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3 11:0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选择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C.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D.适应民族融合
2.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早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3.《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儿童启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屡经增改。以下节录的是“朝代叙史”部分:……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①;宋齐继,②;为南朝,都金陵③,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序号处填入正确的是
A.①北元魏②迄两晋③梁陈承 B.①梁陈承②北元魏③迄两晋
C.①迄两晋②梁陈承③北元魏 D.①迄两晋②北元魏③梁陈承
4.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休养生息”——使西汉王朝出现了强盛的局面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赤壁之战——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D.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实力
6.战争可以改变历史走向推动历史进程,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源于下列哪次著名战役( )
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7.魏晋时期,内迁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汉人接受“胡床、胡坐”。这反映的是( )
A.民族矛盾加剧 B.民族交融加强 C.南方经济发展 D.少数民族入侵
8.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措施后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兵强马壮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孝文帝迁都洛阳
D.顺应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潮流
9.《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孝文帝代替“北俗之语”的是
A.匈奴语 B.鲜卑语 C.汉语 D.前秦语
10.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此举(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D.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
11.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奠定这一局面的基础的是(  )
A.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得胜 B.八王之乱,西晋走向衰落
C.祖逖北伐,收复部分地区 D.淝水之战,消除北方威胁
12.对下面两幅魏晋壁画(如下图)解读合理的是
A.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B.农业生产飞速发展
C.牛耕技术开始出现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13.下列图片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反映了的历史现象是( )

汉人胡食图 胡人牛耕图
A.中外交往 B.江南开发 C.民族交融 D.政权分立
14.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比较多,结合所学,找出秦汉至魏晋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 )
①桂陵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巨鹿之战 ④牧野之战 ⑤官渡之战 ⑥赤壁之战 ⑦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⑥⑦ B.③⑤⑥⑦ C.①③⑤⑥⑦ D.②③⑤⑥⑦
15.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曾经出现过的统一政权有
①前秦②西晋③东晋④北魏⑤曹魏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人物)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逐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的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1)据材料一中“商君”是谁?支持他的统治者是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其改革的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汉化”的内容(两项),他推行的这些举措对北魏有何作用?
(3)据材料二,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一、二说说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17.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交融与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经营西域】
材料一 如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复原图),西汉时称乌垒城,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域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城“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摘编自央广网《丝路遗产》
【开发江南】
材料二 秦汉时期,广大的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火耕水褥”、“人无牛犊”的落后水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人口大量移入和汉族政治中心南迁,广大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发展。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已然成为发达的农业经济区,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其繁荣程度堪与西汉关中地区相比。
——摘编自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
【民族融合】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形成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1)材料一中的“西汉正式在此设官”指的是哪一官职的设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官职的设立产生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秦汉到南朝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及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产生的历史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439年统一北方。之后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目的是要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主要有迁都洛阳(494年),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A项正确;BCD项都是目的,但都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2.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0年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十六个政权合称为十六国,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探究的主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期的主要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D项正确;夏商周时期是早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排除A项;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排除B项;宋元时期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3.C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灭亡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西晋统一了三国;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在江南建立政权,东晋灭亡后,江南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金陵,合称南朝;北方北魏(孝文帝把拓跋改为元)统一黄河流域,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不久西魏被宇文氏建立的北周取代,东魏被高洋建立的北齐取代。所以①处应是迄两晋,②处应是梁陈承,③处应是北元魏,C项正确;①处应是迄两晋,排除A项;②处应是梁陈承,排除B项、D项。故选C项。
4.B
【详解】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中的胡乐即少数民族音乐,洛阳家家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能反映当时的民族交融情况。B项正确;A项体现出佛教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C项体现出北方民族的风情,排除C项;D项是对匈奴的战争,不是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
公元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分裂。 孝文帝为了加强统治进行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此次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D项正确;西汉的强盛时期是汉武帝时期,“休养生息”是汉初实行的政策,排除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排除B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6.B
【详解】
根据材料“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涉及的著名战役是淝水之战。383年,苻坚以八十多万兵力,欲灭东晋。东晋军队8万人与秦军隔淝水对峙。东晋要秦军稍后退,便于晋军渡河与之决战。苻坚欲乘晋军渡河时击之,同意后退。谁料秦军中汉人多,不愿为秦卖命,一退溃不成军。苻坚“草木皆兵”,秦军“风声鹤唳”。晋军乘机进攻,大败前秦。淝水之战结束了前秦的统治,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B项正确;A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B项。
【点睛】
7.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内迁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汉人接受“胡床、胡坐”,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加强,B项正确;汉人接受胡床,这是民族交融,不是民族矛盾、南方经济、少数民族入侵,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8.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潮流,这是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北魏兵强马壮不是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孝文帝迁都洛阳是改革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大意是皇帝命令不能在朝廷上用北方话(鲜卑语)讲话,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他的官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要求学说汉语的措施,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5世纪末,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汉化改革措施:学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A正确;BCD与孝文帝改革无关,排除;故选A。
11.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可知材料体现了东晋时期统治相对安定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中,东晋打败前秦,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这使东晋获得了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D项符合题意;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A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排除B项;祖逖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与江南地区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少数民族种地,汉族放牧,这体现了民族融合得到加强,故A符合题意;牛耕技术开始出现有利于农业生产飞速发展,魏晋以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人胡食、胡人牛耕,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学习,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不是中外交往、 江南开发、政权分立,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4.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巨鹿之战,是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著名战役;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83年前秦苻坚率领大军进攻东晋,晋军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大败前秦军,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因此秦汉至魏晋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有③⑤⑥⑦ 。B项正确;①桂陵之战,是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不符合题意;②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不符合题意; ④牧野之战,是指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15.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有曹魏、西晋、前秦、北魏。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定都洛阳,统一北方;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实现统一。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强大起来。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所以黄河流域曾经出现过的统一政权有①②④⑤,B项符合题意;而③东晋统治区域在南方,排除。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6.(1)商鞅,秦孝公,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
(2)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姻,增强北魏的实力。
(3)民族融合。
(4)推进国家封建化进程,增强国家实力,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1)
根据材料改革措施可知,商君指的是商鞅,商鞅是在秦国国君的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在秦国变法的;“坏井田,开阡陌”指的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急耕战之赏”指的分别是鼓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2)
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包括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贵族联姻等;改革措施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增强北魏的实力。
(3)
根据材料可知,“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说明,隋朝统一的基础是民族融合。
(4)
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促使封建制度在秦国的建立,同时经济和军事上的措施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增强了北魏实力。所以两次改革都推进了国家封建化进程,增强了国家实力,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17.(1)西域都护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开始。
(2)变化:从“火耕水褥”、“人无牛犊”的落后水平发展为发达的农业经济区原因:中原人口的大量移入汉族政治中心南迁。
(3)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开始,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根据材料二的“秦汉时期,广大的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火耕水褥’、‘人无牛犊’的落后水平。”和“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已然成为发达的农业经济区,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其繁荣程度堪与西汉关中地区相比。”可知从秦汉到南朝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是:从“火耕水褥”、“人无牛犊”的落后水平发展为发达的农业经济区。根据材料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人口大量移入和汉族政治中心南迁,广大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发展。”可知,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中原人口的大量移入;汉族政治中心南迁。
(3)根据材料三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形成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产生的历史影响是: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