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3 11:3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选择题
1.海外华侨、华人居民聚居的城市街区通常被称为“唐人街”,可见盛唐时期的繁荣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唐朝国力达到全盛时期是在( )
A.唐高祖统治时期 B.唐玄宗统治前期
C.唐太宗统治时期 D.武则天统治时期
2.唐太宗统治时期,敢于直言,被唐太宗誉为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的名臣是( )
A.魏征 B.宋璟 C.房玄龄 D.杜如晦
3.下列人物中,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镜子是指
A.杜如晦 B.魏征 C.房玄龄 D.长孙无忌
4.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下列选项与“唐宗”有关的是( )
A.“贞观之治” B.“开皇之治” C.“康乾盛世” D.“开元盛世”
5.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下列有关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弘扬了贞观之治 ②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③爱惜人才,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④创立殿试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6.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材料表明武则天
A.爱惜人才 B.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C.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D.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7.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那个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
A.面试制度 B.殿试制度 C.笔试制度 D.进士科
8.下列材料说明了唐朝( )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9.下面诗句反映出唐朝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唐代〕 绛情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袭。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曰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A.民族交融,关系融洽 B.中外交往,十分频繁
C.由盛转衰,蕴含危机 D.繁荣开放,盛唐气象
10.隋唐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从这些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有( )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
③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时序性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历史的时序能帮助学生打开时空,发现历史的美好瞬间。与下面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A.实行郡县、统一全国 B.定都成都、发展西南
C.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D.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12.电视剧《明皇》忠实再现了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盛唐风貌。下列关于唐玄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位期间,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
B.重视民族关系,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C.重用人才,如魏征、姚崇等
D.完善科举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元·高明《琵琶记》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制度,并指出该制度创立的时间。
材料二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材料四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4)根据材料四,分析这一制度实行的根本目的。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她确实是个治国人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毛泽东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1)材料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导致该思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正是因为前面的因素,该材料中的皇帝在统治中出现了怎样的治世局面
(2)材料二中的“她”是谁 她的作法至今仍被肯定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开元”时期的统治达到了唐朝最鼎盛时期,该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因此被称为什么
(4)好的一段统治时期与统治者重视人才是分不开的,这些人才中有敢于直谏皇帝,一生曾200多次向皇帝进谏的著名历史人物是谁
(5)如果你是唐朝的一位皇帝,你将会怎样统治你的国家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几个影响深远的“治世”时期。所谓“治世”,主要是指国家治理的一种理想形态,侧重于国家治理的水平,强调行帝道王道,主要特征是政治风气良好,社会秩序稳定……除了尧舜之时、周之成康外,汉之文景……被公认是历史上典型的治世。
——摘编自裘斌、齐陈骏《试论中国古代“治世”的经济成因及其当代价值》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除汉之文景外”,再举出两例影响深远的“治世”。
材料二 对于“文景之治”,历史上有如下记载: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注:同“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2)依据材料二,概括司马迁、晁错对于“文景之治”的记载有何不同。(不得摘抄原文)
(3)对同一历史事件,二人为什么有着不同的记载?你认为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B项正确;唐高祖是唐朝的建立者,他统治时期,国家才刚开始,百废待兴,排除A项;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育,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任用贤才,虛心纳谏,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但唐太宗统治时期是建国初期,只是奠定了基础,而不是唐朝的全盛时期,排除C项;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经济进一步发展, 国力强盛,为唐朝走向鼎盛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如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魏征敢于直言进谏,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贤臣,其中魏征进谏两百多次,去世后被唐太宗誉为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A项正确,排除CD项;宋璟是唐玄宗时期的贤臣,排除B项。故选A项。
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十分痛心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因此,该人物是指魏征,B项正确;由此可知,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镜子是指魏征,因此,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4.A
【详解】
根据材料“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可知这里的“唐宗”是唐太宗,唐太宗在位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A项正确;B项是隋文帝时期,排除;C项是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排除;D项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
根据所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殿试制度,并且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①②③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完整,排除BCD项。故选A项。
6.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骆宾王是人才,但反对武则天,但武则天仍想重用他,这说明武则天爱惜人才,A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是说武则天对人才的态度,不是说科举、农业,排除BC两项。故选A项。
7.B
【详解】
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B项正确;A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使他统治时期,唐朝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使她统治时期,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国力不断增强;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此,题干材料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A项正确;由此可知,题干材料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因此,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唐朝农业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故选A项。
9.D
【详解】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这首诗利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描绘了大明宫早朝时庄严华贵的气氛与皇帝的尊贵与威严,反映了繁荣开放的盛唐气象,D项正确;诗句无法体现民族交融、中外交往,排除AB项;诗句也无法体现唐朝由盛转衰,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
隋唐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共同原因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①②③④都是我们从这些治世局面得到的启示,D项正确;ABC项不全面,排除。故选D项。
11.D
【详解】
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反映的是唐朝,唐太宗的年号贞观,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在位期间出现了清明的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D项正确;秦朝时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排除A项;唐朝时期定都长安,排除B项;隋炀帝时期开凿运河、创立科举,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人物,故唐玄宗“重用人才,如魏征、姚崇等”的说法错误,C项符合题意;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排除A项;唐朝重视民族关系,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排除B项;唐玄宗完善科举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3.(1)科举制度,隋朝。
(2)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西方国家向中国学习这种官吏选拔的制度。
(4)加强中央集权。
(1)
根据材料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建立。
(2)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唐诗的繁荣。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3)
根据材料“ 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西方国家向中国学习这种官吏选拔的制度。
(4)
根据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14.(1)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得民心者得天下,以民为本,关爱百姓)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贞观之治”
(2)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也可以)
(3)“开元盛世”
(4)魏征
(5)重视发展生产(或轻徭薄赋),重视人才等。
【详解】
(1)根据“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主要是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句话是唐太宗的观点,他提出这一观点主要是因为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唐太宗年号贞观,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
(2)综合材料二内容和所学可知,“她”应该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受到后人的肯定。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开元”时期的统治达到了唐朝最鼎盛时期,该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因此被称为“开元盛世”。
(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代敢于直谏皇帝,一生曾200多次向皇帝进谏的著名历史人物是魏征。
(5)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作为皇帝在治国方略上应该重视发展生产,重视人才等。
15.(1)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答出两个即可)
(2)司马迁认为文景之治时期,百姓富足,政府国库充裕。晁错认为文景之治时期,百姓赋役沉重,生活穷困。
(3)原因:因为二人看待历史事件的角度不同。认识:全面地、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1)
结合所学知识,从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中国古代的“治世”中任举两例即可。
(2)
根据材料二“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可知,司马迁认为文景之治时期,百姓富足,政府国库充裕。根据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注:同“债”)者矣。”可知,晁错认为文景之治时期,百姓赋役沉重,生活穷困。
(3)
原因:材料反映了司马迁、晁错对于“文景之治”的记载存在很大不同,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二人看待历史事件的角度不同。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该全面地、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