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某报刊登的名为《Highlob(吊高球)》的漫画。它反映出当时的国际形势是
A.中国美国苏联三足鼎立 B.中美缓和,苏联孤立
C.中美恶化,苏联中立 D.美苏冷战,中国中立
2.1973年,尼克松访华一周年,中国实施《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求报告》,计划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荷兰、瑞士等国大规模引进技术设备,以满足国内工业、农业和各项领域的生产和发展。材料说明了( )
A.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了中外的经济交流 B.中美建交加大了中美之间的经济交流
C.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引进外国技术开始 D.中美关系缓和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
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国的提案,成为联合国历史上著名的“2758号决议”,这一决议使联合国这一最大的国际组织真正名副其实。这一决议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4.中国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会议,这些会议的成功举办说明
①中国不断加强国际合作 ②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③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④中国环境宜人适合举办国际会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关于下面示意图中横线处的主题表述最恰当的是
A.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B.中国外交原则的确立
C.中国外交方针的实施 D.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6.下图照片中仰头大笑的是时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小明认为乔冠华大笑的原因是1971年10月( )
A.联合国大会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
B.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香港回归,中国完成统一大业
D.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7.“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这反映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布局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 D.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8.在中外交往史上,有友好往来,有兵戎相见。将下列图片所反映的事件按时间先后推序,正确的是
A.abc B.bac C.acb D.cab
9.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26届联大 C.27届联大 D.华盛顿会议
10.1971年,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得到76票赞成、35 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会场上沸腾了。这表明( )
A.中国得到了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B.中国与美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国综合国力已步入一流强国行列 D.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即将恢复
11.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于2001年、2014年两次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反映出我国
A.促进同亚非各国团结协作 B.宣传新型地区安全观念
C.谋求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参与地区性多边外交活动
12.新中国“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转折”,这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重要象征”。材料评价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日关系正常化 D.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13.中美关系的改善与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的标志是(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基辛格秘密访华
C.中美正式建交 D.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1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提出来的外交原则、外交方针或外交理念包括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求同存异”方针
③“一国两制”方针 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在访华欢迎宴会上致辞说:“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这与我国哪一项外交方针相近?( )
A.互不侵犯 B.互不干涉内政
C.互相尊重领土完整 D.求同存异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国力有限,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分恶劣吗,中国难以全面融入国际社会。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越来越多地加入一些国际组织和参加国际会议,但由于经验不足和受“左”的思潮的影响,中国的外交活动中,旁观多于实际参与。80年代以后,中国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积极调整对外战略,中国外交才真正进入活跃时期。
——摘编自郑启荣、孙洁琬《论世纪之交的中国多边外交》
材料二 2015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之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密集对外出访:4月,首访巴基斯坦,赴印尼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峰会;5月,赴俄罗斯出席阅兵式,出访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7月,赴俄罗斯乌法出席金砖峰会和上合峰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表示,习主席的外交路线,在几个层面上比较清晰。一是“发展中国家”,习主席的首访选择巴基斯坦,收尾则选择非洲,这一头一尾都很有特点;二是“周边外交”,习主席访问越南、新加坡……这些共同构成了周边外交;三是“大国外交”,习主席出访美国、英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也在增进;四是“多边外交”……在发展中、周边、大国、多边外交等方面,都在“齐头并进”。
材料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世界格局和发展大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理念。现在世界各国早已不是各自为政、闭关锁国的状态,世界人民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的严峻态势下,世界各国更能体会到构建人类命运头同体的现实作用和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哪些事件推动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7.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
周恩来对尼克松评论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左图照片在媒体登出后,被誉为“精彩的历史瞬间”。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照片拍摄的时间、城市。【史料实证】
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图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等。
(汉武帝)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摔跤)戏,三百里内皆观。
①摘自《汉书·武帝本纪》 ②唐代打马球俑 唐代女子打马球时穿上各样服饰,甚至作男子和胡人装扮,作各种打球姿态。 ③(清)黄慎《蹴鞠图》 图中的人物轻轻地抬脚,就把鞠恰到好处地给控制住了。
(2)将材料中的史料进行分类。(写序号,多选、错选不得分)
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____
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____
属于图像史料的是__________
【历史解释】
材料中美贸易趋向表(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 中国对美出口
1972 60 32
1975 304 156
1980 3755 1059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1980年中美贸易额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漫画《High lob(吊高球)》,可知美国为牵制苏联和中国开始交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两国乒乓球队互访的一系列事件,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不仅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在中美《联合公报》中,尼克松作了一个让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项符合题意;中国美国苏联三足鼎立、中美恶化,苏联中立,不符合史实,排除AC项;美苏冷战,中国中立,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A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得到改善,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实施《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求报告》,计划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荷兰、瑞士等国大规模引进技术设备”说明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了中外的经济交流,A项正确;中美建交的时间是1979年,且题干不仅仅涉及中美经济交流,排除B项;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是在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的,排除CD项。故选A项。
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国的提案,成为联合国历史上著名的“2758号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项正确;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决策,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C项;进入21世纪以后,习主席提出了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会议”可知,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国际合作,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A项正确;④说法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5.D
【详解】
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些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故选D;ABC只是表述了示意图中一部分主题,不能全面概括,排除。
6.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乔冠华大笑的原因是因为1971年10月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项正确;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1991年11月,排除B项;香港回归是1997年,排除C项;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因此这反映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布局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D项符合题意;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A项;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B项;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8.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马可波罗来华是13世纪的元朝时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是1661年;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是1972年,依据时间排序abc正确。故A符合题意;B、C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9.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合法席位,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第26届联大上,与日内瓦会议、27届联大和华盛顿会议,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1971年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进行表决,获得压倒性票数支持,这表明这一提案已经获得通过,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即将恢复,D正确;依据题干中“35票反对、17票弃权”可知中国并没有得到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A排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排除;题干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支持,但没有表明中国综合国力已步入一流强国行列,C排除。故选D。
11.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中国为促进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提出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合作原则。。中国于2001年、2014年两次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太经合组织属于地区性组织。因此,题干材料反映出我国参与地区性多边外交活动。故D符合题意;促进同亚非各国团结协作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宣传新型地区安全观念与亚太经合组织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谋求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B
【详解】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胜利,标志着“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B符合题意;新中国刚成立没有打破列强对中国的外交封锁,A排除;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之前,中国已经开始了在国际大家庭中的正常外交,CD排除。故选择B。
1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D项正确;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
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一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争端的基本原则;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2012年,中共十八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一国两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任领导人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点睛】
15.D
【详解】
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尼克松在访华欢迎宴会上致辞的内容与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相近,D项正确;尼克松的观点体现了求同存异,与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1)中国重返联合国;改革开放。
(2)密切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重视周边外交;积极开展大国外交;注重发展多边外交。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必然选择;为解决当今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有利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体现了和平发展的理念;有利于促进世界的繁荣进步。国家利益。
(1)
根据材料一“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越来越多地加入一些国际组织和参加国际会议,但由于经验不足和受‘左’的思潮的影响,中国的外交活动中,旁观多于实际参与。”可知,推动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事件包括: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根据“80年代以后,中国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积极调整对外战略,中国外交才真正进入活跃时期。”可知,推动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事件包括:改革开放。
(2)
根据材料二“一是‘发展中国家’,习主席的首访选择巴基斯坦,收尾则选择非洲,这一头一尾都很有特点”可知,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有:密切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根据“二是‘周边外交’,习主席访问越南、新加坡……这些共同构成了周边外交”可知,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有:重视周边外交;根据“三是‘大国外交’,习主席出访美国、英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也在增进”可知,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有:积极开展大国外交;根据“四是‘多边外交’在发展中、周边、大国、多边外交等方面,都在齐头并进”可知,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有注重发展多边外交。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必然选择,为解决当今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有利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体现了和平发展的理念,有利于促进世界的繁荣进步。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可以看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一个国家调整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
17.(1)1972年;北京
(2) ② ① ③
(3)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改革开放的实施。回答两点。
(1)
依据材料信息“周恩来对尼克松评论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并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
(2)
依据所学可知,实物历史资料是指各类文物、遗址、古迹、碑刻、雕塑、绘画等。 文献史料是记载在书上的,图像史料是指视觉图像、影像史料等,故属于实物史料的是②;属于文献史料的是①;属于图像史料的是③。
(3)
依据所学可知,依据材料中美贸易趋向表可以看出美国对华出口和中国对美出口贸易额都呈增加状态。主要原因是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中美关系趋于缓和,1979年中美建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