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与日本的交流 B.促进了与新罗的联系
C.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 D.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2.有四位同学对学过的隋唐史的特征进行了概括,你认为其中较为准确的是
A.甲:中华文明的起源 B.乙:中华民族大融合
C.丙: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丁:中华帝国的衰弱
3.2014年印度政府依据《大唐西域记》的相关记载,最终重建那烂陀大学。现在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却是世界上保存唐代风格最完整的建筑。这表明文明具有
A.互鉴性 B.丰富性 C.多样性 D.单一性
4.唐朝的繁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对外来文化的精华兼容并蓄,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不能作为这一现象的佐证的是( )
A.和亲结盟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行 D.遣唐使来华
5.唐朝时期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很大。现在很多国家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6.唐朝对外交往频繁观察下图可知,这是哪一国家与唐朝频繁交往的有关记载( )
A.新罗
B.日本
C.印度
D.大食
7.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事实的艺术加工,其情节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史实不符的是( )
A.文成公主入吐蕃,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
B.唐朝玄奘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
C.李白和杜甫是唐朝著名的诗人。
D.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8.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
A.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东汉对外交流的盛况
9.高僧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开凿了丝绸之路 B.加强了边疆管理
C.扩大了唐朝疆域 D.传播了中国文化
10.他是唐朝时期的高僧,曾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他是( )
A.张骞 B.甘英 C.鉴真 D.玄奘
11.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把唐朝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下列史实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昭君出塞
12.下列古迹中,能体现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洛阳白马寺 B.敦煌莫高窟 C.唐招提寺 D.那烂陀寺
二、综合题
13.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他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谈及中国盛唐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述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哪一时期的盛世景象 当时的统治者是谁 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2)唐朝时,对外友好往来的活跃是其“开放”“兼收并蓄”的表现之一,试举两例加以证明
(3)根据材料三,归纳唐朝和吐蕃之间以什么形式友好交往?吐蕃是我国哪个民族的祖先?
(4)你认为唐朝国势强盛的原因有哪些 (一点即可)
1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一次主题为“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
材料一:2019年6月22日晚上七点半,中国歌剧《鉴真东渡》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隆重上演,该剧以鉴真东渡的史实为依据,艺术再现了1200年前世界文化交流的千古佳话,剧中鲜明的中国风骨和东方气韵深深震撼了美国观众。
材料二:2019年1月25号至27号,中央民族乐团大型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登陆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创新性地用器乐手法讲述玄奘西行的故事,为美国观众带来了一场中国民乐和中国文化的视听盛宴。远山如黛、云海缥缈,空灵的乐声中,金色的梵文从天而降,瞬间把观众带入中国文化的宏大意象中。随着故事的推进,南箫、古筝、胡琴、琵琶、唢呐、扬琴、箜篌等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乐器逐一登场,带观众触摸尘封的历史,走进一代高僧玄奘的传奇人生。
【问题探究】
(1)请完成表格。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异同
事件 身份 目的地 途中遭遇 是否结伴 是否归国
玄奘西行 僧人 ① 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 否 ⑤
鉴真东渡 僧人 ② ③_____________次东渡,前五次失败,历经磨难 ④ 否
(2)玄奘和鉴真在促进唐朝与外国的友好交往中分别作出了哪些贡献?他们在文化传播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3)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盛况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情感体验】
(4)我们从玄奘和鉴真的经历中能学到哪些精神?
(5)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悟。
15.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唐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带来许多启示。
材料一: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申东城《隋唐史话》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2)材料二中的唐诗描写了唐的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 这种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列举两点)
材料三: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其中一种在耕地时可以调节耕作深度,操作灵活,适应浅耕和深耕的不同需要,既节省畜力,又减轻了扶犁农民的体力消耗,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另一种状像纺车,它随着水流自行转动,把水从河里汲到高处倒入蓄水渠,省时省力。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两种生产工具的名称。
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唐朝对外交往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4)材料四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是什么?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最主要的时代特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共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754年到达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鉴真不仅把律宗传到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贞观元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所以D符合题意;玄奘西行与加强了与日本的交流不符,所以A不符合题意;鉴真东渡与促进了与新罗的联系不符,所以B不符合题意;鉴真东渡与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不符,所以C不符合题意。
2.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历史的基本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繁荣的表现是出现了历史上盛世局面如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开放的表现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C项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夏朝之前中国历史的基本特征,排除A项;中华民族大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排除B项;中华帝国的衰弱是清朝晚期的历史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历史,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是世界上保存唐代风格最完整的建筑,这些是古代文化交流的结果,而且印度依据《大唐西域记》重建大学又显示了文化交流带来的文明互鉴性,A项正确;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仅从材料信息看不出来,排除BC项;材料就已经从建筑和文献两方面说明文明互鉴,单一性明显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和亲政策体现的是民族交往与交融,不是中外交往,A项符合题意;BCD项都是中外交往的典范,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5.B
【详解】
唐朝时期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很大,因此很多国家把中国人称为“唐人”,B项正确;A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西汉中国已经开始对外交往,排除C项。故选B项。
6.A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罗强盛以后,经常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仿效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还引进中国先进的科技成就。许多新罗商人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故正确答案为A。BCD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A。
7.B
【详解】
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玄奘西行天竺,B项符合题意;ACD项情节与史实相符,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8.B
【详解】
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都城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日本多次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还有很多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在唐都长安。因此,材料反映的主题是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B项正确;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密切了内地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题意在时间、内容上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流,不是民族关系,排除C项;东汉的都城是洛阳,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为弘扬佛法,鉴真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共同作用是都传播了中国文化,D项正确;开凿了丝绸之路与张骞有关,排除A项;高僧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与加强边疆管理、扩大唐朝疆域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
根据“天竺”、“《大唐西域记》”等信息可知“他”指的是西游天竺的唐朝高僧玄奘,D项正确;张骞和甘英不是唐朝高僧,排除AB项;鉴真是东渡日本,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C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唐朝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促进了吐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昭君出塞是在汉朝时期,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唐代,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建立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C项正确;洛阳白马寺、 敦煌莫高窟体现了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那烂陀寺在印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3.(1)开元时期;唐玄宗;措施: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发展经济;注重文教;提倡节俭。
(2)唐政府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唐朝文化(制度、文字等);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玄奘西游并取回大量佛经潜心研究等。(答出两例即可)
(3)形式:和亲(或联姻)和会盟;藏族。
(4)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政策;人民的辛勤劳动;隋朝为唐朝的强盛作了积淀等。(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
(1)
根据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结合所学知识,“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开元盛世”。故唐诗描述的是开元时期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唐玄宗。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开元盛世的原因有: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发展经济;注重文教;提倡节俭。
(2)
根据所学知识,唐朝时,对外友好往来的例子:政府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玄奘西游并取回大量佛经潜心研究等。
(3)
根据材料三“和亲、会盟”可知,唐朝和吐蕃之间式友好交往方式有和亲、会盟。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
(4)
本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政策;人民的辛勤劳动;隋朝为唐朝的强盛作了积淀等。
14.(1)①天竺;②日本;③六;④是;⑤是。
(2)玄奘:贞观年间,西行天竺,是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的最杰出的使者。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鉴真:东渡日本后,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方式:鉴真是向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玄奘是把天竺的文化带回唐朝。
(3)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统治者鼓励和支持与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4)做事坚持不懈,不怕艰苦,有坚强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
(5)一个国家要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开放有利于发展,保守导致落后。
(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在那里,他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的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还以亲身见闻,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唐玄宗在位时,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经过六次东渡,随行的36人献出了生命,最终到达了日本,在日本他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在那里,他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的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还以亲身见闻,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唐玄宗在位时,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经过六次东渡,随行的36人献出了生命,最终到达了日本,在日本他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玄奘到天竺是学习国外的文化,引进外来文化。鉴真东渡日本,是传播中国文化。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统治者鼓励和支持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唐朝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4)
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经,翻译佛经,促进中国和西域南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如本,传播佛学,把中国科技文化传播到日本唐僧翻雪山过大漠,经历重重险阻,终取回真经。鉴真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六次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做事坚持不懈,不怕艰苦,有坚强的毅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5)
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一个国家要善于学习外国先进文化,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开放有利于发展,保守导致落后。
【点睛】
15.(1)文成公主入藏;意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唐玄宗;整顿吏治, 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
(3)曲辕犁;筒车;
(4)玄奘;《大唐西域记》;
(5)繁荣与开放
(1)
藏族的祖先在唐朝时叫吐蕃。在对待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人,唐政府采取了和亲的策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从材料“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来看,文成公主入藏传播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和科技文化;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
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可知,这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开元盛世。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
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4)
据材料“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朐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可知材料四的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唐太宗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潜心翻译佛经,并写成《大唐西域记》。
(5)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最主要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