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选择题
1.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崇拜孔子,先后于上京建国子监,府、州、县设学,以传授儒家学说;辽国出土的一些皇室和贵族的随葬品充满了中原气质。这些反映了
A.礼乐文明的确立 B.农牧文化的交融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科举制度的沿革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等
B.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并向他们俯首称臣
C.“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D.“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及贸易往来
3.宋辽议和后,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见干戈。”这说明(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打击 B.宋辽边界贸易兴旺
C.辽成为北宋的藩属国 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4.辽军大举攻宋时,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大臣是
A.岳飞 B.赵构 C.寇准 D.文天祥
5.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6.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杯酒释兵权 ②契丹建国 ③北宋建立 ④元昊称帝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③①④
7.齐涛在《中国政治通史》中写道:“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表明澶渊之盟
A.辽朝获得巨大利益 B.促进双方经济交流
C.宋朝财产损失重大 D.和平无法长久保持
8.读表,对表格内容所反映主题的归纳,最准确的是( )
时间 民族 人物 政权
10世纪初 契丹 耶律阿保机 辽
960年 汉族 赵匡胤 宋
11世纪前期 党项 元昊 西夏
A.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政权的并立
9.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有《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该内容所处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民族融合与政权分立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10.如图契丹、西夏货币的出土共同反映了( )
A.契丹、西夏经济发展超过中原
B.少数民族都使用中原的货币
C.少数民族受中原文明影响较大
D.商人在契丹、西夏地位很高
11.下图是我国某时期的政权并立形势图。对于此图的叙述正确的( )
①中的ABC分别是辽、北宋与西夏
②图中的ABC分别是金、南宋与西夏
③三个政权中最先灭亡的是A
④澶渊之盟后,B、C两个政权实现了长久和平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2.以下货币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澶渊之盟》是宋朝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盟约?
(2)小历认为该盟约的签订是宋朝屈辱的和约,对宋朝没有好处,你同意小历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简要说明。
14.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族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边疆的稳定和政权的稳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的民族关系理论主要有“爱之如一”思想、“诚信”思想、安抚思想、和亲思想以及互市思想等五个方面。
——崔明德《述评唐太宗的民族关系理论》
材料二 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由战争逐渐转向和平发展,其转变与宋真宗的民族观念密不可分。在宋真宗屈己安人观念的指导下,结束与辽、夏的战争状态,为辽、宋、夏三个政权的共同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
——郑炜《北宋民族关系思想研究》
材料三 雍正皇帝曾经明确指出:“从俗从直”,“从安其俗”,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材料四 战争与友好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两大主题。民族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战”与“和”。尽管民族间的战争时有发生,但“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崔明德《对中国民族关系的十点认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太宗在“爱之如一”思想的指导下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结合史实,举例说明唐太宗的和亲思想。
(2)根据材料二,说出宋真宗的民族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与辽、西夏结束战争状态的重要事件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管辖民族地区所遵循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建立者和都城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结果如何?
(3)依据材料和学过的知识,想一想,北宋与哪两个政权并立?
(4)京剧《澶渊之盟》中的剧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辽朝是由北方契丹族建立的政权,由材料“崇拜孔子,先后于上京建国子监,府、州、县设学,以传授儒家学说”“随葬品充满 了中原气质”反映了农牧文化的交融,故C项符合题意;礼乐文明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确立于西周,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中心南移没有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的沿革,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
由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这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但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并不是向他们俯首称臣,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3.D
【详解】
根据材料“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见干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5年1月北宋与辽在澶州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宋辽订立的和议后,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D项正确;“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打击”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宋辽边界贸易的描写,排除B项;辽与北宋成为兄弟国,但北宋每年要给辽岁币,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坚决抵抗,C项正确;南宋名将岳飞坚决主张抗金,排除A项;宋高宗赵构主张对金国妥协,排除B项;南宋末年文天祥坚决抗元,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
据题干“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916年契丹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辽),1005年北宋与辽达成澶渊之盟,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北宋与辽、西夏并立。故小明同学探究的主题是多民族政权的并立,B项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在炎帝黄帝时期,排除A项;统一国家的建立是在秦朝时期,排除C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杯酒释兵权发生在963年;②契丹建国是在916年;③北宋建立是在960年;;④元昊称帝是在1038年。正确的顺序是②③①④,D项正确;ABC排列顺序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7.B
【详解】
根据材料“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双方都是划算的。”分析可知澶渊之盟维系了辽宋两国的和平局面,促进了两国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表明双方获利,不仅是辽朝获利,排除A项;根据材料“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可知宋朝财产没有损失重大,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和平是否法长久保持,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
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比较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但当时还有辽、西夏和金等少数民族并立政权,北宋没有完成全国统一。因此说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故D项正确;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排除A项;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国家的建立,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
根据“《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可得出这一时期北宋与辽西夏等政权之间进行和战,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不断交融,民族关系不断发展,也推动了社会进步与变化,B项正确;A项是隋唐,C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D项是秦汉时期,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
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都是仿照中原汉族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这说明契丹和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少数民族受中原文明影响较大,C项正确;仅从货币无法判断契丹、西夏经济发展超过中原,也无法说明商人在契丹、西夏地位很高,排除A、D项;少数民族使用的货币是仿制中原货币,使用的不是中原货币,排除B项;故选C项。
11.A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上“上京”“东京”“兴庆”等文字信息可知ABC分别是辽、北宋与西夏,上京是辽的都城,东京是北宋的都城,兴庆是西夏的都城,①正确,②错误;三个政权中A辽首先被金所灭亡,此后金灭亡北宋,与南宋、西夏并立,而西夏是被后来的蒙古所灭,③正确;澶渊之盟是指AB两个政权即辽与北宋之间订立的和约,使得双方实现了长久和平,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西夏103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开元通宝是唐代铸造的一种铜质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秦半两出现在出秦统一六国之后,故按着时间排序是③②①,故C项,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1)辽;
(2)观点:不同意;理由:澶渊之盟的签订,促进了宋辽相对持久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双方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
同意;理由:虽然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彼此不再有战争,但对北宋人民来说,岁币等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也反映了北宋政治的腐败。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宋真宗时期,辽宋经过澶州之战,签订《澶渊之盟》。故《澶渊之盟》是宋朝与辽政权签订的盟约。
(2)本问是开放性试题,只要理由充分,观点同意不同意均可。如:我不同意小历的观点。理由是澶渊之盟的签订,促进了宋辽相对持久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双方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如:我同意小历的观点的观点。理由是虽然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彼此不再有战争,但对北宋人民来说,岁币等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也反映了北宋政治的腐败。
14.(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例子:文成公主入藏。
(2)民族观念:屈己安人。事件:宋与辽:澶渊之盟。宋与西夏:宋夏和约。影响:为辽、宋、夏三个政权的共同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发展。
(3)原则:尊重民族差异(“从俗从直”、“从安其俗 ”或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方式:设置机构、册封、颁布法律、平定叛乱等。
(4)认识:民族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边疆的稳定和政权的稳固;战争与友好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两大主题,“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思想观念对国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妥协是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智慧等。
【详解】
(1)“民族政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爱之如一”思想的指导下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例子”,结合史实得出:文成公主入藏。
(2)“民族观念”,根据材料二信息“在宋真宗屈己安人观念的指导下,结束与辽、夏的战争状态,为辽、宋、夏三个政权的共同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得出:屈己安人。“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宋与辽澶渊之盟,宋与西夏宋夏和约。“影响”,依据材料信息“结束与辽、夏的战争状态,为辽、宋、夏三个政权的共同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为辽、宋、夏三个政权的共同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发展。
(3)“原则”,根据材料三“‘从俗从直’,‘从安其俗’,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得出:尊重民族差异。“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从设置机构、册封、颁布法律、平定叛乱等角度分析。
(4)“认识”,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边疆的稳定和政权的稳固;战争与友好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两大主题,“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思想观念对国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妥协是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智慧等角度分析。
15.(1)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上京
(2)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3)辽;西夏
(4)宋真宗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国号为辽,定都上京。
(2)根据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可知,澶渊之盟签订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3)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4)根据所学可知,澶渊之战,宰相寇准力劝真宗亲征,士气大振,击退辽军。故题中的“寡人”是宋真宗。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