能力,其实就是逻辑分析力。结合“在顿挫转折的点捺之中向我手语”可知“顿挫转折”修饰“点捺之中”,那么第三组的词语需要修饰第二组的词语,篆书具有神秘难认的特点,“神秘难认”可以修饰“篆隶”,“流畅雅正”可以修饰“行楷”。再看第一组,既然是“神秘难认”,那么第一组的词语可以选“泄密”与之搭配。“流畅雅正”与“呐喊”“低语”搭配都不太恰当,用“诉说”合适。所以“泄密”“篆隶之间”“神秘难认”为一组,“述说”“行楷之中”“流畅雅正”为一组,最后结合“在顿拙转折的点捺之中向我手语”可以写成:①在那神秘难认的篆隶之间向我泄密;②在那流畅雅正的行楷之中向我诉说。
4.辩证应对变化。
虽然考点相对固定的,但随着命题理念的发展,考查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不断创新。2021 年全国新高考1卷的语用题部分,在总分、题量不变的前提下,客观题的数目、分值均有增加,因此在新一轮的备考中,需要重视客观题的训练,而9分的客观题是所有考生全卷的重要“口粮”。特别提醒:对必考题型“病句”的考查形式在不断创新,考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修改句子”,不仅要在语法层面改得对,还要在表达层面改得好。在最后冲刺备考中,老师应该精编病句新试题并有效指导。同时适当编写分值较大的,考查“判断句”“复句类型”“重组(改写)句式”知识等创新题型。
如:请分别用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两段材料的主要意思。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疫灾不仅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发生得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
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时,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社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示例:1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2疫灾的应对,既是政府的行为,又是民间的行为。)
考生需要知道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有“不但……而且……”“既……又…”“一边……一边……”等。第一段中第一句是文段的中心句,且包含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符合要求,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第二段关键词是“疫灾”,根据“政府蠲免租税……”“民间则捐钱捐粮”,可表的行为,又是民间的行为”。
5.加强堂上限时训练,规范答题要求。
后期备考训练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快速有效完成“审题明晰要求——思考形成答案——书写完成表达——自检校验指令”这一完整流程,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审题、思考、书写的规范意识,表达连贯、得体、准确,谋求训练的最佳时效比。同时教师细致批改与同桌互改互纠相结合,力争让学生做得更加明白,更有信心。
6. 答案分析,强化典型,直观实时。
教师应提升学生课堂的专注度,在试卷和练习讲解中,尽量投屏学生的不规范答案,实时点评以提高解题的时效性。同时投屏“参考答案”,实时分析答案的来龙去脉,切实给学生解题以思维指导。
我想,“定点打桩,桩桩得力”,扎扎实实地去推进与落实,即便只有60天,每个学生也都能求得分数新的增长点。
高考语文60天提分策略(6):
作文临考攻略
高考作文是高考所有学科中单题分值最高的一道题,占了语文试卷五分之二的分值,所以才有“得作文者得语文”的说法。作文是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考察,其所涉及的语文能力日积月累而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并不是说冲刺备考阶段就不需要进行作文的备考,这个阶段的复习备考可以关注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同时分析自己的作文应考现状,制定适合自己的冲刺提升策略,高分作文并非难以企及。现在笔者结合近年高考真题和2022年地方模拟题,谈谈高三作文备考的冲刺策略。
【命题趋势】
1.情境是高考作文的主流表现方式。《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强调学生要在综合情境中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作文正是在情境下考查学生综合能力最典型的题型之一。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在引导语部分出现明确的情境要求: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2021年新高考卷Ⅰ《体育之效》,虽然引导语中没有了明确的文体和对象的情境要求,但却有不少隐含的情境要求,“1917年”的时代背景和今天的对照,青年毛泽东在《新青年》的号召,提示我们思考这一论述的启示时,不应该离开时代的情境,青年的视角。
2.高考作文材料部分层次丰富。高考是服务选材的考试,高考作文在命题时就需要实现分层的功能,这也提醒我们不能过于扁平地看待高考作文材料。以2021新高考卷Ⅰ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则材料在毛泽东的论述部分,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这是强弱变化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层次是“生而强者……也会变而为强。”是客观的强弱变化。第三个层次是“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未可知也。”则是主观的自悲和自喜。三个层次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解读其丰富的层次往往也是考生谋篇布局的参考。
3.不排除漫画、诗歌等特殊形式的作文材料。高考命题者并未掩饰他们对漫画式作文的喜爱,2016年全国卷Ⅰ漫画作文《奖惩之后》、2019年全国卷Ⅲ漫画作文《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2021年新高考卷Ⅱ漫画作文《人》……无论是漫画还是诗歌,这些表现形式恰恰符合了高考作文材料“短小”而寓意丰富的要求。
【关键能力标准】
1.审题立意:切合的审题是一篇好文章的开端。审题能力本质上就是阅读能力,我们可以把高考作文的材料理解成一篇短小而意蕴丰富的文章,引导语则是针对这一文章的阅读题。精简短小使得它每一句表述都有价值,而丰富的信息也就隐含在字里行间。立意则是结合材料,对这一阅读题问题的回答。正确的审题立意其实只需要问什么答什么就可以了。高考命题者从来没打算在审题上为难我们,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单一扁平的话题式审题习惯和不符合逻辑的过度阐释型审题习惯,就能保证正确的立意方向。
2.结构: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议论文无疑是最吃香的,议论文的行文结构,本质上就是写作者思维过程的体现。在高考评卷场上,好作文的结构往往各有特点,因为只要是立意切合题意,文章逻辑性强,论证环环相扣,它的结构就一定不会差。所以在进行作文写作时,不能只关注结构是否工整,而应该关注结构是否能够展现思辨的过程。
3.表达:表达是最展现语文基本功的能力,虽然表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临考阶段,我们也可以强化自己的思辨性表达,有意识地增加关联词的使用,多用评价和推理,少用描述和叙事,可以让文章说理更加通畅。
4.卷面:作为纸笔考试,书写在高考场上一直很重要。而作文则是把书写要求直接明确写进评分标准里面的一道题。在冲刺备考阶段,彻底改变自己的书写并不现实,但可以尝试用自己力所能及地最工整的书写,最干净的卷面迎接高考。
【复习策略】
强化情境意识,并把情境任务落实到位。近年的高考作文往往采用“大”题材,“小”切入的模式,特别明确的情境要求相对少见,我们对作文情境的理解不能简单停留在对象、题材、话题范围上面。强化情境意识,意味着我们需要看到材料和引导语所传达的显性和隐性的情境要求;把情境任务落实到位,意味着我们需要将情境意识在写作中展现出来,让读者(阅卷老师)看到。下面以2022年广州一模作文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棋盘虽小,方寸之间,却蕴含无穷智慧。围棋,弈者持黑白二色圆形棋子在方形棋盘上对弈,棋子地位平等,双方以围地更多为目标,棋盘上往往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象棋,开局双方隔阵对垒,棋子分为不同角色,行棋时有各自的规则,棋手排兵布阵展开攻防。跳棋,棋盘为六角型,可多人共同参与,棋子功能相同,行棋时棋子可彼此借力,相互搭桥铺路,力求己方棋子率先全部到达终点。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材料部分并没有明显的情境要求,我们的主要着眼点在引导语部分。首先“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意味着是以“棋盘”的智慧指导现实的生活。“作为新时代青年”以代表着写作者的身份(考生正是新时代的青年),也代表着这也是写给所有新时代青年的号召。“新时代”意味着作文不止关注个体,也要关注大格局——国家复兴,国际形势。我们来欣赏一篇作文的开头段,看看他如何展示情境的:
棋盘虽小,却蕴含了相处智慧与发展之道,不论是围棋、象棋,还是跳棋,都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学棋更是在学时代发展之路,与人相处之道。(广州考生《小小棋盘蕴相处智慧,你中有我共谋发展》)
文章开篇从材料出发,指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从棋局中学习时代发展之路、与人相处之道。短短数行在第一时间将对作文情境的回应展现在改卷老师眼前。
结尾段他再次强调情境任务:
新时代青年,应立足潮头,时刻把握时代变化之势,以棋道感悟、体验人生,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遵循国际规则的精神发扬光大。共谋民族复兴。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如今这种“大”题材,“小”切入的命题模式,需要的我们考生完成的情境任务其实就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我”作为高中生/青年人/中国人,分析了问题,论证的过程,探讨了某个领域里面我们(高中生/青年人/中国人,或者更广泛的定义)该怎么做的问题。其中“背景”“我”“我们”都是情境任务的关键字眼,需要我们在文章开头结尾乃至文中去展现。
进行作文升格训练,优化自己的结构与表达。在最后的备考冲刺阶段,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也并不需要去进行大量的作文写作练习,但对于计划内的大考作文写作和周练作文写作,我们可以尝试进行升格训练,这是一种能够短期提升结构和表达的好办法。下面以2022年梅州一模作文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长沮、桀溺二人隐在乡下耕田。孔子叫子路去向他们问路,他们听说是孔子,就对子路说:“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意思是,于今世道到处都是一般糟,谁能改变它呢?孔子听到这话叹气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大意是,我们生而为人就应做人所应该做的事,如果世道不糟,我自然就用不着费力气去改变它。长沮、桀溺看天下无道,就退隐躬耕,是朝抵抗力小的路径走;孔子看天下无道,就牺牲一切拼命去改变它,是朝抵抗力大的路径走。其实我们涉身处世,常面临两条路径,一是抵抗力小的,一是抵抗力大的。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的写作,不少40-45分的作文都有类似的问题——替换关键概念、核心论点。
例如:天下风云出我辈,做时代的奋斗者,为养育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而奋斗……做新时代的新青年,更要做时代的奋斗青年,为这个时代的建设出一份力。(梅州考生《做时代的奋斗者》)
这篇文章作文有一定思路,主体从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写到新时代的我们,论证要朝抵抗力大的路径走,做时代的奋斗者。但核心明显是围绕“时代的奋斗者”,与“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还是有一些差别,这个作文就可以从“扣紧核心论点”的角度入手,通过一次升格练习,强化关键词意识。每一次的作文升格都可以针对一个方面的提升,从而优化自己的作文的结构和表达。
重温自己的偏题、离题作文,走出审题思维误区。高三备考冲刺阶段,应该要回顾自己以前的作文习作,筛选出曾经离题、偏题的作文,直面自己审题中的偏差,扭转自己的思维习惯。
话题式作文审题是考场上常见的作文审题思维误区。话题作文的写作限制比较小,考生可以围绕话题探索自己的论点,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展开论述结构。但新材料作文有着更明显层次要求。我们的作文与材料之间不能仅仅是文字上的关联,还应该是提问与回答,表现与实质,事实和启示之间的紧密关系。以下以2022年深圳一模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世界乒乓球运动因发展严重不均衡而险些被移出奥运大家庭。这也是一枝独秀的中国队面临的危机。2009年开始,中国主动为他国培养人才,比如,分享训练成果,吸引外籍选手参加乒超联赛,派教练和运动员赴海外执教、打球,等等。中外选手的对决从此变得更精彩了。但外国选手在一些国际大赛中战胜中国队,又引发了国人的担忧。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回应:“帮助对手进步,我们也会变得更强大。再说,国乒的底蕴和厚度是其他国家无法超越的。”中国乒乓球在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同时,也让自己始终站在世界之巅。
中国乒乓球的发展之道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论述中国乒乓球的发展之道的启示意义,应该要围绕着材料阐释中国兵乓球发展问题的几个层次,而不能任意发挥。例如:
纵令兵乓球一直作为我国的骄傲,面对国人因外国选手实力突飞猛进而产生的担忧,我想说:我们仍需怀抱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正因百花齐放世界才精彩纷呈。(深圳考生《小兵乓也有大胸怀》)
这一作文虽然看似是在谈中国乒乓球的发展之道,但偏离的材料本身的层次,是一种自定义式的理解,碎片化的理解。材料展示给我们是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层次,我们需要在这个框架内去探究,去议论,才能完成正确的审题立意 。
高考作文备考冲刺,并不是一个彻底改变自己的作文能力的过程,而是对标高考评价标准,更好展示自己原有作文能力的过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作文百变,思维为王。扣紧审题立意,结构,表达的核心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的作文自然手到擒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