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3 11:0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选择题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与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体现全国人大代表拥有最高立法权 B.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C.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2.下列选项中,与下图现象有关的是( )
A.“改革开放” B.中共八大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3.这一时期我们有失误、有曲折,但同时也取得令人引以为豪的成就,而且这些成就是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这一时期”是指
A.1953—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年至今
4.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图反映的新中国历史史实是
A.建立手工者生产合作社 B.允许资本主义制度存在
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上海实行“一国两制”
5.“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这些“豪言壮语”反映了
A.农村经济日趋活跃 B.农村改革初见成效
C.“大跃进”中的浮夸风 D.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
6.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首先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总理请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表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7.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几经变化。下图中农业总产值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民族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在岁末年初的抗疫斗争中彰显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称赞。下列人物与其时代精神搭配错误的是
A.王进喜——为国争光,艰苦创业的精神
B.邓稼先——热爱祖国、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
C.杨利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D.黄继光——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9.楹联可反映一定的历史信息。在“万里长征,后人应识别前人苦;十年浩劫,前事当为后事师”中,“前事”指的是( )
A.新中国成立 B.大跃进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十一届三中全会
10.造成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C.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D.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11.下面表格里的数据反映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各行业投资比例
轻工业 重工业 交通运输业 水利农林 文教卫生 其他
6.5% 51.5% 19.2% 7.6% 7.4% 7.8%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C.重点培养建设人才 D.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12.观察下列表格,与1952年相比,造成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52年 71.8% 6.9% 0.7% 1.5% 19.1%
1956年 7% 0.1% 7.3% 53.4% 32.2%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A.抗美援朝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国民经济的调整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一百年时间。这一百年指
A.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2020年前后
B.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到本世纪中叶
C.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1978年到2078年前后
D.从2000年到2100年前后
14.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见证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下列文件属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5.学习历史需要掌握准确的史实。下列史实叙述不准确的是( )
A.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1950年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同时进行
C.中国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序幕
D.中国从1949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评论
材料二: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2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三:宣传画《肥猪赛大象》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重大变革?这一变革使我国的所有制发生怎样的转变?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17.制度自信关系着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请你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探究一[制度奠基]
(1)上图所示文献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简述该文献制定后产生的影响。
探究二[制度初立]
毛泽东曾说:我们这次会议(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2)概括上述文字中的“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题干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可知,这主要是体现了宪法制定的民主性,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B符合题意;全国人大代表拥有最高立法权表述与史实不符,A排除;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2.C
【详解】
根据“1958年生产一千零七十万吨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文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总路线的指导下,1958年,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C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开放决策,排除A项;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召开,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是在1966年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B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一时期”是指1956--1966年。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总路线的指导下,1958年,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这一时期,由于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也取得令人引以为豪的成就,选项B符合题意;1953—1956年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选项A不符合题意;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选项C不符合题意;1978年至今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A
【详解】
根据题干图片“上海市装订生产合作社”“195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因此,题干图片反映的新中国历史史实是建立手工者生产合作社,故A项正确;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因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无关,排除C项;一国两制是我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与上海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反映了当时在经济建设中盲目夸大了人的主主观能动性。“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明显是夸大了实际效果。二者综合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大跃进运动没有从实际出发,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阻,改革失败。AB错误;人民公社运动违背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D错误。综上故选C。
6.B
【详解】
依据教材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正确答案为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7.B
【详解】
根据图表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53-1956年我国农业总产量稳步增长,主要原因是这个时期实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A项土地改革的时间是1950年到1952年,故A不符合题意;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时间是1958年,是农村经济探索的一次失误,故C不符合题意;D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间是1978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指的是雷锋精神、黄继光,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牺牲,年仅21岁,展现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所以D项符合题意;以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这种热爱祖国、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被誉为“两弹一星”精神,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被称为载人航天精神,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9.C
【详解】
依据题干的“十年浩劫,前事当为后事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事”指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后事”提供了教训。故C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十年浩劫”不符,排除AD;大跃进运动与题干的“十年浩劫,前事当为后事师”不符,排除B。故选C。
10.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而导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是一次严重失误,是1959年——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最主要的原因,故D符合题意。自然灾害的影响,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从1949年一直就有,和经济困难没有直接关系。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此题紧扣“最主要原因”一词。
11.A
【详解】
分析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各行业投资比例的数据,可以看出重工业投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投资比例,反映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故A符合题意;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与表格数据不符,排除B;重点培养建设人才在表格数据中不能体现,排除C;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与表格数据不符,排除D。故选A。
12.C
【详解】
1953-1956年,我国进行三大改造,到 1956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表格中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比例大幅度下降,主要是三大改造的结果,C项正确;抗美援朝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 国际地位,排除A项;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 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是1949-1952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一百年时间是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到本世纪中叶,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4.B
【详解】
为了适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需要,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并保障了国家性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符合题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颁布,A排除;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不是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D排除。故选择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15.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D项符合题意;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同时进行,中国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序幕,排除ABC三项。选D项。
16.(1)实现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大跃进”。
(1)
根据“工业化……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得出实现工业化;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实现工业化,我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2)
根据“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得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所学可知,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3)
宣传画《肥猪赛大象》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17.(1)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影响: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人民政协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原因: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确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1)
图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出自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建立新中国的“临时大宪章”,它包含和凝结着几代中国人的建国理想和心血,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15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宣布开会并致题为《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开幕词,刘少奇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1954年9月20日,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