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3 12:0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
1.“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欲为亡国之主。”这句话来自
A.李鸿章的奏折 B.孙中山的上书 C.光绪皇帝的上谕 D.陈独秀的文章
2.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据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线索中,对应错误的史实是( )
A.序幕——公车上书 B.发展——成立中国同盟会
C.高潮——光绪宣布变法 D.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3.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说明维新变法
A.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B.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4.1895年5月10日《申报》发文:“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入,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即求都察院代奏。”该文描述的历史事件
A.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B.是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C.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D.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5.如下图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英勇就义,从容赴死,献身变法的图景。临刑时他激昂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里的“贼”是指( )
A.帝国主义侵略者 B.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C.洋务派、袁世凯 D.慈禧太后、光绪帝
6.19世纪,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上述叙述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分别指( )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维新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
7.报刊是近代各种思想传播的主要工具。下列报刊以宣传变法图强为主旨的是( )
A.《申报》 B.《国闻报》 C.《民报》 D.《解放日报》
8.梁启超称他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从他本人的角度,他就是要迎着死亡,用自己的死,来警醒中国人,持续改变中国。这里,梁启超称道的是( )
A. B.
C. D.
9.甲午中日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开启了近代化发展的道路 B.地主阶级开明人士提出了师夷长技
C.资产阶级有识之士开始政治变革 D.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张民主科学
10.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写道:“相当一部分学者在洋务运动期间也经历了思想的转轨,比如康有为,以及他在万木草堂中培养出来的弟子们。广东这一小撮士人这个时候思想上已经很先进了。”材料中“这一小撮士人”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摒弃了儒学的束缚
C.主张从制度上变革 D.比洋务派更加爱国
11.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明定国事”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当时的清朝皇帝是( )
A.道光帝 B.宣统帝 C.光绪帝 D.嘉庆帝
12.在一次政治变革中,提出要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员上书言事;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等措施,这项变革应该是
A.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
13.1895《中外纪闻》创办、1896年《时务报》创办、1897年《国闻报》创办。这些报刊的创办宣传的主要内容是( )
A.洋务思想 B.变法救国 C.民主共和 D.科学精神
14.如图信息有错的一项是
变法维新运动 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代表人物:梁启超、康有为、戊戌六君子等 主要措施: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白话文 历史意义: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A.时间 B.代表人物 C.主要措施 D.历史意义
15.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戊戌变法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
C.新文化运动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五四运动 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二、综合题
16.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引自《复兴之路》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材料一中给“大清国带来了些许新的气象”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破产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变官制”的政治理想,寻找救国的方法,他们找到的出路是什么?
17.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抗争、奋斗与崛起,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变现为“谷底”,即黑暗和黎明的交错期,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1921年以后,中国历史发展主要趋势据变现为“上升”了,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和民用工业的特点。
(2)材料二中的“变法”指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这场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列举两个中国“沉沦”过程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不断往下“沉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此,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欲为亡国之主。”可知,该材料大意是不进行变法不能救中国,我不想做亡国的主人。结合所学可知,在民族危机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光绪帝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开始筹划变法。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事”诏书,宣布变法,所以这句话来自光绪皇帝的上谕,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公车上书失败之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故戊戌变法的发展应该是维新人士宣传维新思想,中国同盟会是1905年孙中山联合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在东京成立的,与戊戌变法无关,B项符合题意;戊戌变法是晚清进行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的等人领导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但是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戊戌变法失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3.B
【详解】
据题干“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项正确;维新变法因触犯顽固派利益而失败,也没有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AC项;“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不能说明变法失败了,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
由材料“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可知,这反映的是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D项正确;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与公车上书无关,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排除B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5.B
【详解】
根据“戊戌六君子”“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可得出“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对戊戌变法的破坏,B项正确;帝国主义并没有直接扼杀戊戌变法,排除A项;戊戌政变与洋务无关,排除C项;光绪帝是支持变法的,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6.C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即戊戌变法,C项正确;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国闻报》是清末维新派的报刊,介绍西学,批评时政,使之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维新报纸,B项正确;《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排除A项;《民报》 是中国同盟会创办刊物,排除C项;《解放日报》最早创刊于1941年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政治理论早期刊物,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8.B
【详解】
依据“梁启超”“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和所学知识,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发动戊戌变法运动,但是遭到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朝廷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出逃,谭嗣同本来有机会逃走,但是甘愿为变法而牺牲,希望用自己的死来警醒国人,图B是谭嗣同,B项正确;图A是康有为,排除A项;图C是秋瑾,图D是邹容,两人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但是是在谭嗣同之后为中国而牺牲,与题干“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9.C
【详解】
依据材料“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引发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C项正确;开启近代化发展道路的是洋务运动,排除A项;地主阶级开明人士提出了师夷长技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张民主科学与1915年新文化运动有关,发生在政治变革后的进一步探索,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
根据材料“康有为”可知,“这一小撮士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与洋务派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主张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A项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排除A项;康有为的思想特点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思想,因此没有摒弃儒学的束缚,排除B项;维新派和洋务派都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都具有爱国性,排除D项。故选C。
11.C
【详解】
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下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C项正确;道光帝是鸦片战争时期的皇帝,排除A项;宣统帝是末代皇帝,排除B项;嘉庆帝是1820年之前的皇帝,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2.B
【详解】
根据“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员上书言事”,结合所学可知,题文反映的是戊戌变法的内容,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戊戌变法开始,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员上书言事等,B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与题干内容无关,ACD排除,故选择B。
1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外纪闻》、《时务报》都是在维新变法时期创办,宣传维新变法思想,B项正确;洋务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辛亥革命主张民主共和,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维新变法没有宣传科学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
据所学知,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C项表述错误,C项符合题意;维新变法的时间、代表人物、历史意义,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
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它最后结果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由于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并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排除C项;动摇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
16.(1)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维新派;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运动、百日维新)。
(1)
依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军事工业、新式陆军”等关键词可知,此事件指“洋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2)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运动、百日维新),发展资本主义。
17.(1)目的:与外商竞争,获取利益;支持军事工业。特点:政府控制,吸收私人资本,面向市场。
(2)戊戌变法;改变官制;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写出其中两个即可)
根本原因:清朝封建制度落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或中国应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强综合国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目的:根据“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概括得出与外商竞争,获取利益;支持军事工业。特点:根据“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得出政府控制,吸收私人资本,面向市场。
(2)
材料二中的“变法”指戊戌变法;根据“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改变官制;影响:根据所学,可从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等角度总结回答。
(3)
结合所学,可列举《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根本原因: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社会不断往下“沉沦”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封建制度落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启示:可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应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强综合国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方面分析总结。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