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
1.唐朝灭亡后,在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南方则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北方政权更迭,战争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C.南方地区因为受战乱影响大,经济发展缓慢
D.虽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2.唐朝末年,刘允章上《直谏书》中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上述材料反映的应该是( )
A.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B.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C.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原因 D.导致五代十国混乱的原因
3.要读懂唐朝,先要读懂安史之乱。战争的创伤,成为唐人难以治愈的心灵之痛。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唐玄宗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B.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C.节度使势力膨胀 D.中央权力衰微
4.《旧唐书》中描述唐朝某一时期出现了“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的局面。这一局面形成于
A.黄巢起义时
B.武则天统治时期
C.安史之乱后
D.唐玄宗统治前期
5.持续八年之久的动乱,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这一动乱指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6.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
A.五代十国的更迭 B.安史之乱的影响
C.宦官专权的严重 D.农民起义的破坏
7.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
A.掌握兵权的武将 B.唐末农民起义的将领
C.位高权重的文臣 D.通过科举考试的进士
8.唐朝灭亡后,北方□□□□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中填入的内容是
A.秦岭大地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淮河流域
9.“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杜甫《无家别》)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A.大运河的修建 B.三次征伐辽东
C.安史之乱的发生 D.藩镇割据的形成
10.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C.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D.南北方由于政权更迭,战事不断,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11.唐朝灭亡后,全国出现了什么政局
A.百家争鸣的局面 B.春秋战国的混战局面
C.五代十国的更迭 D.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12.“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是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最鼎盛时期的作品,是他流行最广的一首诗。请问领导人是( )
A.黄巢 B.陈胜 C.张角 D.安禄山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杜甫《无家别》
(1)材料一中“世乱”具体指仕么史实?“世乱”给唐朝带来什么危害?
材料二:待到秋后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在诗中所表达的志向推动下,他采取的行动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短短五十多年,中原就更换了五个朝代,周边还有十多个大小政权,把华夏大地撕得四分五裂。
(3)材料三提到的五代十国中,五代的最后一个政权是哪一个 简述五代十国和落镇割据的关系。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唐太宗是如何“以古为镜”的
(2)材料二中的“开元”指的是谁的统治时期 “开元全盛日”为什么能够实现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755~763年发生的哪一战乱景象
(4)从唐朝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5.唐朝时期是古代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各个领域的建树熠熠生辉。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材料三 “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四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请回答:
(1)材料一与哪位皇帝有关?材料一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为此他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的盛世景象,这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3)材料三说的是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安史之乱开始于哪一年?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什么?唐朝灭亡后,中国再度出现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史称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地区战乱较少,相对安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这一时期北方政权更迭,在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即五代,而且战争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却相对安定,虽然政权分立,但是统一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AB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2.B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可知材料反映出的是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由于官吏苛刻,赋税繁多等,B项正确;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原因,排除C项;五代十国出现在唐朝灭亡后,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因措施不当,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最终发生安史之乱,C项正确;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均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B项;中央权力衰微是节度使势力膨胀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说明藩镇掌握了用人权,控制了辖区内的赋税收入,“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说明藩镇拥兵自重,中央难以控制,这是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的局面,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安史之乱的影响,唐朝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其长官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实权,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5.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北方十室九空,经济凋敝。C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排除A项;黄巾起义是汉朝末年农民起义。排除B项;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天宝年间遭逢乱世,乡亲四处逃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生产大受摧残,田地大量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许多州县成为废墟.唐朝的国势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因此这首诗主要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B项正确;五代十国的更迭是在唐朝灭亡之后,排除A项;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农民起义的破坏,与题干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7.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使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A项正确;BCD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项。
8.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天宝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年号。“世乱”是指安史之乱。唐玄宗后期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生产大受摧残,田地大量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许多州县成为废墟。唐朝的国势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C项正确;大运河的修建、三次征伐辽东是隋炀帝时期,排除AB项;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中后期某些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D项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表述与五代十国的史实相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时期,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C项正确;百家争鸣的局面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而春秋战国是唐朝之前的历史时期,排除A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中国进入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出自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诗作。唐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A项正确;陈胜领导了秦末的大泽乡起义,排除A项;张角领导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排除C项;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排除D项。故选A项。
13.(1)史实:“世乱”是指是安史之乱。危害:唐朝的国势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2)黄巢。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3)后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1)
史实:根据材料一“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结合所学可知“世乱”,是指天宝危机后爆发的安史之乱。危害: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标志唐朝的国势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2)
根据材料二“待到秋后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结合所学可知诗的作者是黄巢。唐朝末年黄巢发动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3)
根据材料三“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即五代,五代的最后一个政权是后周。根据所学可知五代十国和落镇割据的有一定的关系,表现为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14.(1)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回答一点即可)
(2)唐玄宗。 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使唐朝进人鼎盛时期。(回答两点即可)
(3)安史之乱。
(4)提倡节俭,反对奢华,虚心纳谏;居安思危,重视军队建设;反腐倡廉,整饬吏治。(答出一点即可)
【详解】
(1)“以古为镜”指的是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减省刑罚;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在前代帝王奠定的良好基础上,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姚崇等,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作开元盛世。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因为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朝政日趋腐败,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各地方节度使势力逐渐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安禄山趁机发动叛乱。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前期,提倡节俭、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唐朝出现国力强盛的繁荣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骄奢淫逸,引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我们从唐朝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提倡节俭,反对奢华,虚心纳谏;居安思危,重视军队建设;反腐倡廉,整顿吏治等。
15.(1)唐太宗;人民(老百姓)的重要性;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3)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4)755年;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五代十国(时期)。
(1)
根据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与唐太宗有关;材料一说明他认识到人民(老百姓)的重要性;为此他在经济上采取了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的盛世景象,这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采取的发展经济,改革税制的措施有关。
(3)
根据材料“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说的是鉴真,他的主要事迹是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唐朝灭亡后,中国再度出现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史称五代十国(时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