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张家港市第一学期调研试卷
初三语文 (满分:13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别(shù)______ 恣(suī)______ 仙山 (qióng)______阁 分道扬biāo_____
2.下面两句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后改正。(4分)
A.我俯身倾听着,分辩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暇想。
B.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栽途的寒冬。
错别字
改 正
3.默写古诗文名句。(14分)
①晓战随金鼓, 。 (李白《塞下曲》)
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 ( 《凉州词》)
③欲将轻骑逐, 。 (卢纶《塞下曲》)
④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
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
⑥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关雎》)
⑦蒹葭凄凄, 。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
⑧绿杨烟外晓寒轻, 。 (宋祁《木兰花》)
⑨泪眼问花花不语, 。 (欧阳修《蝶恋花》)
⑩且壮士不死即已, , !(司马迁《陈涉世家》)
(1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陶渊明《桃花源记》)
(12)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 。
(鲁迅《故乡》)
4.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4分)
学习了“气象物候”专题后,某班开展了一次与此有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道参与,完成下列题目。
【活动一】请写出两句包含物候现象的古诗词名句(九年级语文课本物候专题中出现的除外,本题中出现的除外)。(2分)
(1) 。
(2) 。
【活动二】李刚同学对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物候的差异不能理解,请你给他解释一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阅读与理解(44分)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 )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陈涉世家》)
渔人甚异之
复立楚国之社稷(《陈涉世家》)
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6、根据原文在下面的横线上填空。(2分)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2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
8.“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3分)
9.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的意思古今没有发生变化的是那一项?(2分) ( )
A.芳草鲜美
B.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复立楚国之社稷(《陈涉世家》)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既然并不存在,作者为何还要写呢?(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1题。(4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1〕,亦不详其姓字〔2〕。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4〕;每有会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6〕,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7〕,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8〕,不蔽风日,短褐穿结〔9〕,箪瓢屡空〔10〕,晏如也〔11〕。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释】
〔1〕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何等样人。〔2〕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3〕号:古人除名、字之外,还有别号。〔4〕不求甚解: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精神,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5〕有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体会。〔6〕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7〕造:去、到。〔8〕环堵(dǔ赌):房屋四壁。堵,墙壁。〔9〕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10〕箪(dān丹):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áo嫖):舀水的葫芦。〔11〕晏如:安然自得。
1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好读书,不求甚解”。(2分)
翻译:
(2)本文是作者自抒志趣的文章,结合文章说说文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2分)
阅读《故乡》中的几段文宇,完成下列各题。(10分)
哲尔赛的旅行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l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2.有同学认为文中的“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一句太啰嗦了,对此你有何看法?(2分)
13.下边句中写到的分别是哪个人物(写出人名)?同样描写到了人物的脸色和眼睛,请结合原文说说这些描写在表现人物方面有何不同。(4分)
(1)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2)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很深了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故乡》)
14.比较下面两段文字,说说两段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2分)
A.“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B.“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15.“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请你设想当时“父亲”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下来。(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7分)
风筝的心(朱成玉)
①又到了放风筝的季节,可是我的城市上空却空空如也。莫非是与这城市积下了太多的仇怨,连云都躲藏起来,不肯给城市的天空一点梦想的色彩吗?
②而我依然仰望,寻找那些飞翔的痕迹,寻找那只要一点点风就可以抖擞起精神来的风筝。
③再次见到风筝,是在三月最破败的小巷。一些蓝色的白色的紫色的欲要飞翔的念头,被一群孩子们嫩小的手提着,轻轻地,飘在一人多高的风里。
④孩子们必须奔跑,因为只有奔跑才可以带来风。
⑤老人们说,放风筝可以放掉人心中所有的烦恼和晦气,只剩下美好的愿望。人们相信,这些用心灵里最珍贵的情愫扎出来的梦想之鸢,可以把种种美好的愿望传达给上帝。
⑥小时候没有卡通没有电脑,却有广阔的草地放风筝。如今,孩子们有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却再也腾不出时间和空间纵情奔跑,纵情释放他们的梦想。所有的时间都被各种补习培训填充,所有的空间都被钢铁水泥占领。在这个简陋的巷子里,我看见风筝精疲力竭仍无法飘过城市的额头,气喘吁吁仍无法惊动半点尘俗。
⑦孩子们在巷子里终于跑累的时候,其中一个把风筝举过头顶叹口气说,有风多好,有风它就能飞上天空了。另外几个孩子也如泄了气的皮球,蹲到地上,不停地抱怨着--
风都哪儿去了?
⑧风都哪儿去了?孩子的话让我不禁一怔。风,被高高密密的楼群阻隔在外面;风,被机器的轰鸣赶往别处;风,藏在遥远的记忆里;风,躲进有歌谣的童年。小时候,我的风筝可以放得比云朵还高。在那么高的天空上,我的风筝和白云窃窃私语,那是我儿时最美丽的花篮,一直在我的记忆里晃来晃去。
⑨风筝飞不起来,然而它们却是这座城堡里唯一长着翅膀的鸟了。它们醒着,心怀界上最单纯的愿望:只要一点点风,只要一点点可以飞翔的天空。
⑩天空不冷清,风筝不冷清,冷清的只有风筝的心。风筝,这春天里的邮票,何时能为孩子们邮寄来春天?
(11),看着这些无法飞上天空的风筝,我的心里异常难受。尽管这是一些廉价的风筝,用最普通的材料制成,大概两三块钱就可以在任何一个商店里买到,但我还是希望它们能飞起来。这种希望点燃我心中隐匿了许久的渴望飞翔的念头。我对孩子们说,“明天早晨在这里等我,我领你们去一个可以让风筝自由自在飞翔的地方。”
(12)那个晚上,我挑选了最结实的竹签和最漂亮的桃花纸,精心制作了一个美丽的风筝。这是对童年的牵挂。我尽可能地将生命中所有美丽的色彩都绣到风筝的翅膀上,再扯一根长长的思念的线牢牢拴住它。我知道,我的童年不会走得太远。
(13)风筝上的那些花朵,鲜艳得就像那群孩子的脸。我仿佛听见了风筝在说:给我一点点风,给我一点点与梦有关的颜色。
(14)第二天一大早,我带上亲手制作的风筝领着孩子们去了广场。广场上人头攒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打开风筝,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然后奔跑、奔跑,风来了!风筝飞上了高高的天空!
(15)我手中的线轴飞快地旋转,我的风筝追上了云朵,正在向它打听童年的消息。很多人站在那里不再走动。很多人仰起了头。很多人高声喊到:“快看,多美的风筝!”那一刻,我感觉到,适合风筝飞翔的风来了。那些安静的、优雅的心灵回来了。其实,它们从来就不曾丢失,只是有待呼唤。
16、本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几件事?(3分)
17、作者为什么那么热衷于放风筝?(2分)
18、品味文中两处划线句。(6分)
(1)在这个简陋的巷子里,我看见风筝精疲力竭仍无法飘过城市的额头,气喘吁吁仍无法惊动半点尘俗。
(2)风筝,这春天里的邮票,何时能为孩子们邮寄来春天?
19、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写该放风筝的季节,天空却很冷清,为全文奠定了失落与伤感的抒情基调。
B、第(9)段中说“风筝飞不起来,然而它们却是这座城堡里唯一长着翅膀的鸟了”,表明城市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离大自然却越来越远了。
C、第(11)段中“我的心里异常难受”,是因为我知道孩子们的风筝实在太简陋了,不可能飞上天,但他们却兴致勃勃,毫不知情。
D、文章结尾说“那一刻,我感觉到,适合风筝飞翔的风来了”,这里的“风”喻指人们内心深处的像童年时代那样放飞自己梦想、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20、通读全文,说说你对题目“风筝”含义的理解。(3分)
三、作文(60分)
21.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美妙的声音:泉声、潮声、雨声,小草拔节的声音、花蕾绽放的声音,月影移墙的声音……有的是欢快的,有的是凝重的;有的是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有的是心灵世界的肺腑之音;有的声音飘动着明亮的希望,有的声音荡漾着温暖的柔情……凝神聆听,你会突然间感到,有一个美丽的音符正在自己的心里跳跃……
请以“聆听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且抄在答题卷上;②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题目:聆听__________
300
400
500
600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略
文言
5. D
6、7略
8.“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9. D
10.寄托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祥和的劳动生活的愿望。
11.①有人说吃菱必须去壳(“须”也可译成“需要”)②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故乡》
12.不啰嗦,用反复的手法(1分),表现“我”对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怜悯(1分),对六亲不认、冷酷无情的父母的困惑和不满(1分)。
13.(1)是菲利普。他脸色苍白、眼睛异样是因为卖牡蛎的人像于勒,表现他内心的恐惧,不敢面对现实。
(2)是闰土。脸色灰黄、眼睛红肿是为了表现他生活的窘迫艰辛。
14.A景物描写衬托出全家人快活骄傲的心情;
B景物描写则衬托出全家人沮丧的心情。
15.符合父亲的个性即可。
《风筝的心》
16.(3分)看孩子们在小巷中放风筝、精心制作风筝、领着孩子们去放风筝(每点1分)(意对即可)
17.(2分)因为风筝见证了作者的童年,在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放风筝,一方面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1分),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1分)。(意对即可)
18.(6分)
(1)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而含蓄地表现了城市中的人们整天为琐事而忙碌着,没有闲情逸致去放风筝,在这里风筝没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2分)。(意对即可)
(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对春天的企盼和对放风筝的喜爱。(2分),意对即可。
19.(3分)“风筝的心”既指“我”对童年放飞风筝的美好往事的记忆,又指“我”对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孩子们没有放飞风筝的时空而感到遗憾的心情,更指“我”对自由自在、欢快幸福生活的呼唤。(每点1分)(意对即可)
20.(3分)C
21、作文
基准为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