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选择题
1.下面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C.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D.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2.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下列表格中的内容与选项对应正确的是( )
宪法或宪法性文件 主要内容 评价
《共同纲领》 规定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①
② 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①起临时宪法的作用② 1982年宪法 B.①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②《民族区域自治法》
C.①“一五计划”的纲领性文件② 1954年宪法 D.①起临时宪法的作用② 1954年宪法
3.下图是《1952年与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对比图》,促使图中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有( )
①“国家制定的计划”的顺利实施②实行大跃进运动③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④苏联对工业项目的援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④
4.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发生于( )
A.新政权巩固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5.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先后开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集中在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 交通运输等领域。这样安排的用意在于
A.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B.完成“两弹一星”的研制
C.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D.便于实施社会主义改造
6.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实行了( )
A.一五计划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运动 D.改革开放
7.下图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的封面。这部宪法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八大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国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使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被誉为“中国名片”,其演化契合着国家和民族兴盛的一些环节。如图为新中国曾发行的部分人民币图案,从图案中能得出的信息是当时的中国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③完成了三大改造 ④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宪法
A.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
C.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D.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1.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是:工业占58.2%,运输邮电占19.2%,农林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其他占7.8%。在工业内部,重工业的投资比例大体是轻工业的79倍。由此可见,我国“一五”计划时期( )
A.工农业比例协调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D.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12.根据当时的情况,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了( )
A.运输业 B.银行业 C.重工业 D.轻工业
二、综合题
1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的中国梦,历经艰辛与坎坷,却从未停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事件发生的时间是?新中国成立对中国而言,有何意义?
(2)材料二图片内容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政权而开展了哪两大运动?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主要重工业部门分布在哪里?试举两例说明。
14.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1)材料一中论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确定的哪一制度?它的建立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
材料二: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毛泽东在1954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2)材料中的这次会议的名称是什么?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主要是因为该会议制定了什么法律?
(3)该法律有何性质?该法律规定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的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
——1949年国庆社论
材料二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
(2)依据材料二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在当时采取了什么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50年代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指的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都是一五计划时期的成就,C项正确;“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排除A项;“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反映的是改革开放,排除B项;“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1954年宪法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项正确; 1982年宪法是我国第四部宪法,排除A项;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排除B项;“一五计划”制定于1953年,与政协会议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
分析图表可以看出,从1952年到1957年,我国钢、油、电等工业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结合所学可知,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状况,从1953年开始我国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重点发展重工业,它激发了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再加上苏联对工业项目的援建,到1957年底,主要的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①③④符合题意;②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口号,不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4.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在五年计划期间建成很多大型设施,其中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B项正确;新政权巩固时期是1949—1952年,排除A项;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C项;改革开放是1978年后,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集中在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 交通运输等领域”体现了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的基本任务,C项正确;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属于轻工工业、商业、农业领域的发展,排除A项;“两弹一星”属于国防尖端技术,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完成与六七十年代,与一五计划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B项;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至 1957年,国家有计划地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A项正确;BC项是从1958年才开始,排除BC项;D项是1978年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B项正确;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颁布于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七届二中全会都召开于1949年,排除AC项;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54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C正确,D排除;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在新中国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A排除;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展土地改革运动,B排除。综上故选C。
9.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例如,飞机、拖拉机等;1954年,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五四年宪法,确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制定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团结;币面正反映了这些主题,故①②④符合题意。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故③不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C
【详解】
根据题干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可知,这主要是体现了宪法制定的民主性,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排除A项;1954年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工业占58.2%,运输邮电占19.2%,农林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其他占7.8%。在工业内部,重工业的投资比例大体是轻工业的79倍”可知,各行各业投资比例的数据,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正确;题干数据不能说明工农业比例协调,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排除AC项;我国尚未基本实现工业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故C符合题意,AD不符合题意;第一个五年计划属于商业领域,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1)1949年10月1日;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任两点)
(2)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3)中国东北地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
【详解】
(1)时间:根据材料一“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是20世纪世界伟大的事件之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两大运动:根据材料二中左边图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并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初期,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1950年进行抗美援朝,保卫了国家安全;根据材料二中右边图片“农民拔掉地主立的界碑”,并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初期,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党和政府进行土地改革,消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3)地区及例证:根据材料三“‘一五’计划成就示意图”,可知,“一五”期间主要重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列举两例即可)
14.(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
据材料“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并结合所学,材料一论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的建立与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有关。
(2)
据材料“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并结合所学,材料二中会议的名称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主要是因为该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规定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初步基础。
【点睛】
15.(1)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年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最高利益:实现国家工业化。措施: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车;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答出两个即可)。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政治前提;抗美援朝的胜利为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环境;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等
【详解】
(1)结合材料信息可得出其强调的是开国大典,即新中国成立。根据所学可知,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最高利益:根据“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可得出是实现国家工业化。措施:结合所学可得出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3)成就:结合课本的内容可得出成就主要有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车;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答出两个即可)。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新中国的成立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政治前提;抗美援朝的胜利为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环境;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等方面概括。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