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一、选择题
1.某历史兴趣小组编排了一幕反映1902年中国社会的历史课本剧。下列剧情符合史实的是
①大沽炮台被清政府下令拆毁②山海关驻扎了许多外国军队
③东交民巷居住着大量中国人④总理衙门匾额换成了外务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马关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南京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 《天津条约》 清政府最终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A.A B.B C.C D.D
3.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其进步性表现在( )
A.盲目排外,排斥一切洋人洋物 B.对清政府认识不足,抱有幻想
C.表达了国人的反帝斗争意志 D.团众迷信降神附体 刀枪不入
4.“使馆之围被解除,清廷逃至西安,洋人攻占北京,大获全胜的列强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这段话描述的是某次战争的结果,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研讨材料信息,下面对义和团认识错误的是
A.是民族矛盾加剧的结果 B.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C.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 D.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
6.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为中国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的示意图。这场战争导致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俄国乘机割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被迫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
7.历史学习中要注意分清史实与史论。下列史实与对应的史论不相符的一项是( )
A.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反映出义和团的主要斗争目标,义和团运动是一场( )
A.反清运动 B.反封建的斗争 C.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D.地主阶级反侵略斗争
9.某历史兴趣小组编排了一幕反映1902年中国社会的历史课本剧。下列剧情符合史实的是
①大沽炮台被清政府下令拆毁②山海关驻扎了许多外国军队
③东交民巷居住着大量中国人④总理衙门匾额换成了外务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及顺序是
A.《马关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 B.《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C.《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
11.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在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各项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虎门销烟
B.1842年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C.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2.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母亲拉着哥哥和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这里的‘鬼子’是指
A.英法联军 B.沙俄军队 C.日本军队 D.八国联军
二、综合题
13.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材料二: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材料三: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以上材料均摘自部编《中国历史》八上教材
(1)分别写出材料一至材料三条约的名称。并指出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分别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开放的通商口岸可以看出列强在侵略程度上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3)在以上三个不平等条约中,赔款最多的是哪一个条约?在这三个不平等条约中,哪一个国家都从中获利了?
(4)你从近代列强对中国的入侵中得到什么启示。
14.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一部民族抗争史。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什么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材料二: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台湾于什么条约中被割占?此条约与之前清政府同列强签订的其他不平等条约相比,列强新增了什么方式来榨取中国?
材料三:“(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评价?
材料四:
(4)导致两个辛丑年不同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5.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和民族屈辱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在此以前,中国是东方的庞然巨物,亚洲最大一个封建制度的堡垒。但是,英国兵船鼓浪而来,撞倒了堡垒的一壁。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场战争”指的是哪一场战争?战争爆发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1894-1900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简表
——摘编自周一良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894-1900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趋势及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材料三 第十二款:西历本年七月二十四日即中国六月初九日降旨,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照诸国酌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全权大臣奕劻李鸿章电报》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趋势;分析造成近代中国历史现状的根本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设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③不符合题意;①②④项都与《辛丑条约》的内容相关,符合题意。所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D
【详解】
1900 年 6 月,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匈等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D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B项;清政府最终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灭洋”表达了反帝的斗争意志,但盲目排外,排斥一切洋人洋物,C项正确,排除A项;“扶清”反映了对清政府认识不足,抱有幻想,排除B项;口号中没有体现团众迷信降神附体 刀枪不入,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4.D
【详解】
根据材料“使馆之围被解除,清廷逃至西安,洋人攻占北京,大获全胜的列强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后,进攻北京,北京陷落后,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因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八国联军侵华,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时期没有攻占北京,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洋人没有攻占北京,清廷也没有逃往西安,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不是甲午中日战争,C项错误。
5.B
【详解】
根据“大清一统靖江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没有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主张“灭洋”,是民族矛盾加剧的结果,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6.C
【详解】
根据图示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图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场战争及《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C符合题意;A是鸦片战争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不符合题意应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没有开放新的商埠,故应排除D。所以本题应选C。
7.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A项对应错误,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故B项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 民地化程度,故C项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8.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一背景下,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兴起,它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是反帝爱国运动,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9.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设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③不符合题意;①②④项都与《辛丑条约》的内容相关,符合题意。所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840年——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故C符合题意。《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定的条约,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D
【详解】
根据“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在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可知,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是对《辛丑条约》影响的评述,属于历史结论,D项正确;ABC都是对某一现象的描述,属于历史现象,排除。故选D项。
12.D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父亲死在庚子闹拳乱的那一年。联军入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是庚子年。为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6月,英美俄日等八国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在北京城烧杀抢掠,1900年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至西安。所以材料中的鬼子是指八国联军,D项正确;英法联军是在1856年到19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侵略中国的,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是帮凶,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日本在1894年到1895年和1931年到1945年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与题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3.(1)《南京条约》、《天津条约》、《辛丑条约》;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顺序不得错)
(2)由沿海逐步深入内地
(3)《辛丑条约》,英国
(4)落后就要挨打(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南京条约》;根据“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天津条约》,根据“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辛丑条约》。这三个条约分别是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
(2)根据材料一到材料二两种开放的通商口岸可以看出,列强在侵略程度上的变化是由沿海逐步深入内地。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个不平等条约中,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这三个条约中,英国都从中获利了。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落后就要挨打。
14.(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马关条约》;资本输出。
(3)义和团运动。
(4)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1)
根据“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得出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根据所学,鸦片战争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根据“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得出是《马关条约》,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同时规定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有利于资本输出。
(3)
根据“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得出是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
(4)
根据图片和所学,当代中国与美国的对话反映出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而近代中国国力弱小。
【点睛】
15.(1)鸦片战争;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
(2)趋势: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与投资总额快速增长;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或《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列强也可在华开厂)。
(3)趋势: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原因:列强的侵略和封建制度的落后。
(1)
根据材料一“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根据所学可知战争爆发的根本目的是西方列强要打开中国的市场。
(2)
趋势:根据材料二“1894-1900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简表”结合所学可从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与投资总额快速增长;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来分析1894-1900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趋势。原因:根据所学可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来回答1894-1900年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与投资总额快速增长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第十二款:西历本年七月二十四日即中国六月初九日降旨,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照诸国酌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结合所学可知是《辛丑条约》的内容,因此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趋势是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列强的侵略和封建制度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历史现状的根本原因。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