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3 11:3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选择题
1.鉴真东渡的国家是( )
A.日本 B.天竺 C.朝鲜 D.新罗
2.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中,风格豪迈飘逸,被称为“诗仙”的是
A.杜甫 B.白居易 C.李商隐 D.李白
3.唐朝时,由日本派遣来唐朝学习先进文化的使团被称为( )
A.节度使 B.遣唐使 C.遣隋使 D.转运使
4.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是为国家选拔人才而设置的,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请问,这种类型的考场设置最早可能在时出现。
A.汉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5.宋朝李刚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这一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最大作为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实现国家统一 C.开通了大运河 D.发展社会经济
6.“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这首诗歌主要描述的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为科举竞选,三也。”这三级完成的时间段分别是( )
A.西周、隋唐、宋 B.秦汉、东汉、隋唐
C.秦汉、隋唐、宋 D.西周、秦汉、宋
8.2021年河南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洛阳博物馆的唐三彩“七乐舞姬”。造型不同的“七乐舞姬”用婀娜多姿的舞姿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完美的呈现在舞台上。由此可见唐三彩 ( )
A.有助于我们了解唐朝的社会生活 B.是研究唐朝历史的唯一途径
C.反映了唐朝制瓷技术领先世界 D.在唐朝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9.“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合十忘生死,宏愿心中藏……”这是中央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 )
A.玄奘 B.鉴真 C.松赞干布 D.魏征
10.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
A.耶律阿保机
B.杨坚
C.李渊
D.李世民
11.下列古代对外交往史实中,明显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鉴真东渡
12.“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场战争造成的惨状,这场战争打破了盛唐的升平景象,使唐朝国势急转而下,进而走向衰落。这场战争是
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巾起义
D.李自成农民大起义
13.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图年代尺中对应隋朝统一全国时间的是
A.A B.B C.C D.D
14.下列图片反映历史状况,能体现盛唐气象的是
A.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唐朝灭亡后,“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灵涂炭。 ”该材料描绘的是 (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宦官专权 D.五代十国的更迭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忆昔》
(1)材料一名言是谁说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2)材料一中的统治者为避免“覆舟”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
(3)材料二中“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说明了什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隋朝始兴至晚清绍废,科举制度实行1318年,其间不独汉族政权如此,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政权也实行此种制度选拔人才。以科举考试为核心,在学校教育、异地赴任、月给俸禄等方面都形成系统,构造了完备的文官制度,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材料二 参加科举考试的主要是学校生徒,唐时学校分京师学和州县学,各级学校主要研习儒家经典,此外还学习律令和书法、算学等专门技能……科举制度以封闭式考试录取官员,具有公正性和法定性。因不计生员出身,唯才是举,从而较广泛地从社会各阶层拔选才,官员和候补官员基本上都是知识阶层的精英。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科举制度——中国“第五大发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54年,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先进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故选项A符合题意;而天竺、朝鲜、新罗并不是鉴真东渡的国家,故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D
【详解】
根据所学,李白被称为诗仙,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特点是抒发昂扬进取精神,表现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故D项正确;杜甫是诗圣,排除A项;BC项两位诗人没有诗仙的称号,排除BC项。故选D。
3.B
【详解】
遣唐使是指派往唐朝的使节。朝贡唐朝的外国使节俱可称作“遣唐使”。在唐王朝存续的7世纪前期至10世纪初期,高句丽派出的遣唐使共24次,百济25次,新罗178次。 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19次遣唐使,实际成行16次,名副其实的有12次。故B项正确;AD项都是专制王朝下的行政官员,与日本无关,排除AD项;遣隋使与唐朝无关,排除C项。
4.B
【详解】
据题干可知该考场为科举制度下所设置的考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故科举考场的设置最早可能在隋炀帝时出现。ACD均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要求学生熟知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5.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混南北为一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选项B符合题意;A项与统一不符,排除;C项开通大运河的是隋炀帝,排除;D项与统一不符,排除。故选B。
6.C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开元”可知是开元盛世。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C项正确;A项是汉代,排除A项;B项是唐太宗时期,排除B项;D项是东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由封建而跻统一”是指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为士人政府”是两汉时期;“由士族门第再变为科举竞选”指在选官制度由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转化,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8.A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造型美观,釉色绚丽,形象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生活,有助于我们了解唐朝的社会生活,A项正确;“是研究唐朝历史的唯一途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单凭“七乐舞姬”不能反映唐朝制瓷技术领先世界,排除C项;唐三彩不属于生活用品,不能体现其在唐朝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东瀛是指日本,“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反映的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的事件,所以电视剧的主人公是鉴真,B项正确;玄奘是去往天竺求取佛经,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松赞干布是吐蕃首领,统一吐蕃各部后向唐朝求婚,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蕃的友好交往,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大臣,以善于进谏著称,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之后灭掉南方的政权陈,实行了国家的统一,故B项正确。耶律阿保机,辽的建立者;李渊,唐朝的建立者;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从而得出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1.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BC项属于中外的战争,鉴真东渡是中国古代中外的友好交往,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
12.B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这场战争打破了盛唐的升平景象,使唐朝国势急转而下,进而走向衰落”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着藩镇割据的局面。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B
【详解】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亡南方的陈,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择B。
14.D
【详解】
唐朝在农业方面,兴修水利工程,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盛唐陶瓷业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最负盛名,唐三彩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唐朝女子地位提高,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5.D
【详解】
依据题干“唐朝灭亡后”“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灵涂炭。 ”反映了唐朝灭亡后,政权更迭,战乱不断。结合课本所学,结合课本所学,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出现了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战时不断。D正确;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唐朝还没有灭亡。A排除;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B排除;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C排除;故选D。
16.(1)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以民为本的思想。
(2)注重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3)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景象。
(1)
根据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名言是唐太宗说的。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为避免“覆舟”实行了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的政策。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说明了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的景象。
17.(1)特点:沿用时间长,推广范围广,影响深远。
(2)意义:加强了皇权,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促进了文官制度的形成(提高了官僚队伍的人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助于社会公平;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向学之风;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1)
特点:根据材料“自隋朝始兴至晚清绍废,科举制度实行1318年……”可得出,沿用时间长;根据材料“……不独汉族政权如此……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政权也实行此种制度选拔人才”可得出,推广范围广;根据材料“……构造了完备的文官制度,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可得出,影响深远。
(2)
意义:根据材料一“……构造了完备的文官制度,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材料二“……主要研习儒家经典,此外还学习律令和书法、算学等专门技能……具有公正性和法定性……较广泛地从社会各阶层拔选才,官员和候补官员基本上都是知识阶层的精英”及所学可得出,可以从加强了皇权,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促进了文官制度的形成(提高了官僚队伍的人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助于社会公平;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向学之风;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等角度作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