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3 14:5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岭(qín) 出征(zhēng) 明媚(méi) 竹笋(sǔn)
B.崛起(jué) 模范(fàn) 严肃(shù) 出塞(sài)
C.淮南(huái) 宁可(níng) 要挟(yāo) 储蓄(xù)
D.土炕(kàng) 压迫(pò) 纠缠(chán) 出租(zū)
2.写作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崛起________(jué qū) 铿锵________(jiàng qiāng)
疑惑________(huì huò) 欺凌________(lín líng)
褴褛________(lǚ lǒu)轧死________(zá yà)
3.对下面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A.魏校长称赞周恩来是因为周恩来是思考过后回答的。
B.魏校长称赞周恩来是因为周恩来看到了国家的不振,并决心为中华崛起而努力。
C.魏校长想告诉大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把下列带点字中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选出来。( )
A.兴办 B.复兴 C.兴奋 D.兴建
5.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将领( jiàng)规范(fàn)魏国(wèi)效果(xiào)
B.疑惑(huò)斥责(cì)打扰(rǎo)缠绕(chán)
C.征文( zhēng)拒绝(jǜ)要求(yāo)延安(yán)
D.妄图(wàng)昔日(xī)竹笋(sǔn)明媚(méi)
二、填空题
6.初知内容 (读课文填空)
本文写的是____________(人名)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____________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____________”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____________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____________和远大____________。
7.立志原因
1.所听:“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振”在文中是____________的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伯父当时的______________之情。
2.所见: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1)这是个____________句。我能换种说法,保持句子意思不变:_______________
(2)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答题。
(1)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就看到不同的形状。(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关联词将“年年坚持植树造林”和“能使北京变成绿色的花园城市”连成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农在诉说着过去的辛酸往事。(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照样子用加粗的字写一句话。
1.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为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向他投去钦佩的目光。
_______向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0.选文讲的是________这件事。
11.“如此的抱负和胸怀”指的是什么?用“____”在选文中画出来。
12.魏校长听到周恩来的回答后,他的反应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_。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13.魏校长为什么说“有志者当效此生”?(  )
A.因为周恩来的回答让魏校长很满意。
B.因为周恩来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志向十分远大。
C.因为周恩来学习认真,善于思考。
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慎重 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 挽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 明亮)回答。
14.用“√”画出文中括号里使用恰当的词语。
15.选文中加点的“这个问题”指的是______________。文中把“这个问题”比作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16.联系全文说说,周恩来为什么会做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项中,明媚(méi)应为[ mèi ](形)①(景物)鲜明可爱:春光~|河山~。[近]亮丽。[反]灰暗。②(眼睛)明亮动人。
B项中,严肃(shù)应为[ sù ](形)郑重;认真。[近]严正|郑重。[反]活泼|幽默。②(动)使人感到敬畏:他是个很~的人。
C项中,宁可(níng)应为[ nìng ](连)表示比较两方面的利弊得失后,选取其中一面:~少而精,也不要多而杂。[近]宁肯|宁愿。
2.jué;qiāng;huò;ling;lǚ;yà
【详解】

3.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分析写法,领悟情感,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从“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可知,“有志者”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效”的意思是仿效,“此生”指周恩来,“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都应该向周恩来学习。整个句子的意思是魏校长称赞周恩来是因为周恩来看到了国家的不振,并决心为中华崛起而努力。
4.B
【详解】
考查了多义字。“多义字”也就是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因不同的读音就有不同的意义。准确地说,就是指在不同的意义时(于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亦有不同的读音的汉字。中国地区之广,历史文化悠久,多义字就会因地方方言不同而不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兴:兴盛。
A.兴办:兴起创办。兴:兴起。意思不同。
B.复兴:重新兴盛;使重新兴盛。兴:兴盛。意思相同。
C.兴奋:高兴到极点。兴:高兴。意思不同。
D.兴建:建造;创立。兴:举办,发动。意思不同。
5.A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字音的识记和辨析。本题中字音正确的是A项。
B项:斥责cì——chì
C项:拒绝jǜ——jù
D项:明媚méi——mèi
6. 周恩来 欺凌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胸襟 志向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识记。
本题涉及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7. 振兴 愤怒、担忧 反问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中国人的愤怒与无奈
【详解】
1.本题考查字义及对句子的理解。“中华不振哪!”这句话中“振”是振兴的意思。“‘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这句话中“中华不振哪!”及“叹了口气”表现了伯父的愤怒及担忧之情。
2.(1)本题考查判断句子及改写句子。“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①判断反问句的肯定词(能、是、会等)前是否含有否定词,如有则去掉;如果没有则在肯定词前加上否定词“不”。
②删去肯定词或否定词前的“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助词。
③删去结尾的疑问助词“呢、吗”等 ,问号改为句号。
根据上述方法,句子可改写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从“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句话中“紧握着拳头”这一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中国人的愤怒与无奈。
8. 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不就看到不同的形状了吗? 只有年年坚持植树造林,才能使北京变成绿色的花园城市。 青草丛中隐藏着隧道。 老农在诉说着过去的辛酸事。

9. 中华之崛起 读书。 我 他表示歉意。
【详解】

10.周恩来在课堂上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1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 意外 赞叹 他没想到少年周恩来竟有这样大的抱负和胸怀
13.B

14.沉重 拯救 响亮
15.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 一团烈火 突出周恩来把祖国的安危、民族的希望放在心上,不找到解决办法,内心难以平静
16.因为周恩来目睹了中国人被欺凌的情况,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深刻认识到中国人要想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就必须振兴中华。
14.
本题考查词语的搭配,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
慎重,意思为谨慎持重,谨慎认真。
沉重,释义:沉静庄重;重量或密度重;负担重,艰难; 犹严重。表示程度严重;担子。比喻担负的责任。
拯救,指援助使其脱离危难,危险。
挽救,释义是从危险或不利中救回来。
响亮,声音大而有力,洪亮。
明亮,指的是发亮或发光;光线充足;耀眼的强烈光亮。
15.
本题考查了比喻修辞及作用。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结合前文“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可知第一空的答案。“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把“问题”比作“烈火”,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周总理一心为民的深切情怀,突出周恩来把祖国的安危、民族的希望放在心上,不找到解决办法,内心难以平静。
16.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