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一、选择题
1.《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国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他应该研究的学问呢!”这表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A.主要原因是读书人莫谈国事 B.是由于读书人对日本的轻视
C.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读书人研究学问的热潮
2.1895年5月15日《申报》报道:“一律预备与倭人决死一战,不愿将全台归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此报道的背景是( )
A.洋务运动举步维艰 B.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
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D.日本明治维新正式开始
3.中日《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内河新航线 B.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C.增开新的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投资办厂
4.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海军第一艘国防动员舰——世昌号正式编入人民海军序列。该战舰是以100多年前某一场海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来命名的。这一海战是( )
A.平壤战役 B.丰岛海战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5.如图为近代某一战争形势示意图。这场战争后( )
A.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清廷被迫割让东南大片领土
C.清政府从此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6.有学者评价:“这场战争是一场最具关键性的海上战役,孤城无力回天,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它的胜负改写了中国历史。”阅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局部)》,指出在这场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7.爱国华侨谢缵泰绘《时局图》并题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该现象发生于下列哪场战争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场侵华战争。它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引发了后来瓜分中国的狂潮。下列反映这场战争的地图是
A. B.
C. D.
9.他在一次对日海战中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威。”光绪皇帝获闻他的壮举,题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里的“他”指的是
A.邓世昌 B.叶志超 C.徐邦道 D.左宝贵
10.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 )
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促进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11.下表是黄海海战中日力量对比表,在这场海战中中方损失惨重。其原因是
北洋海军 参战舰只10艘,总吨数31336吨,总马力46200匹,大炮总数173门,小口径炮149门,官兵总数2054人
曰本联合舰队 参战舰只12艘,总吨数40849吨,总马力73300四,大炮总数268门,小口径炮257门,官兵总数3630人
A.缺乏外援
B.实力差异
C.不习海战
D.指挥失误
12.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在下列探究黄海大战的史料中,第一手史料是( )
A.小说《黄海大战》 B.电影《甲午中日战争》
C.日本人拍摄的黄海战役时的照片 D.民间留传下来的对黄海大战的描述
二、综合题
13.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若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材料二:“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革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发’指大平军、‘捻’指捻军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抵抗外国侵略)。”
——曾国藩
请回答:
(1)你知道这两则材料表述的是什么运动吗?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2)请列举该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各一个。
(3)这场运动的目的有没有达到?请你举例说明此结果。
14.学习、反思历史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去完成。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问题。
【文献中的历史】
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甲中的“这场战争”发生于哪一年?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根据此材料,分析这场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诗歌中的历史】
乙:致远披火愿同死,直撞敌舰敌惊慌。官兵俱随邓世昌;沉入碧海英气扬;为存实力李鸿章,令舰躲入威海港。孰知国土沦陷后,反作倭贼手中羊,守将溃逃丢旅顺,两万居民尽屠亡。清廷几度调兵将,指挥不力不能挡。
——摘编自岳明阔《吊甲午战争》
(2)举出材料乙中提到的一位民族英雄及与其有关的战役。根据此材料,归纳中国战败原因。
【表格中的历史】丙: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品清单(部分)
时间 拍卖品描述
1861年7月 来自军官们的两批物品:一批8件,其中包括“中国皇帝的大国玺”
1862年6月 来自圆明园的3件珐琅制品,“一个大香炉……是皇帝书房里的炉子”
1864年7月 36件标明来自圆明园的物品
(3)材料丙中的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写出这次战争开始的时间。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马克思说:“俄国在战争中,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却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在中国获得的好处都多。”
材料三 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四 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袭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利用传教伪善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
——列宁《对华战争》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哪场战争?“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战争”指的是什么事件?
(3)材料三中的“割台湾”来源于哪个不平等条约?
(4)请问材料四中“英国人、法国人……疯狂镇压”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何恶劣影响?
(5)面对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材料“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他应该研究的学问呢!”可以看出,甲午战败使国内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与反思,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甲午战败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排除AB项;材料中只涉及读书的人反思,并没有出现研究的热潮,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
根据材料“1895年”“一律预备与倭人决死一战,不愿将全台归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所以材料报道的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C项正确;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排除A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开始于1898年,排除B项;日本明治维新是1868年,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D项正确;给予日本巨额赔款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发展,但并不最有利于日本在华的经济扩张,排除B项;开辟内河新航线、增开新的通商口岸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侵略要求,不属于资本输出的要求,排除AC项。故选D项。
4.C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世昌号”“100多年前某一场海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说明民族英雄是甲午战争的黄海大战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C项正确;平壤战役首先不是海战,其次,在平壤战役中壮烈殉国的是左宝贵,排除A项;丰岛海战与邓世昌无关,排除B项;威海卫战役中北洋水师提督自杀殉国的是丁汝昌,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
观察图片可知,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D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告终,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开始发生变化,排除A项;《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辽东半岛不是位于东南,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从此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
根据题干“关键性的海上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陷入绝境,丁汝昌拒绝投降,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图中③处为威海卫,C项正确;①为黄海大战,黄海大战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排除A项;②为旅顺,④为平壤,在此发生的均不是海战,排除,排除BD项。故选C项。
7.C
【详解】
据所学知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题干中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甲午战争之后,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战争以清朝失败告终,D项正确;A项没能攻占京师,是鸦片战争,排除A项;B项攻占京师,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B项;C项是沙俄割占我国领土示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对日海战中”“光绪皇帝获闻他的壮举,题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邓世昌。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在1894年的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视死如归,撞向日舰吉野,D项正确;叶志超平壤战役中弃城逃跑,排除B项;徐邦道不是题干描述的对日海战中牺牲的将领,排除C项;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中炮牺牲,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
根据材料中梁启超所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所说“中国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可知,二者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是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开始,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甲午战争惨败对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C项;从鸦片战争以后民族矛盾就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1.B
【详解】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黄海海战中日力量存在实力差异,导致在这场海战中中方损失惨重,故B符合题意;题干图表没有涉及缺乏外援、不习海战、指挥失误,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2.C
【详解】
根据“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可知,日本人拍摄的黄海战役时的照片属于研究黄海大战的第一手史料,C项正确;AB项都是后人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AB项;民间留传下来的对黄海大战的描述通过口口相传,不一定准确,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3.(1)运动:洋务运动。目的: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
(2)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各答出一个即可)
(3)目的没有达到。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详解】
(1)问题一:依据材料一信息“中国欲自强,则莫若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和材料二信息“购成之后,访募革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发’指大平军、‘捻’指捻军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抵抗外国侵略)”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部的开明官员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强兵富国,维护清政府统治。故材料表述的是洋务运动。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
(2)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还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工业。
(3)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目的并没有达到。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14.(1)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力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或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2)邓世昌。黄海海战。为存实力;守将溃逃;指挥不力等。(任2点)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1856年。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对华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根据“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可知,这场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力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或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2)根据材料“致远披火愿同死,直撞敌舰敌惊慌。官兵俱随邓世昌;沉入碧海英气扬;为存实力李鸿章,令舰躲入威海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歌中提到的一位民族英雄及与其有关的战役是黄海战役和邓世昌。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领全舰官兵英勇抗击敌舰,在“致远”舰身中数弹,即将沉没之际,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撞向敌舰,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但最终被鱼雷击中,全舰将士壮烈牺牲。中国战败的原因,根据“为存实力李鸿章,令舰躲入威海港”可归纳出为存实力;根据“守将溃逃丢旅顺”可归纳出守将溃逃;根据“清廷几度调兵将,指挥不力不能挡”可归纳出指挥不力等。
(3)根据材料二“来自圆明圆的3件珐琅制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拍卖品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国家劫掠的。1856年英法联军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英法联军又火烧圆明园。
15.(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落后就要挨打;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制度的落后;中华民族不可辱;青少年应以史为鉴,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及所学知识可得,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鸦片战争。根据材料及所学只是可得,“界碑”的含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根据材料“俄国在战争中,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却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在中国获得的好处都多。”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3)根据材料“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及所学知识可得,材料三中的“割台湾”来源于《马关条约》。
(4)根据材料“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袭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利用传教伪善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及所学知识可得,材料四中“英国人、法国人……疯狂镇压”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本小题相对较为开放,言之有理即可。落后就要挨打;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制度的落后;中华民族不可辱;青少年应以史为鉴,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