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教版科学七下期中复习阶梯训练: 耳与声 (基础巩固)
一、单选题
1.(2021七下·秀洲月考)人在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感受此刺激的感受器的存在部位和痛觉形成的部位是( )
A.均在手指受伤处 B.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大脑
C.分别在指尖和手指受伤处 D.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伤处附近
【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解答】手指被刀片划伤后感到疼痛过程中,感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手指受伤处的神经末梢;而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在大脑皮层中;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2021七下·浙江月考)为了方便盲人行走,往往在人行道上铺设具有凹凸花纹的盲道。盲人行走依靠的感觉是( )
A.痛觉 B.嗅觉 C.触觉 D.味觉
【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皮肤触觉感受器接触机械刺激产生的感觉,称为触觉。
【解答】盲人走盲道依靠的是触觉;
故答案为:C。
3.(2021七下·浙江月考)味觉形成的部位是在( )
A.味蕾 B.舌 C.味神经 D.大脑皮层
【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味觉是人体重要的生理感觉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动物对饮食的选择,使其能根据自身需要及时地补充有利于生存的营养物质。
【解答】味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
故答案为:D。
4.皮肤的功能包括( )
A.保护、分泌和排泄 B.感受外界刺激
C.调节体温 D.以上三者都是
【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从皮肤的功能特征切入解答。
【解答】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把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皮肤能感受到冷、热、痛、触、压等刺激,皮肤调节体温的功能是通过调节血液流量和汗液分泌实现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2021八下·慈溪月考)味蕾能辨别的四种基本味觉是( )
A.酸、甜、苦、咸 B.酸、甜、苦、辣
C.甜、咸、苦、辣 D.麻、酸、甜、咸
【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味蕾是人体感知酸甜苦辣咸鲜等味道的重要结构,味觉细胞与传入神经纤维形成突触结构。
【解答】味觉有甜、酸、苦、咸、辣、鲜、涩、麻、凉等重要味感,其中甜、酸、咸、苦四种是基本味感,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
A.“声呐”探测敌方潜艇 B.蝙蝠在黑夜中飞行
C.挂在胸前的哨子 D.手臂振动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解答】“声呐”、蝙蝠、手臂振动,都是自己发声,都是声源;而挂在胸前的哨子,没用振动发声,此时不是声源,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7.航天员在太空中交流时常用一根棒接触,原因是棒可以( )
A.防止两人分开 B.示意谈话内容
C.作为传声媒介 D.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的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在太空中没用空气,声音无法正常传播,因此两个航天员即使离得很近也无法交流。将一根硬棒连接在他们之间,借助固体传播声音,进行交流,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8.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②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③讲话时将手指轻轻放在声带处,可以感受到振动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据此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①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②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是因为声音通过固体和气体传播;
③讲话时将手指轻轻放在声带处,可以感受到振动,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9.用左手握住一支铅笔,放在眼前约10 cm处,用另一支铅笔敲击它,然后把左手中的铅笔轻轻抵在牙齿上,再用另一支铅笔敲击它。比较两种不同情况下人听到的敲击声,声音较大的是( )
A.用左手拿住时 B.抵在牙齿上时
C.一样大 D.无法判断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介质传声效果的不同分析。
【解答】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介质中,固体的传声效果最好,因此将铅笔抵在牙齿上时声音较大,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0.(2021七下·萧山月考)下列古诗句中描述的声现象是由空气的振动所产生的是( )
A.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D.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根据题目描述确定发声体是否为空气即可。
【解答】蛙声、猿声和黄鹂的鸣叫,分别是由青蛙的鸣囊、猿猴声带和黄鹂的声带振动产生,而风声则由空气的振动产生,故B符合题意,而A、C、D不合题意。
故选B。
11.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有关声音的成语,下列对有关声音的成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声如洪钟”: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很高
C.“抑扬顿挫”:说明声音的音调高低起伏,停顿转折
D.“天籁之音”:说明声音的音色很好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声如洪钟”: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抑扬顿挫”:说明声音的音调高低起伏,停顿转折,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天籁之音”:说明声音的音色很好,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2.(2021七下·拱墅期中)夏商时期,已有铜质的铃和皮制的鼓。人耳能分别出铃声和鼓声是根据声音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人耳能分别出铃声和鼓声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特点不同,即音色不同,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3.(2021七下·滨江期中)某同学用尖锐器物掏耳朵,不小心戳伤某结构而导致听力下降。该结构最可能是( )
A.外耳道 B.鼓膜 C.前庭 D.耳蜗
【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位于眼睛后面,它具有接收机械波的功能,能将机械波(声波)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在脑中,这些信号又被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词语、音乐和其他声音。
【解答】 某同学用尖锐器物掏耳朵,可能是戳伤了鼓膜导致听力下降;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2021七下·乐清期中)2018年9月28日作为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的关键工程乐清湾大桥通车,起于玉环市芦浦镇分水山,终于乐清市南塘枢纽互通,使行车难的状况得到改善。高架道路的路面铺设“海绵”沥青(如下图),经过路段两侧设有高3 m左右的板墙(屏障),铺设“海绵”沥青和安装这些板墙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车辆行驶安全 B.减小车辆噪声污染
C.增加高架道路美观 D.阻止车辆废气外泄
【答案】B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铺设“海绵”沥青可以吸收噪声,安装这些板墙可以阻挡噪声向居民区传播,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5.(2021八下·鄞州期中)央视一套曾经播放过明星义演,资助聋哑人装人工耳蜗。下列对耳和听觉产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鼓膜、听小骨、耳咽管和鼓室组成中耳
B.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C.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耳咽管引起中耳炎
D.遇到巨大声响时,张口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答案】D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解答】A、鼓膜、听小骨、耳咽管和鼓室组成中耳,A不符合题意;
B、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B不符合题意;
C、鼻咽部感染时,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C不符合题意;
D、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使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6.(2022七下·乐清月考)唐代诗人张继写的著名七绝诗《枫桥夜泊》中前两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文中“乌啼”是指乌鸦的发声器官 时产生啼声,靠 传播到四方。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 来辨别乌鸦与其他动物的声音。
【答案】振动;空气(介质);音色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知识解答。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文中“乌啼”是指乌鸦的发声器官振动时产生啼声,靠空气(介质)传播到四方。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乌鸦与其他动物的声音。
17.我们把使人烦躁不安的一类声音称为 ;噪声的防止:一要在 减弱,二要在 中减弱,三要在 处减弱。
【答案】噪声;声源处;传播过程;人耳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噪声的定义和减弱噪声的途径的知识解答。
【解答】我们把使人烦躁不安的一类声音称为噪声。噪声的防止:一要在声源处减弱,二要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要在人耳处减弱。
18.(2021七下·杭州期中)声音是由发声体 产生的,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 (填“声源处”、 “传播途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振动;声源处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①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②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在人耳处减弱,据此解答。
【解答】①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②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9.(2021七下·金华月考)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如图所示,小明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声音的 不同;但对于声音主要是由哪个物体发出的有所疑惑,于是他又找来了薄铁片、薄塑料片和薄木板,用相同的速度先后在梳齿上划过进行对比,发现声音的音色不同,据此判断听到的声音主要是由 (选填“梳齿“或“硬卡片”)发出的。而人的听觉是在 形成的。
【答案】振动;音调;硬卡片;大脑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产生知识解答;
(2)音调高低由振动频率的大小决定;
(3)如果声音的音色相同,那么说明由一种物体振动产生,即此时梳齿发声;如果声音的音色不同,那么说明发声体不同,即此时为铁片、塑料片或薄木板。
(4)根据听觉产生的过程分析解答。
【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如图所示,小明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振动的快慢不同,即振动频率不同,那么听到声音的音调不同;
(3)他又找来了薄铁片、薄塑料片和薄木板,用相同的速度先后在梳齿上划过进行对比,发现声音的音色不同,据此判断听到的声音主要是由硬卡片发出的。
(4)而人的听觉是在大脑中形成的。
20.白居易有诗词写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人们是通过声音的 识别出“琵琶声”的。“琵琶声”是靠弦的 产生的。
【答案】音色;振动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征叫音色;
(2)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白居易有诗词写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人们是通过声音的音色识别出“琵琶声”的。
(2)“琵琶声”是靠弦的振动产生的。
21.(2020七下·温州期中)新冠肺炎患者NBA球星戈贝尔治愈后说自己没有嗅觉和味觉了,请问感觉的形成部位在 。
【答案】大脑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有多种感觉器官能感知多种感觉,但感觉器官只是人接受刺激的器官,而感觉最终是在大脑形成的。
【解答】因为人的感觉最终是在大脑形成的,所以球星戈贝尔治愈后说自己没有嗅觉和味觉了,这些感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
故答案为:大脑
22.(2020七下·桐庐月考)拿一面镜子,仔细观察自己舌头表面,会发现舌头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 ,它表面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答案】味蕾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 味蕾:味觉感受器,主要位于舌上。每个味蕾都是由一组味觉细胞组成的梨形结构,属于化学感受器。分布在舌头表面上的接受味觉的感受器,能辨别滋味。
【解答】 拿一面镜子,仔细观察自己舌头表面,会发现舌头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它表面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故答案为:味蕾
23.(2019七下·嘉兴期中)手机可以由多种方式感知来电,其中通过振动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 觉;通过铃声感知来电主要靠 觉;通过灯光闪烁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 觉。
【答案】触觉;听觉;视觉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它们是人类了解和认识世界的“窗口”。例如,人们用眼来感受光,用耳来感受声音,用鼻来感受气味……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
【解答】 通过振动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触觉;通过铃声感知来电主要靠听觉;通过灯光闪烁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视觉。
故答案为:触觉;听觉;视觉
24.(2020九上·海曙开学考)“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有诗云“潮来溅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确切的描绘了潮来潮往的壮观景象。大潮产生的声音是由潮水的 产生的,大潮声是通过 传到人耳的。
【答案】振动;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解答。
【解答】大潮产生的声音是由潮水的振动产生的,大潮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25.(2020七下·萧山期末)如图是一款新型折叠导盲杖,它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被导盲杖接收,导盲杖会产生“嘀嘀”的提示音,提醒盲人周围有障碍物。“嘀嘀”的提示音是发声体 产生的,并以 的方式传播。
【答案】振动;波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解答】“嘀嘀”的提示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方式传播。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1八下·慈溪月考)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 。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
【答案】(1)A,B,D
(2)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实验1:放大实验现象 实验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产生、传播等知识分析判断;
(2)乒乓球的振动幅度减小,说明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此时两个小筒的距离逐渐增大,据此分析声音的响度与距离远近的关系;
(3)在实验1中,借助乒乓球的跳动可以间接感知到发声的橡皮膜在振动;在实验二中,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小,声音的响度越小,据此分析它的作用。
【解答】(1)声音能够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说明声音有能量;两个筒没有接触,中间只有空气,因此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由振动产生,故选ABD。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实验1:放大实验现象 ;实验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
四、解答题
27.1912年,“泰坦尼克号”首次出航即触冰山沉没,这件事震惊了世界.探测航道上的冰山,请你说一说用声学方法探测冰山的道理。
【答案】在水下用发声装置发出特定的频率的声波,利用声呐进行监听,通过回声的间隔时间,算出距离;再利用方向,确定位置。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用声学方法探测冰山的道理:在水下用发声装置发出特定的频率的声波,利用声呐进行监听,通过回声的间隔时间,算出距离;再利用方向,确定位置。
【分析】利用回声定位原理,测出冰山的位置与距离.具体说是,在水下用发声装置发出特定的频率的声波,利用声呐进行监听,通过回声的间隔时间,算出距离.再利用方向,确定位置。
28.如图,请利用一个鼓(包括鼓槌)和碎纸屑设计实验来说明振幅和响度之间的关系。
【答案】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
现象:当用较大的力击鼓时,鼓声的响度大,纸屑被弹得高,说明鼓面的振幅较大;
结论:发声体振幅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解答】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用鼓槌敲击鼓面,纸屑就随鼓面一起振动;当用较大的力击鼓时,鼓声的响度大,纸屑被弹得高,说明鼓面的振幅较大;当用较小的力击鼓时,鼓声响度小,纸屑被弹得较低,说明鼓面的振幅较小,从而说明发声体振幅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发声体振幅小,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分析】鼓声的响度跟鼓面的振动幅度、距声源的远近有关,要提高响度,增大振幅,离声源近一些;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通过纸屑的振动反映鼓面的振动,采用的是转换法。
29.邻居张爷爷的耳朵听不见声音,医院检查结果是,耳的各部分结构没有问题。明明百思不得其解,既然耳朵本身没有问题,怎么就会听不见声音了呢?根据本节你掌握的知识,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答案】因为听觉的形成不是在耳内形成的,要最终在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张爷爷可能是听觉神经或者是听觉中枢出现了病变,所以听不见声音。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因为听觉的形成不是在耳内形成的,要最终在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张爷爷可能是听神经或者是听觉中枢出现了病变,所以听不见声音。
【分析】因为听觉的形成不是在耳内形成的,要最终在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张爷爷可能是听神经或者是听觉中枢出现了病变,所以听不见声音。
1 / 12022年浙教版科学七下期中复习阶梯训练: 耳与声 (基础巩固)
一、单选题
1.(2021七下·秀洲月考)人在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感受此刺激的感受器的存在部位和痛觉形成的部位是( )
A.均在手指受伤处 B.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大脑
C.分别在指尖和手指受伤处 D.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伤处附近
2.(2021七下·浙江月考)为了方便盲人行走,往往在人行道上铺设具有凹凸花纹的盲道。盲人行走依靠的感觉是( )
A.痛觉 B.嗅觉 C.触觉 D.味觉
3.(2021七下·浙江月考)味觉形成的部位是在( )
A.味蕾 B.舌 C.味神经 D.大脑皮层
4.皮肤的功能包括( )
A.保护、分泌和排泄 B.感受外界刺激
C.调节体温 D.以上三者都是
5.(2021八下·慈溪月考)味蕾能辨别的四种基本味觉是( )
A.酸、甜、苦、咸 B.酸、甜、苦、辣
C.甜、咸、苦、辣 D.麻、酸、甜、咸
6.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
A.“声呐”探测敌方潜艇 B.蝙蝠在黑夜中飞行
C.挂在胸前的哨子 D.手臂振动
7.航天员在太空中交流时常用一根棒接触,原因是棒可以( )
A.防止两人分开 B.示意谈话内容
C.作为传声媒介 D.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8.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②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③讲话时将手指轻轻放在声带处,可以感受到振动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9.用左手握住一支铅笔,放在眼前约10 cm处,用另一支铅笔敲击它,然后把左手中的铅笔轻轻抵在牙齿上,再用另一支铅笔敲击它。比较两种不同情况下人听到的敲击声,声音较大的是( )
A.用左手拿住时 B.抵在牙齿上时
C.一样大 D.无法判断
10.(2021七下·萧山月考)下列古诗句中描述的声现象是由空气的振动所产生的是( )
A.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D.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1.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有关声音的成语,下列对有关声音的成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声如洪钟”: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很高
C.“抑扬顿挫”:说明声音的音调高低起伏,停顿转折
D.“天籁之音”:说明声音的音色很好
12.(2021七下·拱墅期中)夏商时期,已有铜质的铃和皮制的鼓。人耳能分别出铃声和鼓声是根据声音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13.(2021七下·滨江期中)某同学用尖锐器物掏耳朵,不小心戳伤某结构而导致听力下降。该结构最可能是( )
A.外耳道 B.鼓膜 C.前庭 D.耳蜗
14.(2021七下·乐清期中)2018年9月28日作为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的关键工程乐清湾大桥通车,起于玉环市芦浦镇分水山,终于乐清市南塘枢纽互通,使行车难的状况得到改善。高架道路的路面铺设“海绵”沥青(如下图),经过路段两侧设有高3 m左右的板墙(屏障),铺设“海绵”沥青和安装这些板墙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车辆行驶安全 B.减小车辆噪声污染
C.增加高架道路美观 D.阻止车辆废气外泄
15.(2021八下·鄞州期中)央视一套曾经播放过明星义演,资助聋哑人装人工耳蜗。下列对耳和听觉产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鼓膜、听小骨、耳咽管和鼓室组成中耳
B.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C.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耳咽管引起中耳炎
D.遇到巨大声响时,张口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二、填空题
16.(2022七下·乐清月考)唐代诗人张继写的著名七绝诗《枫桥夜泊》中前两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文中“乌啼”是指乌鸦的发声器官 时产生啼声,靠 传播到四方。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 来辨别乌鸦与其他动物的声音。
17.我们把使人烦躁不安的一类声音称为 ;噪声的防止:一要在 减弱,二要在 中减弱,三要在 处减弱。
18.(2021七下·杭州期中)声音是由发声体 产生的,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 (填“声源处”、 “传播途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19.(2021七下·金华月考)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如图所示,小明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声音的 不同;但对于声音主要是由哪个物体发出的有所疑惑,于是他又找来了薄铁片、薄塑料片和薄木板,用相同的速度先后在梳齿上划过进行对比,发现声音的音色不同,据此判断听到的声音主要是由 (选填“梳齿“或“硬卡片”)发出的。而人的听觉是在 形成的。
20.白居易有诗词写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人们是通过声音的 识别出“琵琶声”的。“琵琶声”是靠弦的 产生的。
21.(2020七下·温州期中)新冠肺炎患者NBA球星戈贝尔治愈后说自己没有嗅觉和味觉了,请问感觉的形成部位在 。
22.(2020七下·桐庐月考)拿一面镜子,仔细观察自己舌头表面,会发现舌头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 ,它表面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23.(2019七下·嘉兴期中)手机可以由多种方式感知来电,其中通过振动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 觉;通过铃声感知来电主要靠 觉;通过灯光闪烁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 觉。
24.(2020九上·海曙开学考)“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有诗云“潮来溅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确切的描绘了潮来潮往的壮观景象。大潮产生的声音是由潮水的 产生的,大潮声是通过 传到人耳的。
25.(2020七下·萧山期末)如图是一款新型折叠导盲杖,它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被导盲杖接收,导盲杖会产生“嘀嘀”的提示音,提醒盲人周围有障碍物。“嘀嘀”的提示音是发声体 产生的,并以 的方式传播。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1八下·慈溪月考)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 。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
四、解答题
27.1912年,“泰坦尼克号”首次出航即触冰山沉没,这件事震惊了世界.探测航道上的冰山,请你说一说用声学方法探测冰山的道理。
28.如图,请利用一个鼓(包括鼓槌)和碎纸屑设计实验来说明振幅和响度之间的关系。
29.邻居张爷爷的耳朵听不见声音,医院检查结果是,耳的各部分结构没有问题。明明百思不得其解,既然耳朵本身没有问题,怎么就会听不见声音了呢?根据本节你掌握的知识,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解答】手指被刀片划伤后感到疼痛过程中,感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手指受伤处的神经末梢;而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在大脑皮层中;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皮肤触觉感受器接触机械刺激产生的感觉,称为触觉。
【解答】盲人走盲道依靠的是触觉;
故答案为:C。
3.【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味觉是人体重要的生理感觉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动物对饮食的选择,使其能根据自身需要及时地补充有利于生存的营养物质。
【解答】味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
故答案为:D。
4.【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从皮肤的功能特征切入解答。
【解答】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把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皮肤能感受到冷、热、痛、触、压等刺激,皮肤调节体温的功能是通过调节血液流量和汗液分泌实现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味蕾是人体感知酸甜苦辣咸鲜等味道的重要结构,味觉细胞与传入神经纤维形成突触结构。
【解答】味觉有甜、酸、苦、咸、辣、鲜、涩、麻、凉等重要味感,其中甜、酸、咸、苦四种是基本味感,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解答】“声呐”、蝙蝠、手臂振动,都是自己发声,都是声源;而挂在胸前的哨子,没用振动发声,此时不是声源,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7.【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的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在太空中没用空气,声音无法正常传播,因此两个航天员即使离得很近也无法交流。将一根硬棒连接在他们之间,借助固体传播声音,进行交流,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8.【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据此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①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②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是因为声音通过固体和气体传播;
③讲话时将手指轻轻放在声带处,可以感受到振动,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9.【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介质传声效果的不同分析。
【解答】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介质中,固体的传声效果最好,因此将铅笔抵在牙齿上时声音较大,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0.【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根据题目描述确定发声体是否为空气即可。
【解答】蛙声、猿声和黄鹂的鸣叫,分别是由青蛙的鸣囊、猿猴声带和黄鹂的声带振动产生,而风声则由空气的振动产生,故B符合题意,而A、C、D不合题意。
故选B。
11.【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声如洪钟”: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抑扬顿挫”:说明声音的音调高低起伏,停顿转折,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天籁之音”:说明声音的音色很好,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2.【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人耳能分别出铃声和鼓声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特点不同,即音色不同,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3.【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位于眼睛后面,它具有接收机械波的功能,能将机械波(声波)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在脑中,这些信号又被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词语、音乐和其他声音。
【解答】 某同学用尖锐器物掏耳朵,可能是戳伤了鼓膜导致听力下降;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答案】B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铺设“海绵”沥青可以吸收噪声,安装这些板墙可以阻挡噪声向居民区传播,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5.【答案】D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解答】A、鼓膜、听小骨、耳咽管和鼓室组成中耳,A不符合题意;
B、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B不符合题意;
C、鼻咽部感染时,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C不符合题意;
D、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使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6.【答案】振动;空气(介质);音色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知识解答。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文中“乌啼”是指乌鸦的发声器官振动时产生啼声,靠空气(介质)传播到四方。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乌鸦与其他动物的声音。
17.【答案】噪声;声源处;传播过程;人耳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噪声的定义和减弱噪声的途径的知识解答。
【解答】我们把使人烦躁不安的一类声音称为噪声。噪声的防止:一要在声源处减弱,二要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要在人耳处减弱。
18.【答案】振动;声源处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①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②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在人耳处减弱,据此解答。
【解答】①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②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9.【答案】振动;音调;硬卡片;大脑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产生知识解答;
(2)音调高低由振动频率的大小决定;
(3)如果声音的音色相同,那么说明由一种物体振动产生,即此时梳齿发声;如果声音的音色不同,那么说明发声体不同,即此时为铁片、塑料片或薄木板。
(4)根据听觉产生的过程分析解答。
【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如图所示,小明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振动的快慢不同,即振动频率不同,那么听到声音的音调不同;
(3)他又找来了薄铁片、薄塑料片和薄木板,用相同的速度先后在梳齿上划过进行对比,发现声音的音色不同,据此判断听到的声音主要是由硬卡片发出的。
(4)而人的听觉是在大脑中形成的。
20.【答案】音色;振动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征叫音色;
(2)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白居易有诗词写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人们是通过声音的音色识别出“琵琶声”的。
(2)“琵琶声”是靠弦的振动产生的。
21.【答案】大脑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有多种感觉器官能感知多种感觉,但感觉器官只是人接受刺激的器官,而感觉最终是在大脑形成的。
【解答】因为人的感觉最终是在大脑形成的,所以球星戈贝尔治愈后说自己没有嗅觉和味觉了,这些感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
故答案为:大脑
22.【答案】味蕾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 味蕾:味觉感受器,主要位于舌上。每个味蕾都是由一组味觉细胞组成的梨形结构,属于化学感受器。分布在舌头表面上的接受味觉的感受器,能辨别滋味。
【解答】 拿一面镜子,仔细观察自己舌头表面,会发现舌头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它表面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故答案为:味蕾
23.【答案】触觉;听觉;视觉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它们是人类了解和认识世界的“窗口”。例如,人们用眼来感受光,用耳来感受声音,用鼻来感受气味……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
【解答】 通过振动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触觉;通过铃声感知来电主要靠听觉;通过灯光闪烁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视觉。
故答案为:触觉;听觉;视觉
24.【答案】振动;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解答。
【解答】大潮产生的声音是由潮水的振动产生的,大潮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25.【答案】振动;波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解答】“嘀嘀”的提示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方式传播。
26.【答案】(1)A,B,D
(2)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实验1:放大实验现象 实验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产生、传播等知识分析判断;
(2)乒乓球的振动幅度减小,说明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此时两个小筒的距离逐渐增大,据此分析声音的响度与距离远近的关系;
(3)在实验1中,借助乒乓球的跳动可以间接感知到发声的橡皮膜在振动;在实验二中,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小,声音的响度越小,据此分析它的作用。
【解答】(1)声音能够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说明声音有能量;两个筒没有接触,中间只有空气,因此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由振动产生,故选ABD。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实验1:放大实验现象 ;实验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
27.【答案】在水下用发声装置发出特定的频率的声波,利用声呐进行监听,通过回声的间隔时间,算出距离;再利用方向,确定位置。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用声学方法探测冰山的道理:在水下用发声装置发出特定的频率的声波,利用声呐进行监听,通过回声的间隔时间,算出距离;再利用方向,确定位置。
【分析】利用回声定位原理,测出冰山的位置与距离.具体说是,在水下用发声装置发出特定的频率的声波,利用声呐进行监听,通过回声的间隔时间,算出距离.再利用方向,确定位置。
28.【答案】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
现象:当用较大的力击鼓时,鼓声的响度大,纸屑被弹得高,说明鼓面的振幅较大;
结论:发声体振幅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解答】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用鼓槌敲击鼓面,纸屑就随鼓面一起振动;当用较大的力击鼓时,鼓声的响度大,纸屑被弹得高,说明鼓面的振幅较大;当用较小的力击鼓时,鼓声响度小,纸屑被弹得较低,说明鼓面的振幅较小,从而说明发声体振幅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发声体振幅小,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分析】鼓声的响度跟鼓面的振动幅度、距声源的远近有关,要提高响度,增大振幅,离声源近一些;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通过纸屑的振动反映鼓面的振动,采用的是转换法。
29.【答案】因为听觉的形成不是在耳内形成的,要最终在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张爷爷可能是听觉神经或者是听觉中枢出现了病变,所以听不见声音。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因为听觉的形成不是在耳内形成的,要最终在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张爷爷可能是听神经或者是听觉中枢出现了病变,所以听不见声音。
【分析】因为听觉的形成不是在耳内形成的,要最终在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张爷爷可能是听神经或者是听觉中枢出现了病变,所以听不见声音。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