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3 11:2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有许多契丹、西夏文字的笔面,是仿照汉字创造的。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B.礼乐文明的确立
C.汉唐盛世文化重现 D.各族文化的交融
2.观察下列示意图,给它设计一个主题,最符合的一项是
A.国家经济的发展 B.国家文化影响力的变化
C.国家军事实力的增强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都城当时叫( )
A.临安 B.开封 C.燕京 D.上京
4.“王安石变法意在通过经济手段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普通百姓。他确信,只有当普通百姓的生活得到保障,国家才能强盛。”王安石变法中的经济措施有
①保甲法 ②募役法 ③青苗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历史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其故事的主人是
A.李世民 B.安禄山 C.赵匡胤 D.忽必烈
6.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统治近百年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
D.成吉思汗、忽必烈善于谋略,政治经验丰富
7.台湾古称瀛洲、夷洲、琉球等。据考证,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而我国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则始于元朝。元朝设置的管辖台湾的专门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伊犁将军
8.下图是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铜版不仅标明铺号,而且以白兔为商品标识,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商标广告。这一文物能够反映宋代
A.经济重心南移 B.商业空前发达 C.手工业繁荣 D.雕刻艺术精湛
9.现在扫二维码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的支付手段,纸币作为支付方式最早出现于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10.下图为中国古代某朝代疆域图(局部),图中的行政制度出现于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11.“举目楚天阔,古墓倚云留。江淮要塞谁忆,活字出山丘。但作文明使者,尽把平生精力,印刷术中谋。……煌煌大宋,胶泥之上刻春秋。”这首诗词中纪念的历史人物是
A.蔡伦 B.毕昇 C.沈括 D.徐光启
12.两宋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王安石变法 B.大运河贯通南北
C.各民族之间长期交往 D.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13.苏州的“苏”,过去往往写成“蘇”,这是因为苏州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朝代是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4.“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
A.嬴政 B.杨坚 C.李渊 D.赵匡胤
15.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名窑名瓷众多。下列文物中最能体现宋瓷特点的是( )
A. B.
C. D.
二、综合题
16.自古以来,“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材料二 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一枝独秀……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眯,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桂花《论科举制度与唐诗的繁荣》
材料三 宋朝读书风气很浓,人们希望用勤苦来获得学问,再以学问来打通权力之门。
——萧子文《简读宋朝史》
(1)材料一中“改用考试的方法”的制度是什么?其确立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指出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科举制完善过程中,唐太宗、武则天各有何贡献?
(3)材料三中为方便宋朝读书人“打通权力之门”,政府在科举制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反映了宋朝实行什么样的国策?
(4)综上所述,谈谈该制度的发展对古代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是人物图像。
(1)材料一图片的人物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一代君主。请说出他的姓名以及建立的朝代名称?
材料二:宋太祖当皇帝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此君主针对材料二的“夺其权”、“制其钱谷”的建议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谚语
(3)材料三中的“做人莫做军”是由当时政府的哪一政策的实施导致的?此政策对宋朝产生什么积极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许多契丹、西夏文字的笔面,是仿照汉字创造的,反映出西夏、契丹和汉族的文化的交融,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百家争鸣,排除A;材料信息与礼乐文明无关,排除B;契丹建立的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与汉唐盛世文化无关,排除C。
【点睛】
2.D
【详解】
图示内容中,南方的比重逐渐超过北方,说明南方逐渐得到开发,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表现,故选D;图示内容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ABC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3.A
【详解】
1127年,金军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北宋灭亡。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政权。材料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材料“杭州”就是指南宋都城临安,“汴州”是指北宋的都城东京,说明作者对于统治者不收复失地的痛恨,故A符合题意;开封就是“汴京”,排除B;燕京是指当时的北京,排除C;上京是中国辽代都城,在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排除D。故选A。
4.D
【详解】
王安石变法经济方面的措施包括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就是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募役法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就是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农田水利法就是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发展,②③④符合题意;保甲法属于军事方面的措施,①不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5.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选项C符合题意;李世民,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A排除;安禄山唐朝发起“安史之乱”人物之一,B排除;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D排除。故选C。
6.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族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面对先进的农耕文化,“征服者被征服”,只有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才能够维护统治.从根本上说,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是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C符合题意;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A排除;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B排除;清朝时期设置伊犁将军管理西域,D排除。故选择C。
8.B
【详解】
材料中“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不仅标明铺号,而且以白兔为商品标识,商标广告规范精美,可以印证宋代商业空前发达,故B项目正确;济南在山东,故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广告不能反映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手工业繁荣和雕刻技艺,排除CD项。故选B项。
9.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C
【详解】
依据题干地图关键词“甘肃行省、陕西行省”可知,图中的行政制度出现于元朝。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元朝设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时在全国设立了10个行省。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故C符合题意;隋朝、唐朝、清朝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甘肃行省、陕西行省”是解题的关键,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元朝设立行省制度,以后各朝基本沿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
11.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印刷术中谋。……煌煌大宋,胶泥之上刻春秋”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宋代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制作泥模,刻反体字,然后将泥模烧硬,排版即码字,然后涂墨,上纸,印刷,装订成书。提高了印刷速度。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故B符合题意;蔡伦、沈括、徐光启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选B。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印刷术中谋。……煌煌大宋,胶泥之上刻春秋”是解题的关键,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制作泥模,刻反体字,然后将泥模烧硬,排版即码字,然后涂墨,上纸,印刷,装订成书。提高了印刷速度。
1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江南地区开发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包括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较少、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的政权更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北方战乱频繁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都对江南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均与题干“主要原因”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到南宋时,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故D符合题意;汉朝时,南方经济还没有充分开发,故A不符合题意;到隋朝,南方经济正在很快发展,故B不符合题意;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中心开始由北方向南方转移,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D项正确;嬴政建立秦朝,排除A项;杨坚建立隋朝,排除B项;李渊建立唐朝,排除C项。故选D。
15.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窑贯耳瓶,为南宋时期的陈设品,釉色厚润,端庄典雅,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C项正确;三彩是唐朝陶器的代表,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邢窑白瓷主要是在唐朝时期得到发展,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青花瓷是元朝时期的瓷器代表,因此青花扁壶不是宋朝时期的瓷器代表,D项错误。
16.(1)科举制;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2)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3)大幅度提高科举取士的名额;重文轻武。
(4)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1)
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开创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科举制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2)
根据“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眯”得出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3)
措施: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大幅度提高科举取士的名额,方便了宋朝读书人“打通权力之门”;国策:宋朝大幅度提高科举取士的名额,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4)
根据所学,可从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等角度总结回答。
17.(1)赵匡胤;北宋。
(2)“夺其权”:①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②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③在中央,削弱相权,分化事权。
“制其钱谷”: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政策:重文轻武政策。
影响:扭转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1)
根据材料一人物图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图片的人物是赵匡胤;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
(2)
根据材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夺其权”的措施有:①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②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③在中央,削弱相权,分化事权。“制其钱谷”的措施有: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
根据材料“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导致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重文轻武政策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