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在其《登高》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
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说木叶
说“木叶”
林庚
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
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论点“盛唐气象”。
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
《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作者简介
林庚
清华“四剑客”之一
清华“四剑客”:林庚、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晚年的林庚先生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
“北大中文四老”。
诗与人
人走路要昂着头,我生都是昂着头的。—林庚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读准字音
灼灼( zhuó ) 亭皋( gāo ) 征戍( shù )
万应锭( dìng ) 桅杆( wéi ) 窸窣( xī sū )
歧路( qí ) 冉冉(rǎn ) 迢远( tiáo )
领域( yù )
读准字音
袅袅( niǎo ) 陆厥(jué ) 褒( bāo )奖
照浦( pǔ ) 庾(yǔ ) 信 涔( cén )阳
柳恽(yùn ) 言筌( quán )
阅读文章,学会快速阅读
删去例子
划记观点
整理脉络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试着勾画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概括每段大意。想一想,本文要讨论的核心话题是什么?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第7段:
1.内容结构梳理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每段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段:“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第二段:木叶”就是“树叶”,少用 “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
第三段: 区别关键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叶
第四段:“木得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五段:诗歌语言 的暗示性
第六段:“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第七段: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里
整体感知
梳理思路
①—③发现问题:“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④—⑥分析问题: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⑦得出结论: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道理论证
请将1~3自然段所引诗句标出。你最喜欢哪一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1.文章开头是如何引出话题的?其用意是什么?
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说明“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
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这些诗句有何作用?
①指出“木叶”为诗人钟爱。
②指出“木叶”一用再用,且发展出“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2. 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
2. 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
“树”和“叶”都给人一种繁茂浓密,翠绿欲滴的饱满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正是“树叶”所包含的。
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了语句凝炼的缘故,诗中常用“树”和“叶”代替“树叶”。
重点研读课文4—6段,尽量选用文中的关键词,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
方法提示:抓住每一段的关键词句
相同概念的“木”与“树”在形象上的差别是什么呢?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 木 (叶)
树 (叶)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枯黄
干燥
空阔疏朗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春夏之交
枝叶繁茂
绿(叶)
褐绿
饱含水分
饱满绵密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相同概念的“木”与“树”在形象上的差别是什么呢?
木
树
叶落
树干
微黄
干燥
疏朗、秋风、
晴空的清秋气息
饱满、繁茂、
浓阴的春夏气息
碧绿
湿润
叶茂
枝叶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分析第4段,思考“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其二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 的问题。
暗示性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木”为何会有这样的艺术特征呢?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古 诗人 钟爱“木叶”
“木叶”的 艺术特征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现 象
原 因
理 论
现象——本质
本文是一篇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