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练习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练习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3 11:1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
1.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下列选项中与成语“楚汉之争”有关的是( )
A.商纣和周武王 B.夏桀和商汤 C.秦二世和陈胜 D.项羽和刘邦
2.下列物种,在汉朝时期开始传入我国中原的是
A.粟 B.水稻 C.黍 D.葡萄
3.他十七岁就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一生践行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誓言,他与卫青出击匈奴,保卫了祖国山河。材料中的他是(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霍去病 D.汉景帝
4.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 )
①统一文字为小篆 ②统一度量衡 ③北击匈奴 ④奖励耕织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秦朝时,全国最早通用的标准字体是( )
A.金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6.2019年12月,在中国湖北武汉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疫”。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评价了中国疫情的防控工作,对中因展现出的勇气和担当表示肯定和赞扬。在这次战“疫”过程中,中药治疗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华医药文明由来已久、影响深远,被人们尊称为“医圣”的人物及其贡献分别是
A.宋应星《天工开物》 B.华佗麻沸散
C.李时珍《本草纲目》 D.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7.汉武帝为筹措对匈奴作战的经费,向地方富商借贷,但有些富商大贾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对此,汉武帝
A.颁布推恩令 B.统一度量衡
C.实施盐铁官营专卖 D.建立刺史制度
8.下图是汉代后期画像砖上的讲经图案,这里的“课堂”使用的教材应该是
A.道家学说
B.儒家典籍
C.黄老学说
D.诸子学说
9.下图是秦始皇派兵开凿的沟通湘江和漓江的水渠,这条水渠连接的两大水系是( )
A.长江和珠江 B.淮河和长江 C.黄河和淮河 D.黄河和海河
10.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 D.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11.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未因此平息。其中,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戍守误期要被处死 B.秦始皇征派大量民众修筑长城
C.秦朝实行残暴统治 D.秦朝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12.2013年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时期,其起点位于如图的( )
A.洛阳 B.长安 C.兰州 D.玉门关
13.下图是东汉时期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这反映了
A.社会安定,百姓乐业 B.豪强聚集,藩镇割据
C.阶级对立,社会动乱 D.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14.影视作品中常常有穿帮(不符合事实)的镜头,让人啼笑皆非,根据所学历史知识,请你判断下列不属于此种现象的是
A.秦始皇请和尚诵经文
B.老子和庄子激烈讨论《史记》
C.陈胜拿葡萄酒招待吴广
D.东汉后期流行练习五禽戏
15.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此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民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泽奇言尤雅者”变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皇帝的记录完全准确可靠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真实的历史
C.传说是虚假荒诞的,完全没有史学价
D.《史记》既有史学价值,同时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综合题
16.回答下列问题,完成主题为“古代科技与文化成就”的探究性学习。
请回答:
(1)完成上表①到⑥中需要填写的内容。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
(2)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17.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基石,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为主题的复习活动,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
任务一 【人物认知篇】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1)“秦皇”、“汉武”分别指的是谁
任务二 【人物比较篇】
(2)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秦皇 汉武
政治上 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①
经济上 ② 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文化上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③
军事上 ④ 派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
(3)为加强监察制度,这两位帝王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故选择D。
2.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以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开辟了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把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D项正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排除AB;黍是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主要农作物,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因此这里的“他”是指霍去病。霍去病与卫青出击匈奴,保卫了祖国山河。C项正确;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A项;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排除B项;汉景帝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统一文字为小篆 ,统一度量衡和北击匈奴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巩固统一的措施,①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奖励耕织是商鞅变法中的措施,排除ACD项。故选B项。
5.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建立后,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B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是秦朝的通用标准字体,排除A、C、D项。故选B项。
6.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医学家,他撰写的医学著作是《伤寒杂病论》,重点论述了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辨别治疗的方法。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的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以及杂病的辨别和治疗,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为后世医学家奉为经典,张仲景本人也被人称为“医圣”,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人物不符合题意;故选D。
7.C
【详解】
根据材料“汉武帝为筹措对匈奴作战的经费,向地方富商借贷,但有些富商大贾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可得出,汉武帝时财政困难,地方富商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唯利是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施盐铁官营专卖,加强朝廷对经济的控制,C项正确;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排除A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没有统一度量衡,排除B项;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州部内官吏、豪强及其子弟,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8.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的正统思想。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与汉武帝采取的措施不符;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图片选择题的解题技巧,结合图片的内容,分析四个选项,结合汉武帝时期的措施解答问题,利用分析法和排除法解答,需要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的思想措施以及内容和影响。
9.A
【详解】
秦始皇派人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可知,历史学家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确立,是从秦始皇后开始实行的。结合所学可知:秦实现统一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正确;皇帝制、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组成部分,排除AC项;三公九卿制度是在夏朝时确立,排除B项。故选D。
11.C
【详解】
根据材料“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未因此平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更加残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和吴广的号召下,900多个农民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C项正确;A项是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是秦朝暴政的一个表现,排除;D项是秦朝加强统治的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
【点睛】
12.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中欧陆上通道,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向西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所以,其起点是长安,B项正确;洛阳在长安东方,兰州、玉门关均是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排除ACD三项。选B项。
13.C
【详解】
依据题干“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可知反映了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大族割据的局面,造成阶级对立,社会动荡不安,C符合题意;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割据称雄的局面,不利于社会安定,故A错误;藩镇割据的状况出现在唐朝后期,B错误;D从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
14.D
【详解】
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项和尚属于佛教,佛教是在汉朝时期传入我国的,所以秦始皇时期不可能请和尚诵经,所以A不符合题意;B项老子和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史记》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老子和庄子不可能读到《史记》,所以B不符合题意;C项葡萄酒是在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辟后才传入中国的,陈胜、吴广是秦末时期的人物,不可能喝到葡萄酒,所以C不符合题意;东汉后期的名医华佗编成五禽戏,强身健体,那时流行练习五禽戏。只有D项现象是符合史实的,故选D。
15.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录是司马迁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成的,很多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根据一些史实被人们传说下来,是有一定的事实基础,B项符合题意;但是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民间传说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可信度很低。A项不合题意;题干并未提到历史文献记录与口头传说的印证问题,而是说《史记》的记录是在口头传说的基础上写成的,此项无法得出。C项不合题意;历史文本记录的完整性与历史的真实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且《史记》中不少记载经历史学家证明也存在错误。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6.(1) 甲骨文 都江堰 李冰 西汉 《史记》 祖冲之
(2)中国古代文化丰富多彩;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或成就辉煌;或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
(1)
据所学知识,①我国由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当时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是汉字形成于发展的重要阶段。②战国后期,秦国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③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④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我国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⑤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⑥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他的数学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2)
通过上述材料问题的研究,感受到可从中国古代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悠久,为人类进步做出伟大贡献等方面谈认识。
【点睛】
17.(1)秦始皇、汉武帝。
(2)
人物 秦皇 汉武
政治上 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①颁布“推恩令”(或建立刺史制度)
经济上 ②统一货币(或度量衡)  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文化上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兴办太学)
军事上 ④北击匈奴(或修筑长城) 派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
(3)加强监察制度秦始皇设御史大夫;汉武帝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设刺史。
(1)
据所学可知,“秦皇”“汉武”分别指的是秦始皇、汉武帝。
(2)
据所学可知,①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建立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③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专制统治,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这样汉武帝在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②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④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3)
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监察制度,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武帝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设刺史。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