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一、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
A.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B.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
C.波兰遭到法西斯国家的突袭 D.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
2.抓住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罗斯福新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这一单元确定的主题最确切的是
A.资本主义的转型时期,加强殖民扩展和资本积累
B.世界从和平走向战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C.多元发展的现代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一场危机,两种出路,战争带来灾难,影响战后世界的发展
3.以下大事年表的主题是
时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6年
事件 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 纳粹党成为德国国会第一大党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 受日本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
A.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
B.希特勒解散国会,禁止其他政党活动
C.英法等国采取了对法西斯国家妥协的政策
D.第二次世界大战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4.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创作的漫画《三头怪兽》, “三头怪兽”指( )
A.德.意.奥 B.德.意.日 C.苏.美.英 D.英.法 俄
5.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和平交织,大国争夺,风云多变,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局面,二战前形成了臭名昭著的轴心国同盟,二战后又出现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格局。这些现象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A.大国结盟威胁世界和平 B.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C.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 D.“冷战”局面的形成
6.下面表格中的史实反映的主题是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931年 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 1935年 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1932年 纳粹党成为德国国会第一大党 1936年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1933年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1937年 日本制造七七事变
A.经济危机后果严重 B.德日建立轴心联盟
C.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D.二战已经全面爆发
7.意大利、德国、日本三国法西斯政权的相同点是( )
①都因经济大危机而走上法西斯道路 ②都以军部为中心
③都对内独裁 ④都对外侵略扩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某中学九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为深入学习研究,设计了四个小论文题目,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罗斯福新政》 B.《二战中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德国》
C.《苏联模式下的苏联工业化》 D.《一战中的协约国》
9.下列关于德国和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A.都是由纳粹党 B.都是受经济大危机的打击建立起来的
C.都是通过国会选举产生 D.都是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形成
10.有关德意日建立法西斯政权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建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B.都实行独裁与侵略扩张政策
C.都有国内矛盾尖锐的大背景 D.都对世界和平事业构成威胁
11.希特勒为了打击共产党人和进步势力制造了
A.焚书运动 B.“国会纵火案” C.二二六兵变 D.进军罗马
12.20世纪20--30年代,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纷纷建立起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
A.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B.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
C.波兰遭到法西斯国家的突袭
D.日本军部建立法西斯专政
二、综合题
13.古今中外,改革一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1)材料中的魏主指谁?他“断诸北语,一从正音”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第二次灾难性战争后,清政府采取了什么自救运动?它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何作用?
材料三 下图是1925一1945年美国的失业率
(3)哪一历史事件导致图中1929-1933年美国失业率急剧上升?美国政府为应对这一事件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举措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四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四大报告
(4)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中体现“群众的首创精神”的两个典型事例。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什么?
14.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进入暂时的稳定期,但这稳定背后却内含“危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影《我的1919》中有这样一幕情景: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顾维钧愤怒地说:“A国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泽东
材料三 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条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材料四 1929—1933年美、英、德、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表
国家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日本
下降率/% 45.2 28.4 40.6 16.5 8.4
材料五 作为一个民主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美】罗斯福
(1)材料一的情景展示的是哪次国际会议?其中的A国是指哪个国家?这次会议对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在中国国内引发了什么重大事件?
(2)材料二中的“局面”是在哪个文件签订后形成的?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通过这两次会议,最终形成了什么样的世界体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福煦认为条约能带来和平吗?请说明理由。
(4)根据材料四指出,在这场危机中遭受打击最严重的是哪两个国家?为了挽救危机,这两个国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5)材料五中罗斯福所说的“革命计划”的含义是什么?罗斯福新政是如何依靠“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来纠正“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的?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先是改革教育制度,第二是进行大胆的宪政变革,废藩置县,摧毁所有的封建政权,同时组建议会,实行立宪,“万事决于公论”。……在经济改革上,明治政府设立工部省,管理矿山、铁路等,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及培养技术工人。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新政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使美国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
——摘编自《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日本“全方位的改革”指的是什么?这次改革对日本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实施新政对美国的影响是什么?面对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走上法西斯道路的是哪两个国家?
(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外交事业也开创了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关系取得了什么重大进展?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4)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的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标志着世界大战欧洲战争源地的形,故选B;A项的时间是1922年,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意大利一国的法西斯政权还不足以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不符合题意,排除;C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排除;D项是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排除。
2.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席卷全球。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而德、意、日三国面对经济危机时建立法西斯专政统治,通过对外扩张来转嫁经济危机,故D正确;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 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伴随着殖民扩张,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发展起来,故A错误;一战、二战都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故B错误;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也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世界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故C错误。综上故选D。
3.D
【详解】
依据题干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36年,受日本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与题干表格无关,排除;故选D。
4.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三头怪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德国、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意大利的法西斯专政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加强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三头怪兽”指德、意、日三国,B项正确;德、意、奥三国是一战时的同盟国集团,英、法、俄是一战时的协约国集团,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D项;苏、美、英是二战时期的反法西斯同盟国,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B项。
5.A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前形成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二战前的轴心国同盟,都推动了战争的爆发,二战后华约、北约的形成也使得世界长期不得安宁,所以这种结盟对世界和平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故选项A符合题意;法西斯组织是二战前出现的,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与法西斯势力无关,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二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不能说明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冷战局面形成于二战后,一战和二战都与之无关,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6.C
【详解】
根据表格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希特勒上台,称为国家元首,希特勒上台后,建立法西斯统治,标志着第二次世界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故表格中的史实反映的主题是战争策源地的形成,C项正确;表格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危机后果严重,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德日建立轴心联盟,排除B项;二战全面爆发于1939年,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德、意、日在建立法西斯政权后都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是1922年,此时经济大危机还没有爆发,①错误;以军部为核心的是日本,与德国、意大利不符,②错误,排除ACD。
8.B
【详解】
据所学可知,二战中的亚洲战争策源地是日本,而不是德国。B项不正确,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一战期间形成了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结合所学可知,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国。所以ACD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9.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生活困苦,法西斯正是利用人民对生活的不满而上台,即德国和日本法西斯都是受经济大危机的打击建立起来的,B项正确;德国是由纳粹党建立政权,不符合日本,A项错误;在日本的法西斯组织中,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军部法西斯势力,其中的一些军部利用日本社会对政党政治的不满,图谋发动政变,取消资产阶级政党内阁,确立军部的执政地位,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因此“都是通过国会选举产生”表述错误,C项错误;德国和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后对外扩张,而不是在对外扩张过程中形成,D项错误。
10.A
【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墨索里尼乘机组织法西斯党,独裁统治应运而生,1922年(20世纪20年代),墨索里尼向罗马进军,标志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由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政局的动荡.德国与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1933年(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上台,称为国家元首,希特勒上台后,建立法西斯统治,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日本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1936年(20世纪30年代),军部法西斯专制建立,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故意大利、德国、日本法西斯政权都建立于20世纪30年代说法不正确,A符合题意,故选A;B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1.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为了建立法西斯独裁政府,希特勒于2月1日发表一个文告,宣称德国经济高涨的先决条件是制止共产主义对德国的渗透。同一天,兴登堡宣布解散国会,3月5日重新进行国会选举。由于德国共产党的势力不断增长,法西斯分子对能否在大选中取胜没有把握。2月27日晚,他们阴谋策划了骇人听闻的“国会纵火案”,然后嫁祸于共产党,为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铺平了道路。B项正确;焚书运动是场纳粹钳制国人思想的运动,得到了德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狂热支持,排除A项;二二六兵变是指1936年2月26日发生于日本的一次失败兵变,排除C项;进军罗马是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因为不满法西斯党在1921年的意大利国会选举中的535席只取得105个议席而号召3万名支持者进入罗马的事件,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国家大权,建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B项符合题意;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排除A项;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军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排除C项;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3.(1)北魏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企业的产生;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3)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4)事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或“大包干”);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详解】
(1)材料一“《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诸北语(鲜卑语),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中魏主指北魏孝文帝;他“断诸北语,一从正音”的目的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采取的自救运动是洋务运动;它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体现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3)根据材料三图表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大危机导致材料三图中1929-1933年美国失业率急剧上升;美国政府为应对这一事件实行的改革是罗斯福新政;这次改革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中体现“群众的首创精神”的典型事例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或“大包干”);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4.(1)巴黎和会。日本。五四运动。
(2)《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不能。因为《凡尔赛条约》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为再次发生战争埋下了隐患。
(4)美国和德国。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
(5)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详解】
(1)依据材料一“A国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情景展示的是巴黎和会,其中的A国是指日本,而这次会议对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在中国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开了巴黎和会,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作出了规定,其中关于殖民地问题,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其中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由日本继承,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2)依据材料二“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局面”是在《九国公约》签订之后形成的;结合材料一、二可知,通过这两次会议最终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巴黎和会,同战败国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1919-1920年,协约国分别同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国召开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一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3)依据材料三“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体系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埋下了再次发生战争的隐患,因而福煦认为条约不能带来和平,而仅仅是休战。
(4)依据材料四“1929年--1933年美、英、德、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场经济危机中遭受打击最严重的是美国和德国;为了挽救危机,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5)依据材料五“作为一个民主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五中的罗斯福所说的“革命计划”的含义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纠正“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
15.(1)明治维新。日本摆脱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德国和日本。
(3)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改革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能缓和或解决社会矛盾;改革促进国家发展;改革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答出其中任何一点,即可,其它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先是改革教育制度,第二是进行大胆的宪政变革,废藩置县,摧毁所有的封建政权,同时组建议会,实行立宪”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明治维新;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新政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使美国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可知,罗斯福实施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德国和日本走上了对内专制对外侵略扩张的法西斯道路。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开放性题目,改革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能缓和或解决社会矛盾;改革促进国家发展;改革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