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教版科学七下期中复习阶梯训练: 耳与声 (优生加练)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J
A.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成的敏感性不同
B.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
C.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
D.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
2.有一段长为18米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 200米/秒、1 500米/秒和340米/秒。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秒)(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3.(2016七下·浙江期中)某中学有一个150m×70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老师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
4.声音在水中传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的音调保持不变 B.声音的响度保持不变
C.声音的传播速度逐渐减小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2019七下·天台月考)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
A.一声 B.最多2声 C.3声 D.4声
6.在装满水的长50m的水管的一头敲击一下,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响声的次数是 ( )
A.1次 B.2次 C.3次 D.无法确定
7.如图所示,在A、B、C、D四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B.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B的音调最高
D.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都能直接传入人耳
8.(2018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所示,不同碗中盛不同的水,然后演奏者可以通过敲击不同的碗,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敲击不同的碗,音调不一样
B.不同力度敲击相同的碗,音调是一样的
C.若碗的材质不同,则敲击时音色将不同
D.敲击时美妙的声音是通过空气震动发声的
二、填空题
9.小科同学做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他准备了三盆水,甲盆装10℃的水,乙盆装60℃的水,丙盆装30℃的水。先将左手放入甲盆,右手放入乙盆。一段时间后,两手同时放入丙盆,结果两手的感觉是左手感到 ,右手感到 ;说明 感受器分别感受 皮肤温度的刺激,且这些感觉形成于 。
10.(2021七下·柯桥期中)
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请在[ ]填写序号,____填写名称)
(1)鼓膜接受声波刺激产生振动,然后通过 传到内耳,刺激[ ]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我们需要养成科学的用耳习惯:
①感冒引起鼻咽部炎症,要及时就医,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 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②不要经常套耳塞听高分贝的音乐,因为长期如此最有可能损伤 ,使听力减退。
11.(2021七下·诸暨月考)下列各项有关控制噪声的具体措施中,属于控制噪声声源的措施是 ;属于阻挡噪声传播的措施是 ;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措施的是 。
A、城市禁鸣喇叭。 B、纺织女工带上耳塞。
C、城市高架桥上安装隔音屏。 D、在噪声车间内安放吸声材料。
E、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 F、开作战机的飞行员带上头盔。
12.(2021七下·秀洲月考)在生活中,有人用眼睛看,更有人用耳朵“看”,因为声音向我们传递着很多信息。
(1)养花人挑选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他是根据声音三个特征中的 来进行判断的。
(2)一位有经验的锅炉工发现,向瓶里灌开水,开始时,水的落差大、撞击力大、瓶里空气多,发出大声的并且低沉的“咚、咚”声。水将灌满时情况相反,发出小声的并且尖细的“吱、吱”声,则该工人判断灌水多少的依据是________
A.音色和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响度和音调
13.小丽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丽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 。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14.(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现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 。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 。
15.(2019七下·台州期末)指压板是常见的游戏道具。如图所示,当脚踩在指压板上时,脚底是用 感受器来感知板的软硬程度,站立时让人觉得疼痛难忍,游戏者形成痛觉的部位是在 。
16.(2019七下·温州期中)“科学就在身边”,请解释下列生活现象。
(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人描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从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可知,诗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分别是 和 。
(2)每年4月份的桐浦到处都是成片的油菜花,油菜花主要靠 传粉的。
(3)这个季节大批的枇杷上市,一个枇杷中往往有很多粒种子,说明其花的一个子房内有
多个 。
(4)铁皮石斛生态基地通过组织培养方法进行育种苗,组织培养在生殖类型上属于 (“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三、实验探究题
17.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做了以下研究。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甲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图乙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 点,最低的是按住 点。
18.阅读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噪声一向为人们所厌恶,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能利用噪声造福人类。
①噪声除草。科学家发现,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噪声敏感程度不一样。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制造出噪声除草器。
②噪声诊病。科技人员研制出一种激光听力诊断器,先让装置发出微弱短促的噪声波,使人的耳膜振动,然后由装置中的微型电脑根据回声,把有关耳膜功能的数据显示出来,供医师诊断。此法测试快速,对人体无害且不痛不痒,很适合儿童诊病。
③噪声武器。目前已研制出一种“噪声弹”,能在瞬间释放出大量噪声波,麻痹人的中枢系统,使人暂时昏迷。该弹可以用于对付恐怖分子,特别是劫机犯等。
(1)噪声被利用时 (选填“能”或“不能”)成为乐音。因为噪声是由发声体做 (选填“无”或“有”,下同)规则振动时产生的声音,而乐音是由发声体做 规则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2)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发现,对人类来说,噪声 。
19.(2020七下·温岭期末)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 。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
20.(2020七下·吴兴期中)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 ,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完成后,小明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1)步骤②中小明为了使橡胶球每次撞击玻璃板的力度是一样的,请问他是如何操作的?
(2)请完善表格中的“▲”处内容:
(3)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4)小明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相应的实验结论,由此小明想为了更好的控制噪声污染,我们卧室的玻璃应选用 玻璃(单层/双层)。
21.(2019七下·余杭期中)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页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甲 钢丝 10cm 0.2mm2 紧
乙 钢丝 10cm 0.1mm2 紧
丙 钢丝 5cm 0.1mm2 紧
丁 钢丝 5cm 0.1mm2 松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 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 有关。
(2)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 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2.(2019八下·余姚月考)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⑴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播的。
⑵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
⑶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被反射。
23.(2019七下·绍兴期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
(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海绵
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较小
吸音性能 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
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
24.(2019七下·秀洲月考)下表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
序号 介质 温度(℃) 速度(m/s)
A 空气 0 331
B 空气 15 340
C 空气 20 344
D 水 0 1450
E 铁 0 4900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比较 (填“序号”),可得: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水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 声敲打声。
四、解答题
25.小娟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一位老医生用手背触摸了一会她的额头后便告诉她患了感冒,开了处方。挂盐水时一阵疼痛令小娟差点哭了出来。晚饭时,面对母亲辛辛苦苦准备的一桌好菜,小娟没有闻到阵阵香味,也没有胃口。请问:
(1)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 比较敏感。
(2)小娟娟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好不好?说明理由。 。
(3)小娟面对好菜没有胃口的原因是: 。
26.(2019七下·长兴月考)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度越大。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m·s-1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在图中所示的坐标纸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象;(在答题卡上作图)
(2)请你根据所作图象找出温度为15℃时声速为 m/s;
(3)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在温度较 (选填“高”或“低”)的地方进行试验更容易成功。
27.(2017七下·海宁月考)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单位m/s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铜棒 375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在长为750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问: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的原因
(2)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0.2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速度=路程÷时间)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8.(2019七下·长兴期中)小明等同学在“探究声音是什么”的实验中,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用小槌敲击音叉时,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
(2)小明又去敲击同一个音叉,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敲击时的二列声波图,如图甲和乙,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次声音的 (选填“响度”或“音调”)相同。
(3)细心的小明还发现老师桌上还有两种同种材料制成的音叉,如图丙和丁,敲击后 (选填“丙”或“丁”)图音叉振动的频率更高。
(4)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逐渐往外抽气,我们听到闹钟声越来越 (选填“强”或“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29.如图所示是摩托车发动机引擎后端安装的消声器的结构图。安装消声器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弱噪声的?请你举出一个生活、生产中采用其它方法减弱噪声的实例。
30.据报道,1995年,有人为了奖金自愿做超音速飞机的噪声作用试验,飞机从他们头顶掠过,尽管他们双手掩耳,还是全部被噪声击毙,而且死状十分难看.1994年,某国空军的喷气式飞机做超音速飞行试验,6个月后,地面农场的10000只鸡遭受噪声致死的有6000只,幸存下来的或脱毛或不下蛋,奶牛也挤不出牛奶。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皮肤中各感受器的分布。可以从皮肤、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的分布、功能方面来分析作答。
【解答】A: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所以A正确;
B: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 和冷热觉等。但其余各器官中也都有分布,所以B错误;
C: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所以C正确;
D:人体的鼻腔顶壁的粘膜中有嗅细胞,能够接受挥发性气味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D正确。
故答案选:B
2.【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人耳能够分辨出两次声音的时间要间隔0.1s以上,分别计算出三种介质中传播18m所用的时间,再得出能够听到几次声音。
【解答】声音在铁中传播18m用的时间为:
;
声音在水中传播18m用的时间为:
;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18m用的时间为:
;
由三次时间比较可以看出,时间相关不到0.1s,人耳分辨不出来,只能听到1次声音;
故答案为:A。
3.【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人和两个声源之间的距离相同时,两个声源发出的同一内容的声音到达人耳时间相同,听起来具有立体感;同一内容的声音如果不同时到达人耳,就会相互干扰,含混不清。
【解答】由图可见,乙和丁距离两个声源一样远,声音同时到达,不会产生干扰,会听起来比较洪亮;而甲和丙两处则不同,距离两个声源的远近明显不同,两个声源传来的声音相互干扰,导致听不清楚。
故答案为:D
4.【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音调是指物体振动的快慢,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在传播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
【解答】A、在传播过程中,声音的音调保持不变,正确;
B、声音的响度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变小,错误;
C、在传播过程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保持不变,错误;
D、根据以上三个选项的结果,错误。
故答案为:A
5.【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甲在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引起水管振动发出声音.声音沿三个途径传播,一是在空气中,一是在水中,一是铁管中,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铁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水中,最慢的是在空气中,所以,最先听到的一声是沿铁管传播来的,第二声是从水中传播来的,第三声是从空气中传播来的,故选C。
【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6.【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在气体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即可解答此题。
【解答】本题中传播声音的物质有三种:水、钢管和空气,而自来水管较长,在这三种物质中,声音在钢管中传播的最快,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人在水管的另一端听到的第一声响是从水管中传来的,第二声响是从水中传来的,第三声响是从空气中传来的。
故答案为:C
7.【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传播的快慢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2)(3)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是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
(4)在一般情况下,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从而形成听觉。
【解答】A.敲打瓶子发出的声音,在温度相同的空气中传播时速度相同,故A错误;
B.用嘴依次吹瓶口,发声体是瓶中的空气柱。A瓶中水面最高,而空气柱最短,振动频率最大,因此A的音调最高,故B正确;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发声体是瓶子和水构成的整体。D中的水最少,水和瓶子的整体质量最小,振动频率最大,音调最高,故C错误;
D.瓶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声音有三要素,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音调跟物体振动频率(即物体振动快慢)有关,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频率越低,音调就越低;声音的响度跟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除此之外,响度还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越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
【解答】A、碗中装有不同体积的水,敲击时碗和水振动发出声音,碗中装的水越少,振动的频率就越高,音调就越高,反之,水越多,音调越低,因此敲击不同的的碗,音调不一样,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用不同力度去敲碗,碗和水的振动幅度不同,但是频率仍然相同,因此音调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响度,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音色与发声体材料和结构有关,因此碗的材质不同,敲击时的音色自然就不同,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敲击时美妙的声音是通过碗和水振动发声的,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热;冷;冷热觉;改变;大脑皮层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们用眼来感受光,用耳来感受声音,用鼻来感受气味......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在大脑皮层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
【解答】小科准备了三盆水,甲盆装10℃的水,乙盆装60℃的水,丙盆装30℃的水。先将左手放入甲盆,右手放入乙盆。一段时间后,两手同时放入丙盆,结果两手的感觉是左手感到热,右手感到冷;说明冷热觉感受器分别感受改变皮肤温度的刺激,且这些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
故答案为:热;冷;冷热觉;改变;大脑皮层
10.【答案】(1)听小骨;8;耳蜗
(2)咽鼓管;鼓膜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如图所示耳朵的结构名称为:1耳廓、2外耳道、3鼓膜、4咽鼓管、5听小骨、6半规管、7听觉神经、8耳蜗。
【解答】(1)外界的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由外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的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8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与听觉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再由听神经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①4是咽鼓管,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就诊,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② 不要经常套耳塞听高分贝的音乐,因为长期如此最有可能损伤鼓膜,使听力减退。
故答案为:(1)听小骨; 8;耳蜗 (2)①咽鼓管;②鼓膜
11.【答案】A;CDE;BF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减弱噪声的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A.城市禁鸣喇叭,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B.纺织女工带上耳塞,属于防止噪声入耳;
C.城市高架桥上安装隔音屏,属于阻断噪声传播;
D.在噪声车间内安放吸声材料,属于阻断噪声传播;
E.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属于阻断噪声传播;
F.开作战机的飞行员带上头盔,属于防止噪声入耳。
那么:属于控制噪声声源的措施是A;
属于阻挡噪声传播的措施是CDE;
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措施的是BF。
12.【答案】(1)音色
(2)D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花人挑选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他是根据声音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判断,因此利用的声音三个特征中的音色。
(2)①开始时,水的落差大,空气的振动幅度大;结束时,水的落差小,空气的振动幅度小,因此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②开始时,瓶内空气多,振动频率小;结束时,瓶内空气少,振动频率大,因此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故选D。
13.【答案】(1)乒乓球被弹起
(2)将微小振动放大;转换法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用锤子敲击音叉时,音叉振动发出声音,由于振幅很小,用肉眼几乎看不出它在振动。将一个乒乓球贴在音叉上,音叉的能量传递给乒乓球,于是乒乓球就被高高的弹起来;
(2)音叉的振动不能直接看到,但是借助乒乓球将它的振动放大,我们就间接看到了音叉在振动。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解答】(1)当小丽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将微小振动放大。这种研究方法叫做转换法。
14.【答案】(1)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减弱;真空
(3)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乒乓球被弹开的能量来源与音叉,即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玻璃罩中的空气越稀薄,对声音的传导能力越弱,自然听到的声音越小,据此可以得到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解答】(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现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减弱,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传声。
15.【答案】触觉;大脑或大脑皮层(或痛觉中枢)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皮肤感觉有痛觉、冷觉和热觉和触觉,因为其内有感觉这些感受的感受器;所胡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触觉感受器是接受接触刺激,传导触觉等的感受器。
【解答】 脚底能感知板的软硬程度是通过皮肤内的触觉感受器来完成的,所有的感觉都是信息传到大脑,由大脑分析最终在大脑皮层的痛觉中枢产生的,所以痛觉是在大脑产生的。
故答案为:触觉;大脑或大脑皮层(或痛觉中枢)
16.【答案】(1)鼻子;耳朵
(2)昆虫
(3)胚珠
(4)无性生殖
【知识点】花的结构;植物的无性生殖;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虫媒花的特点,靠昆虫为媒介进行传粉方式的称虫媒,借助这类方式传粉的花,称虫媒花。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由于细胞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子房逐渐膨大,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最终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果实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
【解答】(1)诗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分别是鼻子、耳朵。
(2)每年4月份的桐浦到处都是成片的油菜花,因为油菜花是虫媒花,所以油菜花主要靠昆虫传粉的。
(3)这个季节大批的枇杷上市,一个枇杷中往往有很多粒种子,说明其花的一个子房内有
多个胚珠,因为胚珠发育成种子。
(4)铁皮石斛生态基地通过组织培养方法进行育种苗,组织培养在生殖类型上属于无性生殖,因为这种培育方法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故答案为:(1)鼻子;耳朵(2)昆虫(3)胚珠(4)无性生殖
17.【答案】(1)长度;a、b
(2)A;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①②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一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而改变这个因素,据此选择对照实验;
(2)根据上题③中得到的结论分析比较即可。
【解答】(1)①b、d两根弦,材料和粗细相同但长度不同,因此探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
②要探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时,必须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而改变粗细,故选a、b;
(2)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A点和C点,弦的粗细相同,但是C的长度大于A,因此C的音调低于A;
B点和C点的长度相同,但是B点比C点粗,因此B的音调低于C。
那么音调最高的是A,最低的是B。
18.【答案】(1)不能;无;有
(2)既有有害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虽然噪声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表现出对我们有害的一面,但噪声也可以为人类造福(合理即可)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在物理学中,将物体的规律振动发出的声音叫乐音,将物体的无规律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一般认为噪声肯定是有害的,但是万物都有另一面,可从人类对噪声的利用的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1)噪声被利用时不能成为乐音。因为噪声是由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声音,而乐音是由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2)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发现,对人类来说,噪声既有有害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虽然噪声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表现出对我们有害的一面,但噪声也可以为人类造福。
19.【答案】(1)A;B;D
(2)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实验1:放大实验现象 实验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图甲中的橡皮膜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后,能量被图乙中的橡皮膜吸收而振动起来,右边的乒乓球吸收橡皮膜的能量跳动起来,据此分析即可;
(2)乒乓球的振动幅度反映了橡皮膜的振动幅度,分析声音的响度与距离的关系即可;
(3)实验1中,橡皮膜的振动不明显,无法直接观察到,借助乒乓球的振动将橡皮膜的振动放到,使我们能够感知到;实验2中,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相当于橡皮膜振动的幅度越大,那么声音的响度越大。
【解答】(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声音具有能量、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声音由振动产生,而不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选ABD。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实验1:放大实验现象; 实验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
20.【答案】(1)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
(2)平均值
(3)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4)双层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机械能的转化可知,步骤 ② 中的操作应该是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
2、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实验误差;
3、实验原理:橡胶球敲击玻璃板,玻璃板振动将玻璃球弹开;
4、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小,说明玻璃球振动幅度小。声音响度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小,声音响度小,反之大。
【解答】(1)橡胶球从高处下落,势能转化为动能,要使撞击的力度相同,势能要相同,所以可从同一高度处静止释放。据此可知他的操作是: 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 ;
(2)实验中进行了多次测量,这是减小实验误差的一种方法,所以 表格中的“▲”处内容 是:平均值;
(3)由实验的原理可知, 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
(4)表格数据反映出,双层玻璃理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小,说明同样力度撞击时双层玻璃振动幅度小,声音响度就小。 由此小明想为了更好的控制噪声污染,我们卧室的玻璃应选用 双层玻璃。
故答案为:(1) 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 (2)平均值 (3)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4)双层
21.【答案】(1)乙;粗细
(2)乙丙
(3)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的情况下,振动的频率高低与松紧程度有关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甲和乙两根钢丝哪个因素不同,得出的结论中频率就与哪个因素有关;
(2)探究频率与长度的关系,就要保证材料、粗细和松紧相同,据此选择;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先描述相同因素,再描述不同因素,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是否与此因素有关。
【解答】(1)甲和乙钢丝材料、长度和松紧相同,只有粗细不同,因此: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乙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粗细有关。
(2)探究频率与长度的关系,就要保证材料、粗细和松紧相同,改变长度,因此应该选择乙丙两根钢丝;
(3)丙和丁两根钢丝材料、长度和粗细相同,只是松紧不同,因此得到结论: 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的情况下,振动的频率高低与松紧程度有关 。
故答案为:(1)乙,粗细;(2)乙丙;(3)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的情况下,振动的频率高低与松紧程度有关
22.【答案】空气;能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而来;
(2)声音能够发生反射,回声就是声音的反射形成的。
【解答】⑴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能被反射。
故答案为:(1)空气;(2)能
23.【答案】(1)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
(2)聚酯棉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将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那么当它撞击玻璃杯时的速度就相同,而它撞击玻璃杯的力度就相同;(2)根据表格,分析哪种材料的吸音性能最好即可。
【解答】(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将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静止释放去敲击玻璃杯。
(2)根据表格可知,聚酯棉的吸音性能最强,因此仅从吸引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聚酯棉。
24.【答案】(1)A、D、E
(2)在不同温度下,声音在相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3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找到温度相同但介质不同的实验比较即可;
(2)确定三个实验中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然后根据控制变量法 的要求得到结论;
(3)一般声速的大小关系:固体>液体>气体。
【解答】(1)温度相同但介质不同的是A、D、E,因此:通过比较A、D、E,可得: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 A、B、C中介质种类相同,但温度不同,因此得到结论:在不同温度下,声音在相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声音会从水管、水和空气三个途径传递到小明的耳朵中,因此它会听到3次敲打声。
故答案为:(1)A、D、E;(2)在不同温度下,声音在相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3)3
25.【答案】(1)冷热
(2)不好,痛觉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3)感冒使嗅觉失灵,而味觉是各种感觉的综合感觉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根据皮肤的功能知识解题。
【解答】解:(1)人体的皮肤具有冷觉、热觉、触觉和痛觉的功能,而人的手背部热觉神经末梢丰富,对热觉比较敏感;故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冷热比较敏感;
(2)痛觉使人体感知一定的疼痛,从而使人体躲避有害刺激,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故没有痛觉并不好;
(3)小娟面对好菜没有胃口的原因是:感冒使嗅觉失灵,而味觉是各种感觉的综合感觉;
故答案为:(1)冷热;(2)不好,痛觉对人体有保护作用;(3)感冒使嗅觉失灵,而味觉是各种感觉的综合感觉。
26.【答案】(1)
(2)339
(3)低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速度,在方格纸上对应位置描点,然后用平滑的线连接相邻的两个点即可;
(2)在横轴找到15℃,然后作横轴的垂线与图像相交,从交点作纵轴的垂线与纵轴相交,这交点所对的速度即为所求;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小,试验越容易成功;根据表格分析声速与温度的关系,然后根据结论确定方法。
【解答】(1)在横轴上找到-20℃,在纵轴上找到318m/s,在交点处描点;同理,将表格中后面5组数据在对应位置描点,最后将相邻的点用线连接即可,如下图:
(2)在横轴上10-20的中间找到15℃的位置,通过这点作横轴的垂线与图像相交,最后通过这个交点作纵轴的垂线,交点所对的速度是339m/s,如下图:
(2)根据表格可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温度越低,声音的传播速度越低,因此: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在温度较低的地方进行试验更容易成功。
27.【答案】(1)声速跟温度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液体大,液体比气体大。
(2)解: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最慢,故听到第一个声音是金属管传播的,第二次是空气传播的;
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是:v= = =3750m/s ,
答:声音在该金属管中传播速度为3750m/s,该金属为铜管.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固体的传声速度大于液体、气体中的传声速度;声音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温度越高,传声速度越快;
(2)先利用
,计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再结合时间差计算声音在金属管内的传播速度,对应数据表找出金属管的材料。
【解答】(1)观察表中数据,不难发现: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较慢,声音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传播越快。
28.【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2)音调
(3)丁
(4)弱;真空不能传声;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音叉发声时振动幅度很小,用肉眼几乎看不到,借助与它接触的乒乓球的振动可以间接反应音叉在振动;
(2)示波器上,波峰和波谷的距离反映振幅的大小,而波峰的个数反映振动的频率大小;
(3)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质量越小,体积越小,振动频率越大;
(4)空气越稀薄,传声能力越差,听到的声音就越小;由于真空的状态无法达到,所以使用了科学实验加科学推理的研究方法。
【解答】(1)当用小槌敲击音叉时,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
(2)甲图中波峰和波谷的距离大,即声音的振幅大,响度大;而甲乙两图中相同的时间内波峰的个数相等,即振动频率相同,即音调相同;
(3)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质量越小,体积越小,振动频率越大,因此敲击后丁图音叉振动的频率更高;
(4)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逐渐往外抽气,我们听到闹钟声越来越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真空不能传声 。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 结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
故答案为:(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2)音调;(3)丁;(4)弱,真空不能传声,D
29.【答案】消声器是采用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方法;在街道两旁种植树木——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合理即可)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消声器是采用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方法;生活、生产中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在街道两旁种植树木——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合理即可)
【分析】防治噪声的方法有三种:控制噪声的声源、阻隔噪声的传播途径及在人耳处减弱。
30.【答案】控制噪声十分有必要,人人都应该加强环保意识。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题目中所说的情形属于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以上的无法忍受的强噪声环境中,出现了被噪声击毙的严重后果,说明噪声对人的危害很大。另外,噪声对动植物的生长也会产生破坏性的致命的危害。控制噪声十分有必要,人人都应该加强环保意识。
【分析】噪声污染已成为当代社会四大污染之一,轻则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听力等,重则会使人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响度过大的噪声会使人神经错乱,甚至死亡。另外,噪声对动植物的生长也极为不利。
1 / 12022年浙教版科学七下期中复习阶梯训练: 耳与声 (优生加练)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J
A.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成的敏感性不同
B.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
C.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
D.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
【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皮肤中各感受器的分布。可以从皮肤、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的分布、功能方面来分析作答。
【解答】A: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所以A正确;
B: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 和冷热觉等。但其余各器官中也都有分布,所以B错误;
C: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所以C正确;
D:人体的鼻腔顶壁的粘膜中有嗅细胞,能够接受挥发性气味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D正确。
故答案选:B
2.有一段长为18米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 200米/秒、1 500米/秒和340米/秒。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秒)(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人耳能够分辨出两次声音的时间要间隔0.1s以上,分别计算出三种介质中传播18m所用的时间,再得出能够听到几次声音。
【解答】声音在铁中传播18m用的时间为:
;
声音在水中传播18m用的时间为:
;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18m用的时间为:
;
由三次时间比较可以看出,时间相关不到0.1s,人耳分辨不出来,只能听到1次声音;
故答案为:A。
3.(2016七下·浙江期中)某中学有一个150m×70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老师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人和两个声源之间的距离相同时,两个声源发出的同一内容的声音到达人耳时间相同,听起来具有立体感;同一内容的声音如果不同时到达人耳,就会相互干扰,含混不清。
【解答】由图可见,乙和丁距离两个声源一样远,声音同时到达,不会产生干扰,会听起来比较洪亮;而甲和丙两处则不同,距离两个声源的远近明显不同,两个声源传来的声音相互干扰,导致听不清楚。
故答案为:D
4.声音在水中传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的音调保持不变 B.声音的响度保持不变
C.声音的传播速度逐渐减小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音调是指物体振动的快慢,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在传播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
【解答】A、在传播过程中,声音的音调保持不变,正确;
B、声音的响度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变小,错误;
C、在传播过程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保持不变,错误;
D、根据以上三个选项的结果,错误。
故答案为:A
5.(2019七下·天台月考)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
A.一声 B.最多2声 C.3声 D.4声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甲在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引起水管振动发出声音.声音沿三个途径传播,一是在空气中,一是在水中,一是铁管中,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铁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水中,最慢的是在空气中,所以,最先听到的一声是沿铁管传播来的,第二声是从水中传播来的,第三声是从空气中传播来的,故选C。
【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6.在装满水的长50m的水管的一头敲击一下,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响声的次数是 ( )
A.1次 B.2次 C.3次 D.无法确定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在气体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即可解答此题。
【解答】本题中传播声音的物质有三种:水、钢管和空气,而自来水管较长,在这三种物质中,声音在钢管中传播的最快,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人在水管的另一端听到的第一声响是从水管中传来的,第二声响是从水中传来的,第三声响是从空气中传来的。
故答案为:C
7.如图所示,在A、B、C、D四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B.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B的音调最高
D.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都能直接传入人耳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传播的快慢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2)(3)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是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
(4)在一般情况下,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从而形成听觉。
【解答】A.敲打瓶子发出的声音,在温度相同的空气中传播时速度相同,故A错误;
B.用嘴依次吹瓶口,发声体是瓶中的空气柱。A瓶中水面最高,而空气柱最短,振动频率最大,因此A的音调最高,故B正确;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发声体是瓶子和水构成的整体。D中的水最少,水和瓶子的整体质量最小,振动频率最大,音调最高,故C错误;
D.瓶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故D错误。
故选B。
8.(2018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所示,不同碗中盛不同的水,然后演奏者可以通过敲击不同的碗,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敲击不同的碗,音调不一样
B.不同力度敲击相同的碗,音调是一样的
C.若碗的材质不同,则敲击时音色将不同
D.敲击时美妙的声音是通过空气震动发声的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声音有三要素,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音调跟物体振动频率(即物体振动快慢)有关,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频率越低,音调就越低;声音的响度跟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除此之外,响度还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越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
【解答】A、碗中装有不同体积的水,敲击时碗和水振动发出声音,碗中装的水越少,振动的频率就越高,音调就越高,反之,水越多,音调越低,因此敲击不同的的碗,音调不一样,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用不同力度去敲碗,碗和水的振动幅度不同,但是频率仍然相同,因此音调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响度,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音色与发声体材料和结构有关,因此碗的材质不同,敲击时的音色自然就不同,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敲击时美妙的声音是通过碗和水振动发声的,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9.小科同学做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他准备了三盆水,甲盆装10℃的水,乙盆装60℃的水,丙盆装30℃的水。先将左手放入甲盆,右手放入乙盆。一段时间后,两手同时放入丙盆,结果两手的感觉是左手感到 ,右手感到 ;说明 感受器分别感受 皮肤温度的刺激,且这些感觉形成于 。
【答案】热;冷;冷热觉;改变;大脑皮层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们用眼来感受光,用耳来感受声音,用鼻来感受气味......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在大脑皮层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
【解答】小科准备了三盆水,甲盆装10℃的水,乙盆装60℃的水,丙盆装30℃的水。先将左手放入甲盆,右手放入乙盆。一段时间后,两手同时放入丙盆,结果两手的感觉是左手感到热,右手感到冷;说明冷热觉感受器分别感受改变皮肤温度的刺激,且这些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
故答案为:热;冷;冷热觉;改变;大脑皮层
10.(2021七下·柯桥期中)
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请在[ ]填写序号,____填写名称)
(1)鼓膜接受声波刺激产生振动,然后通过 传到内耳,刺激[ ]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我们需要养成科学的用耳习惯:
①感冒引起鼻咽部炎症,要及时就医,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 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②不要经常套耳塞听高分贝的音乐,因为长期如此最有可能损伤 ,使听力减退。
【答案】(1)听小骨;8;耳蜗
(2)咽鼓管;鼓膜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如图所示耳朵的结构名称为:1耳廓、2外耳道、3鼓膜、4咽鼓管、5听小骨、6半规管、7听觉神经、8耳蜗。
【解答】(1)外界的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由外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的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8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与听觉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再由听神经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①4是咽鼓管,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就诊,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② 不要经常套耳塞听高分贝的音乐,因为长期如此最有可能损伤鼓膜,使听力减退。
故答案为:(1)听小骨; 8;耳蜗 (2)①咽鼓管;②鼓膜
11.(2021七下·诸暨月考)下列各项有关控制噪声的具体措施中,属于控制噪声声源的措施是 ;属于阻挡噪声传播的措施是 ;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措施的是 。
A、城市禁鸣喇叭。 B、纺织女工带上耳塞。
C、城市高架桥上安装隔音屏。 D、在噪声车间内安放吸声材料。
E、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 F、开作战机的飞行员带上头盔。
【答案】A;CDE;BF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减弱噪声的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A.城市禁鸣喇叭,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B.纺织女工带上耳塞,属于防止噪声入耳;
C.城市高架桥上安装隔音屏,属于阻断噪声传播;
D.在噪声车间内安放吸声材料,属于阻断噪声传播;
E.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属于阻断噪声传播;
F.开作战机的飞行员带上头盔,属于防止噪声入耳。
那么:属于控制噪声声源的措施是A;
属于阻挡噪声传播的措施是CDE;
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措施的是BF。
12.(2021七下·秀洲月考)在生活中,有人用眼睛看,更有人用耳朵“看”,因为声音向我们传递着很多信息。
(1)养花人挑选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他是根据声音三个特征中的 来进行判断的。
(2)一位有经验的锅炉工发现,向瓶里灌开水,开始时,水的落差大、撞击力大、瓶里空气多,发出大声的并且低沉的“咚、咚”声。水将灌满时情况相反,发出小声的并且尖细的“吱、吱”声,则该工人判断灌水多少的依据是________
A.音色和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响度和音调
【答案】(1)音色
(2)D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花人挑选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他是根据声音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判断,因此利用的声音三个特征中的音色。
(2)①开始时,水的落差大,空气的振动幅度大;结束时,水的落差小,空气的振动幅度小,因此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②开始时,瓶内空气多,振动频率小;结束时,瓶内空气少,振动频率大,因此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故选D。
13.小丽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丽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 。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答案】(1)乒乓球被弹起
(2)将微小振动放大;转换法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用锤子敲击音叉时,音叉振动发出声音,由于振幅很小,用肉眼几乎看不出它在振动。将一个乒乓球贴在音叉上,音叉的能量传递给乒乓球,于是乒乓球就被高高的弹起来;
(2)音叉的振动不能直接看到,但是借助乒乓球将它的振动放大,我们就间接看到了音叉在振动。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解答】(1)当小丽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将微小振动放大。这种研究方法叫做转换法。
14.(2020九上·萧山开学考)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现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 。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 。
【答案】(1)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减弱;真空
(3)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乒乓球被弹开的能量来源与音叉,即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玻璃罩中的空气越稀薄,对声音的传导能力越弱,自然听到的声音越小,据此可以得到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解答】(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现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减弱,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传声。
15.(2019七下·台州期末)指压板是常见的游戏道具。如图所示,当脚踩在指压板上时,脚底是用 感受器来感知板的软硬程度,站立时让人觉得疼痛难忍,游戏者形成痛觉的部位是在 。
【答案】触觉;大脑或大脑皮层(或痛觉中枢)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皮肤感觉有痛觉、冷觉和热觉和触觉,因为其内有感觉这些感受的感受器;所胡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触觉感受器是接受接触刺激,传导触觉等的感受器。
【解答】 脚底能感知板的软硬程度是通过皮肤内的触觉感受器来完成的,所有的感觉都是信息传到大脑,由大脑分析最终在大脑皮层的痛觉中枢产生的,所以痛觉是在大脑产生的。
故答案为:触觉;大脑或大脑皮层(或痛觉中枢)
16.(2019七下·温州期中)“科学就在身边”,请解释下列生活现象。
(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人描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从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可知,诗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分别是 和 。
(2)每年4月份的桐浦到处都是成片的油菜花,油菜花主要靠 传粉的。
(3)这个季节大批的枇杷上市,一个枇杷中往往有很多粒种子,说明其花的一个子房内有
多个 。
(4)铁皮石斛生态基地通过组织培养方法进行育种苗,组织培养在生殖类型上属于 (“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答案】(1)鼻子;耳朵
(2)昆虫
(3)胚珠
(4)无性生殖
【知识点】花的结构;植物的无性生殖;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虫媒花的特点,靠昆虫为媒介进行传粉方式的称虫媒,借助这类方式传粉的花,称虫媒花。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由于细胞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子房逐渐膨大,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最终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果实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
【解答】(1)诗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分别是鼻子、耳朵。
(2)每年4月份的桐浦到处都是成片的油菜花,因为油菜花是虫媒花,所以油菜花主要靠昆虫传粉的。
(3)这个季节大批的枇杷上市,一个枇杷中往往有很多粒种子,说明其花的一个子房内有
多个胚珠,因为胚珠发育成种子。
(4)铁皮石斛生态基地通过组织培养方法进行育种苗,组织培养在生殖类型上属于无性生殖,因为这种培育方法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故答案为:(1)鼻子;耳朵(2)昆虫(3)胚珠(4)无性生殖
三、实验探究题
17.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做了以下研究。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甲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图乙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 点,最低的是按住 点。
【答案】(1)长度;a、b
(2)A;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①②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一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而改变这个因素,据此选择对照实验;
(2)根据上题③中得到的结论分析比较即可。
【解答】(1)①b、d两根弦,材料和粗细相同但长度不同,因此探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
②要探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时,必须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而改变粗细,故选a、b;
(2)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A点和C点,弦的粗细相同,但是C的长度大于A,因此C的音调低于A;
B点和C点的长度相同,但是B点比C点粗,因此B的音调低于C。
那么音调最高的是A,最低的是B。
18.阅读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噪声一向为人们所厌恶,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能利用噪声造福人类。
①噪声除草。科学家发现,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噪声敏感程度不一样。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制造出噪声除草器。
②噪声诊病。科技人员研制出一种激光听力诊断器,先让装置发出微弱短促的噪声波,使人的耳膜振动,然后由装置中的微型电脑根据回声,把有关耳膜功能的数据显示出来,供医师诊断。此法测试快速,对人体无害且不痛不痒,很适合儿童诊病。
③噪声武器。目前已研制出一种“噪声弹”,能在瞬间释放出大量噪声波,麻痹人的中枢系统,使人暂时昏迷。该弹可以用于对付恐怖分子,特别是劫机犯等。
(1)噪声被利用时 (选填“能”或“不能”)成为乐音。因为噪声是由发声体做 (选填“无”或“有”,下同)规则振动时产生的声音,而乐音是由发声体做 规则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2)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发现,对人类来说,噪声 。
【答案】(1)不能;无;有
(2)既有有害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虽然噪声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表现出对我们有害的一面,但噪声也可以为人类造福(合理即可)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在物理学中,将物体的规律振动发出的声音叫乐音,将物体的无规律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一般认为噪声肯定是有害的,但是万物都有另一面,可从人类对噪声的利用的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1)噪声被利用时不能成为乐音。因为噪声是由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声音,而乐音是由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2)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发现,对人类来说,噪声既有有害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虽然噪声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表现出对我们有害的一面,但噪声也可以为人类造福。
19.(2020七下·温岭期末)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 。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
【答案】(1)A;B;D
(2)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实验1:放大实验现象 实验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图甲中的橡皮膜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后,能量被图乙中的橡皮膜吸收而振动起来,右边的乒乓球吸收橡皮膜的能量跳动起来,据此分析即可;
(2)乒乓球的振动幅度反映了橡皮膜的振动幅度,分析声音的响度与距离的关系即可;
(3)实验1中,橡皮膜的振动不明显,无法直接观察到,借助乒乓球的振动将橡皮膜的振动放到,使我们能够感知到;实验2中,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相当于橡皮膜振动的幅度越大,那么声音的响度越大。
【解答】(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声音具有能量、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声音由振动产生,而不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选ABD。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实验1:放大实验现象; 实验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
20.(2020七下·吴兴期中)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 ,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完成后,小明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1)步骤②中小明为了使橡胶球每次撞击玻璃板的力度是一样的,请问他是如何操作的?
(2)请完善表格中的“▲”处内容:
(3)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4)小明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相应的实验结论,由此小明想为了更好的控制噪声污染,我们卧室的玻璃应选用 玻璃(单层/双层)。
【答案】(1)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
(2)平均值
(3)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4)双层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机械能的转化可知,步骤 ② 中的操作应该是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
2、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实验误差;
3、实验原理:橡胶球敲击玻璃板,玻璃板振动将玻璃球弹开;
4、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小,说明玻璃球振动幅度小。声音响度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小,声音响度小,反之大。
【解答】(1)橡胶球从高处下落,势能转化为动能,要使撞击的力度相同,势能要相同,所以可从同一高度处静止释放。据此可知他的操作是: 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 ;
(2)实验中进行了多次测量,这是减小实验误差的一种方法,所以 表格中的“▲”处内容 是:平均值;
(3)由实验的原理可知, 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
(4)表格数据反映出,双层玻璃理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小,说明同样力度撞击时双层玻璃振动幅度小,声音响度就小。 由此小明想为了更好的控制噪声污染,我们卧室的玻璃应选用 双层玻璃。
故答案为:(1) 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 (2)平均值 (3)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4)双层
21.(2019七下·余杭期中)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页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甲 钢丝 10cm 0.2mm2 紧
乙 钢丝 10cm 0.1mm2 紧
丙 钢丝 5cm 0.1mm2 紧
丁 钢丝 5cm 0.1mm2 松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 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 有关。
(2)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 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乙;粗细
(2)乙丙
(3)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的情况下,振动的频率高低与松紧程度有关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甲和乙两根钢丝哪个因素不同,得出的结论中频率就与哪个因素有关;
(2)探究频率与长度的关系,就要保证材料、粗细和松紧相同,据此选择;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先描述相同因素,再描述不同因素,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是否与此因素有关。
【解答】(1)甲和乙钢丝材料、长度和松紧相同,只有粗细不同,因此: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乙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粗细有关。
(2)探究频率与长度的关系,就要保证材料、粗细和松紧相同,改变长度,因此应该选择乙丙两根钢丝;
(3)丙和丁两根钢丝材料、长度和粗细相同,只是松紧不同,因此得到结论: 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的情况下,振动的频率高低与松紧程度有关 。
故答案为:(1)乙,粗细;(2)乙丙;(3)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的情况下,振动的频率高低与松紧程度有关
22.(2019八下·余姚月考)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⑴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播的。
⑵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
⑶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被反射。
【答案】空气;能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而来;
(2)声音能够发生反射,回声就是声音的反射形成的。
【解答】⑴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能被反射。
故答案为:(1)空气;(2)能
23.(2019七下·绍兴期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
(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海绵
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较小
吸音性能 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
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
【答案】(1)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
(2)聚酯棉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将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那么当它撞击玻璃杯时的速度就相同,而它撞击玻璃杯的力度就相同;(2)根据表格,分析哪种材料的吸音性能最好即可。
【解答】(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将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静止释放去敲击玻璃杯。
(2)根据表格可知,聚酯棉的吸音性能最强,因此仅从吸引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聚酯棉。
24.(2019七下·秀洲月考)下表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
序号 介质 温度(℃) 速度(m/s)
A 空气 0 331
B 空气 15 340
C 空气 20 344
D 水 0 1450
E 铁 0 4900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比较 (填“序号”),可得: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水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 声敲打声。
【答案】(1)A、D、E
(2)在不同温度下,声音在相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3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找到温度相同但介质不同的实验比较即可;
(2)确定三个实验中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然后根据控制变量法 的要求得到结论;
(3)一般声速的大小关系:固体>液体>气体。
【解答】(1)温度相同但介质不同的是A、D、E,因此:通过比较A、D、E,可得: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 A、B、C中介质种类相同,但温度不同,因此得到结论:在不同温度下,声音在相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声音会从水管、水和空气三个途径传递到小明的耳朵中,因此它会听到3次敲打声。
故答案为:(1)A、D、E;(2)在不同温度下,声音在相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3)3
四、解答题
25.小娟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一位老医生用手背触摸了一会她的额头后便告诉她患了感冒,开了处方。挂盐水时一阵疼痛令小娟差点哭了出来。晚饭时,面对母亲辛辛苦苦准备的一桌好菜,小娟没有闻到阵阵香味,也没有胃口。请问:
(1)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 比较敏感。
(2)小娟娟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好不好?说明理由。 。
(3)小娟面对好菜没有胃口的原因是: 。
【答案】(1)冷热
(2)不好,痛觉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3)感冒使嗅觉失灵,而味觉是各种感觉的综合感觉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根据皮肤的功能知识解题。
【解答】解:(1)人体的皮肤具有冷觉、热觉、触觉和痛觉的功能,而人的手背部热觉神经末梢丰富,对热觉比较敏感;故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冷热比较敏感;
(2)痛觉使人体感知一定的疼痛,从而使人体躲避有害刺激,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故没有痛觉并不好;
(3)小娟面对好菜没有胃口的原因是:感冒使嗅觉失灵,而味觉是各种感觉的综合感觉;
故答案为:(1)冷热;(2)不好,痛觉对人体有保护作用;(3)感冒使嗅觉失灵,而味觉是各种感觉的综合感觉。
26.(2019七下·长兴月考)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度越大。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m·s-1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在图中所示的坐标纸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象;(在答题卡上作图)
(2)请你根据所作图象找出温度为15℃时声速为 m/s;
(3)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在温度较 (选填“高”或“低”)的地方进行试验更容易成功。
【答案】(1)
(2)339
(3)低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速度,在方格纸上对应位置描点,然后用平滑的线连接相邻的两个点即可;
(2)在横轴找到15℃,然后作横轴的垂线与图像相交,从交点作纵轴的垂线与纵轴相交,这交点所对的速度即为所求;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小,试验越容易成功;根据表格分析声速与温度的关系,然后根据结论确定方法。
【解答】(1)在横轴上找到-20℃,在纵轴上找到318m/s,在交点处描点;同理,将表格中后面5组数据在对应位置描点,最后将相邻的点用线连接即可,如下图:
(2)在横轴上10-20的中间找到15℃的位置,通过这点作横轴的垂线与图像相交,最后通过这个交点作纵轴的垂线,交点所对的速度是339m/s,如下图:
(2)根据表格可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温度越低,声音的传播速度越低,因此: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在温度较低的地方进行试验更容易成功。
27.(2017七下·海宁月考)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单位m/s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铜棒 375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在长为750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问: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的原因
(2)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0.2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速度=路程÷时间)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答案】(1)声速跟温度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液体大,液体比气体大。
(2)解: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最慢,故听到第一个声音是金属管传播的,第二次是空气传播的;
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是:v= = =3750m/s ,
答:声音在该金属管中传播速度为3750m/s,该金属为铜管.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固体的传声速度大于液体、气体中的传声速度;声音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温度越高,传声速度越快;
(2)先利用
,计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再结合时间差计算声音在金属管内的传播速度,对应数据表找出金属管的材料。
【解答】(1)观察表中数据,不难发现: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较慢,声音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传播越快。
28.(2019七下·长兴期中)小明等同学在“探究声音是什么”的实验中,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用小槌敲击音叉时,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
(2)小明又去敲击同一个音叉,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敲击时的二列声波图,如图甲和乙,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次声音的 (选填“响度”或“音调”)相同。
(3)细心的小明还发现老师桌上还有两种同种材料制成的音叉,如图丙和丁,敲击后 (选填“丙”或“丁”)图音叉振动的频率更高。
(4)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逐渐往外抽气,我们听到闹钟声越来越 (选填“强”或“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2)音调
(3)丁
(4)弱;真空不能传声;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音叉发声时振动幅度很小,用肉眼几乎看不到,借助与它接触的乒乓球的振动可以间接反应音叉在振动;
(2)示波器上,波峰和波谷的距离反映振幅的大小,而波峰的个数反映振动的频率大小;
(3)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质量越小,体积越小,振动频率越大;
(4)空气越稀薄,传声能力越差,听到的声音就越小;由于真空的状态无法达到,所以使用了科学实验加科学推理的研究方法。
【解答】(1)当用小槌敲击音叉时,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
(2)甲图中波峰和波谷的距离大,即声音的振幅大,响度大;而甲乙两图中相同的时间内波峰的个数相等,即振动频率相同,即音调相同;
(3)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质量越小,体积越小,振动频率越大,因此敲击后丁图音叉振动的频率更高;
(4)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逐渐往外抽气,我们听到闹钟声越来越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真空不能传声 。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 结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
故答案为:(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2)音调;(3)丁;(4)弱,真空不能传声,D
29.如图所示是摩托车发动机引擎后端安装的消声器的结构图。安装消声器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弱噪声的?请你举出一个生活、生产中采用其它方法减弱噪声的实例。
【答案】消声器是采用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方法;在街道两旁种植树木——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合理即可)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消声器是采用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方法;生活、生产中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在街道两旁种植树木——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合理即可)
【分析】防治噪声的方法有三种:控制噪声的声源、阻隔噪声的传播途径及在人耳处减弱。
30.据报道,1995年,有人为了奖金自愿做超音速飞机的噪声作用试验,飞机从他们头顶掠过,尽管他们双手掩耳,还是全部被噪声击毙,而且死状十分难看.1994年,某国空军的喷气式飞机做超音速飞行试验,6个月后,地面农场的10000只鸡遭受噪声致死的有6000只,幸存下来的或脱毛或不下蛋,奶牛也挤不出牛奶。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案】控制噪声十分有必要,人人都应该加强环保意识。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题目中所说的情形属于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以上的无法忍受的强噪声环境中,出现了被噪声击毙的严重后果,说明噪声对人的危害很大。另外,噪声对动植物的生长也会产生破坏性的致命的危害。控制噪声十分有必要,人人都应该加强环保意识。
【分析】噪声污染已成为当代社会四大污染之一,轻则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听力等,重则会使人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响度过大的噪声会使人神经错乱,甚至死亡。另外,噪声对动植物的生长也极为不利。
1 / 1