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选择题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转发了一篇文章(如图),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性质是( )
A.学术百家争鸣 B.思想解放运动 C.新闻革新运动 D.爱国学生运动
2.下列建设和发展西藏的事件中,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
A.川藏公路建成 B.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C.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 D.青藏铁路建成
3.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企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效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 D.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
4.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通过“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A.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 B.新中国诞生,一五计划完成
C.新中国诞生,三大改造完成 D.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
5.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自制了历史年代尺,其中③处应该填写的是
A.开天辟地 B.当家作主 C.改革开放 D.香港回归
6.国外一位学者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与此观点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7.最适合下图中第三单元标题的是( )
目录 第三单元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9课 对外开放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8.同学们认为:中华民族近百年来艰苦卓越的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开启这两个阶段的历史事件是
A.新中国成立农业合作化
B.抗日战争胜利改革开放
C.开国大典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文化大革命”结束浦东开发开放
9.“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这里所说的“新的伟大革命”( )
A.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C.要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D.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经济基础
10.“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进一步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并且立即动员起来,鼓足干劲,群策群力,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材料所表述的政治路线来自于
A.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11.1977年,全国高考出现以下现象:报考者不少年龄相差十几岁,从应届高中毕业生到中学教师甚至校长都有,出现了师生同堂竞高考的空前盛况。这一现象发生的背景是
A.拨乱反正的推进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义务教育的普及 D.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12.习近平总书记说:“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以上述表述相符合的是
A.开天辟地 B.生死攸关 C.走向成熟 D.伟大转折
13.1978年在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的错误观点是( )
A.“两个凡是”论
B.“以阶级斗争为纲”论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论
D.“打倒一切,全面内战”论
14.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转折”体现在( )
A.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B.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D.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15.“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开启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征程的是( )
A.遵义会议 B.中共八大 C.开国大典 D.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综合题
16.百年回首,从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惶恐自救到而今“玉兔九天揽月,蛟龙下五洋捉鳖”的信步从容。中华民族始终在困境中披荆斩棘,以昂扬之姿,尽展大国雄风。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
时间 口号
1900—1909年 预备立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0—1919年 尊孔复古;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
1920—1929年 打倒列强除军阀;以俄为师;打土豪,分田地
1930—1939年 A
1940—1949年 B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
序号 年代 主要热词
1 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新中国、当家作主、保家卫国、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中山装
2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 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
3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 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绿军装
4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 法制、大包干、万元户、“五讲”“四美”、高考、银河I号计算机、喇叭裤
5 20世纪90年代 深圳速度、海选、下海、菜蓝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
6 21世纪初期 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织
7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
注:热词,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材料三 从1912年到现在,中华文明处于一个关键的现代转型期……这一历史阶段分为两个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标志事件,意味着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在这一时期,中华文明一方面缓慢艰难地前行,另一方面面临重重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注:即社会主又道路)成为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在第二时期,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重塑辉煌。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口号往往代表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请结合所学知识,按要求对材料一中缺失的口号进行补充。
① ②
A、B中任选一个阶段补充
A.
B.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任选一个时期(可用序号代替),解释这组热词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标志着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阶段第一、第二时期开始的历史事件。
(4)以下两个观点均来自材料三,请任选一个加以论证。
观点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观点二: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重塑辉煌。(要求:请模仿示例,自拟论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 或领域,如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文化生活等,对所拟论题进行论证)
论题示例:新中国的国防事业由“有国无防”到“钢铁长城”(或新中国逐渐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力量)。
(5)综合以上,你认为贯穿百年,推动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现代化的初衷是什么?
17.道路自信关系着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艰难探索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化的进程中,无论是李鸿章,还是梁启超,无论是孙中山,还是陈独秀……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材料二: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通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材料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
材料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什么历史事件?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2)这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
(3)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民族复兴,人人有责。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通过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B项正确;思想理论界的讨论不属于学术百家争鸣,排除A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由两个凡是引起的,与新闻革新无关,排除C项;思想理论界的大讨论不属于学生爱国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
根据材料“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建设和发展西藏的事例,排除。故选D项。
3.C
【详解】
依据题干“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说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因此此后经济建设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C项正确;国企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效是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之后,排除A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B项;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是在199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D项正确;抗战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排除A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
根据年代尺中“1978年”“伟大转折”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底,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实现了党和国家在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并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次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C项正确;“开天辟地”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排除A项;“当家做主”指的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排除B项;1997年香港胜利回归,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
依据题干“1978年”这一关键时间点,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D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排除A项;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排除B项;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
“伟大的历史转折”指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标志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新时期,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经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8.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20世纪50年代,国家进行三大改造,依据自愿互利的原则,逐步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选项不合符题意。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改革开放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B选项不符合题意。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文革留下的历史教训,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正确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992年设置的上海浦东新区,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D选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点睛】
解题的核心需要学生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结合所学可以判断“中国新生”指的是新中国的成立,“伟大转折”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四个选项中都符合的只有C选项,其余选项皆可排除。
9.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经济基础,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革命,A排除;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B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中心,C排除。故选择D。
10.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进一步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并且立即动员起来,鼓足干劲,群策群力,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可知,材料所表述的政治路线来自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党在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进一步发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并且立即动员起来,鼓足干劲,群策群力,为在本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C项正确;ABD项与“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等内容不符,故排除。故选择C项。
11.A
【详解】
根据材料“1977年,全国高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首先着手于科教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在邓小平的主持下,1977年秋在“文革”中被废弃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A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召开,排除B项;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坚定不移的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2.D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D项正确;中国国共产党成立是开天辟地大事,排除A项;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排除B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文革结束后,当时中共中央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为此1978年在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A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论点,B项不合题意;1960年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论。C项不合题意;粉碎“四人帮”以后,结束了“打倒一切,全面内战”论。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故选择A。
14.B
【详解】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阶级斗争为纲”,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因此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B正确;国共十年内战时期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毛泽东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A排除;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排除;1919年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分水岭,D排除。故选B。
15.D
【详解】
根据材料“……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并结合所学可知,开启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征程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D项正确;遵义会议召开于红军长征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口号符合相应历史阶段的史实即可得分。①体现五四运动、实业救国等事件的口号均可。如“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实业救国”等。②
A.B.两处任选-处作答。
A.处:体现红军革命、长征、抗日、国共合作等事件的口号均可。如“红军不怕远征难”“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
B.处:体现抗日战争、重庆谈判、内战、土改等事件的口号均可。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奋起反抗”“和平建国”“和平、民主、团结”“打过长江去。
解放全中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等。
(2)任选一个时期作答。论述体现相应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即可,(论述全面记)
示例:
第1阶段,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败了美国,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外交上向苏联“一边倒”;1953—1957中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2阶段,1957年,由于“左”倾F导致右派出现;1958年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农村大搞公共食堂;由于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票证流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了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解放军好战士雷锋是其中之一。
其他阶段对应的历史事件如下:
第3阶段,“文化大革命”;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防建设取得了成就.
第4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改革开放;农村改革“文革”的教训;社会主义新风尚;拨乱反正;科教兴国。
第5阶段,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经济体制改革;思想观念的变化;信息时代。
第6阶段,区城合作;睦邻友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党的政策调整;科技的发展。
第7阶段,党的政策调整;经济体制改单的保化;综合国力的提高;科技发展。
(3)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
(4)两个论题选一作答。
观点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
论证示例: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证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进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大革命和重庆谈判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的机遇;而中国共产党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使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能运用3条史实论证,正确且完整得)
观点二: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重塑辉煌(观点正确记,论证应围绕某一领域或角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与成就,史实列举正确,论证清晰合理且完整可得)
示例:
自拟论题:新中国经济建设从“一穷二白”到实现小康,(论述: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通过恢复国民经济,经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由此我国也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不久又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十年间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到21世纪初,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丰面多彩。
其他论题列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完善、中国已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一边倒”到国际外交舞台的重要一员、新中国人民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国逐渐成为科技大国等。
(5)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谋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等。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0—1919年期间,发生的重要事件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实业救国等,所以①口号符合这些史实即可,如“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实业救国”等。②A、B两处任选一处作答。A处1930—1939年体现红军革命、长征、抗日、国共合作等事件的口号均可。如“红军不怕远征难”“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B处1940-1949年体现抗日战争、重庆谈判、内战、土改等事件的口号均可。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奋起反抗”“和平建国”“和平、民主、团结”“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等。
(2)任选一个时期作答。论述体现相应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即可,(论述全面记)
示例:
第1阶段,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败了美国,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外交上向苏联“一边倒”;1953—1957中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2阶段,1957年,由于“左”倾F导致右派出现;1958年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农村大搞公共食堂;由于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票证流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了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解放军好战士雷锋是其中之一。
其他阶段对应的历史事件如下:
第3阶段,“文化大革命”;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防建设取得了成就.
第4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改革开放;农村改革“文革”的教训;社会主义新风尚;拨乱反正;科教兴国。
第5阶段,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经济体制改革;思想观念的变化;信息时代。
第6阶段,区城合作;睦邻友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党的政策调整;科技的发展。
第7阶段,党的政策调整;经济体制改单的保化;综合国力的提高;科技发展。
(3)根据材料三“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标志事件,意味着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可知,标志着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阶段第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根据“在第二时期,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重塑辉煌。”可知,标志着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阶段第二时期的历史事件是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4)两个论题选一作答。如:
观点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
论证示例: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证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进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大革命和重庆谈判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的机遇;而中国共产党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使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能运用3条史实论证,正确且完整得)
观点二: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重塑辉煌(观点正确记,论证应围绕某一领域或角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与成就,史实列举正确,论证清晰合理且完整可得)
示例:
自拟论题:新中国经济建设从“一穷二白”到实现小康,(论述: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通过恢复国民经济,经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由此我国也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不久又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十年间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到21世纪初,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丰面多彩。
其他论题列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完善、中国已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一边倒”到国际外交舞台的重要一员、新中国人民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国逐渐成为科技大国等。
(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谋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等。
17.(1)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中国人民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切从国情出发。
(1)
依据材料“在近代化的进程中,无论是李鸿章,还是梁启超,无论是孙中山,还是陈独秀……”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富求强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首先西方先进技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根本目的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
(2)
依据材料“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的信息,反映了毛泽东转移到山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的革命道路,可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分析我国城市敌人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3)
依据题干“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的事件”的信息,可知从这个事件开始改革开放。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人民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切从国情出发。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